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实验题专题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实验题专题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25.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1-24 15:0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实验题专题训练
1.学习了水的作用会对地球表面的地形产生影响之后,为了探究雨水对土地带来的变化,科学小组做了如下实验,步骤如下:
①塑料盒底下铺上报纸,在塑料盒里动手制作一个小山丘模型,并在土壤表面撒上红色的沙子。
②用喷壶中的水喷洒小山丘的顶部,观察“雨水”对小山丘的影响。
③比较“降雨”前后小山丘发生的变化。
(1)下列各物体分别模拟的是什么?请连线。
塑料盒收集的水 雨水
喷壶中的水 自然界中的地形
塑料盒中的小山丘 在地面流动的水
(2)在土壤表面撒一些红色沙子是为了( )。
A.使小山丘更结实 B.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C.使小山丘更美观
(3)在实验中能够观察到的现象是;小山丘上出现了很多 ,一些红色沙子出现在山丘 (填“底部”或“顶部”)。
(4)比较“降雨”前后小山丘的变化,说明雨水降落到地面会 土地。
2.强强为了探究地震的成因,做了以下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地震的成因。
实验材料:剪成两半的小盒、塑料铲、土、塑料薄膜、水等。
实验步骤:①将小盒的两半拼接起来,在上面铺一层塑料薄膜。
②将土、水和成泥,并将它铺在有塑料薄膜的小盒中。
③等泥变干后,将这个小盒的两半迅速拉开或挤压。
④观察发生的现象。
根据上述实验以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1)在实验中,和成的泥模拟的是( )。
A.土壤 B.岩层 C.地幔
(2)当迅速拉开小盒时,强强发现泥土从中间 ;将小盒迅速挤压时,发现泥土发生了 。(填“断裂”或“隆起”)
(3)根据上述实验分析:地震的成因是由于地下的 发生了弯曲,产生了断裂、错位。
(4)拓展:地震对地表的改变是 的。(填“剧烈”或“缓慢”)
3.水利部发布的2019年度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结果显示,2019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271.08万平方千米,与2011年第一次全国普查数据相比,减少23.83万平方千米,总体减幅为8.08%,流失面积以平均每年近3万平方千米的速度减少。我国水土流失状况持续好转,生态环境整体进一步向好态势发展。
(1)由此材料可以看出,全国水土流失面积( )。
A.呈上升趋势 B.呈下降趋势 C.保持不变
(2)如果要研究植被覆盖对侵蚀的影响,可以选择的实验组是( )。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①和③
(3)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4.豆豆在操场上荡秋千,发现自己每往返一次摆动的时间几乎相同。秋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为对此问题进行研究,他提出了一下猜想:
猜想1:秋千往返摆一次的时间可能与人的质量有关。
猜想2:秋千往返摆一次的时间可能与秋千的绳长有关。
猜想3:秋千往返摆一次的时间可能与秋千摆动一开始的幅度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豆豆做了实验,并得到下表中的数据:
序号 小球质量 绳长 起始摆动幅度 小球摆动10次所用时间 小球摆动1次所用时间
1 1倍重 0.5米 30 14.5秒 1.45秒
2 1倍重 1米 30 20.0秒 2.0秒
3 2倍重 1米 30 20.0秒 2.0秒
4 2倍重 1米 60 20.0秒 2.0秒
(1)摆动一次的计算方式是( )。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② D.①→②→③→②→①
(2)在每次实验过程中,豆豆还观察到随着摆的摆动,摆动的幅度会( )。
A.不变 B.变小 C.变大
(3)为了验证猜想1,应该选用序号为 和 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4)为了验证猜想2,应该选用序号为 和 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5)为了验证猜想3,应该选用序号为 和 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6)实验结论: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与 有关,与 、 无关。
5.下面是小明自制1分钟摆动60次的摆的记录表。
摆绳长度 45厘米 35厘米 25厘米
第1次 48次 55次 59次
第2次 48次 55次 59次
第3次 _____________ 55次 59次
(1)表中缺少一次记录,请补充完整。
(2)实验中对摆动次数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摆在1秒钟内摆动的距离
B.摆动一个来回算摆动一次
C.摆动一个来回算摆动两次
(3)当摆绳长度为25厘米时,1分钟的摆动次数为59次,想要它摆60次,小明可以( )。
(4)根据实验数据,若要制作1分钟摆动50次的摆,摆绳的长度应( )。
A.略小于25厘米 B.在25~35厘米之间 C.在35~45厘米之间
6.请你根据下面的实验装置图回答以下问题。
(1)这套器材是研究 与摆摆动快慢的关系的实验装置。
(2)雨晨同学在进行这个实验时,需要控制实验中保持不变的条件是 和摆重。
(3)雨晨同学在测一分钟甲、乙两个摆的摆动次数时,一个摆一分钟摆动45次,另一个摆一分钟30次,请你帮助雨晨同学把数据填在表格中。
摆 甲 乙
一分钟摆动的次数 ( ) ( )
(4)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
(5)这个实验设计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
7.小华同学进行摆的特征研究实验,他的实验记录如下表:
摆线的长度(厘米) 实验数据(次/15秒)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30 28 28 28
50 22 22 22
70 17 17 17
(1)小华在实验过程中,改变的条件是 ,控制不变的条件是摆幅大小和摆锤的 。
(2)分析实验记录的数据可知:摆线越长,摆的摆动越 。
(3)在摆线长度为70厘米的情况下,小华把实验中的小铜球换成了一样重的小木球,重复实验,那么在30秒内小木球摆动的次数 17次(选填“等于”、“大于”或“小于”)。
8.光是怎样传播的?为了验证自己对光的传播路线的猜想,小安把4张同一位置打孔的卡纸(屏)排成整齐的一列,相邻两张纸之间间隔10厘米,第一次用手电筒照射,使光进入小孔(如图甲),第二次,把第二张卡纸向右移动5厘米,同样用手电筒照射(如图乙)。
(1)实验要求:
①要保证实验顺利完成,卡纸上小孔的高度必须 (填“一致”或“不同”)。
②这个实验可以验证光是沿 传播的。
(2)让手电筒的光分别从图甲、图乙中A纸屏的圆孔处照入,回答下列问题。
①通过图甲中B纸屏上的孔 (填“能”或“不能”)看到光亮。
②通过图乙中B纸屏上的孔 (填“能”或“不能”)看到光亮。
(3)小明用手电筒照射镜子,当光射到镜面后改变了传播方向,这种现象叫作 。让手电筒发出的光线斜射向平面镜,可以看到有反射光线。当手电筒照射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减小时,平面镜反射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换用其他能反光的物品重复实验,多次调整手电筒与反射面的夹角,我们发现光的反射规律是 (填“相同”或“不同”)的。
(4)小红同学将铅笔斜放入盛有水的透明玻璃杯中,她从侧面看去,发现铅笔在 处“折断”了。这是光的 现象。
9.科学小组正在做模拟“火山喷发”实验,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实验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实验中要带上护目镜
B.要用薄薄的土豆泥封住洞口
C.酒精灯可以吹灭
(2)在“火山”模型中,自“山顶”向下挖一个小洞,是为了( )。
A.模拟人类矿井 B.模拟岩层裂缝 C.保持气体流通
(3)在“火山喷发”模拟实验中,用酒精灯加热模型是为了( )。
A.模拟太阳的长期照射
B.将盒中食物迅速烧熟
C.让“地壳”深处保持高温
(4)“火山喷发”模拟实验中,番茄酱用来模拟 。
(5)“火山喷发”模拟实验时,下列现象不会发生的是( )。
A.出现裂缝 B.番茄酱喷涌而出 C.没有热气
10.光的探究
实验材料:手电筒1个,纸屏1张,平面镜1面。
(1)将一个纸屏立在桌子上,让手电筒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到纸屏另一侧的桌面上(如图1),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平面镜起到( )作用。
A.反射 B.折射 C.两者都有
(2)下列可以替代这个实验中的平面镜的是( )。
A.眼镜片 B.铝箔纸 C.塑料片
(3)若手电筒(如图2)照射,你需要 个平面镜才能完成上面的任务。
(4)请在图2中添加平面镜(用“”表示平面镜),并画出光在这个过程中行进的大致路线。
(5)从上面利用光的实验中,我的发现是: 。
11.小科和同伴正在进行光的研究,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小科将激光笔的光照向一面镜子(如图1),此时会发生光的 现象;请用带箭头的直线在图中画出光的传播线路:
(2)将图1中的平面镜换成三棱镜(如图2),此时会发生光的 现象。
(3)将图2中激光笔的光换成一束白光,此时可以在纸屏上接收到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知道了白光是由 组成的。
(4)上面三个实验都说明光的传播路线是 (填“可以”或“不可以”)改变的。
12.小科正在进行课外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油时,哪种液体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小科先让一束光从空气直接斜射入透明的空水槽中,记录下光斑位置(如图甲);接着分别倒入水和油,记录对应的光斑位置,再通过分析就可得到实验结论。
(1)一束光从空气直接斜射入透明的空水槽中,留下光斑,这属于光的 现象。
(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油时,发生了光的 现象。
(3)实现探究目标,他应选择图中的 (填字母)两图进行实验。
(4)实验时,同学们在水槽底部贴上一把自制纸质刻度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
(5)小科实验后,所记录的三次光斑的相对位置如图丙所示,经分析可得出结论: 。
13.小华同学在探索光的传播实验中:在三张矩形卡纸的同一位置分别打一个直径约1厘米小孔,用夹子分别固定并直立在桌子上;卡纸之间间隔约15厘米,保持所有的小孔在一条直线上;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15厘米处,直立一张没有打孔的卡纸作为屏,关闭所有光源,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把手电筒放置在离自己最近的卡纸前,并保持一定距离,使手电筒发出的光能直接穿过这些小孔,如图12所示。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甲图的纸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手电筒的光斑。
(2)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大约5厘米,如图乙所示,此时纸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手电筒的光斑。
(3)实验时,不能使眼睛直对光源。
(4)以上实验说明了:光是 。
14.下面是五年级某小组组装一个钟摆以及利用摆测量的数据(如下图所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摆的次数 25次 25次 25次
我的发现 ( )
(1)测一测:摆30秒摆动的次数,将我的发现写在表格中。
(2)如图,摆摆动1次的计数方法正确的是( )。
A.摆锤从①到③ B.摆锤从到③再到② C.摆锤从①到③再到①
(3)某小组做了第四次实验,这个摆30秒还是摆动25次,这是因为摆具有 性。
(4)根据下列实验数据,想要制作30秒摆动30次的摆,可以怎么调整?
摆绳长短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30cm 25次 25次 25次
20cm 35次 35次 35次
(5)并说明这样调整的理由。
15.长白山是典型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小明想研究一下植物对土壤是否有重要作用,于是他用泥土堆成两个坡度为30度的斜坡(如图所示),在A坡种上草皮,用喷水壶在相同的高度分别向两个坡面喷水,两个坡面的水流运动和水沟的汇水情况见下表。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水流运动 汇入引水沟的水量 汇入引水沟的泥沙量
A 较慢 较少 较少
B 较快 较多 较多
(1)这个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 ,不变的条件是 、 等。(选填“有无植物覆盖”或“坡度大小”或“喷水量大小”)
(2)分析实验:小明发现 坡汇入水沟的水量和泥沙量较少, 坡流出的水更混浊。(选填“A”或“B”)
(3)由此,小明得出结论: 可以减轻雨水对土地的侵蚀。(选填“有植被覆盖”或“无植被覆盖”)
16.小明将铅笔垂直和倾斜放入盛有水的玻璃杯中,观察实验现象。
(1)通过观察,小明发现垂直放入的铅笔在水中看起来 发生变化,倾斜放入的铅笔在水中看起来, 发生变化。(选填“有”或“没有”)。
(2)这个现象说明光从空气 (选填“直射”、“斜射”或“反射”)进入水中,光的传播方向 发生偏折(选填“会”或“不会”),这就是光的 现象(选填“直射”、“折射”或“反射”)。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 (选填“同种物质”或“不同种物质”)当中。
(3)小明向老师借来了一个三棱镜,让一束强光(白光)通过三棱镜,另一侧放一张白纸(如图所示),光被分解成了 (选填“三种”、“五种”或“七种”)颜色,这属于光的 现象(选填“反射”、“折射”或“斜射”)。
17.奇奇在操场荡秋千,细心的他发现自己每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几乎相同。秋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对此问题研究,奇奇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1:秋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与秋千绳长有关。
猜想2:秋千往返摆一次的时间与人的质量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他按照科学方法做了实验,得到下表中的数据:
请通过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该选择序号为 、 做实验,需要改变的条件是 。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该选择序号为 、 做实验,需要改变的条件是 。
(3)实验结论:小球往返摆动一次所需时间与 无关,与 有关
18.下面是科学组的同学做摆的研究的实验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小组的实验研究的是摆的快慢跟 是否有关。
(2)在实验中,不能改变的条件主要有 , 。
(3)相同的实验我们做 次比较合适,这样做是为了避免 。
(4)科学组测出15秒内三个摆的摆次数记录如下: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甲 11 11 11
乙 13 13 13
丙 15 15 15
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5)科学组要使乙摆调整为每分钟摆动30次,他可以如何操作: 。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1)
(2)B
(3) 水沟 底部
(4)侵蚀
2.(1)B
(2) 断裂 隆起
(3)岩层
(4)剧烈
3.(1)B
(2)C
(3)植被覆盖可以减缓降雨对土地的侵蚀
4.(1)D
(2)B
(3) 2 3
(4) 1 2
(5) 3 4
(6) 绳长 小球质量 摆动幅度
5.(1)48次
(2)B
(3)减小摆绳长度
(4)C
6. 摆长 摆幅 30 45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摆绳越长,摆动越慢 实验的次数太少,结论不能代表普遍性
7. 摆线长度 重量 慢 大于
8. 一致 直线 能 不能 光的反射 减小 相同 水面 折射
9.(1)C
(2)B
(3)C
(4)岩浆
(5)C
10.(1)A
(2)B
(3)2
(4)
(5)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1.(1) 反射
(2)折射
(3) 七色光 多种色光
(4)可以
12.(1)直线传播
(2)折射
(3)BD
(4)更好的记录和描述光斑的位置
(5)从空气斜射入水或油时,油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
13. 能 不能 沿直线传播的
14.(1)同一个摆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
(2)C
(3)等时
(4)摆绳长度调整为25厘米。
(5)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根据观察实验数据得知:摆绳长度应设置在20cm、30cm之间,故摆绳长度设置为25cm。
15.(1) 有无植物覆盖 坡度大小 喷水量大小
(2) A B
(3)有植被覆盖
16. 没有 有 斜射 会 折射 不同物质 七种 折射
17. 1 2 绳长 2 3 小球的质量 小球的质量 绳长
18. 摆绳长度 摆锤 摆幅 3 出现实验的偶然性 摆的摆动快慢和摆绳长度有关。摆绳越长摆动越慢反之越快 减少乙摆绳的长度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