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宏观上,本课上承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之曲折动荡,下启五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恢宏史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近代抗争史的角度看,新文化运动是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深刻反思,是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从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新文化运动由表及里,逐渐深入,改变了国民的观念,重铸了国魂。
微观上,本课的子目分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教材以“背景—代表人物—基本内容—历史意义”为线索,叙述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内容部分可归纳为思想革命与文学革命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意义部分,涉及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既要看到新文化运动的进步影响,又要看到其局限性。
教学目标:
1、在“初创之因”活动中,联系陈独秀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经历,分析陈独秀在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的原因,从而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2、在“复活之谜”活动中,结合材料,合作探究陈独秀让《新青年》复活的奥秘,总结归纳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3、在“觉醒之力”活动中,结合材料,评价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重难点分析: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
师生谈话,围绕学生平时喜欢阅读的杂志以及喜欢其理由。
出示:
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除上课、阅报以外,看书,看《新青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问题。
——1936年7月毛泽东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
1919年12月4日:“看《新青年》。”
1919年12月5日:“上下午各看《新青年》杂志一次。”
1919年12月10日:“看《新青年》易卜生号。”
1920年4月9日:“在船中看《新青年》杂志。”
1926年4月21日:“看《新青年》。”
1926年4月22日:“看《新青年》。”
1926年5月5日:“看《新青年》。”
——《蒋介石日记》
教师叙述:现代中国两大阵营的代表毛泽东和蒋介石,在青年时代都是《新青年》的忠实读者。《新青年》杂志究竟有何吸引力?这节课我们以《新青年》为视角,走进新文化运动。
出示课题:第12课新文化运动
【设计意图】从学生课余喜欢阅读的杂志自然过渡到20世纪初国人喜欢阅读的杂志,从现实到历史,贴近学生生活。呈现毛泽东和蒋介石读《新青年》的材料,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何《新青年》能吸引这些青年人?为后面学习做铺垫。
【环节一:初创之因】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58第二段及注释,根据表格提示信息,请你介绍《新青年》杂志的概况。
讲述:这本杂志诞生于1915年,当时的中国是怎样的情形?为什么陈独秀选择此时创办杂志?
学生活动:根据材料,分析陈独秀在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的原因。
呈现:
材料1:陈独秀生平(部分)
材料2:
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国人思想,要改变思想,须办杂志。——《吾人最后之觉悟》
盖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社告》
通过材料归纳原因。
提炼角度
一是创办《新青年》的必要性:新生的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仅凭政治体制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需要对改变国民思想。陈独秀将中国的发展希望寄托在青年上,他把杂志的读者群体旗帜鲜明地定位在青年群体上;
二是创办《新青年》的可能性:陈独秀有充足的办刊经验,知道媒体在革命中的启蒙与鼓动作用,杂志乃传播文明之利器。
【设计意图】通过年代尺将时代背景和人物经历结合起来,既能够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又能让学生从历史情境出发,站在陈独秀的角度设身处地感受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时代背景,感悟陈独秀的爱国情怀。
【环节二:复活之谜】
过渡:《新青年》自诞生起就寄托着陈独秀思想救国的希望,他期待《新青年》能“轰动一时”,现实真如他所希望的那样吗?
出示:
1917年8月,《新青年》出完第3卷后,因销售甚少,连赠送交换在内,期印一千份,群益书社感到实在难以为继,一度停止出版。
到1919年下半年,在《新青年》同人的共同努力下,最多一个月可以印一万五六千本。《新青年》的发行方群益书社已经打算将《新青年》第1-5卷再版。
——整理自杨胜群、李良主编《新文化运动中心》
教师提问:从停刊到畅销,陈独秀究竟如何让《新青年》“复活”?
学生活动:合作探究——结合材料,揭秘陈独秀如何让《新青年》“复活”。
合作学习要求:
1.小组成员一起参与讨论,揭秘谜底,至少3个。
2.合理分工,选出一位记录员和主汇报员,时间5分钟。
呈现:
材料1:《新青年》主要编辑作者(部分)
材料2:1918年1月,《新青年》第4卷第1号出版,主要刊登白话文,并全面使用新式标点符号。以前他们讨论文学革命,用的全是文言文。并且加上了《诗》栏目,刊登白话诗。
材料3: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第4卷5号,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
材料4:“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能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第6卷第1号)
小结:提炼出《新青年》“复活”的四个谜底——新作者、新口号、新文学、新道德,其思想性是吸引读者的关键。
【设计意图】通过对历史的揭秘,营造了鲜活的历史场景,带领学生领略陈独秀办报时的艰辛,有效地激荡了学生内心的情感,并引发其理性思考。
【环节三:觉醒之力】
过渡:在陈独秀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新青年》由普通刊物发展成为“时代号角”。筹办《青年杂志》之初,陈独秀曾说:“盖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那么他的初衷实现了吗?
呈现:
学生活动:陈独秀的初衷是否实现?请表明你的观点,并结合材料加以论证。
材料1: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举行游行示威,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材料2: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台上左一为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
材料3:
作家沙汀的家乡安县,地处四川西北。直到1921年夏,他还不知陈独秀、胡适、鲁迅是何许人也。1922年秋,入成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才开始接触新思潮和新文学。1927年,何其芳在四川万县上中学时,当地教育界依然视白话文为异端邪说。
毛泽东明确指出:“这个文化运动,当时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陈金龙《毛泽东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师总结:归纳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但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力所及主要是知识精英和大中城市,没有延伸至社会底层、广大农村,由此使新文化运动的社会影响力打了折扣。
【设计意图】再次呈现陈独秀的创刊词,首位呼应。引导学生阅读图片和文本,从图片和材料中获取信息,有理有据地评价新文化运动在思想解放中的地位。从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理解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延续,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要深入工农群众,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铺垫。
课堂小结:
美国华裔学者周策纵有云:
在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中,五四新文化运动无疑是一次最为壮观的精神日出。以前的一切,似乎都汇聚于此,彼此激荡奔腾;以后的一切,似乎都由此生发,造成了种种历史巨变……
【作业设计】
1.巩固性作业:课堂作业本“课后助学学”。
2.拓展性作业:课外搜集陈独秀在北大的资料,撰写一篇人物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