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河流地貌的发育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河流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研究发现,汉江上游的两岸阶地大多形成于间冰期—冰期的气候转换期。气候和植被变化导致的海平面升降和河流含沙量变化,影响了河流的侵蚀—沉积过程,进而导致了阶地的形成与保存。下图示意汉江上游某处两岸阶地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N岸阶地普遍比M岸窄,最大可能是N岸( )
A.岩石更为坚硬 B.地壳抬升更快
C.为河流侵蚀岸 D.后期崩塌明显
2.关于间冰期—冰期河流侵蚀—沉积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冰期强烈下切,停止沉积 B.间冰期泥沙增多,侵蚀强烈
C.冰期流速加快,曲流发育 D.间冰期河谷展宽,沉积明显
下图为牛轭湖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关于牛轭湖发育阶段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③②①④
4.下列关于②阶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岸河水较深 B.河谷呈现“V”型
C.乙岸侵蚀作用明显 D.多出现在河流上游
“潮汐树”通常出现在沿海的滩涂,其主干朝向海洋一侧,枝杈朝向陆地一侧,如下图所示。水涨落是形成“潮汐树”的动力来源,涨潮时水流速度比落潮时慢。2022年8月的极端高温干旱天气使得鄱阳湖水位急速下降,在湖床上留下了类似“潮汐树”的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5.“潮汐树”是波浪作用塑造的微地貌,关于其形成过程,描述错误的是( )
A.涨潮时,泥沙沉积形成滩涂 B.落潮时,侵蚀滩涂形成冲沟
C.涨潮时,侵蚀滩涂形成冲沟 D.落潮时,泥沙沉积形成滩涂
6.极端高温干旱天气使得鄱阳湖水位下降,出现类似“潮汐树”景观的原因,可能是( )
A.流水堆积作用增强 B.流水侵蚀作用增强
C.流水堆积作用减弱 D.流水侵蚀作用减弱
某中学生在山区研学旅行中发现一处山谷并绘制了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形成该山谷的主要作用为( )
A.冰川侵蚀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海浪侵蚀
8.图中住宅集中的地点及相对优势是( )
①甲②乙③地势较高,洪涝影响小④临近河流,取水较便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砾岩是由水冲岩块的磨圆碎块固结而成,或卵石经硅质或泥质物胶结而成的岩石。按主要砾石大小可分为巨砾岩、粗砾岩、中砾岩和细砾岩。砾岩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有供给岩屑的源区有足以搬运碎屑的水流、有搬运能量逐渐衰减的沉积地区。下图所示砾岩显示了多期砾岩内。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巨砾岩和粗砾岩形成的位置最可能是( )
A.河湖的人海口 B.山区河流出山口 C.宽广的河漫滩 D.弯曲河道的凹岸
10.关于砾岩形成及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巨厚砾岩层多形成于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后 B.冰川末端形成的砾岩主要砾石的分选性好
C.砾岩形成过程中地壳始终在抬升 D.砾岩内部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
11.图中的多期砾岩结构中,最早经受流水磨圆的是( )
A.超大块砾岩甲 B.较小块砾岩乙 C.砾石丙 D.砾石丁
位于雅鲁藏布江河谷中的丹娘沙丘,受两侧高山阻挡,外部沙尘难以进入,但形成了连绵的沙丘,构成了波涛起伏的沙海。下面左图为丹娘沙丘附近等高线示意图,右图为丹娘沙丘景观图。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2.丹娘沙丘的成因主要是( )
A.流水堆积 B.冰川堆积 C.风力堆积 D.海浪堆积
13.该沙丘的沙主要来自( )
A.印度洋海滩 B.附近沙洲和河漫滩 C.塔克拉玛干沙漠 D.太平洋海滩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橘子洲是湘江的江心洲。下图为湘江橘子洲附近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橘子洲形成过程中,主要受到( )
A.风力堆积作用 B.地壳抬升作用 C.侧向侵蚀作用 D.泥沙沉积作用
15.湘江阶地在形成过程中( )
A.由早到晚依次形成I、Ⅱ、Ⅲ B.经历了间歇性的地壳抬升过程
C.河流搬运泥沙能力不断增强 D.地质作用过程一直比较稳定
澜沧江干流存在一段古河道,古河道上存在由棱角状碎石及砂土构成的堆积物高地(海拔3244m)。地质工作者在达德沟口附近进行科学考察,并开挖人工剖面。图1为古河道的位置及人工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形成堆积物高地的地质作用主要表现为( )
A.冬季风作用 B.山地冰川作用
C.古河道流水作用 D.达德沟泥石流作用
17.人工剖面处湖相黏土层与河流相砾石层相间分布的原因是( )
A.地壳升降运动 B.河流流量变化
C.植被覆盖变化 D.人类活动干预
二、综合题
18.读某河道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港务局拟在A、B两处河段建港,请问是选在A处还是B处好 ,理由是 。
(2)某勘探队在C处钻探获得黏土、砾石、粉砂、砂等沉积物标本,请问自上而下钻取的沉积物应依次是 ,其理由是 。
(3)小岛D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大,最终将与河流的哪岸相连 为什么
(4)河流的下游常常形成河口三角洲堆积地形,其成因是什么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北某中学为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利用暑假时间开展了“研学在路上”实践活动。下图分别为研学路线及沿途所拍照片。
(1)А地貌名称是 ,可能拍摄于 地(填数字),指出其形成条件。
(2)B地貌名称是 ,可能拍摄于 地(填数字),简述其主要特点 。
(3)C地貌可能拍摄于 地(填数字),分析其地貌特点的形成原因。
(4)D地貌名称是 ,结合该地貌相关示意图(下图),描述其主要特点。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江第一湾”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及其向云贵高原过渡的边缘地带,金沙江在该地区深深切割了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形成了以河流阶地为主的河谷地貌。下图示意金沙江过鸡公石(屹立于金沙江中心的岛屿)的河谷横剖面。
(1)指出图示区域金沙江两岸地壳的变动特点。
(2)推测该河段五级阶地中最早形成的河流阶地,并说明理由。
(3)简述图示河段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强烈的原因。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中学研学小组对学校附近山地的甲河与乙河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测量了两条河流河源段各定位点的水位高程(如图),测量过程中发现两河之间的分水岭岩石松散易碎。
(1)判断图示区域主要地形类型,说出N处等高线数值。
(2)如果两条河流会发生袭夺。请判断袭夺关系,并说明理由。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2.D
【解析】1.根据图示可知,M岸和N岸岩石类型一样,不存在N岸岩石更为坚硬的情况,A错误;地壳抬升速度影响阶地的高度,不影响阶地的宽度,B错误;河漫滩或河谷形成之后,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侵蚀岸一侧水下坡度较陡,堆积岸水下坡度较缓,再 经过地壳的抬升作用,形成侵蚀岸较窄的阶地,堆积岸较宽的阶地,C正确;材料和图中没有显示出岩石崩塌现象,D错误。故选C。
2.冰期和间冰期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同时存在,A错误;间冰期是相对温暖时期,外力以沉积作用为主,将地势低洼地区逐渐填平, 冰期是相对寒冷时期,融冰减少使河流水量减少,流速减慢,外力以侵蚀作用为主,BC错误;间冰期气候温暖,融冰较多使河流水量增加,河谷展宽,进而流速减慢,沉积明显,D正确。故选D。
【点睛】冰期是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的地质时期,两次冰期之间为一相对温暖的时期,称为间冰期。
3.C 4.A
【解析】3.牛轭湖是在河流的弯曲处因为河流侵蚀的原因,弯曲度越来越大,最后在流水冲刷的作用下裁弯取直,废弃的河湾就成了牛轭湖。所以从③到①再到②,河道越来越弯曲,最后到④,河流裁弯取直,原来的弯曲河道废弃,形成牛轭湖。所以形成过程为③①②④,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如图所示,②阶段河流弯曲度比较大,流速较慢,以侧蚀作用为主,地形较平坦,多在河流的中下游,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型,BD错误;甲岸地处河流凹岸一侧,水速更快,侵蚀能力更强,河水较深,A正确;乙岸地处河流凸岸,堆积作用明显,C错误。故选A。
【点睛】牛轭湖形成过程:①当河床坡度降低时,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增强,流水不断侵蚀河岸,凸岸凹岸形成;②河水不断冲刷与侵蚀河岸,河曲随之不断的发展;③河曲愈来愈弯;④河水冲刷与侵蚀最弯曲的河岸,河流遂截弯取直;⑤河水从截弯取直的部位流走,原有的河曲被废弃;⑥原有被废弃的河曲成了牛轭湖。
5.CD 6.BC
【解析】5.由材料可知:“潮汐树”,是海水在涨潮和落潮的过程中形成的,潮汐树的主干朝向海洋一侧,而枝杈朝向陆地一侧。因而丰富的泥沙是潮汐树形成的物质条件,而潮水的涨落是其动力来源。“涨潮时水流速度比落潮时慢”,所以,涨潮时,海水向海岸方向涌动,由于滩涂宽广坡度小,海水向岸的前进速度慢,以淤积为主;当落潮时海水向离岸方向,落差加大,流速加快,在滩面上进行冲蚀,形成最初的冲沟。A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D。
6.鄱阳湖湖底一般来说都位于水面以下,流水以沉积作用为主,泥沙不断淤积,不会出现树状景观。由于极端的高温干旱天气,导致鄱阳湖水位急速下降,部分区域湖床裸露,使得流水作用在湖底不同区域表现不同。在鄱阳湖湖水快速下降的过程中,情况就有点类似海水落潮时的状况,由于湖底泥沙存在高低起伏,那么在地势较低的区域,湖水流速更快,表现为侵蚀性,就会把湖底的泥沙随水带走。而湖底泥沙被流水侵蚀,就会使这一部分湖底比两边更低,从而使得流速更快,因而加剧了湖水下落时的侵蚀性,泥沙堆积减弱,从而形成循环作用,最终形成了我们见到的“大地之树”。B正确,D错误。在鄱阳湖湖水快速下降的过程中,情况就有点类似海水落潮时的状况,结合上一小题分析“涨潮时,海水向海岸方向涌动,由于滩涂宽广坡度小,海水向岸的前进速度慢,以淤积为主”可知,落潮时流水堆积作用减弱,A错误,C正确。故选BC。
【点睛】地球表面的形态在不停地变化之中,主要受到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改变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等,而外力作用包括流水、风力、冰川、海浪以及生物等外力所表现出来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作用。外力在不同的情况下,会表现出不同的作用力,以流水为例,在流水流速较快的时候,通常会表现出侵蚀性,在河流的上游地区,由于流速很快,下蚀作用明显,常形成V型谷;而在流水速度较慢的时候,通常会表现出沉积性,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由于流速较慢泥沙沉积,多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景观。
7.B 8.A
【解析】7.读图可知,该地河谷中形成了明显的河流阶地。阶梯状地貌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地壳相对稳定期间,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为主,此时塑造出河漫滩;当河流流经地区的地壳上升时,河床纵剖面的比降加大,水流侵蚀作用加强,使河流下切,原来的河漫滩成了河谷两侧阶地;地壳多次间歇性上升,这样就在河谷两侧形成多级阶地。因此,形成该山谷的主要作用是流水侵蚀,B正确,ACD错误。故选B。
8.读图分析,甲地位于地势较高的阶地上,受洪涝灾害影响小,更适合修建住宅,①③正确;乙地位于河漫滩,地势低,虽然临近河流,但是易受洪涝灾害影响,不适合修建住宅,②④错误。故选A。
【点睛】形成阶地必备的两个条件:(1)先发育一个相当宽广的河漫滩;(2)河流向下侵蚀,使得原来的河漫滩高于一般洪水位。
9.B 10.A 11.D
【解析】9.巨砾岩和粗砾岩中的主要砾石粒径较大,地势陡峻的山区是供给岩屑的源区,大粒径砾石的搬运距离短,当携带大粒径砾石的水流流出出山口后,流速减缓,砾石在山前山麓地带堆积,砾石间的空隙被硅质或泥质物填充,而后在上覆岩土的压力作用下,就会胶结(或固结)形成砾岩,故选B。
10.巨厚的砾岩层需要大量的物源,而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容易使现有岩层发生断裂、破碎,可以提供充足的岩屑来源,因此巨厚砾岩层多形成于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后,A正确;冰川搬运物质的分选性差,因此冰川末端形成的砾岩主要砾石的分选性差,B错;砾岩形成过程中,需要经过上覆岩土压实、固结的过程,因此地壳持续抬升不利于砾岩的形成,C错;由于砾岩内部由粒径大小不一的砾石组成,层理结构并不明显,D错。故选A。
11.结合图文信息可知,多期砾岩结构,先是最小尺寸的砾石形成了一期砾岩,经侵蚀作用形成了较大块的砾石,与紫红色的砾石同时形成了二期砾岩,再经侵蚀作用形成了所看到的超大块砾石。较小块砾岩乙的形成较超大块砾岩甲早,而砾石丁是形成砾岩乙的主要砾石,因此最早经受流水磨圆的是砾石丁,故选D。
【点睛】冰蚀作用:挖蚀与磨蚀;堆积作用:冰碛物结构疏松,堆积杂乱,无层理,磨圆度极差。一般来说,河流上、中游因坡降大,流速快,沉积物颗粒大;下游坡降和流速均小,沉积物颗粒细小;河流中心流速大,岸边流速小(特别是凸岸),岸边的沉积物颗粒较中心的小。
12.C 13.B
【解析】12.每年冬春季节,该地区气候干旱,多大风,大风经过地区植被稀少,加上经过江面受阻挡较少,形成涡旋上升气流,气流携带沙洲和河漫滩上的沙粒,受江边山地地形阻挡,风速减缓,沙粒堆积于山坡,日积月累形成沙丘,C正确;沙丘是风力作用的产物,不是流水作用形成的,A错误;沙丘是风力作用的产物;冰川堆积与沙丘没有关系,B错误;此处距海较远,不会是海浪堆积的结果, D错误。故选C。
13.受两侧高山阻挡,外部沙尘难以进入,所以该沙丘的沙不是来自印度洋海滩、塔克拉玛干沙漠、太平洋海滩,而是主要来自附近沙洲和河漫滩。而是在枯水期时,河漫滩的泥沙出露,受风力的搬运在山坡堆积形成,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丹娘沙丘的成因主要是风力堆积,每年冬春季节(10月--次年3月)该地区气候干旱,多大风,大风经过地区植被稀少,加上经过江面,受阻挡较少,形成漩涡上升气流,气流挟带沙洲和河漫滩上的沙粒,受江边山地地形阻挡,风速减缓,沙粒堆积于山坡,日积月累形成沙丘。
14.D 15.B
【解析】14.橘子洲位于湘江,湘江是长江的支流,风力作用不明显,A错误;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侵蚀会形成河流阶地,不是江心洲,B错误;侧向侵蚀会使河流展宽,但不是形成江心洲的原因,C错误;橘子洲是江心洲,是河流携带泥沙因流速减慢,堆积形成的,D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5.河流阶地在形成过程中,离现代河床越近,形成越晚,由早到晚的形成顺序是Ⅲ、Ⅱ、Ⅰ,A错误;多级阶地形成过程中,地壳经历了间歇性的抬升,B正确,D错误;河流阶地形成过程中,河流泥沙沉积作用增强,搬运能力降低,C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 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地球内、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运动;阶地位置海拔越高,形成时代越老。
16.D 17.B
【解析】16.由材料可知,堆积物高地位于地势高差较大的达德沟沟口,其物质由棱角状碎石及砂土构成,因此其形成与达德沟泥石流的搬运、堆积作用有关,D正确;当地地处我国西南横断山区,高地北部山脉众多,受冬季风影响较弱,不可能搬运并堆积棱角状碎石等粒径较大的物质,A错误;当地地处中低纬度,海拔仅3244m,难以形成永久性高山冰川,且达德沟为沟谷而非冰川槽谷,因此冰川作用不明显,B错误;古河道为弯曲河道,其存在期间可能流速较平缓,其沉积物粒径应当较小,且高地规模明显大于古河道范围,因此与古河道的流水作用关系不大,C错误;故选D。
17.结合材料可知,由于泥石流堆积体阻塞河道,水位抬高,形成堰塞湖,湖水流速减缓,形成湖相黏土沉积。由于青藏高原东部河流流量变化大(夏季冰雪融化量大或暴雨)导致间歇性洪水流速快,携带砾石冲入堰塞湖形成砾石堆积,最终形成湖相黏土层与河流相砾石层相间分布,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或由地震活动使山体岩石崩塌下来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
18.(1) A A处位于河流的凹岸,侵蚀作用强,是主流深水处
(2) 砾石、砂、粉砂、大 黏土流水沉积的特点是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C处初为河口下游,后为河口上游,所以沉积物是越向上部,颗粒越粗
(3)北岸。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河道水流的主流偏向右侧的南岸,北侧因水流减少而出现泥沙堆积。
(4)因河流入海口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前方堆积而成。
【分析】本题以某河道入海示意图为材料,设置4道小题,涉及河流凹凸岸、河流沉积物特征、河流沉积地貌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由图可知,A处位于河流的凹岸,流水的侵蚀作用显著,是主流深水处,适合建港。而B处位于河流的凸岸,流水的堆积作用显著,水较浅,不适合建港。
(2)流水、风力的沉积作用都有一定的规律,一般是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C处初为河口下游,随着三角洲扩大,C离河口陆地渐近,后为河口上游,所以沉积物是越向上部,颗粒越大;故自上而下钻取的沉积物应依次是砾石、粗砂、粉砂、粘土。
(3)小岛D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大,最终将与河流的北(左)岸相连,因为该河位于北半球,河水在流动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因而南岸侵蚀,北岸则泥沙堆积。
(4)河流的入海口常常形成河口三角洲。其成因是河流入海口水下坡度平缓,河流带来的泥沙,在流速减缓及海潮的顶托下泥沙沉积而形成河口三角洲。
19.(1) 岩溶地貌或喀斯特地貌或峰林 ③ 形成条件:地表多可溶性岩石;气候温暖湿润。
(2) 风力堆积地貌或沙丘或新月形沙丘 ⑥ 主要特点:形状如新月,迎风坡缓,背风坡陡。
(3) ① 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多裂隙,易被侵蚀;地表植被较少,保持水土能力差
(4) 冲(洪)积扇 以扇形的形式向周边展开;由扇顶至扇缘沉积物厚度变薄,颗粒由粗变细。
【分析】本题以学生团队研学路线及所拍照片为背景材料,考查地貌景观分布地区,形成原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详解】(1)由所学知识可知,A景观为峰林,属于喀斯特地貌,该地貌多分布于我国降水丰富、可溶性岩石分布的云贵高原地区,即图中③地区。其形成条件可从地表岩石、气候两个方面分析,喀斯特地貌地表多可溶性岩石,易被溶蚀;气候温暖湿润,流水侵蚀作用强。
(2)由所学知识可知,B景观为沙丘,多为新月形沙丘,属于风力沉积地貌,多分布于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的我国西北地区,即图中⑥地区。新月形沙丘形状如新月,迎风坡缓,背风坡陡。
(3)由图可知,C地貌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应位于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即图中①地区。其地貌特点的形成可从气候、地形、植被、土壤等因素分析,黄土高原是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冲蚀作用强;黄土土质疏松,多裂隙,易被侵蚀;地表植被较少,保持水土能力差。
(4)由图可知,D地貌呈扇形,应为冲(洪)积扇。该地貌主要分布在河流出山口,因流水速度减慢,泥沙淤积形成。其地貌特点是以扇形的形式向周边展开;由扇顶至扇缘由于流水搬运能力越来越弱,所以沉积物厚度变薄,颗粒由粗变细。
20.(1)两岸地壳存在构造差异;西岸地壳间歇性上升,东岸地壳相对稳定。
(2)阶地:T5。
理由:T5阶地距离河道最远,地势最高。
(3)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山高谷深,河流落差大,下切侵蚀作用强。
【分析】本题以意金沙江过鸡公石(屹立于金沙江中心的岛屿)的河谷横剖面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主要考查内力作用、河流阶地的形成、流水侵蚀类型等相关知识。
【详解】(1)受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挤压的影响,图示区域处于从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构造运动活跃;两岸存在数目不等的河流阶地,由此推断两岸地壳存在构造差异,西岸河流阶地数目较多,是由地壳间歇性上升导致的;东岸基岩裸露,阶地较少,地壳运动相对稳定。
(2)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地球内外部动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运动;阶地位置,级别越高,形成时代越老。即从河漫滩向海拔高处,海拔越高,级别越高,形成时代越老。因此,图中T5阶地距离河道最远,地势最高,形成时间最早。
(3)读图可知,图示河段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区,大气降水补给水量较大,河流径流量较大,侵蚀搬运能力较强;图示区域处于从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山高谷深,河流落差大,随着河流水量的增多动能增强,下切侵蚀作用强。
21.(1)丘陵,180
(2)甲河袭夺乙河。甲乙两河临近;两河之间的分水岭岩石松散易碎,抗侵蚀能力弱;甲河河源段整体落差大,流水侵蚀能力强;甲河属于低水位河流。
【分析】本题以我国南方地区两条河流袭夺的相关图文资料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河流袭夺等相关内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读图可知,图中等高距为80米。图中最高点海拔在340米以上,结合河流水位高程可知,该地地势有一定起伏,因此可知,该地地形以丘陵为主。结合图示可知,图中N处等高线为闭合等高线,其高度可能为180米,也可能为100米,但是由于N地为河流支流的发源地,地势应较高,因此可知,N处等高线数值为180。
(2)袭夺是指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据图可知,两河流比较临近;根据材料“两河之间的分水岭岩石松散易碎”,由此可知两河之间的分水岭抗侵蚀能力较弱;根据图示河流河源段各定位点的水位高程可知,甲河水位低于乙河流,且甲河河源段落差较乙大,因此甲河流下蚀和溯源侵蚀能力强,因此甲河可能袭夺乙河。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