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讲述中国工农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艰苦过程的了解;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险、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
【三】重点: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和长征精神
难点:感悟长征精神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长征图片,用小学语文课本学过的长征故事引导本课主题。作为中华儿女,我们都应该了解二万五千里长征,因为这是一部倾注了红军战士对祖国对人民无线热爱的历史,没有这段历史,就没有新中国的今天。
新课探究
一.兵临城下突围败——长征原因
师:根据材料一、二提供的信息,回答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 从1930年12月到1933年1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先后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地处江西南部、福建西部,根据地面积约五万平方千米,是当时最大的一块革命根据地。
材料二:五次反围剿情况对比
国民党军 红军 指挥者 战略战术 结果
1 10万 4万 毛泽东 制定和执行了符合根据地特点的战略战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退我追、敌疲我打等 胜利
2 20万 5万
3 30万 3万
4 40万 7万 朱德、周恩来
5 50万 8万 博古、李德 制定违背实际情况的“左倾”战术:阵地战、全面出击、御敌于国门外等 失利
生:讨论后,举手回答。
战争的胜败,不在于力量的悬殊,而是取决于正确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
师:第五次反“围剿”带来什么后果呢?
生:举手回答。
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长征原因)
二、力挽狂澜万里行——长征过程。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标记长征开始的时间、出发地等基础知识。
2、展示《红军长征示意图》(地图出自部编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2017年第一版,第82页),请学生结合地图,讲述长征前期的军事行动。
生:1934年10月,中工中央红军八万多人从江西瑞金出发,突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后,只剩下三万多人。在危急关头,毛泽东建议向贵州前进,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遵义。
3、师:让我们跟随红军短暂休息,坐下来谈谈红军的行军路线、革命的未来方向,来学习中共的又一次伟大会议。(展示视频《遵义会议》)
生:根据视频,结合教材完成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和意义。时间:1935年1月,地点:贵州遵义。
遵义会议又名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师:为了听取前线军队意见、更加民主,中央政治局邀请刘伯承、林彪、彭德怀、聂荣臻等红军总部领导和军团长参会,他们在会议上形成多数,大力支持毛泽东的正确军事路线。
内容:(1)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2)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意义: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4、师:怎么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从会前和会后进行对比分析,讨论)展示示意图。
5、师: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红军又有哪些重要的军事行动,克服了哪些困难?(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标记重要知识)
生: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挥师北进,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短暂修正后,红军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了高耸入云、白雪皑皑的大雪山,走过了杳无人烟、一望无际的茫茫草地,突破敌人重兵把守的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
展示《红军长征示意图》,请学生来讲述遵义会议后红军的军事行动。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展示地图,识记长征胜利结束的概况。
生: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宁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2、结合材料,老师指导分析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材料一:红军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最后到达陕北不足3万人,但这是经过千锤百炼保存下来的精华,他们构成了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
材料二:“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终的。” ——毛泽东
材料三: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长征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伯
长征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3、师:长征途中,除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材料一: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大河;经过11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zī]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材料二:眼看掉队、牺牲的同志越来越多,朱总司令令人将自己的坐骑也杀了,分给通信班、警卫班的同志做口粮,还向身边的同志发出了“尝百草”的号召,以使大家在茫茫草地上,寻找出一些无毒、可以食用的野菜、野草,渡过饥饿的难关。
生:困难有恶劣的自然环境;敌人的围追堵截;生活艰苦,缺衣少粮。
师:这些困难并没有打倒红军的意志,阻断他们前行的道路,这是什么原因呢?
4、艰苦卓绝的长征路,数不清的险山恶水,你感受到什么精神?
师:(1)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单个人可以是英雄,完成万里长征的红军是个英雄集体,他们在和平年代依然保护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向英雄们致敬);(2)以苦为乐、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历经艰难险阻而信念不断,因为他们对共产主义事业的高度认同,对革命必将胜利的坚定认可)。
师:长征是一种精神,是一部史诗,他不仅影响力中国的命运,也是人类史上的一个奇迹。今天我们学习长征,就是要缅怀革命先辈的不朽功勋,发扬长征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做个约定,五年以后,当你们长大成人,老师还未老,一起重走长征路如何?
四、课堂小结
以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结尾,全体学生朗诵诗歌(音乐伴奏),回顾长征精神和过程。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作业
1、当堂检测,学生集体给地图填空,教师观察学生表现,查漏补缺。
2、课后作业:参观左权将军纪念馆(位于邯郸陵园路上的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的北园),带着两个参观:
(1)左权将军参与长征了吗?
(2)长征后左权又进行了什么革命活动?
【六】板书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一、被迫转移
二、万里行程
三、胜利会师
渡过乌江,夺取遵义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新中国成立
(1949年)
中国共产党诞生(1921年)
(1921年)
遵义会议(1935年)
14年
14年
转折点
由胜利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
出现了很多错误,如大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过草地
吴起镇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