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备课时间4月12日 拟上课时间4月22日
《社戏》第一课时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文章的结构。
2、学习小说详略得当的记叙方法。
3、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
知识链接: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浙江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作者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时期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赵庄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鲁迅的外婆家是浙江附近的平桥村,因此童年的鲁迅有机会与农民的孩子交朋友,并了解农民的生活。从而表达了作者少年时代淳朴善良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友谊的眷恋。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归省( ) 怠慢( )凫水( )蕴藻( )家眷( )潺潺( )肆无忌惮( )
絮叨( ) 撺掇( ) 橹( ) 行辈( )棹船( )楫( )乌桕( )
2.解释下列词语:
(1)撺掇:
(2)弥散:
(3)自失:
(4)漂渺:
(5)惮:
3.文学常识:
鲁迅,原名( ),字( ),浙江( )人,伟大的无产阶级( )、( )、( ),曾发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小说集有《 》、《 》等,散文集《 》,散文诗集《 》。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 。
4.围绕课题,从时间角度来看,全文是这样安排的:看戏前——看戏——看戏后。
从事情角度来看:( 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 )——( 看社戏前的波折)——( )——( )——( 看社戏归航偷豆)——( )
二、小组合作
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情节是什么?围绕这一中心写了哪些事情?
2、文中哪些事情详写?那些事情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3、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说“在我是乐土”?
4、作者写月下行船是从哪些方面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
5、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6、探究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 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
三、测评反馈:
1、给下面的字音。
忌 惮( ) 踱 步 ( ) 颇 ( ) 归 省( ) 行 辈( )
撺 掇 ( ) 凫 水( ) 潺 潺( ) 宛 转 ( ) 絮叨 ( )
怠慢( ) 蕴 藻 ( ) 家 眷 ( ) 渔父( ) 喝采 ( )
旺相 ( ) 桕 树 ( ) 楫 子( )
2.鲁迅,原名( ),字( ),伟大的无产阶级( )、( )、( )曾发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小说集有《 》、《 》、《 》等,散文集《 》。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 __________。文中的“社”原指 ,在绍兴,“社”是 ,“社戏”是指 。
3、《社戏》体裁是 。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 、 、 。
人物描写包括: 、 、 、 、 等。
情节包括:(序幕)、 、 、 、 、(尾声)。
环境包括: 、 。
4、文章思路是“ 社戏”—“ 社戏”—“ 社戏。
5本文的中新事件是看戏,作者围绕这一中心事件主要写了四件事,依次是(用四字概括)
戏前波折—— —— 船头看戏 ——
附:鲁迅的几条名言。希望同学们能背下来: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
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
3、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4、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和学习上。
5、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备课时间4月12日 拟上课时间4月23日
《社戏》第二、三课时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 深入学习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2、 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友谊。
3、 体会文章的景色美、人性美、情感美。
一、复习导入
根据你对《社戏》的解读,在下面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来点评《社戏》。
《社戏》是一幅 的风情画;《社戏》是一曲 的人物赞歌;《社戏》是一
首 的童年抒情诗;《社戏》是一个饱经生活沧桑的人回忆童年生活讲的一个美丽的童话,是看倦了都市尘嚣的的都市人回归 ,向往 生活的动人心曲……
2、小组合作
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一)阅读1到3小节,完成下面题目。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
2、“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优待?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
3、“我”在平桥村有哪些乐事?
4、本篇题为“社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又有什么样的作用?
(二)1、第11段是从哪些角度写景的?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的?
( )觉:
( )觉:
( )觉:
( )觉:
想 象:
这些描写,为我们展示了 的图景;写出了小朋友 ; 烘托了“我” 的心情; 抒发了作者 感情。
(三)阅读第10-13段,回答问题。
1、若给本层拟一个小标题,应为
2、勾画出启航时一系列传神的动词,其作用是什么?
3、“较大的聚在船尾”与本层第一段中的哪一句相呼应?
4、“碧绿的豆麦田地”暗示了看社戏的时令是 。“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一句写出了 。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一句用了 、 等修辞手法。它以 写 ,反衬出“我” 。
5、阅读第12段,用文中的词语简缩组合起来概括本段内容,且不超过10字,应为:
6、“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这三句话分别表现了“ 我 ”去看社戏途中的 、 、 心情。
(四)分析人物描写:1、参考格式分析双喜这个人物形象。至少说3句话。
参考格式:双喜是个……的人,因为当……(什么情况)时,他……(如何表现)。
①
②
③
2、文中六一公公是个怎样的人?作者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他?
(五)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参考格式:本文写/描写……(事),赞美……,表达/表现了……(情)。
(六)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思考P128第三题的题目。(答案写在书上)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山为什么说“踊跃”?)
3.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回望”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罩”表现了怎样的情形 )
4.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
(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