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核心素养目标】1.2光是怎样传播的 教案
【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科学思维: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能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科学探究:
1.会设计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
2.能与声音的传播对比,发现光的传播特点。
3.能用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能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态度责任: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教学重点】
1、能与声音的传播对比,发现光的传播特点。
2、能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难点】
能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准备】
4张等大的长方形卡纸、4个燕尾夹、手电筒、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玩过捉迷藏的游戏没有?为什么我们藏起来之后就看不见了,而站出来之后就能看见我们呢?
二、新课讲授
板块一 科学聚焦 提出问题
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这是为什么呢?像声音一样,光也有自己的传播方式,与声音的传播相比,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
抽同学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老师总结:声音的传播方向不仅是四面八方的,而且能绕过遮挡物,被人的耳朵感知。我们看不见幕后的人,说明光无法绕过遮挡物,无法被眼睛感知。这也是我们通常说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板块二 活动探究 得出结论
出示几组光线图片,学生猜想:光 沿直线传播的【填“是”或“不是”】。
实验探究:光的传播路线
实验器材:四张矩形卡纸 手电筒 四个能直立的夹子
实验步骤:
1、 在前三张矩形卡纸的同一位置分别打一个直径约为1厘米的小孔,第四张卡纸不打孔作为屏。
2、把这四张卡纸用夹子夹住并直立在桌子上,每张卡纸之间间隔15厘米左右,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前三张卡纸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
3、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把手电筒放置在第一张卡纸前,保持一定距离,使手电筒的光能直接穿过这些小孔。
4、把第二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5厘米左右,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第一张卡纸上的小孔。这时,纸屏上有什么变化吗?同样的的方法移动第三张卡纸呢?在表格中标出光行进的路线。
实验现象:
当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时,打开手电筒,光源会通过这三个小孔,在第四张纸屏上留下光斑。当移动第二张卡纸时,手电筒的光源通过每张卡纸上的小孔,光斑落到第二张卡纸上。
实验分析:
1、当前三张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手电筒正对最前面卡纸上的小孔把光射进去,光线能够到达最后的的纸屏上,形成一个明亮的光斑。这说明手电筒射出的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把第二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5厘米左右,前三张卡纸上的小孔不在同一直线上,手电筒依然正对最前面卡纸上的小孔把光射进去,手电筒的光被第二张卡纸挡住,只能在这张卡纸上形成光斑。即使调整手电筒的照射角度,也无法射进第三张卡纸上的小孔。这说明,当三个小孔不在一条直线上时,光线无法同时穿过三个小孔。这也说明手电筒射出的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结论:
光是直线传播的。当光直接穿过小孔时,在纸屏上能够看到光斑;当移动中间一张卡纸时,在纸屏上不能看到光斑。
第三板块 研究讨论 巩固认知
研讨一:纸屏上的光斑在卡纸移动前后有什么变化?你怎样解释这个现象?
学生讨论
自主发言
教师总结:光直接穿过小孔,纸屏上有光斑;移动一张卡纸,纸屏上无光版。通过对比实验,我们知道光的路线不会随着卡纸的移动而改变方向,由此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研讨二:简单解释下“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学生讨论
自主发表观点
教师总结:我们能够听到屏幕后说话人的声音,是因为声音通过空气介质传播,被我们听觉器官所感知。我们看不到说话的人,是因为他本人在屏幕后,人眼是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光线被屏幕挡住,所以我们看不到。
第四板块 思维拓展 实际运用
师:你知道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哪些运用?
学生思考讨论
自主发言
教师总结:
1、射击瞄准:射击时利用“三点一线”进行瞄准。
2、站队成直线:前面的人挡住了后面人的视线,使后面的人只能看到前面相邻人的后脑勺。
三、课堂小结: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振动传播的,可以绕过障碍物。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但是能在木头、钢铁等固体中传播。
光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但是传播速度快。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还可以在玻璃、塑料等透明物体中传播,但不能在木头、钢铁等不透明的固体中传播。
四、课堂作业:
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板书设计:
声音:四面八方
对比光与声音的传播
光:直线
光是怎样传播的
实验探究光的传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