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是出自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它被选入初三上期的教材里。该小说讲述了“我”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于勒的经过,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的时候的不同表现和心理,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不同态度揭示并讽刺了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情形。小说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于勒的贫富变化牵动菲利普夫妇的“变脸”,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学情分析
他们对本文比较陌生。但情节曲折的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对小说的讽刺意义学生是了于心而不明于口。学生接触小说,有很必要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同时给学生今后的学习提供规律性的方法和文化的启示。
三、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莫泊桑及其作品,理解并概括课文内容。
2.梳理小说情节,把握小说主题,体会本文构思的巧妙。
3.学习语言、动作、神态等人物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学习对比讽刺的表现手法。
4.通过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了解小说情节,把握小说主题,体会本文构思的巧妙。
2.通过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难点:学习语言、动作、神态等人物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学习对比讽刺的表现手法。
五、教学方法与工具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归纳
教学工具:希沃白板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游子吟》,师导入:这首歌唱出了流浪在外的游子的辛酸,他们是多么渴望家这个港湾的慰藉,多么渴望来自亲人的温暖!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里就有这样一个在外流浪多年的游子,饱经人生的沧桑,更可怜的是当他的家人遇到他时,不但不接受他,反而视他为毒蛇猛兽,躲之唯恐不及,避之唯恐不远,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去探究一下其中的原因。(板书课题)
二、自主预习
1.文体回顾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点学生介绍莫泊桑
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漂亮朋友》等。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俄国的契诃夫,代表作为《变色龙》;
法国的莫泊桑,代表作为《羊脂球》;
美国的欧·亨利,代表作为《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
老师补充:莫泊桑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他当过兵,做过公务员,目睹了当时法国这个资本主义国家形形色色的小人物,这篇小说人物就是其中一个。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栈桥(zhàn) 糟蹋(tà) 别墅(shù) 牡蛎(mǔ lì)
褴褛(lán lǚ) 撬开(qiào) 阔绰(chuò) 煞白(shà)
(2)词语释义
拮据:缺少钱,经济境况不好。
褴褛:(衣服)破烂。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名,说出。
煞白: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狼狈: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迟疑不决:拿不定主意。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请将这篇小说的情节划分为这四个部分。
(老师先引导学生确定主要人物,提示学生用词简洁。然后学生默读课文,组内讨论交流)
答案示例:
开端(1~4):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
发展(5~19):菲利普一家夸赞于勒。
高潮(20~47):菲利普一家巧遇于勒。
结局(48、49):菲利普一家躲避于勒。
2.师提出问题,熟悉课文内容。
(1)我们家生活一向拮据,为什么周末衣冠整齐的去海边散步?
预设:盼望于勒叔叔回来。
(2)我们家收到于勒叔叔的信后,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预设:可解决家里的经济问题。
(3)于勒叔叔的形象在我家人眼中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引导学生找到菲利普一家对于勒称呼的变化。)
(二)细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师:哪位同学毛遂自荐阅读课文的第一部分(1-4段)?
(阅读完成)
1、同学们从小说的第一部分认识了哪几个人物角色?他们是什么关系,同学们对这些人物角色有什么样的印象呢?
菲利普一家:日用品只买打折货、姐姐自己做裙子、从不敢接受别人的邀请。
母亲:尖酸刻薄、小气。
父亲:怯懦、无能。
于勒叔叔:行为不正,无赖,“全家的恐怖”。
2、师适时启发:第2自然段集中写家庭生活的拮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突出全家人对金钱的极度渴望,为全家人盼望于勒发财归来和表现父母极其势利、自私的性格特点做铺垫。
3、师:那么,第6、7自然段插叙于勒的过去,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介绍于勒胡作非为、挥霍家产的经历,交代他成为“全家的恐怖”的原因,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从而更加可以看出这一家人对金钱的渴求,突出他们的唯利是图。
师过渡语:事情的转机是什么?
生:信
师:于勒接连两封信,不仅让家里人深深感动,更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希望。菲利普一家对于勒回来后的生活充满了憧憬,每周日都穿着体面去海边等待。于勒的这两封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这两封信神奇地改变了于勒在菲利普夫妇心目中的印象。第一封信成功扭转了他在全家人心目中的坏形象。第二封信成了全家的希望,而且还成就了二姐的婚事。
师点拨:这两个细节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也更好地表现了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势利、唯利是图,揭示了社会风气的病态。
4、第17、18自然段写了姐姐的婚事,你看到了什么?
答案示例:因为家里穷,所以大姐和二姐都嫁不出去。但是因为有了于勒的信,这个青年才定下了与二姐的婚事。这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极具讽刺意味,揭示了整个社会对金钱的崇拜和渴望。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菲利普夫妇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呢?
5、于勒人物形象分析: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根据表格提示将于勒的人生经历概括出来
小结:人性是复杂的,小说塑造的典型人物也必然是立体的,鲜活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反应真实的生活。
四、联系生活
1、如果你是文中的菲利普夫妇,面对你的弟弟挥霍无度,好逸恶劳,占用你的财产,能做到亲情依旧吗?
预设:我可能会赶走这个于勒,争取属于自己的财产。
我会感化他,帮助他自食其力。
2、后来你得知弟弟发了财,但你们的生活很拮据,你会期盼他回来帮助你改变现状吗?
预设:于勒是我的弟弟,血浓于水,他应该帮助我们改善生活。
预设:亲兄弟明算账,我要求他自食其力,同样的我也应该用自己的行动来改善家里的条件。
那么菲利普夫妇自私、冷漠、爱慕虚荣的原因是什么呢?
其一是因为生活的贫困,从文章开头我们就了解到菲利普一家的困窘,他们的女儿甚至自己制作长裙,买廉价的花边。这样的描写将菲利普一家的现状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二就是社会制度的问题,菲利普当时所处的时代是19世纪80年代。当时法国资本主义正向帝国主义转变。法国大量转嫁财政危机,向外侵略殖民地,而国内大多贫困,底层人民无论怎么努力都不能改善贫困的处境。这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只有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金钱至上。
五、拓展阅读
同学们本文多处写到菲利普家境的拮据和家人的吝啬。谁可以回答哪些情节描述了他们的吝啬呢?学生举例说明。
师:吝啬鬼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是不讨人喜欢的,很多文学作品中也描绘了众多吝啬的形象。如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法国剧作家莫里哀笔下的阿巴贡,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俄国作家果戈理笔下的泼留希金。中国文学中的吝啬鬼则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笔下的严监生,下面我们就看一看吴敬梓笔下是如何描写严监生的。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到:“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两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六、课堂小结
师:吴敬梓笔下的严监生吝啬、小气,为两根灯芯迟迟不肯去世的场景深入人心,对人物的刻画也是细致入微。现在请同学们与我一同探讨一下名人们对于金钱探讨的名句:
1.凡事若在金钱利益上着眼,就难免在人情道义上有几分刻薄.—-罗兰
2.世上的喜剧不需要金钱就能产生,世上的悲剧大半和金钱脱不了关系。——三毛
3.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4.有钱能使鬼推磨.
在此基础上,谈谈你对金钱的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下节课,让我们走进小说,去看看人、听听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