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课件(共6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课件(共6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4 18:28:0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67张PPT)
短诗五首
01
朗读诗歌,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学习目标
02
了解新诗在形式上、
语言上和观念上“新”的表现。
导入
自由朗读五首短诗,你最喜欢哪一首?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同学们的初读感受都很珍贵。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这首诗好,但说不出它好在哪里,今天我们要学会运用读诗策略,深入解读诗歌,觉得它好,还要说出它好在哪里。
再读五首诗歌并思考:
1.与《梅岭三章》相比,它们在形式上、语言上的“新”表现在哪里?
2.结合作者和写作背景分析观念上的“新”表现在哪里?
自读诗歌,完成任务
阅读提示:分析观念时注意标红部分的句子
每句以虚词“着”结尾,形成统一的结构韵律,构成反复,并通过三四句的短长变化,带动诗歌节奏,错落有致
月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课文朗读
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944年11月20日
偶句押韵,并非刻意为之,乃自然而至,感情平缓而轻徐的流动,执着而冷静,使读者不由主走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似乎无韵,但形式十分有趣。运用类似顶针(顶真)的修辞,营造出回环往复的旋律。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935年10月
押“来”“海”。此外,每节的句式十分规整,前两节更是以对句的形式出现,节奏整齐。
风雨吟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1941年12月
统一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世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所有...是...”
“所有...无非...”
“整片...是...”
不仅在诗句上构成对应,在句式上也较为统一,
呈现一种整齐美。
形式新:
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自由,但是一般会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比较阅读,总结共性
1.与《梅岭三章》相比,它们在形式上、语言上的“新”表现在哪里?
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外语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语言新:
比较阅读,总结共性
作者介绍
—02—
走近作者
沈尹默(1883—1971),原名沈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有“雨巷诗人”的称号,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的代表。
代表作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我的记忆》《灾难的岁月》等。
走近作者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走近作者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现代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走近作者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早期作品抒情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有浪漫主义倾向,《大地上的居所》有浓厚的超现实主义色彩,并流露出悲观情绪。后期作品大多是政治题材,歌颂祖国和人民。
主要作品有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走近作者
背景介绍
—03—
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正面临自鸦片战争后最大的一次思想文化变革,各种社会思潮泛起,人们在迷茫和困顿之中纷纷寻求新的发展道路,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 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出现。新诗的产生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在诗歌领域中的反映,是大历史背景中个人主体意识不断觉醒、革旧立新意识的反映。
(1)新诗创作的时代背景。
《月夜》: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是中国新诗的最早倡导者之一,成功联结了新诗与旧诗传统。1918年1月,《新青年》发表白话诗九首,其中三首由沈尹默所作,是为中国新诗的滥觞(发源地),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正是因为《月夜》这首诗,中国首次面世的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2)诗歌的创作背景。
《萧红墓碑口占》:诗人于1938年去香港,1941年香港沦陷,因宣传抗日而被捕入狱。1942年,他的挚友,年仅31岁的萧红因病客死香港,戴望舒他们多方设法,托日本《朝日新闻》的一位记者,弄到一张证明,几个朋友用一辆板车,拉了六、七个小时,将萧红的遗体理葬在浅水湾且只插了一块写有‘萧红之墓’ 的木签。1944年作者获释出狱,面对战争中破碎依旧的祖国山河及挚友的逝去,心情十分沉重,徒步探访萧红的墓地。这首诗就是作者在萧红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
《断章》:卞之琳原话:“当时我在济南,我常把一点诗的苗头久置心深处,好像储存库,到时候往往由不得自己,迸发成诗,所以这绝不是写眼前事物,很可能是上半年在日本京都将近半年的客居中偶得的一闪念,也不是当时的触景生情。我着意在这里形象表现相对相亲、相通相应的人际关系。”(选自《冼星海纪念附骥小识》)据作者自述,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即由此而来。
《风雨吟》:1941年12月,正是中华民族遭受苦难最深重的时候。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着我中华大地,那时的中国风雨如晦,阴霾遍布,生灵涂炭,诗人芦荻深切感受到了时代的风雨,也感受到了全国人民心中积聚着的愤怒的力量,他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借风雨的意象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写下了《风雨吟》这首诗。
《统一》:本诗写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是聂鲁达晚年的作品,原收录在诗集《世界末日》中。当时,诗人已认识到原子能时代的危险,该诗集的主题均为“启示”。
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五首短诗反映了社会生活、人生感悟、个性心灵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观念新:
2.结合背景分析观念上的“新”表现在哪里?
01
把握诗歌中的意象
学习目标
02
揣摩诗中的情感
04
03
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
体会不同的诗味
再读五首诗歌,先自己思考后小组进行讨论。
(1)《月夜》中有哪些意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并排立着”的状态说明了什么 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2)《萧红墓畔口占》描述了一件什么事 诗人怀着怎样的情感去做这件事 是从哪些语句得出的结论 对比手法在全诗有哪几个层面的体现
(3)《断章》中主客流转是如何体现的 说明了什么样的道理
(4)《风雨吟》中有哪些常见的意象 象征了什么样的时代风貌 “我”在这首诗中是什么角色?“我”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心态?
(5)《统一》中哪几个句子的形式相似?共同说明了什么样的道理?
自读诗歌,完成任务
月 夜
沈尹默
这首小诗使用白描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里,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实则运用象征的手法,蕴含深沉的情感和思绪。
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冬夜,以动态的“霜风”,静态的“月光”,突出月夜的寒霜浓重、冷气袭人,实则反映五四运动前夕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下的中国环境是萧森的。
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树”
“并排立着”
“没有靠着”
“却没有靠着”
显示出“五四”时期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觉醒,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是思想的并立;
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诗歌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主意识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主旨概括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口占”,随口吟成,似乎是诗人在墓地即目所见,出口成章,没有经过长期的思索和酝酿。看过诗题,再读诗篇本身,短短四行,既无沉痛的语言,也不见泪水的痕迹,给人的印象并不强烈。
“六小时”
“长途”
“寂寞”
如何理解“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强调时间之长
强调距离之远
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
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
作者跋山涉水凭吊萧红墓,可见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如何理解“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萧红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红山茶”暗含“萧红”之名;
茶花历来被赋予高洁、清纯、朴素、秀逸等内涵,“红山茶”表达了诗人对逝者的赞美和欣赏;
红色的山茶,隐喻和赞扬逝者生命之灿烂;
红山茶映照了悼者心情的庄严和沉重。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红山茶”有什么寓意?
如何理解“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等待的是革命的曙光涌现,民族解放斗争取得胜利。
通过祭奠友人,表明生者在受着煎熬,在焦急等待,而生者心中的死了的人却是悠闲自在。诗人欲超脱而不得的心境可见一斑。天人永隔,逝者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伤悼
惋惜
羡慕
如何理解“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我”的“等待”与“你”的“卧听”,
“我”的“长夜漫漫”与“你”的“海涛闲话”
两相对应,这是“生”和“死”的对话,
“生”的艰难的行走还要继续,而“死”则是永恒和安详的。
对比手法在全诗有哪几个层面的体现
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去拜谒萧红墓的经历和感想,表达了对好友盛年而逝的惋惜和悲痛,对亡友真挚的思念与缅怀,对生命之旅深沉的感慨与反思。
主旨概括
断 章
卞之琳
biàn
1.朗读诗歌,分析意象,品味画面美。
(1)这首诗虽然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八个意象
“站在桥上的你”
“楼上看风景的人”
“桥”
“楼”
“明月”
“窗子”
“别人”
“梦”
(2)诗歌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之间有什么联系?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画面一
画面二
两个表面看起来互不相关的地点,却因“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画面三
画面四
“窗子”和“梦”本是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
画面感
看到的风景,进入梦里,将四个画面交叠在一起。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蒙、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充溢着奇幻色彩、荡漾着温馨情调。
2.再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
(1)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得出什么道理?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也是相对的。
(2)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这首诗描绘了“看”与“被看”、“装饰”与“被装饰”的图景,又通过意象的顶真旋复在意象之间建立联系,表达了诗人对主客体相对关系的哲理性思考:宇宙万物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主旨概括
风雨吟
芦荻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风之大,呼啸奔腾、摧枯拉朽。
描绘出了狂风席卷一切、暴雨铺天盖地的动态画面,此时“大地”的动荡、不安和被裹挟的状态,自然的将大地与大海联系起来。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雨之迅猛,滂沱而下,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结合写作背景,想一想:这里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
诗中的“风”“雨”都是颇有象征意味的意象,它们既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又指社会上的风雨(社会的灾难)、人生的风雨(人生面临的坎坷与困难)。结合诗人写诗的时代背景,我们也可以将“风雨”理解为中华大地上的腥风血雨,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将风雨中的茫茫“郊原”比作起伏动荡的大海,将“房舍”比作大海上漂浮的一叶孤舟,极富画面感,不仅写出了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写出了房舍在风雨中的飘摇不定,象征着中国局势的动荡不安。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我”面对苦难中的祖国,就像年轻而缺乏阅历、经验的舵手一样,忧思满怀,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对中国社会前途、民族命运的感到忧虑的同时也激发了“我”敢于乘风破浪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
“我”的状态
“我”的处境
诗人描绘了在铺天盖地的疾风骤雨中,世界的陌生化给人的冲击与感受。在颇有象征意味的“风雨”中,表现一个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志青年,面对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对中国社会前途、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主旨概括
统 一
聂鲁达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叶、花,无论姿态、形状如何,都称其为叶、花。这是作者历经生活磨难之后的感悟,由此引出下文的感悟。
繁多是个谎言......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作者先写叶,又写花,然而叶、花不论拥有怎样的万千姿态,它们的本质都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叶、花、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的传递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
结合题目,说一说作者是如何体现“统一”这一思想的。
所有的叶和一片叶,所有的花和一朵花,所有的树和一棵树,它们都是“多”与“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统一”的思想。
诗人以树叶、花朵、果实为意象,形象地阐明了现象与本质的道理,让人思考事物的“统一性”。指出不要被众多的表面现象迷惑,要认清事物的本质。
主旨概括
品味诗歌语言凝练含蓄的特点。
把握诗歌意象,感知诗歌营造的意境;
借助诗歌创作背景和诗人生平资料,理解诗歌内容,体悟诗歌传达的不同诗意;
阅读策略
归纳总结
拓展研究
—04—
“雨巷诗人”——戴望舒
“雨巷诗人”是对现代诗人戴望舒的称呼。戴望舒是现代新诗的代表人物,他将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朦胧美和中国传统诗歌的古朴美结合在一起,追求纯诗的艺术,表现病态的心理和浊世的哀音。《雨巷》是他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选
拓展延伸
素材积累
用李璟“丁香空结雨中愁”的意象,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抒情主人公“我”就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地行着,其中表达的是一种普遍的忧郁的时代情绪,这首诗可以说是一曲理想的哀歌。
①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②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③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chì chù)着
寒漠、凄清,又惆怅
 
④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雨巷 戴望舒
 
  
⑥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⑤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⑦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