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共4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4 18:33: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13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梳理“我”与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2.精读中间叙述部分,了解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
一、悬念导入
一个孤独的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最终,靠自己的体力与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美丽富饶的田园。他是谁呢?我们一起走进《植树的牧羊人》。
二、检查预习
1、作家作品
让·乔诺(1895一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兵,在目睹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其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大多数作品都以他的家乡及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背景资料
《植树的牧羊人》是让·乔诺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
2、字词检查
(1)读准字音。
帐( )篷( ) 干涸( ) 坍( )塌( )
呼啸( ) 琢( )磨( ) 微薄( )
酬( )劳 水渠( ) 流淌( )
(2)词语释义。
不毛之地 刨根问底 沉默寡言
zhàng peng hé tān tā
xiào zuó mo bó
chóu qú tǎng
3.文体知识
小说的基本知识
定义: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小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的分类: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
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
描写人物的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表现时代风貌,展现风土人情。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③深化主题。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⑤感染读者。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⑦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要求:
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顾,最好一气呵成读完全文。
2、概括大意。
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3、思路梳理
初遇牧羊人(1913年)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变化
最后一次相见
(1945年6月)
再见牧羊人(时隔6年)
一个人住在房子里,牧羊的同时种树;沉默寡言、自信、平和;生活一丝不苟。
87岁,年事已高,住在自己凭一已之力建成的乡间。
身体更矫健了;减少了羊群的数量,开始养蜂;性格上没有变化,依然心无旁鹜地种树,依然沉默不语。
乡景依旧如昔,但已萌发生机;树木已然成片,蔚然成林;干涸的河床有了淙淙的水流;各种树木开始复现。
毫无生趣;村落都成了废墟;环境恶劣。
景象完全改观了,甚至连空气也不一样了;整个乡间散发出健康与富裕的光芒;人们搬了回来,处处呈现着幸福与安适的景貌。
四、再读课文,探究人物
1、朗读课文,初步了解。
参照示例,以“他是一个 的人 ”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注意结合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示例一: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鹜,认认真真。
示例二:他是一个在生活中一丝不苟,不愿马虎度日的人。如“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示例三:他是一个有顽强毅力、坚持默默奉献的人。从“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可以看出。
示例四: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课文中说:“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在高原中独自一个人生活,他处在完全的孤寂中,语言对于他来说已经不是必需品。“我”与他几次见面,他的话语都不多,基本是有问才有答,关于他个人的一些信息,都是在“我”刨根问底下才道出的。这都说明他是个不爱说话的人。
2、精读分析,鉴赏人物。
(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刻画牧羊人的句子,并划下来。
如第3段“一个黑影”,第5段“他刚刚刮过胡子”“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第6段“他回答说不吸烟”,第7段挑橡子的动作“拿”“倒”“分开”“数”“拣”“挑”等,第8段“他痛快地答应了”“他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了一下”,第9段“牧羊人让……爬……”,第10 段“停……戳”,87岁,等等。
2.划出借助别的内容来表现牧羊人的句子。(侧面烘托)
(1)借环境描写来表现。
如“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地板……猎枪……炉子上……”
(2)借“我”的评价和感受来表现。例如:
①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②和牧羊人待在一起,让人心里很平静。③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④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
⑤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
⑥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⑦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
(3)除此以外,还有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也是借“我”的评价和感受来刻画牧羊人。
3、用一句话概括主人公形象。(注意结合具体内容概括)
(1)自信、平和、干净。如“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2)工作认真,沉默寡言。如“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挑出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
(3)坚忍执着。如“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他一直在种树”“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3、细读思考,体会意义。
作者笔下虚构的牧羊人形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首先,他是一个普通人,创造了伟大的事业,以一己之力把不毛之地变成富裕的村庄,这是人类精神力量的体现。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运用这种力量,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就能改造恶劣的环境,为人类造福。这是作者的信念,通过艾力泽·布菲这个形象表现了出来。
其次,牧羊人始终默默无闻,不求名利和回报。人们享受到了他的劳动成果,他却没有为此索要名利。因此,可以说他是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重点赏析
1.你是怎样理解“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这句话的
这句话开篇点题,点明了本文主人公艾力泽·布菲老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同时,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好人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这句话自然引出作者与牧羊人从相识、相知,到敬佩赞美的过程。
2.作者在文章第2段交代自己到阿尔卑斯山地去旅游。文章重点写了作者所见的高原的景色,有什么用意
文章第2段详细介绍了阿尔卑斯山地的自然风景: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废弃的村庄、干涸的水井、坍塌的钟楼、炎热的天气,呼啸的狂风。主人公出现在这种荒凉萧条的环境中,既说明了人物生存环境恶劣,又与下文经过老人几十年的努力变成绿洲充满生机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衬托出艾力泽·布菲老人的伟大无私。
分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这是对艾力泽·布菲老人生活环境的细致描写,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做事认真、热爱生活、一丝不苟。
(2)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简单而朴实的道理,有了树,就有了生命。寥寥数语,可以看出老人平和、不张扬的性格。
(3)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
树木的茂盛出乎作者的意料,多年前,这里可是干旱无比,狂风肆虐。看到眼前的茁壮成长的树木,作者非常高兴。“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从侧面衬托出树木的茂盛,更表现了作者当时兴奋的心情。
疑难赏析
1.本文第1段与最后一段构成什么关系 这样写好在哪里
课文首尾两段都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如结尾“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照应了开头“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这样写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2.课文写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作者详写了哪一次见面 为什么
作者详细写了第一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环境。这是作者与牧羊人最初的相识,详写能使读者进一步了解牧羊人自信、平和、安静、忠厚、不张扬的性格特点,这也是牧羊人改造荒原的重要原因。详写高原上的荒凉景象,与下文的勃勃生机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突出牧羊人的巨大贡献。
五、拓展探究
课文写的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在我们的社会中,却有很多真实存在的默默“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 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下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六、布置作业
请你为本文的主人公——“植树的牧羊人”写一段颁奖词,1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
2、学习本文采用的多种写法。
3、把握文章主旨,体会牧羊人植树的意义。
重点难点
1、体会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
2、学习本文采用的多种写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圈点勾画,揣摩语言
圈画出文中的比喻句,想一想,文章是怎样运用比喻来增加语言的表现力的?
例如:
(1)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2)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
(3)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
(4)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
这几个比喻句,前两句描摹声音,十分形象贴切,也符合写景的整体气氛。第(3)(4)句写景,前者是写远景,比喻生动;后者是写近景,用新奇的比喻,不仅写出了新生的白桦树的外形,而且写出了其勃勃生机和青葱之感,写出了景物的神韵。
三、分析写法,理清思路
1.总一分一总的结构。
本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首尾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前后呼应。中间一部分是本文重点,详细介绍了“我”与牧羊人三次见面的见闻和感受,突出了老人伟大的形象。
2.时间顺序。
文章主体部分的叙事,采用时间顺序,写牧羊人数年来的工作,写高原由荒凉逐渐变为繁荣的过程。
3.第一人称视角。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但避免“我”的过度 参与、影响叙事的客观性。“我"只是长期地观察,牧羊,几十年如一日地独自工作着,一点点积累,最终形成惊人的质变。
4.对比手法。
对比主要表现在“我”与牧羊人三次见面时所见到的高原的巨大变化上。高原由寸草不生、奇旱无比、荒无人烟到绿树成荫、泉水淙淙、生机勃勃,鲜明的对比不难看出老人的巨大贡献,突出了牧羊人顽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深化认识,揭示主题
阅读小说首尾两段,参考下面的文字,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它的文字、它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们这个地球有益的事,这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数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人分享,己带来幸福。
--绘本《植树的男人》绘画作者给中国读者的寄语。
提示:这篇文章的主题可从两个方面来看:其一保的角度,牧羊人种植树木,改造荒原,表现出人关承担责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其二,从人的角人以一己之力改造了荒原,这是对人类毅力、勇气和担当精神的赞美。
五、课堂小结
《植树的牧羊人》节选自法国作家让·乔诺的一部绘本。课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荒漠中默默无闻种树的故事。在几十年间,这个孤独的男人毫不在意外界的变化,也不管这片土地是公有,还是私有,每天只是种树、放牧、养蜜蜂,他以一己之力创造了一片森林,将曾经的荒漠变作绿洲。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明白了人类力量的伟大。只要我们心存美好的愿望,并为之坚持努力,我们就可以改变世界。今后,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我们都可以用“牧羊人”的精神激励自己,永不放弃!
谈谈学习本文后你有什么人生启迪。
小组合作,讨论回答
甲:权力、财富、地位、高贵得无与伦比的生活方式,这其中任何一种都不能单一地构成人生的意义。而勇于担当的人,即使卑微,对于爱我们也被我们所爱的人而言,其人生意义可谓大矣!因为他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他承担起了属于自己的义务。这样的人,尽管平凡渺小,却值得钦佩。
乙:生活中种种苦难,曾使人失望流泪;过程中多少挫折,曾使人痛苦沉思;漫漫岁月里的辛苦挣扎,曾使人衰老憔悴。但由于忍耐,由于奋斗,也由于不断地向上,坚韧的生命终能超越所有的忧患与磨难,而从生活自身获得智慧。
▼相关链接
谁能说出带“树”的诗歌名句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曹操《观沧海》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题李凝幽居》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课堂练习
1.下面划线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废墟(xū) 呼啸(xiào) B.流淌(tǎng) 硬朗(lǎng)
C.坍塌(tān) 毁灭(huǐ) D.琢磨(zhuó) 干涸(gù)
D
提示:D项涸读音为:hé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
B.以前那种猛烈而干躁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C.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D.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
B
3.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
A.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
B.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C.看到荒原变成了绿洲,老人忍俊不禁地笑了。
D.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
C
提示:“忍俊不禁”就是忍不住笑的意思,与后面的“笑了”重复。
4.下列句子中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
A.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B.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C.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D.牧羊人就像一位坚强的士兵,屹立在那座高原上。
D
提示:比喻修辞中,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类型事物,D项中的牧羊人和士兵是同一类人,所以该句不构成比喻句。
六、布置作业
《植树的牧羊人》这篇文章是从绘本《植树的男人》中节选出来的,为了能进一步思考文章的意蕴,大家可以去阅读全文,并欣赏绘本图片;也可观看动画影片《种树的牧羊人》。请大家联系自身经验,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