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复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复习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4 14:22: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948年4月1日,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领导力量
动力
对象
名词解释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1.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2. 知道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3. 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13课 五四运动
通过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史事,理解五四精神的内涵,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通过了解陈独秀、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等史事,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理解伟大建党精神。
2022课标要求
1915年
1919.5.4
1919.6.5
五四运动
工人声援
新文化运动
1917年
十月革命
1920 上海
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中共一大召开
1921.7上海
1923.2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时空观念
背景 时间 学习层面
领导阶级人物 陈独秀 胡适 鲁迅 蔡元培 开始标志 ①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②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广为传播
③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对辛亥革命反思后深刻的认识到,仅有的政治制度革新不足以救中国
1915年
思想文化
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
首先提出民主与科学两大口号;发表《文学革命论》
发表《文学改良诌议》,主张白话文
发表《狂人日记》
任北京大学校长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知识梳理第12 课 新文化运动
口号
内容
民主(德先生)与科学(赛先生)
democracy
science
地位
①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②提倡民主与科学;
③文学革命;
前期内容
后期内容
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
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评价:
意义:(1)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2)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3)促进了白话文的普及
(4)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局限性:(1)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2)忽视了人民群众,没有同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
知识拓展
新文化运动的“新”在哪里?
新文化运动的“新”的表现。
(1)新思想:宣传西方的民主、科学。
(2)新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新领导: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激进派。
(4)新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
(5)新成果: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思想基础。
中国近代化起步:
三个阶段、四件大事、两大阶级四大派别
新文化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思想理性化
(思想)
经济工业化
(技术)
政治民主化
(制度)
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资产阶级
改革
资产阶级
革命
资产阶级
激进派
地主阶级
洋务派
资产阶级
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民主科学
自强求富
变法维新
民主共和
四件大事
三个阶段
口 号
两大阶级
四大派别
性 质
洋务运动
归纳提升
器物(技术)
制度
思想
洋务
运动
戊戌
变法
辛亥
革命
新文化
运动
合作探究: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先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等思想,这反映出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特点:从学习技术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第13课 五四运动
导火索: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时间:1919年5月4日于北京
运动主力:青年学生
斗争方式:游行示威
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的扩大:6月5日,主力转变为工人群众,由北京转移至上海,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
结果:五四运动取得胜利
表现:①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②罢免了曹汝霖等人的职务。
③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知识梳理
性质 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 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 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 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 运动
特点 具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的 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 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 性
意义 在这次运动中,中国 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五四运动是中国 革命的开端。
五四精神 (1)核心内容:“ 、进步、 、科学”等精神;
(2)具体内涵:五四精神是指誓死捍卫国家、民族权益,时刻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追求公平正义;追求民主和科学;追求真理与社会进步、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
青年知识分子
反帝反封建
思想启蒙
革命
进步
广泛
工人阶级
新民主主义
爱国
民主
重点解读
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革命领导阶级:无产阶级——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革命主力军;
(2)革命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逐渐和工人运动相结合,成为先进中国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革命发展前途: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条件,中国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迈进;
(4)革命精神面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
(5)革命群众基础:广泛参与——五四运动期间中国社会各爱国阶层广泛参加。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近代史
1840年
1919年
1949年
名称 任务 领导阶级 指导思想 目标 前途
旧民主主义革命 反帝反封建 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
1.背景、历史条件:
(1)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力量日益壮大,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3)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4)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5)干部基础: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成长起来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共一大 时间 地点 代表 内容 党的名称 奋斗目标 中心工作 书记
意义 意义 红船精神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1921年7月
上海-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
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位代表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
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中国共产党
陈独秀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中共一大
浙江嘉兴一大红船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海会址
为什么说“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新”在哪里
(1)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它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3)新的奋斗目标:建设共产主义;
(4)新的革命纲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中共一大 中共二大
时间 地点 上海- 1922.7
上海
内容 确定党的名称: 奋斗目标: 中心工作: 中央领导机构: 中央局书记:
重申党的最终奋斗目标:
制定党的最低纲领:
意义
1921.7
浙江嘉兴南湖游船
中国共产党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中央局
陈独秀
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实现共产主义
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对比识记
开天辟地
焕然一新
中共二大后全国工人运动高涨
领导机构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设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集中领导全国工人运动 成就 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并举行大小罢工100多次,参加人数达30万以上 高潮 13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口号:“为 而战,为 而战”
结果:“被帝国主义和军阀吴佩孚镇压”
意义:将第一次工人运动 推向顶峰
教训 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自由
人权
高潮
1.“当革命派效法孟德斯鸠、卢梭、华盛顿的理想被军阀统治的丑恶现实撕成碎片后,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们开始由器物和制度层面楔入到文化心理层面。”这句话揭示了
A.百日维新的历史影响 B.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必然性
C.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 D.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原因
2.新文化运动开始后,在陈独秀、胡适等人的倡导下,白话文成为时尚。学校开始使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学者们还编写了许多白话书信,用民众通行的语言讲述新时代的思想,白话文逐渐普及。这一过程反映出
A.新道德战胜了旧的封建礼教 B.文学革命推动了思想启蒙
C.民主与科学改变了黑暗政治 D.新式教育取代了传统文化
【B】
【B】
课堂练习
3.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一直为这场运动缺乏传统文化支撑、处于浮游漂离状态而苦恼,五四运动令他们眼前豁然一亮,找到了传统价值的立足点。这里的“立足点”是(  
A.尊孔复古 B.三民主义 C.民主科学 D.爱国主义
4.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的杰出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种“姿态”是指五四运动具有
A.追求民主共和的进步性
B.推翻清王朝统治的迫切性
C.发动武装起义的正义性
D.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D】
【D】
五四精神核心:爱国主义
辛亥革命资产阶级软弱妥协,
没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课堂练习
5.陈独秀在1923年指出:“党在第一次代表大会时还没有纲领,甚至没有规章,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第二次代表大会时,就脚踏实地了,有了规章,找到了与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
确定了党的中心任务 B. 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C. 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 D. 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6.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工作是
A.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B. 打倒封建军阀统治
C. 宣传马克思主义 D. 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C】
【D】
课堂练习
7.“东方欲晓现曙光,南湖红船逐激浪。志合道同辟新天,旗擎马列明方向。”此诗反映的历史事件( )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统治地位 D.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8.2021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在新闻发布会上发布:截至2019年12月,全国共有基层组织468.1万个,党员9191.4万名。中国共产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 )
A.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B.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C.实现中国梦 D.建设共产主义
解析:材料“南湖红船逐激浪。志合道同辟新天”描述了中共一大的召开。结合所学,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宣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故 D 符合题意;五四运动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排除 A ;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排除 B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统治地位,排除C;故答案为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7月,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一大确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A: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排除;B: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排除;C:实现中国梦,排除;D:建设共产主义,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D
D
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和仁人志士进行了一系列挽救国家危亡的斗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改良派和革命派发起的政治运动都归于失败,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改变,救国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到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身上。
——曲青山《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
材料二: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自6月5日起的几天内,上海就有六七万工人举行声援学生的罢工。随后,北京、汉口、南京等地工人相继罢工,工人阶级成为斗争的主力。面对工人声援带来的强大压力,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的伟大力量,使一些革命知识分子开始同工人建立联系。这一联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归于失败”的政治运动有哪些?这些政治运动都是由哪个阶级领导的?作者认为它们“归于失败”的理由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的伟大力量。说明这伟大力量所产生的影响。(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然性。(2分)
答案:(1)运动:戊戌变法(百日维新),辛亥革命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
理由:未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伟大力量:成为五四运动后期的主力(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迫使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
(3)必然性: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