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 初中科学 八上 第三章 探究题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 初中科学 八上 第三章 探究题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1-24 14:35:4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章探究题练习
1.如图甲是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图乙是人体内血糖浓度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神经系统调节的结构基础是    。
(2)某同学不小心被仙人掌的刺扎了一下,产生了缩手反射。请用图甲中的字母写出缩手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途径:   (将字母进行排序)。若反射弧中的D已损伤,当听到语言提醒“小心刺”时,人体能不能产生缩手反射?   。
(3)饭后人体的血糖浓度会升高,对血糖敏感的感受器会产生兴奋,作为效应器的    ,在相应神经中枢的作用下会加速分泌胰岛素,使血糖浓度降低,恢复正常水平。由此可知在血糖调节的过程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    调节。人体血糖调节的反射属于    反射。
(4)目前,糖尿病患者常采取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治疗。口服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吗?为探究这一问题,某科技小组设计了如下表所示方案:
步骤 甲鼠 乙鼠
A 将生长状况完全相同的甲、乙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
B ? 定时喂全营养饲料,每次喂食前注射适量的胰岛素。
C 重复步骤B一段时间后,采集甲,乙两只小鼠的尿液, 检测其葡萄糖含量,分析得出结论。
该小组根据上述有关内容,做了如下探究活动,请你结合自己的所学,帮助完成下列问题:
①对该实验作出假设:   。
②该探究实验中,乙鼠的作用是    。
③在A步骤中将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目的是    。
④假如按照上述方案进行实验,最终仅甲鼠的尿液中检测到了葡萄糖,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口服胰岛素    (填“能”或“不能”)治疗糖尿病,理由是    。
2.糖尿病是当今世界上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病之一。据统计,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超过1亿人。糖尿病患者常采取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治疗,口服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吗?为探究这一问题,某科技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步骤 甲小鼠 乙小鼠
A 将完全相同的甲、乙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
B 甲定时喂全营养饲料,每次喂食前注射适量的胰岛素 乙定时喂与甲鼠等量的全营养饲料,每次喂食前口服与甲鼠等量的胰岛素
C 重复B步骤几天后,采集两鼠的尿液,检测其葡萄糖含量,分析得出结论。
请根据实验方案回答问题:
(1)该实验探究的目的是    。
(2)步骤A中将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目的是    。
(3)该实验方案在设计上存在一处严重缺陷,请指出并写出改进方案:   。
(4)按照上述方案进行实验,最终甲鼠的尿液中检测不到葡萄糖,乙鼠的尿液中检测到了葡萄糖,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5)近些年来,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呈上升趋势。请你从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方面谈谈如何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答对一点即可)。
3.科研人员研制了一款“智能胰岛素贴”,大小约1厘米2的智能贴上布满了数百个微型针头,针头内充满胰岛素。为对比“贴智能胰岛素贴”与“注射普通胰岛素”这两种给药方式调节血糖的效果,研究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健康、质量约为20克的同种小鼠40只,均分成4组,记为A、B、C、D。
②让小鼠饥饿3小时后,破坏A、B组小鼠胰岛,C、D组小鼠不做处理。
③同时给每只小鼠饲喂等量且适量的相同饲料,一段时间后,给A、C组小鼠    ,B、D组小鼠贴等数量的智能胰岛素贴。
④每隔一段时间测定每组小鼠体内的血糖浓度,计算平均值,绘制图像如图所示。
(1)把步骤③补充完整。    。
(2)为了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且能避免低血糖风险,结合图甲和图乙分析,应选择的给药方式是    。
(3)要达到调节血糖的最佳效果,贴片使用的面积需随使用者体重的增加而增加。实验中,质量为20克的糖尿病小鼠需用约1厘米2的智能胰岛素贴来调节血糖。据此,有人质疑该产品在人体实际应用时可行性不高,结合所给信息请说明其质疑依据。    。
4.请根据以下资料分析问题:
材料1: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人们把红薯撒在海滩上使猕猴走出森林,来到海滩取食红薯。一只2岁的小猴破天荒地首先学会了把红薯放在水中洗干净再吃,后来,其它猴子也逐渐学会了这种处理红薯的方法。
材料2:猕猴集群生活,往往数十只或上百只一群,由猴王带领,群居于森林中。它们常爱攀藤上树,喜觅峭岩壁洞。猴群在集体行动时,会有一“哨兵”站在高处放哨,若发现异常情况,即会发出信号,猕猴凭借它们攀崖越险的熟练本领,很快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材料3:黄面兀鹫迁徙于埃及和西班牙之间,它们在西班牙孵卵育雏。在埃及,黄面兀鹫喜欢吃那里的鸵鸟蛋,并可利用工具——石块把蛋砸开。科学家在西班牙把兀鹫刚孵化出来的雏鸟偷来进行封闭式的人工饲养,它们从来没见过鸵鸟蛋。当秋季来临,所有的兀鹫都返回埃及,科学家把人工饲养的这只兀鹫放飞,并在它停留的地上放上鸵鸟蛋,人们发现这只年轻的黄面兀鹫奇迹般地用石块砸开鸟蛋,并把它吃掉。请你分析:
(1)从动物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材料1洗红薯和材料3中用石块砸碎鸟蛋的行为由遗传物质决定的是    (数字表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哪个更高级?   。为什么?   。
(2)材料2中猕猴集群生活,说明猕猴具有    行为,“猴群在集体行动时,会有一“哨兵”站在高处放哨,若发现异常情况,即会发出信号”说明动物间能够进行    。
(3)猕猴的后代生存率很高,主要原因是    。
5.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班级植物园地护理植物时,不小心碰到了仙人掌,针刺后立刻缩手。图为该缩手反射动作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④是    ,其功能是    。
(2)写出该“缩手反射”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    (用图中数字及箭头表示)。该反射属于    (填“简单”或“复杂”)反射。
(3)缩手反射动作完成的同时,神经冲动会沿着⑥上行传导。如果某人由于外伤造成⑥永久性损伤,该病人的缩手反射    (填“能”或“不能”)完成,还能否感觉到疼痛?   (填“是”或“否”)。
(4)人体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    调节的影响。
6.目前科学家们认为松果体可能影响机体的“生物钟”,光照与黑暗的周期性交替会影响松果体分泌褪黑素(一种调节睡眠的激素)。褪黑素的分泌过程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光暗周期引起褪黑素分泌量的变化,这属于    (填“简单”或“复杂”)反射。参与此反射的感受器是    ,神经中枢位于    。
(2)血液中褪黑素含量在白天减少,夜晚增加,松果体通过褪黑素昼夜分泌的周期,向中枢神经系统发出“时间信号”。由此可见,人体对“生物钟”的调控是    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
(3)有人喜欢熬夜玩手机,从而扰乱了“生物钟”,可能原因是手机光线使褪黑素的分泌量    (填“增加”或“减少”)。
7(2022杭州期末)为研究花生根茎水煮液(简称水煮液)对糖尿病小鼠是否具有降糖效果,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
①选取大小一致、正常状态的小鼠3只,分成I、II、III三组;
②如图甲,向II组和III组小鼠注射四氧嘧啶溶液破坏胰岛;
③向Ⅲ组小鼠注射适量用生理盐水配制的花生根茎水煮液,I、II组小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一段时间后测量每组小鼠的血糖含量相对值。
分析回答:
(1)本实验存在的明显不足是: ;
(2)向Ⅱ组和Ⅲ组小鼠注射四氧嘧啶溶液破坏胰岛,目的是减少 的分泌;
(3)研究人员完善实验后,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如图乙所示。分析图乙可得到的结论是: 。
8.(2022金华期中)以下是科学兴趣小组研究“植物感应性”的相关实验
[实验一] 如图①~⑥装置是一组探究金丝雀顢草胚芽鞘生长情况的实验。
(1)在①~④号四个装置中,只有③号胚芽鞘保持直立生长,对比 两个装置能说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对比⑤号⑥号装置,⑤号装置的胚芽鞘直立生长,而⑥号装置的胚芽鞘弯曲生长,这说明 。
(3)[实验二]在墙壁上固定一个装置,装置内的幼苗种植在以铁丝固定的湿棉花上,并在地上放置光源照射此幼苗。
经过一段时间后, 幼苗会朝着如图所示的方向生长,合理解释的是 。
(4)植物的向光性、茎的背地性都属于 。(填向性运动、感性运动)
9.(2022舟山期末)细胞分裂素是一种植物激素,为研究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研究者将菜豆幼苗制成的插条插入蒸馏水中(图甲),对插条的处理方法及结果见图乙。从图乙中可知,对插条进行的实验处理包括:分别在不同插条上去除不同数目的A叶,并用蒸馏水配制的细胞分裂素溶液分别处理A、B叶片,实验结果用B叶面积相对值来表示B叶的生长状况。
(1)植物枝条培养中通常会用到营养液,内含营养物质有利于生长,本实验 (填“能”或“不能”)用营养液来替换蒸馏水(图甲)。
(2)实验I、II、III、IV都需要设置对照组,其中实验I设置的对照组是:取与实验组相同的菜豆幼苗制成的插条,在A1、A2叶片涂上 ,其他条件都与实验组相同。由图乙分析可知,在实验I中对A1、A2叶进行实验处理后,导致B叶生长受到 (选填“促进”或“抑制”)。
(3)实验II、III、IV的结果表明,A叶数量越少,B叶生长越 (选填“快”或“慢”)。
10.国务院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把脑科学和类脑研究列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随之我国
“脑计划”正式启动。
(1)脑不仅是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分,其中的垂体更是人体中最重要的内分泌腺,如
它能够分泌 控制人的生长发育。
(2)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人工智能无人车协助进行药物、物资从安全区到危险区的
配送,大大减少了医护和工作人员感染的风险。无人车包含传感系统、中央数据处
理系统、传动系统、通讯系统;其中的中央数据处理系统相当于人体反射弧中的

(3)科学家们已经可以通过新技术和器械来测定某些脑部结构和功能的变化,防止大脑
的衰退和治疗脑疾病;如利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来测定帕金森病(一种常见的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请根据模型图,简单说明引起帕金森病的主要病理原因:

11.一株植物体内往往有多种植物激素同时存在,生长发育过程不是受一种激素的调节,而
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分析如图并回答问题:
(1)植物激素A应是 。
(2)A与高浓度生长素在器官脱落方面表现为 关系,与细胞分裂素在器官脱落
方面表现为 关系。(选填“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3)据图可知,植物的器官脱落是 的结果。
12阅读下面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科学家研究发现:小麦胚芽鞘的弯曲是因为生长素分布 引起的。
(2)实验中第2组和第4组的胚芽鞘尖端都戴了帽子,第2组不弯曲的原因是 。
(3)由第2、3、4组实验推测,小麦胚芽鞘对光的敏感部位是 。
13.某小组选用生长素类似物吲哚丁酸来探究生长素对植物生根的影响,其实验步骤如下所示。①取带芽的枝条若干枝,均分为A、B、C、D、E、F六组;
组别 A组 B组 C组 D组 E组 F组
溶液浓度(mg/L) 蒸馏水 200 400 600 800 1000
平均生根数量(条) 5 10 12 18 14 3
②将六组枝条的下端分别浸泡在如表所示的不同浓度的吲哚丁酸溶液中,处理数天后放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
③一段时间后,观察根的生长状况,统计各组枝条的平均生根数量。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实验步骤①中的若干枝带芽枝条需要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实验中,判断吲哚丁酸溶液对植物生根的影响的观察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3)比较_____________组的实验结果可以说明:超过一定浓度时,吲哚丁酸溶液对植物生根有抑制作用。
(4)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吲哚丁酸溶液对植物生根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章探究题练习
1.如图甲是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图乙是人体内血糖浓度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神经系统调节的结构基础是    。
(2)某同学不小心被仙人掌的刺扎了一下,产生了缩手反射。请用图甲中的字母写出缩手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途径:   (将字母进行排序)。若反射弧中的D已损伤,当听到语言提醒“小心刺”时,人体能不能产生缩手反射?   。
(3)饭后人体的血糖浓度会升高,对血糖敏感的感受器会产生兴奋,作为效应器的    ,在相应神经中枢的作用下会加速分泌胰岛素,使血糖浓度降低,恢复正常水平。由此可知在血糖调节的过程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    调节。人体血糖调节的反射属于    反射。
(4)目前,糖尿病患者常采取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治疗。口服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吗?为探究这一问题,某科技小组设计了如下表所示方案:
步骤 甲鼠 乙鼠
A 将生长状况完全相同的甲、乙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
B ? 定时喂全营养饲料,每次喂食前注射适量的胰岛素。
C 重复步骤B一段时间后,采集甲,乙两只小鼠的尿液, 检测其葡萄糖含量,分析得出结论。
该小组根据上述有关内容,做了如下探究活动,请你结合自己的所学,帮助完成下列问题:
①对该实验作出假设:   。
②该探究实验中,乙鼠的作用是    。
③在A步骤中将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目的是    。
④假如按照上述方案进行实验,最终仅甲鼠的尿液中检测到了葡萄糖,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口服胰岛素    (填“能”或“不能”)治疗糖尿病,理由是    。
1. 解:(1)反射弧是指完成反射的神经结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缩手反射中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是A感受器→B传入神经→C神经中枢→D传出神经→E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反射弧必须完整,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D传入神经受损,即使有较强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
(3)饭后人体的血糖浓度会升高,对血糖敏感的感受器会产生兴奋,作为效应器的胰岛,在相应神经中枢的作用下会加速分泌胰岛素,使血糖浓度降低,恢复正常水平。由此可知在血糖调节的过程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激素调节。人体血糖调节的反射属于简单反射;
(4)①根据问题:口服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吗?作出假设:口服胰岛素不能治疗糖尿病。
②甲组定时喂全营养饲料,每次喂食前注射适量胰岛素,乙组定时喂与甲相同的全营养饲料,每次喂食前口服与甲等量的胰岛素,甲和乙的变量是胰岛素的摄入方式。
该探究实验中,乙鼠的作用是对照作用;
③在A步骤中将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胰岛也就不起作用了,不能分泌胰岛素,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胰岛素作用的干扰;
④假如按照上述方案进行实验,最终仅甲鼠的尿液中检测到了葡萄糖,说明乙鼠可能患有糖尿病,甲鼠注射胰岛素后小鼠体内的血糖浓度迅速降低。由此得出结论: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口服胰岛素不起作用。
故答案为:
(1)反射弧;
(2)ABCDE;不能;
(3)胰岛;激素;简单反射(非条件反射);
(4)①口服胰岛素不能治疗糖尿病;②对照作用;③避免小鼠自身产生胰岛素干扰试验;④不能;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若口服会在消化道内被分解。
2.糖尿病是当今世界上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病之一。据统计,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超过1亿人。糖尿病患者常采取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治疗,口服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吗?为探究这一问题,某科技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步骤 甲小鼠 乙小鼠
A 将完全相同的甲、乙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
B 甲定时喂全营养饲料,每次喂食前注射适量的胰岛素 乙定时喂与甲鼠等量的全营养饲料,每次喂食前口服与甲鼠等量的胰岛素
C 重复B步骤几天后,采集两鼠的尿液,检测其葡萄糖含量,分析得出结论。
请根据实验方案回答问题:
(1)该实验探究的目的是    。
(2)步骤A中将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目的是    。
(3)该实验方案在设计上存在一处严重缺陷,请指出并写出改进方案:   。
(4)按照上述方案进行实验,最终甲鼠的尿液中检测不到葡萄糖,乙鼠的尿液中检测到了葡萄糖,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5)近些年来,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呈上升趋势。请你从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方面谈谈如何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答对一点即可)。
解:(1)根据提出的问题:口服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吗?该实验探究的目的是口服胰岛素不能治疗糖尿病。
(2)当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后,胰岛也就不起作用了,不能分泌胰岛素,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胰岛素作用的干扰。
(3)实验时,为了排除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在探究胰岛素对小鼠的作用实验中,所用的小鼠数量不能太少,应多用几只小鼠,保证实验结果更准确。
(4)胰岛素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具体说,它能促进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合成糖原和血糖分解的作用就会减弱,结果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超过正常值,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排出体外,形成糖尿,假如按照上述方案进行实验,最终仅在乙鼠的尿液中检测到了葡萄糖,说明乙鼠可能患有糖尿病,甲鼠注射胰岛素后小鼠体内的血糖浓度迅速降低。结果出现甲鼠尿液葡萄糖含量远低于乙鼠尿液葡萄糖含量的现象。由此得出结论: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口服胰岛素不起作用。
(5)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控制饮食和适当体育锻炼等。
故答案为:(1)口服胰岛素不能治疗糖尿病;
(2)避免胰岛素作用的干扰。
(3)多用几只小鼠进行实验或设置重复组实验。
(4)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口服胰岛素不起作用。
(5)控制饮食和适当体育锻炼等。
3.科研人员研制了一款“智能胰岛素贴”,大小约1厘米2的智能贴上布满了数百个微型针头,针头内充满胰岛素。为对比“贴智能胰岛素贴”与“注射普通胰岛素”这两种给药方式调节血糖的效果,研究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健康、质量约为20克的同种小鼠40只,均分成4组,记为A、B、C、D。
②让小鼠饥饿3小时后,破坏A、B组小鼠胰岛,C、D组小鼠不做处理。
③同时给每只小鼠饲喂等量且适量的相同饲料,一段时间后,给A、C组小鼠    ,B、D组小鼠贴等数量的智能胰岛素贴。
④每隔一段时间测定每组小鼠体内的血糖浓度,计算平均值,绘制图像如图所示。
(1)把步骤③补充完整。    。
(2)为了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且能避免低血糖风险,结合图甲和图乙分析,应选择的给药方式是    。
(3)要达到调节血糖的最佳效果,贴片使用的面积需随使用者体重的增加而增加。实验中,质量为20克的糖尿病小鼠需用约1厘米2的智能胰岛素贴来调节血糖。据此,有人质疑该产品在人体实际应用时可行性不高,结合所给信息请说明其质疑依据。    。
解:(1)因变量是不同类的胰岛素、故A.C组用注射普通胰岛素,而B.D用等量智能胰岛素,做对照实验。
(2)由甲乙数据可知长时间内维持血糖浓度相对稳定,且避免低血糖风险,应选择贴智能胰岛素贴。
(3)由题子知:20克小鼠需1平方厘米智能胰岛素贴,若一个人为50kg即50×1000=50000g,需要智能胰岛素贴为 50000÷20=2500平方厘米况且,有很多糖尿病患者体重大于50kg,2500厘米的智能胰岛素贴在人体实际应用可行性不高;故被质疑。
故答案为:(1)注射普通胰岛素;
(2)贴智能胰岛素贴;
(3)20克小鼠需1平方厘米智能胰岛素贴,若一个人为50kg即50×1000=50000g,需要智能胰岛素贴为 50000÷20=2500平方厘米况且,有很多糖尿病患者体重大于50kg,2500厘米的智能胰岛素贴在人体实际应用可行性不高。
4.请根据以下资料分析问题:
材料1: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人们把红薯撒在海滩上使猕猴走出森林,来到海滩取食红薯。一只2岁的小猴破天荒地首先学会了把红薯放在水中洗干净再吃,后来,其它猴子也逐渐学会了这种处理红薯的方法。
材料2:猕猴集群生活,往往数十只或上百只一群,由猴王带领,群居于森林中。它们常爱攀藤上树,喜觅峭岩壁洞。猴群在集体行动时,会有一“哨兵”站在高处放哨,若发现异常情况,即会发出信号,猕猴凭借它们攀崖越险的熟练本领,很快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材料3:黄面兀鹫迁徙于埃及和西班牙之间,它们在西班牙孵卵育雏。在埃及,黄面兀鹫喜欢吃那里的鸵鸟蛋,并可利用工具——石块把蛋砸开。科学家在西班牙把兀鹫刚孵化出来的雏鸟偷来进行封闭式的人工饲养,它们从来没见过鸵鸟蛋。当秋季来临,所有的兀鹫都返回埃及,科学家把人工饲养的这只兀鹫放飞,并在它停留的地上放上鸵鸟蛋,人们发现这只年轻的黄面兀鹫奇迹般地用石块砸开鸟蛋,并把它吃掉。请你分析:
(1)从动物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材料1洗红薯和材料3中用石块砸碎鸟蛋的行为由遗传物质决定的是    (数字表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哪个更高级?   。为什么?   。
(2)材料2中猕猴集群生活,说明猕猴具有    行为,“猴群在集体行动时,会有一“哨兵”站在高处放哨,若发现异常情况,即会发出信号”说明动物间能够进行    。
(3)猕猴的后代生存率很高,主要原因是    。
解:(1)从动物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前者由遗传物质所决定,后者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材料1洗红薯和材料3中用石块砸碎鸟蛋的行为由遗传物质决定的是3。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相比,学习行为更高级,因为学习行为能使动物不断地适应多变的环境,更好地生存和繁殖。
(2)材料2中猕猴集群生活,说明猕猴具有学习行为,“猴群在集体行动时,会有一“哨兵”站在高处放哨,若发现异常情况,即会发出信号”说明动物间能够进行信息交流。
(3)猕猴属于哺乳动物,胎生和哺乳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生殖发育特点,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故答案为:
(1)3;学习行为;学习行为能使动物不断地适应多变的环境,更好地生存和繁殖;
(2)学习;信息交流;
(3)胎生哺乳的生殖发育方式。
5.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班级植物园地护理植物时,不小心碰到了仙人掌,针刺后立刻缩手。图为该缩手反射动作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④是    ,其功能是    。
(2)写出该“缩手反射”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    (用图中数字及箭头表示)。该反射属于    (填“简单”或“复杂”)反射。
(3)缩手反射动作完成的同时,神经冲动会沿着⑥上行传导。如果某人由于外伤造成⑥永久性损伤,该病人的缩手反射    (填“能”或“不能”)完成,还能否感觉到疼痛?   (填“是”或“否”)。
(4)人体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    调节的影响。
解:(1)结合分析可知,④是传出神经,其功能是将神经冲动从神经中枢传向效应器。
(2)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是低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属于简单反射。因此,图中缩手反射的基本途径: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具有神经节)→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
(3)由于外伤造成⑥上行传导束永久性损伤,则神经冲动不会上行传导到大脑,不能感觉到疼痛。但是缩手反射的反射弧是完整的,故可以完成缩手反射。
(4)人体之所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由于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同时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对人体也有调节作用;在人体内,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人体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人的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同时也受激素调节的影响。
故答案为:(1)传出神经;将神经冲动从神经中枢传向效应器;
(2)①→②→③→④→⑤;简单;
(3)能;否;
(4)激素。
6.目前科学家们认为松果体可能影响机体的“生物钟”,光照与黑暗的周期性交替会影响松果体分泌褪黑素(一种调节睡眠的激素)。褪黑素的分泌过程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光暗周期引起褪黑素分泌量的变化,这属于    (填“简单”或“复杂”)反射。参与此反射的感受器是    ,神经中枢位于    。
(2)血液中褪黑素含量在白天减少,夜晚增加,松果体通过褪黑素昼夜分泌的周期,向中枢神经系统发出“时间信号”。由此可见,人体对“生物钟”的调控是    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
(3)有人喜欢熬夜玩手机,从而扰乱了“生物钟”,可能原因是手机光线使褪黑素的分泌量    (填“增加”或“减少”)。
解:(1)光暗周期引起褪黑素分泌量的变化无大脑皮层的参与,由下丘脑参与,是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属于简单反射。感受器由传入神经末梢组成,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结合反射弧组成可知,视网膜(或“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是参与此反射的感受器,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松果体是效应器,对光暗刺激作出反应,分泌褪黑素。 (2)神经调节是指神经系统调节身体的各个器官、系统的活动,使之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使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进行各项生命活动。人体之所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由于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同时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对人体也有调节作用,二者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人体的自我调节。松果体通过褪黑素昼夜分泌的周期,向中枢神经系统发出“时间信号”体现了人体对“生物钟”的调控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
(3)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收到光暗信号的刺激后才能在反射弧的作用下刺激松果体分泌褪黑素,熬夜玩手机,手机光线强,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无法接收到光暗信号,也就无法通过反射弧刺激松果体分泌褪黑素,从而导致褪黑素分泌量减少。
故答案为:(1)简单;视网膜;下丘脑;
(2)神经;
(3)减少。
7(2022杭州期末)为研究花生根茎水煮液(简称水煮液)对糖尿病小鼠是否具有降糖效果,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
①选取大小一致、正常状态的小鼠3只,分成I、II、III三组;
②如图甲,向II组和III组小鼠注射四氧嘧啶溶液破坏胰岛;
③向Ⅲ组小鼠注射适量用生理盐水配制的花生根茎水煮液,I、II组小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一段时间后测量每组小鼠的血糖含量相对值。
分析回答:
(1)本实验存在的明显不足是: ;
(2)向Ⅱ组和Ⅲ组小鼠注射四氧嘧啶溶液破坏胰岛,目的是减少 的分泌;
(3)研究人员完善实验后,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如图乙所示。分析图乙可得到的结论是: 。
【答案】 小鼠的数量太少,实验存在偶然性 胰岛素 花生根茎水煮液对糖尿病小鼠具有降糖效果,但无法降至正常水平。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解答即可。
【详解】(1)本实验存在的明显不足是:小鼠的数量太少,实验存在偶然性。
(2)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如图甲,向I组小鼠注射生理盐水,向Ⅱ组和Ⅲ组小鼠注射四氧嘧啶溶液破坏胰岛,目的是减少胰岛素的分泌,形成对照实验,制造患糖尿病的小鼠。
(3)根据条形统计图可知:I组的血糖含量是9、II组的血糖含量是13、Ⅲ组的血糖含量是10。所以Ⅲ组血糖含量高于Ⅰ组,低于Ⅱ组。由此推测,一定浓度的花生根茎水煮液对糖尿病小鼠的降糖效果是具有降糖作用,但无法降至正常水平。
8.(2022金华期中)以下是科学兴趣小组研究“植物感应性”的相关实验
[实验一] 如图①~⑥装置是一组探究金丝雀顢草胚芽鞘生长情况的实验。
(1)在①~④号四个装置中,只有③号胚芽鞘保持直立生长,对比 两个装置能说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对比⑤号⑥号装置,⑤号装置的胚芽鞘直立生长,而⑥号装置的胚芽鞘弯曲生长,这说明 。
(3)[实验二]在墙壁上固定一个装置,装置内的幼苗种植在以铁丝固定的湿棉花上,并在地上放置光源照射此幼苗。
经过一段时间后, 幼苗会朝着如图所示的方向生长,合理解释的是 。
植物的向光性、茎的背地性都属于 。(填向性运动、感性运动)
【答案】 ①③ 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 (植物茎) 向光性大于(强于)背地性 向性运动
【分析】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生长素的合成不需要光,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引起横向运输的原因是单侧光,单侧光使生长素向背光一侧横向运输。
【详解】(1)在①~④号四个装置中,只有③号胚芽鞘保持直立生长,④向光生长,二者区别在于尖端有没有遮光,故对比③④两个装置能说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⑤的玉米胚芽鞘没有尖端,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正中央,其基部生长素分布均匀,所以胚芽鞘直立生长;⑥的玉米胚芽鞘没有尖端,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左侧,从而使其基部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左侧多,所以能引起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对比⑤号⑥号装置,⑤号装置的胚芽鞘直立生长,而⑥号装置的胚芽鞘弯曲生长,这说明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
(3)植物茎的生长既有向光性也有背地生长的特点。根据图分析经过一段时间后,幼苗会朝着如图所示弯向光源方向生长,合理解释的是(植物茎)向光性大于(强于)背地性。
(4)感性运动是指植物体受到不定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部运动,称为感性运动。如含羞草受到外界刺激后叶片闭合,许多花朵和复叶都有昼夜周期性开闭的现象等。向性运动是植物受单向外界因素的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植物的向光性、茎的背地性都属于向性运动。
9.(2022舟山期末)细胞分裂素是一种植物激素,为研究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研究者将菜豆幼苗制成的插条插入蒸馏水中(图甲),对插条的处理方法及结果见图乙。从图乙中可知,对插条进行的实验处理包括:分别在不同插条上去除不同数目的A叶,并用蒸馏水配制的细胞分裂素溶液分别处理A、B叶片,实验结果用B叶面积相对值来表示B叶的生长状况。
(1)植物枝条培养中通常会用到营养液,内含营养物质有利于生长,本实验 (填“能”或“不能”)用营养液来替换蒸馏水(图甲)。
(2)实验I、II、III、IV都需要设置对照组,其中实验I设置的对照组是:取与实验组相同的菜豆幼苗制成的插条,在A1、A2叶片涂上 ,其他条件都与实验组相同。由图乙分析可知,在实验I中对A1、A2叶进行实验处理后,导致B叶生长受到 (选填“促进”或“抑制”)。
(3)实验II、III、IV的结果表明,A叶数量越少,B叶生长越 (选填“快”或“慢”)。
【答案】 不能 蒸馏水 抑制 慢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甲中A1、A2、B分别代表不同部位的叶片,图乙中黑色表示用细胞分裂素处理的叶片,Ⅱ、Ⅲ、Ⅳ组区别是去除的叶片的数量不同,据此可判断实验的自变量有细胞分裂素处理的叶片的部位,以及去除叶片的数量,因变量是B叶面积相对值,据此分析。
【详解】(1)本实验不能用营养液来替换蒸馏水,因为外来营养物质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2)该研究的对照组应该是用蒸馏水处理相对应部位的叶片,其他条件都相同。由图实验I结果表明,B叶实验组叶片面积小于对照组,因此用细胞分裂素处理A叶会抑制B叶生长
(3)实验Ⅱ、Ⅲ、Ⅳ三组中,A叶片的数目分别为2、1、0,对应B叶片的面积递减,说明A叶片数量越少,B叶片生长越慢。
10.国务院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把脑科学和类脑研究列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随之我国
“脑计划”正式启动。
(1)脑不仅是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分,其中的垂体更是人体中最重要的内分泌腺,如
它能够分泌 控制人的生长发育。
(2)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人工智能无人车协助进行药物、物资从安全区到危险区的
配送,大大减少了医护和工作人员感染的风险。无人车包含传感系统、中央数据处
理系统、传动系统、通讯系统;其中的中央数据处理系统相当于人体反射弧中的

(3)科学家们已经可以通过新技术和器械来测定某些脑部结构和功能的变化,防止大脑
的衰退和治疗脑疾病;如利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来测定帕金森病(一种常见的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请根据模型图,简单说明引起帕金森病的主要病理原因:

(1)生长激素 (2)神经中枢 (3)多巴胺能神经元释放的多巴胺显著减少,或多巴胺显著减少,或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
11.一株植物体内往往有多种植物激素同时存在,生长发育过程不是受一种激素的调节,而
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分析如图并回答问题:
(1)植物激素A应是 。
(2)A与高浓度生长素在器官脱落方面表现为 关系,与细胞分裂素在器官脱落
方面表现为 关系。(选填“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据图可知,植物的器官脱落是 的结果。
(1)脱落酸;(2)协同作用;拮抗作用;(3)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12.阅读下面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科学家研究发现:小麦胚芽鞘的弯曲是因为生长素分布 引起的。
(2)实验中第2组和第4组的胚芽鞘尖端都戴了帽子,第2组不弯曲的原因是 。
(3)由第2、3、4组实验推测,小麦胚芽鞘对光的敏感部位是 。
(1)不均匀(2)第2组的帽子顶部不透光(5)尖端
13.某小组选用生长素类似物吲哚丁酸来探究生长素对植物生根的影响,其实验步骤如下所示。①取带芽的枝条若干枝,均分为A、B、C、D、E、F六组;
组别 A组 B组 C组 D组 E组 F组
溶液浓度(mg/L) 蒸馏水 200 400 600 800 1000
平均生根数量(条) 5 10 12 18 14 3
②将六组枝条的下端分别浸泡在如表所示的不同浓度的吲哚丁酸溶液中,处理数天后放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
③一段时间后,观察根的生长状况,统计各组枝条的平均生根数量。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实验步骤①中的若干枝带芽枝条需要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实验中,判断吲哚丁酸溶液对植物生根的影响的观察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3)比较_____________组的实验结果可以说明:超过一定浓度时,吲哚丁酸溶液对植物生根有抑制作用。
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吲哚丁酸溶液对植物生根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长势相同,剪去扦插枝条生的一部分叶片
(2)平均生根数量
(3)F
(4)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