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落花生的生长过程及其特点。
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并学习落花生默默奉献的精神。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落花生的生长过程及其特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学习并体会落花生默默奉献、不求虚名的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享用各种美食,其中有很多是我们平时并未注意到的,它们默默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种特殊的食物――落花生。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为什么这样说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落花生》这篇课文,揭开它背后的故事,感受它所蕴含的深厚意义。”
二、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土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三、简介: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其父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因而常用笔名“落华生”。那么,关于花生,他的父亲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去看一看。
四、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多媒体出示学习要求,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语。
(1)会读、会认生字。
(2)理解字义、词义,不理解的查工具书。
(3)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通顺。
2.师生交流,并检测学习情况。
(1)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区别掌握易错的字音、字形。
便:多音字,有pián和biàn两个读音。通过组词区分读音。
榨:读翘舌音zhà,不要读成zhá。
矮:读ǎi,不读nǎi。
五、细读课文,感知内容
1.引导学生自己快速读一遍课文,思考文章围绕“花生”写了哪些事情。(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
2.再次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划分全文的层次,讨论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收获节。
第三部分(第3~15自然段):写过收获节时吃花生、议花生。
3.课文详细讲解。
【第1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描述了母亲提议在后园开辟空地种植花生,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最终收获了花生。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这句话描述了母亲提议在后园开辟空地种植花生的情况。使用“荒着怪可惜的”表达了母亲觉得荒废这片空地很可惜,而“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则强调了我们对花生的喜爱。
“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施肥,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这句话描述了我们对种植花生的热情和努力,以及最终收获的情况。使用“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施肥”等动词,展示了我们在种植过程中的一系列行动。而“居然收获了”则表达了我们对收获花生的惊讶和喜悦。
整段文字通过描述母亲提议种植花生、我们的积极响应和最终的收获情况,突出了我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劳动成果的珍视。同时,也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勤奋努力的生活态度。
【第2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描述了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邀请父亲一起品尝花生,并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然后在后园的茅草亭里庆祝这个节日。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落花生,好不好?’”这句话描述了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的情况。使用“收获节”一词强调了这个节日的意义,而“请你们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落花生”则表达了母亲希望父亲一起分享这个节日的喜悦。
“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草亭过这个节。”这句话描述了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并在后园的茅草亭里庆祝这个节日的情况。使用“好几样”一词强调了母亲准备了多种食品,而“茅草亭”则强调了庆祝场所的简朴和自然。
整段文字通过描述母亲提议过收获节、准备花生食品和在后园的茅草亭里庆祝这个节日的情况,突出了家庭对收获的喜悦和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同时,也传递了一种简单、朴素和亲近自然的家庭氛围。
【第3自然段讲解】
这句话描述了尽管晚上天色不太好,但父亲仍然前来参加收获节的庆祝活动,表现出了难得的家庭团聚和亲情。
“晚上天色不太好”这句话提到了晚上的天气情况并不好,可能暗示着有些阴沉或下雨等不利天气。
“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这句话通过转折词“可是”强调了尽管天气不佳,但父亲仍然前来参加收获节的庆祝活动。使用“也来了”表达了父亲参加活动的意外之喜,而“实在很难得”则强调了这种团聚的珍贵和难得。
整句话通过描述晚上天色不好但父亲仍然前来参加收获节的情况,突出了家庭团聚和亲情的价值,表达了作者对家庭的深深热爱和珍视。
【第4自然段讲解】
这句话是父亲在参加收获节时,询问孩子们是否爱吃花生。
“父亲说”表明是父亲在说话,他问的问题是“你们爱吃花生吗?”这是一个询问孩子们是否喜欢花生的简单问题。
通过这个问题的提出,可以感受到父亲对孩子们的关心和爱护,以及对孩子们饮食喜好的关注。同时,也为后续讲述花生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做了铺垫。
【第5自然段讲解】
这是孩子们对父亲问题的争相回答,表现出孩子们对花生的喜爱和对家庭活动的积极参与。
“争着”一词体现了孩子们急切、热情的态度,他们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回答父亲的问题。
“爱!”是孩子们的回答,这个简单的词表达了他们对花生的热爱。这个回答也展示了孩子们的积极态度和对家庭活动的热情参与。
通过这个回答,读者可以感受到孩子们对花生的喜爱和对家庭活动的积极参与,进一步体现了家庭的和睦和亲情的温暖。
【第6自然段讲解】
这是父亲在收获节上对孩子们的提问,他想听听孩子们对花生好处的理解。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这个问题是父亲在询问孩子们谁能说出花生的好处,展示了他对孩子们是否了解花生的关心。
这个问题也为后续讲解花生的好处做了铺垫,让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花生对人体的益处。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详细讲解
这段文字是父亲对花生优点的讲解,他将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进行对比,突出了花生的独特之处。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句话描述了花生的果实是埋在地里的,与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挂在枝头上的生长方式不同。通过使用“高高地”和“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些词语,强调了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外表美观和引人注目。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花生的低调和难以辨认的特点。使用“矮矮地”和“必须挖起来才知道”这些词语,突出了花生生长在地下和难以发现的特点。
通过这段讲解,父亲向孩子们传达了花生虽然外表普通但具有内在美和价值的观点。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们形成看透事物表象、注重内在品质的价值观。
【第7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是姐姐对花生味道的赞美和分享。
“姐姐说:‘花生的味道很美。’”这句话展示了姐姐对花生味道的肯定和赞赏。通过使用“很美”这个词,强调了花生味道的美好和吸引力。
姐姐的描述让人们更加感受到花生的美味和吸引力,也鼓励孩子们从多个角度去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第8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是哥哥对花生用途的分享。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这句话展示了哥哥知道花生可以用来榨油这一用途。通过使用“可以榨油”这个词组,强调了花生在榨油方面的价值和用途。
哥哥的描述让人们了解到花生的多种用途之一,也提醒孩子们在生活中要关注事物的多种用途和价值。
【第9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是“我”对花生价格的描述,并表达了花生对大众的吸引。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这句话展示了“我”对花生价格的了解和对花生吸引力的认识。通过使用“价钱便宜”、“都可以买来吃”和“都喜欢吃”这些词语,强调了花生对大众的吸引和普及性。
“我”的描述突出了花生的经济实惠和对广大人群的吸引力,进一步展示了花生的实用价值和普遍性。这种描述有助于强调花生的实用性和优点,同时也符合父亲的教育价值观。
【第10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是父亲对花生优点的讲解,他强调了花生不炫耀、默默奉献的品质。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这句话中,父亲强调了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的不同之处。通过使用“埋在地里”、“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这些描述,强调了花生的低调、默默奉献的品质。
通过这段讲解,父亲向孩子们传达了花生虽然外表普通但具有内在美和价值的观点。他强调了花生不炫耀、务实、内在美的重要性,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们形成看透事物表象、注重内在品质的价值观。
同时,这段文字也体现了父亲对孩子们的教育方式和引导方式。他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们答案,而是通过引导和提问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思考和参与感,让孩子们自己发现花生的优点和价值。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11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描述了孩子们和母亲对父亲讲解的回应。
“我们都说是”表明孩子们都认同父亲的观点,对花生的优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母亲也点点头”则表明母亲也同意父亲的讲解,并给予了肯定。
这种回应方式强调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展示了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同时,也进一步强调了父亲在孩子们心中的权威和影响力。
【第12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是父亲对孩子们的期望和教诲,他希望孩子们能够像花生一样,虽然外表不华丽,但要有内在的价值和实用性。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一样,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句话中,父亲通过使用“虽然不好看”来强调花生外表的普通和不起眼,但通过使用“可是很有用”来强调花生的内在价值和实用性。这种对比和转折突出了父亲希望孩子们注重内在品质和实用性的教育意图。
通过这段讲解,父亲向孩子们传达了实用、内在美和价值的重要性,鼓励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实用性和内在品质的培养。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们形成务实、注重内在品质的价值观。同时,也强调了父亲对孩子们的期望和教诲,鼓励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追求内在美和价值,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第13自然段讲解】
这是“我”对父亲刚才所说的话的进一步理解,也是“我”的感悟。“我”认为,做人要做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能做只顾体面而没有实际价值的人。
“那么”一词表示“我”要开始发表自己的见解了。
“人要做有用的人”中的“人”指的是各行各业的人,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应该做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
“不要做只讲体面”中的“只讲体面”是一种表面上的虚荣,没有实际的用处。这句话表示我们不应该追求表面的虚荣,而应该追求实际的用处和价值。
“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中的“对别人没有好处”表示这个人所做的事情没有实际的好处,不会对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句话表示我们不应该做没有实际好处的事情,而应该做对他人有益的事情。
通过这句话,“我”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价值的理解和追求,强调了实用性和内在价值的重要性。这种理解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有助于培养孩子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14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是父亲对“我”刚才所说的话的回应和总结,他肯定了“我”的理解和感悟,并将这种希望寄托在孩子们身上。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这句话中,父亲使用“对”一词来肯定“我”刚才所说的话,表明他对“我”的理解和感悟的认可。同时,他通过使用“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来强调这是他对孩子们的期望和寄托。
通过这段对话,父亲向孩子们传达了他对孩子们的期望和教诲,鼓励孩子们追求实用、内在美和价值,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也强调了父亲对孩子们的关爱和期望。
【第15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描述了这次难忘的谈话,以深夜才散场结束。作者强调虽然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表明这次谈话持续了很长时间,深入探讨了花生的价值和人生的道理。这种长时间的交谈也表明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和互相交流的习惯。
“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这句话虽然简单,但却具有象征意义。它暗示了花生虽然外表普通,但它的内在价值和实用性才是最重要的。这也呼应了父亲之前所说的话,强调了实用、内在美和价值的重要性。
“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是本段文字的核心。这句话强调了父亲的教育和引导对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父亲的话不仅让孩子们认识到花生的优点和价值,更通过隐喻的方式传递了做人的道理和价值观。这种教育方式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通过这段文字,作者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实用、内在美和价值对于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父亲教诲的感激和敬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