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9张PPT。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句吟咏月亮的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关于“月亮”的诗句“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唐· 张九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出生于四川眉山,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 。走近苏轼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词---- 苏辛: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苏轼 黄庭坚
书法---宋四家: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才华横溢的苏轼 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
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
????—— 林语堂? 《苏东坡传》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再读课文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能翻译课文。解释词语,翻译句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打算睡觉,看见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愉快地,高兴地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考虑于是,就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卧,睡共同,一起徒步徐行庭院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第一层: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的原因。清澈透明交叉错杂原来是,连词第二层: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光?那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连词,只是而已,罢了第三层:惋惜无人赏月。概括文章事件: 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和张怀民一起在承天寺的庭院中赏月。问题探究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
乐 ?②怀民亦未寝 。 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品读课文,体会意蕴请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并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
作者把月色比作“积水空明”,把竹柏倒影比作“藻荇交错”,以高度凝炼之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个写景的句子有什么奇妙之处:①把月光比喻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喻作水中藻、荇。
②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
③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全句无一字写月,却又无一字不在写月。 景物特点:
月色空灵、皎洁、明净……
归纳小结 景
修辞手法:比喻
比喻一:本体 ,喻体 。
比喻二:本体 ,喻体 。
月光积水竹柏影 藻、荇揣摩下列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欢喜)
2:念无与为乐者。 (失落)
3: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兴奋)
4: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被贬的悲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问题探究“闲”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
作用:
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两人之闲,点明主旨。
“闲”字的含义
①、反映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②、反映了作者身为闲官的闲事。
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无暇顾及良辰美景.
小结: “月”字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月色如水”这比喻并非自苏轼开始,但是苏轼化明写为暗写,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见到月色清朗。
苏轼一生跌宕起伏,但有一样东西却自始至终伴随了他一生,有诗为证:“见山不是山,见水何曾别?山河与大地,都是一轮月”苏轼笔下的明月浸透了独特、丰富、复杂、幽深的人生顿悟和喟叹,他的高洁情操,只有明月可以朗照,可以寄寓,可以见证!
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