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2019
新课标人教版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第2课时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知道黄赤交角的概念及大小。(综合思维)
结合资料,理解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关系。(综合思维)
知道地轴的特征,说明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关系。(综合思维)
理解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掌握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规律。(综合思维)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目录
1
黄赤交角
2
太阳直射点
3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4
黄赤交角的影响
1.黄赤交角的形成
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在围绕太阳公转。
黄道平面
赤道平面
赤道平面: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
黄赤交角:目前是23°26′
23°26′
1.黄赤交角的特点
一轴两面三角度
太阳光线
太阳光线
射向地面的太阳光线示意
N
太
阳
光
线
0°
180°
S
2.太阳直射点
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射入角度为90°的地点,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
读以下两幅图,指出哪一幅为太阳直射光线
请指出太阳直射的纬度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太阳直射点的范围,最北到达北纬23°26′,最南到达南纬23°26′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北半球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北纬23°26′。
之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
太阳直射赤道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南纬23°26'
之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北返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
太阳直射赤道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夏至日
太阳再次直射北纬23°26’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26之间的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北纬23°26称为北回归线,南纬23°26称为南回归线。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就是一个回归年。
活动: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春分日(次年)
按如下步骤画示意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
1.在图上绘制三条平行且等距的直线,分别表示赤道、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
2.在三条直线的适当位置标注四个点,分别代表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太阳的直射点。
3.结合课文关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描述,画一条曲线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
0°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移动幅度 极圈纬度 回归线纬度
变大
变小
变大
变小
变小
4.黄赤交角的影响
变小
变大
变大
黄赤交角=回归线度数
黄赤交角和极圈度数互余
黄赤交角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当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时,其余度数会有什么变化?
本节小结
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公转
赤道平面
黄道平面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年移动
材料一 12月14日,2022年度最后一场大规模流星雨——双子座流星雨迎来收官大戏。人民日报、央视网等媒体开启直播,为网友呈现了一场震撼的星空大片。
材料二 如图是太阳在黄道(地球公转轨道)上的视运行轨迹图。
(1)判断图中字母表示的节气。
(2)2022年双子座流星雨发生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是什么?
(3)2022年双子座流星雨发生时,说明地球在太阳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特点。
综合练习
A为夏至,B为秋分,C为冬至,D为春分。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正向南移动。
靠近冬至点和近日点;位于秋分点和冬至点之间。
立春节气固定在每年的2月4日前后,由于公历与农历历法的差异,农历会出现一年中有两个立春或没有立春的年份。农历2020年,立春出现在农历正月十一和腊月廿二,所以叫作一年两立春。下图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综合练习
(1)立春当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方向为( )
A.太阳直射点位于①②之间,并向北移动
B.太阳直射点位于②③之间,并向南移动
C.太阳直射点位于③④之间,并向南移动
D.太阳直射点位于④⑤之间,并向北移动
(2)两次立春的时间间隔为( )
①一个回归年 ②一个恒星年 ③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 ④地球公转周期
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③④
D
C
2019
新课标人教版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