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8张PPT。第二单元
5 鲁迅自传1.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著述。
2.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3.学习鲁迅先生严肃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思想。 鲁迅是周树人的笔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主要作品还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
草》及杂文集《坟》《二心集》,译著《毁灭》等。 本文初稿写于1925年。1925年5月26日,鲁迅为俄文译本《阿Q正传》作序,并附著者自叙传略。1930年5月16日,鲁迅在此传略基础上增补修订而成《鲁迅自传》。增补内容主要加上了1926年至l930年间的工作简历和著作。写作初稿时作者尚住北京,修订时则在上海。自传记述了作者近50年的人生经历和写作成果,表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深沉的爱国思想。一、读一读厦门 ??皖南 学籍 乞食
彷徨 衰败 亲戚 诬蔑?XiàWǎn jí qǐ pánɡ shuāi qi miè 筹划办理。
(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原指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
学生的资格。
要饭。
生活;维持生活的办法。
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二、记一记筹 办:衰 落:学 籍:乞 食:生 计:彷 徨:1.本文是一篇什么题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传记。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它是借助于形象描写,具体生动地记载历史上或当代起过历史作用的人物的一生,以及有关的重要史实的作品。传记题材较广,内容繁杂,一般从体例来分,有自传体和传记体。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传的篇幅可长可短。篇幅短小,扼要地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叫“小传”。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3.文章这样安排顺序和段落有什么好处? 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井然有序,能清晰地显示人物的人生轨迹。 1.鲁迅家遭遇了怎样的一场变故?家庭景况沦落到怎样的境地? 13岁那年,他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锒铛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致逝世,家境败落下来也因此卖了房子。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句中“两条路”是指什么?鲁迅为什么不走乡间子弟的老路? “两条路”是指做幕友或商人。“总”字写出了家人或亲友屡次劝他去走那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的现实和他屡次坚决拒绝的态度。作者厌恶做官老爷的师爷,不齿做商人。 1.“……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句中“较为广大的运动”是指什么? “较为广大的运动”是指用文艺来宣传群众,改变国民的精神。2.鲁迅选择学医,后来又考虑决定弃医从文,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怎样的人?? 如果出国前的鲁迅更多的是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奔波的话,出国后接受了新思想的鲁迅,则成长为一位拥有救国救民理想、积极探索救国道路的志士。3.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第四段写的是著述情况,是否可以删除? 不可删除。因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更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的革命实践与文学创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创作是他歌颂人民、宣传真理、打击敌人的主要方式,他的著述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显然,删去这段,传记就会有很大的缺陷。鲁迅自传个人生活、求学、工作经历创作和著述情况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
——鲁迅课件21张PPT。6 毛泽东的少年时代 毛泽东故居——湖南湘潭县韶山冲上屋场⒈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描写,概括人
物的性格特征。
⒉能概括曲折的情节,体会烘托、对比等写作手法的
作用。
⒊客观地认识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以及发展的巨大作
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埃德加·斯诺
美国著名的作家、新闻记者,二十世纪二
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在中国度过了十三个年
头,斯诺的一生写了大量以中国社会和中国共
产党为题材的文章,因此可以说斯诺的一生始
终和中国联系在一起。他是中国人民的真正朋
友,他在弥留之际所说的一句话便是“我热爱
中国”。最著名的作品《Red Star Over
China》(《西行漫记》)。 埃德加·斯诺访问毛泽东后认为,毛泽东对中国现状和历史的了解,是他战胜所有对手的一张重要王牌。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毛泽东的少年时代》节选自《西行漫记》。 攒积( ) 慷慨( ) 恫吓( )
耸听( ) 怒不可遏( ) 施舍( )
分歧( ) 间接( ) 懒惰( )
把柄( ) 衙门( ) 沮丧( )一、读一读zǎnkǎidònɡsǒnɡèshěqíjiànduòbǐnɡyájǔ﹒﹒﹒﹒﹒﹒﹒﹒﹒﹒﹒﹒二、记一记慷 慨:
指 摘:
恫 吓:
晓 谕:
耸 听:
克勤克俭:
引经据典:
怒不可遏:既能勤劳又能节俭。克,能。大方,不吝啬。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挑出错误,加以批评。吓唬。明白的劝导,告知。使听的人吃惊。怒气冲冲,难以抑制。遏,阻止。1.文章第一部分交代了哪些内容? 毛泽东的出生时间、出生地点、父母情况和当时的家境。⒉文章1~3段简述了少年毛泽东的家庭情况,都写了哪些内容?(1)出生时间为1893年;
(2)出生地点为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
(3)父亲叫毛顺生,当过兵,后做小生意和别的营生,靠勤俭有了自己的一点土地;
(4)母亲叫文其美;
(5)家中共有20余亩土地,每年可收84担谷。1.阅读4~8段,这一部分写毛泽东十至十三岁的生活经历,可从中看出他的哪些性格?⑴以逃学抗议老师打学生;
⑵在家里组成“反对党”共同打击“执政党”。
可以看出他富于挑战、敢于抗争的性格。2.阅读9~19段,这一部分写毛泽东十三至十六岁的生活经历,可从中看出他的哪些性格?⑴公开反抗父亲专制;
⑵如饥似渴地读书;
⑶同情造反的饥民、钦佩激进派老师。1.少年毛泽东用什么方法反对父亲的专制?“用他自己的方法,引经据典地来驳他”。2.少年毛泽东怎样看父亲对他的兄弟的“严厉”?由此可看出毛泽东的哪些品质?“学会了恨他”—“他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也有好处”—“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细记账”——看问题懂得运用辩证的方法,擅长思索并有独立的见解。3.少年毛泽东为什么喜欢“反抗”?这种反抗是无理取闹吗? 毛泽东的反抗是有缘由的,是不堪教师、父亲的无理打骂、侮辱。这种反抗是合理的,是捍卫自己权利的方式,是对当时封建专制的反抗,这种反抗是本能的,是朴素、善良的平等意识的表现。4.你还能从哪些事看出少年毛泽东擅长思索、对问题有独立的见解?⑴同情造反饥民并由此进行深入思考。
⑵钦佩“激进派”老师,不随波逐流、善于思索。
⑶ “读了一本关于瓜分中国的小册子”“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5.是什么促进了毛泽东政治觉悟的提高?广泛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尤其是政治之类的书籍,受当时一些历史事件的影响,也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使毛泽东认识到国家局势的危难,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自觉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促使他原有的反抗意识进一步升华为救国救民的民主意识。6.少年毛泽东的主要性格表现在哪些方面?⑴酷爱读书。
⑵敢于抗争。
⑶擅长思索,有独立见解。
我赞成任何有助于中国人民自己帮助自己的措施,因为只有采用这种方法,才能使他们自己解救自己。
——埃德加·斯诺课件17张PPT。7 ﹡第一千个球1.通过熟悉文章内容,了解“足球之王”贝利的一些生
活经历。
2.学习在叙事中直抒胸臆,披露人物内心活动,表现人
物个性的心理描写方法。
3.学习贝利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优秀的人品,并透过
贝利的成长经历找到自己成长的正确方向,并为之努
力。 贝利(1940- )巴西足球运动员。原名埃德逊·阿兰德斯·多·纳西门托。生于体育世家。十七岁入巴西国家队。曾参加四次世界杯赛,三次为巴西足球队夺得世界冠军做出贡献。至1977年引退,官方记载,他共参加一千三百六十三场足球赛,踢进一千二百八十一个球。曾三次被评为“世界最佳足球运动员”,被誉为“球王”。1975年毕业于桑托斯大学体育学院,获硕士学位。1994年任巴西体育部部长。 1969年11月19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马拉卡那体育场,贝利踢进他的第1 000个球。据官方记载,他在20年足球生涯中,共攻进1 281个球,他先后4次代表国家队出战世界杯足球赛,3次为巴西足球队夺得世界冠军(第6、7、9届世界杯),被尊为“球王”。人们对贝利的成长充满了好奇,正因为如此,作者才写出了这篇文章,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 一、读一读 滂沱( )膝盖( )堕落( )刹那间( )
绕道( )卸下( )生涯( )天分 ( )tuó xī duò chàrào xiè yá fèn ﹒﹒﹒﹒﹒﹒﹒﹒二、记一记把不同的事物不加区别地混在一起来谈论
或对待。
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藏起来,形容十分羞愧。
不经慎重考虑,轻率地采取行动。
形容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
(思想、行为)往坏里变。
指从事某种活动或职业的生活。
相提并论:无地自容:轻举妄动:一帆风顺:堕 落:生 涯:当贝利创造了千球纪录后,全世界的球迷都在欢呼,贝利是怎么想的呢? 贝利既为这件事终于过去而高兴,又很冷静地以平和的心态走好下一步。贝利是怎样看待自己第一千个球成功和登月新闻平分巴西报纸的头版这件事的? 贝利为自己创造了千球纪录而感到愉快。但当巴西报纸的头版把贝利进了一千个球和美国宇航员第二次登上月球的新闻并列刊登时,他并没有得意忘形,而是想到“不只一次而是两次把人送上月球,比发生在足球场上的任何事当然重要得多”。1.文章有两个小标题,两部分的内容有怎样的联系? 贝利不仅有出众的球技,还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这与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两部分内容紧密联系。2.贝利的父亲是以怎样的方式劝贝利不要抽烟的? 贝利的父亲发现少年贝利抽烟时,并没有打骂孩子,而是把他拉了过去,好像朋友之间谈话似的向儿子解释如果抽烟喝酒的话就踢不好球的道理,然后让他自己决定今后怎么办。3.在生活和学习中,你一定也有成功的体验。请把你成功的喜悦写下来与大家分享,谈谈当时的心理活动。提示:可写自己的一次家务劳动,解决了一道难题,参加了一次演讲比赛等,重点写出自己当时真实的心理活动。贝利父 师慈恩球艺精湛人品优秀源于良好家教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
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冰心 课件16张PPT。8 ﹡少年爱因斯坦 这张照片摄于1883年,当时爱因斯坦4岁,爱因斯坦身穿的衣服对今天的小孩来说可能极不合适。但从他的平静和自信的表情中,我们已经能够瞥见日后将要成为坚定的年轻人的神态。1.了解少年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
2.领会“画眼睛”对表现人物心灵的作用。
3.学习少年爱因斯坦勤学好问爱思考的优秀品质。 爱因斯坦生于德国。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并入瑞士籍,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苏黎世大学、布拉格德意志大学及苏黎世工业大学教授。1913年回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大学教授,并当选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3年因受纳粹政治迫害,迁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1940年入美国籍。在物理学多个领域均有重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狭义相对论(1905年);并在这个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1916年)。因理论物理学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发现光电效应定律,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正因为他取得了杰出贡献,所以作者写这篇文章,鼓励学生向爱因斯坦学习。 一、读一读孤僻( )涓涓( )腼腆( )遏止( )
充斥( )袖珍( )迟钝( )闲暇( )pì juān tiǎn è chì xiù dùn xiá ﹒﹒﹒﹒﹒﹒﹒﹒二、记一记形容很规矩,很庄重。
难以分开的缘分。
和大家不一样。
喜爱得舍不得放下。
超过一般。
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一本正经:不解之缘:与众不同:爱不释手:超乎寻常:怡然自得:1.少年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反映了他在学习方面具有哪些优越品质?爱因斯坦小时候学习方面的最大特点是对科学和真理充满好奇,爱求学,爱思虑,爱提问,爱研讨。2.第19段中“狂热”一词改为“热烈”行吗?为什么?“狂热”含贬义,表现爱因斯坦对许多孩子沾染军国主义思想的反感。“热烈”有赞扬的意思,与文意不符。3.怎么理解第20段中阿尔伯特说的“让这些人长脑袋是多余的,只给他一根脊梁就够了”这句话的意思? 他认为那些人是愚蠢的,对任何事情不假思考而盲从,因此长脑袋是多余的。1.如果把第22段中的“异样”一词删去,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异样”一词准确地写出了小阿尔伯特对科学的强烈的探究兴趣,删去后无法突出这一特点。2.第24段中“这些书像一幅多彩的画卷……课堂上那些呆板的功课是多么无聊啊!”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这两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比喻。意思是:这些书对少年爱因斯坦产生巨大的影响,少年爱因斯坦也对这些书籍表现出极大的兴趣。1.文中多处描写了爱因斯坦的眼睛,找出文中描写少年爱因斯坦的眼睛的文字,并领会这对阐发人物起怎样的作用?⑴“难道小阿尔伯特是低能儿?是傻子?”他们又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因为从孩子那双忽闪的棕色大眼睛里,流露出多么明亮的光彩啊!
从眼睛里流露出来的光彩给人以希望:应该是个聪明的孩子。
⑵父亲给他一个袖珍罗盘玩……他转动着一双大眼睛,寻思着:这是为什么呢?
写出爱因斯坦虽不会说话,可是很善于思考的神态。
⑶他第一次见到阿尔伯特时,发现这个十二岁的男孩,虽然性格腼腆,但一双棕色的眼睛却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芒,他觉得这是个不寻常的少年。
从眼睛断定爱因斯坦是个不寻常的少年。2.如何理解“军国主义充斥着校园,许多孩子羡慕挎着马刀、骑着战马的军人,呼喊着狂热的口号”?这段描述了当时军国主义思想的严重性,而在这种环境下爱因斯坦却能不为蛊惑,并坚持自己的观点,从中可以看出爱因斯坦的清醒的思想意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有力地刻画了人物形象。科学天赋少时智力
令人担忧勤学好问正义感独立思考音乐天赋 任何一种兴趣都包含着天性中有倾向性的呼声,也许还包含着一种处在原始状态中的天才的闪光。
—— 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