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4 20:25: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七年级(上) 教师;曹慧
植树的牧羊人
七年级(上) 教师;陈科员
学习目标
事实性知识:识记、积累本课词语和文学常识。
概念性知识:
1、继续练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语句。
2、精读文章中间叙述部分,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学习重点:默读基础上,理清作者思路,理解人物精神。
1、
2、
要求:
检查过程中,相互间点明回答不准确的地方,查漏补缺,共同进步。
时间:5分钟
同桌互查 教师抽查
要求:课代表课前5分钟开始组织。
目的:激活旧知 引起注意。
预习检查
二、字词检测
1、chuō 坍 jǔ 墟 zhěnɡ 渠 酬 hé
2、(1)倒塌。
(2)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3)(河道、池塘等)枯竭。
(4)刨根问底
(5)不毛之地
(6)比喻相互关联的若干事物,其中一个发生变化引起其他的也跟着变化的现象。
自主探究:
在保证理解的前提下,快速默读课文。
1、初读:整体把握课文大意,简要概括文章内容。
提示:人物+事件+结果。
时间
自主探究:
在保证理解的前提下,快速默读课文。
2、再读:梳理故事情节,圈点勾画关键语句,分析牧羊人的形象 。
(1)课文按 顺序,叙述了“我”和牧羊人 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勾画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独居、50几岁,牧羊、种树,沉默寡言、充满自信
荒原、光秃秃的山,狂风怒吼、没有溪水
身体硬朗、不再牧羊、养蜂,性格没有变化,依然心无旁骛地种树
树木成林、挺拔茂盛,有了溪水
已经87岁了,初衷不动摇,继续种树。
一片沃土、生机勃勃、微风飘香、泉水流淌、重建新村、人民幸福
(2)从上表内容可以看出,文章运用了 手法,请你分析此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对比
(3)以“牧羊人艾力泽.布菲是个 的人”的句式说说你对牧羊人形象的理解。(结合文中刻画人物的语句表述。)
示 例
1、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
2、他是一个在生活中一丝不苟,不愿马虎度日的人。如:“房间收拾得很整齐,餐具写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油… …”
3、他是一个有顽强毅力、坚持默默奉献的人。从“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可以看出。
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和结尾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文中还有类似的句子,请找出来,仔细品味其作用。
2、作者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冷静简洁地叙述故事,有何作用?
3、文章多处运用比喻,请找出来分析其作用?
4、作者塑造牧羊人的形象要表达什么主题?寄托着怎样的理想?
5、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试为其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1、议论
首段的议论起到了总领全文、点题的作用,并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结尾的议论既照应开头,又给主人公以高度评价,立意深远,使文章主题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2、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涌出的神秘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在处境非常困难时遇到“牧羊人”的欣喜之情。
3、示例:
在我眼里,他就像是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主 题 ?通过对比突出牧羊老人的巨大贡献,赞扬了他具有的顽强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你觉得这篇故事是虚构的还是真实的?(文中的牧羊人是真实的存在还是作者的塑造?)为什么?
寄托理想:
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哪怕只是一个普通人,只要满怀无私的大爱,不求名利、默默奉献,并且具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就可以创造奇迹!就可以“种植”希望、爱与幸福!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示例1:
黎族教师李桂林、陆建芬夫妇:
十九年的坚持,悬崖绝壁一道狭窄天梯上几千次的来来回回,为一个十几年没有学校的小山村的孩子们搭建通往美好生活的知识桥梁。
 
课堂小结
1.本课时内容。
2.本课内容。
3.学习表现。
训练案
1.认真审题。
2.认真书写。
3.独立完成。
训练案答案:
一、D 二、 C 三、C 四、B 五、A
1.(1)老人卖菜攒钱修断桥;
(2)儿子勇救桥断孩子而牺牲。
2.①桥断丧子的悲痛;
②村民出行、孩子上下学的不便;
③党员的责任感。
3.解开前文的悬念,为多卖几角钱、几块钱而走十几里山路卖菜的真相,突出老人不辞劳苦、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精神。
4.(1)这是老人在儿子离开后常念叨的话,流露出老人对孩子无尽的思念;
(2)这是学生们在坟头说的话,流露出对老人崇高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
5.示例:人的生命是珍贵的,生命的意义是伟大的。朱树林勇救落水孩子,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老人不辞劳苦攒钱修桥,造福乡邻。他们永远受到人们的爱戴,他们的精神永驻人们心底。
训练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