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0张PPT。 25 诗 词 五 首⒈反复朗读,理解诗意、词意以及作者的思想
感情。
⒉了解古代诗词的形式和遣词造句的特点。
⒊融入诗情画意之中,探究诗词的情趣和意趣。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诗歌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述,表现了诗人“心远地自偏”、不慕功名利禄的高尚节操和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描写自己采菊东篱下时无意偶见南山,南山静穆超然的胜景与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交感融合,表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形成人与自然合一、物我合一的意境,在这种意境中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这种人与自然合一的诗情画意、哲理的意境,是“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悠闲、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改成“望”不好,“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之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将作者的主观情感(采菊的悠闲自得)与客观景物(南山美景)融为一体,相互映衬,达到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心和自然亲近。显示出了诗人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与那些官场中人孜孜以求名利截然不同。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考中进士,授荥阳县主簿。开元五年(717)唐朝政府编次官府所藏图书,5年书成,共200卷,名为《群书四部录》。王湾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现存诗10首,收录于《全唐诗》。 诗中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也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时序交替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自然的规律是如此不可阻挡。其中“生”“入”字用得十分精妙,将自然事物赋予了人的意志和情思。“日”与“春”作为美好事物的象征,在描绘景物中透露出生活的真谛。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或“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回答原因扣住“鸿雁传书”或“临近春节一家人团聚的特定环境”来表述。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 公元696年,契丹攻陷了营州,陈子昂担任武攸宜的参谋奉命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提了很多建议,也未被采纳。眼看着报国的良策无法实现,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台,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贤士的燕昭王,悲愤之极,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诗人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这两句意思是说:一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 揭露和讽刺了统治阶级的奢侈和残暴,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诗的前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能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当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2.诗的后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而涕下”?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土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本文写朝廷和北方藩镇之间的战争,写危城将破,敌兵压近,激战奔袭,战争艰苦卓绝,十分惨烈,表现守城战士英勇杀敌,誓死报国的决心。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这两句描绘守城将士杀出城门,舍身奋战。作者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这些清冷凄惨的塞土寒夜的景物描写,衬托出孤城被困的紧急情势,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后面对边防将士夜出奇兵的描写。从“向日”到“夜紫”还自然地表现出从白昼鏖战到深夜。这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战斗画面。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做具体说明。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 天净沙
秋 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大都(今北京)人,字千里,晚年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代表作品为《汉宫秋》。 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该曲借一位游子的视角,描写了一系列景物,充分表达了游子浪迹天涯的羁旅情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游子(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课件23张PPT。第七单元
26 强 项 令 1.熟练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疏通文意。
2.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学习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
3.培养公正、廉洁的品质,并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范晔(398—445),南朝宋史学家。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人,范晔一生对社会的最大贡献是撰写了被后人称之为前四史之一的《后汉书》。 范晔以《东观汉记》为蓝本,对其他各家撰著博采众长,斟酌取舍,并自定体例,订伪考异,删繁补略,写成《后汉书》。由于他的《后汉书》文约事详,逐渐取代了前人的著作。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
……后特征①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②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③。 ①征:征召。②苍头:家奴。③骖乘:陪乘。 译文:董宣,字少平,陈留圉地人。……后来被特例征召为洛阳县令。当时湖阳公主的家奴白天杀了一个人,因为(家奴)藏匿在公主家,差吏抓不住他。等到公主出行的时候,(公主)用家奴陪乘。重点词语①驻车叩马:拦住车马。驻,停留。叩,拉住,勒住。②大言:大声说。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①,以刀画地,大言②数③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④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⑤之。 译文:董宣在夏门外的万寿亭等候他们,(董宣)拦住车马,边用刀在地上画,边大声列举公主的过失,大声喝斥着家奴让他下车,于是打死了(家奴)。公主立即回到皇宫,将这事告诉了皇帝。光武帝大怒,召见董宣,准备用鞭子打死董宣。③数:列举(罪状或过失)。④格杀:打死。格,击打。⑤箠杀:用鞭子打死。箠,行刑的鞭子或棍子。重点词语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①,而纵奴杀良人②,将何以理③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 ①中兴:复兴。这里指刘秀建立东汉王朝,恢复了刘汉的统治。②良人:平民,百姓。③理:治理。译文:董宣叩了个头,说:“希望乞求说一句话再死。”光武帝说:“想说什么呢?”董宣说:“陛下您因圣明有德而复兴,但放纵家奴杀死平民,您凭借什么来治理天下呢?我不需要您用鞭子打死我,我会自杀了断的。”重点词语①楹:柱子。②被:盖,覆盖。即以头击楹①,流血被②面。帝令小黄门③持之,使宣叩头谢主④,宣不从,强使顿⑤之,宣两手据⑥地,终不肯俯。 译文:当即用头撞击柱子,血流满面。光武帝命令宦官强拉住他,让他向公主叩头谢罪,董宣不答应,(宦官)用强力使他叩头,董宣两只手撑在地上,始终不肯低头。③小黄门:汉代低于黄门侍郎级的宦官,后泛指宦官。⑥据:按,撑。⑤顿:叩头。④谢主:向公主谢罪。谢,认错。重点词语主曰:“文叔为白衣①时,臧亡匿死②,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③?” ①白衣:平民,百姓。②臧亡匿死:隐藏逃亡犯和死刑犯。臧,隐藏。现在写作“藏”。③威不能行一令乎:威严不能施加给一个县令吗?行,施行,施加。译文:公主说:“皇上您是平民百姓的时候,隐藏逃亡犯和死刑犯,差吏不敢上门(抓捕),您现在是天子,威严不能施加给一个县令吗?”重点词语①敕:(皇帝)命令。②强项令:硬脖子县令,指董宣。强,硬。项,脖子。译文:光武帝笑着说:“皇帝跟百姓不同。”因此命令:“硬脖子的县令退下!”赏赐三十万钱。董宣全部分发给各位差吏。从此捕捉打击依仗权势欺人的权贵,使他们都害怕得发抖。京师称之为“卧虎”。歌颂他说:“没人击鼓鸣冤的董少平。”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
敕①:“强项令②出!”赐钱三十万。宣悉③以班④诸吏。由是搏击⑤豪强,莫不震栗⑥。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③悉:全,全部。⑥震栗:害怕得发抖。栗,发抖。④班:分发。⑤搏击:捕捉打击。重点词语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①,唯见布被覆尸,妻子②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 ①临视:亲临省视。临,居上视下。②妻子:妻子和儿子。 译文:(董宣)任县令五年。七十四岁时,死于任上。皇帝派大臣亲临省视,只看见用布裹着尸体,妻子儿子相对哭泣,(家中)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重点词语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①,葬以大夫礼。 ①艾绶:系印纽的绿色丝带,二千石以上的官员用。译文:皇帝很伤心,说:“董宣廉洁,直到他死后才知道。”因为董宣曾经做过二千石的官,赏赐给他一条系印纽的绿色丝带,按照葬大夫的礼节埋葬了他。重点词语1.读课文,讲讲课文主要记叙了几个故事来表现人物。记叙“董宣执法”的故事以及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的境况。 起因(开始至“吏不能得”):湖阳公主家奴白日杀人,隐匿主家,官府抓不到。
发展(至“因格杀之”):董宣寻机,斥责公主,格杀家奴。
高潮(至“终不肯俯”):公主告状,皇帝令董宣谢罪,董宣抵死不从。
结局(至“赐钱三十万”):光武帝明白了道理,重赏董宣。2.课文又是怎样记叙“董宣执法”的呢?请你找出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 变化:刘秀一开始听了公主的告状,怪罪于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 但后来却不杀他,而奖励钱三十万。
原因:董宣秉公执法、维护皇权的精诚之心征服了他。
看法:光武帝明白了这个道理,明白了董宣痛陈严格执法对治理天下的重要性。从中看出光武帝是一个识别人才、知错就改的明君。3.在这个故事中,光武帝对董宣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怎样看待他的变化? 4.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董宣秉公执法,他知道如果审判湖阳公主家奴,必遭公主阻挠,或许就杀不了家奴,这样做,体现了董宣的当机立断,果敢英明。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5.董宣为什么被称作“强项令”?请从文中找出依据。课文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塑造董宣的形象,文中还用对比的手法——刘秀对董宣态度前后对比;烘托手法——“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来表现人物形象。6.课文在塑造董宣这个人物形象时,主要用了什么手法? 人物 性格
董宣——不畏权贵、秉公执法
湖阳公主——仗势欺人、骄横
光武帝——开明、知错就改 正直的人都是抗震的,他们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平静,使他们能够经受住挫折甚至是不公平的待遇。
——阿瑟·戈森课件24张PPT。27 河 中 石 兽1.积累“棹”“啮 ”“圮”等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解释疑难词,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字。
3.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关于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4.领会认识事物不能“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谪戍乌鲁木齐。召还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撰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过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去了。于是驾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①圮:②并:③阅:⑤以为:⑥棹:倒塌。一起。经历。认为。划(船)。 ④竟:最终。重点词语⑦曳:拖着。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译文: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客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②物理: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③杮:④暴涨:削下的木片。 指洪水。①尔辈:你们这些人。⑤湮:埋没。重点词语⑥耳:罢了。⑦颠:⑧为:认为。颠倒。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一个年老的镇守河防的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陷坑里。像这样再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了吗?”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①盖:冲激。④倒掷:倾倒。⑦如:按照。⑥求:②啮:③坎穴:原来(是),句首发语词。洞坑。⑤已:寻找。重点词语停止。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常理主观判断吗?②但:③理:④臆断:主观地推断。①然则:既然这样,那么。⑤欤:表疑问的句末语气词,译为“吗”。重点词语只,仅仅。常理。通假字曳铁钯 “____”同“____”,_________
答案:钯 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一词多义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
众服为确论 ( )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 )
为 答案:被/认为/成为古今异义(1)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并列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一种学科
(3)是非木杮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判断动词,是
(4)阅十余岁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阅读一起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 经历 ·····代词,此、这 1.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多年后,人们寻找石兽的故事。? 2.按照故事的发展变化,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寻找没有找到。?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断的道理。 1.故事中主要写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方法是怎么样的?结果怎样?请填写下列表格。 2.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3.比较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
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以为顺流下矣”“寻十余里”说明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 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做出判断。本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为我们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
——费尔巴哈课件16张PPT。 28 ﹡岳 飞1.熟练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疏通文意。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岳飞的性格特征。
3.学习岳飞的优秀品质,树立民族自尊心。 毕沅(1730—1797),清代史学家。字秋帆,江苏镇洋(今江苏太仓)人。 飞事①亲至孝,家无姬②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③旰④,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玠大叹服。 ①事:侍奉。②姬:妾。③宵:夜。 译文:岳飞对母亲非常孝顺,家中没有侍妾。吴玠一直很佩服岳飞,想与岳飞结交,打扮了一个著名的美女送给他。岳飞说:“皇上天不亮就穿衣起床,天晚了才吃饭歇息,难道现在是武将享受安乐的时候吗?”推辞掉了。吴玠大为赞叹佩服。④旰:晚。重点词语译文:有人问岳飞:“天下什么时候可以称为太平?”岳飞回答说:“当文官不爱钱财专心为民谋利,武官不惧牺牲奋勇为国效力的时候,天下就太平了。”或①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②死,天下太平矣!” ①或:有人。②惜:舍不得。重点词语师每休舍①,课②将士注坡③跳壕,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④者,立斩以徇⑤。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 ①舍:停留,休息。②课:督促。③注坡:从斜坡上急驰而下。④束刍:捆束喂牲口的草。⑤徇:示众。译文:每当军队休整,岳飞就督促将士爬斜坡、跳壕沟,都让他们穿着很重的铠甲来练习。士兵只要夺取老百姓的一根麻绳绑草料,就立刻斩首示众。士兵夜里宿营,老百姓开门表示愿意接纳,可是没有敢擅入的。重点词语译文:岳家军号称“宁可冻死也不拆老百姓的屋子烧火取暖,宁可饿死也不抢老百姓的粮食充饥” 。士兵生病了,岳飞亲自为他调药。将士远征,岳飞的妻子去他们的家慰问,有战死的,为他流泪痛哭并且抚育他的孩子。朝廷有赏赐犒劳,都分给手下官兵,一丝一毫也不占有。岳飞善于以少击众。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①其家;死事②者,哭之而育其孤。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③无犯。善以少击众。 ①问劳:慰问犒劳。②死事:死于国事,这里指战死。③秋毫:鸟兽秋天长出的细毛,比喻细微的事物。重点词语凡有所举①,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猝②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③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 ①举:举动,行动。这里指发动战斗。②猝:突然。③撼:动,摇动。译文:凡是有战斗,就召集手下军官,商议确定然后作战,所以兵锋所向,都能取胜。突然遇到敌军袭击也毫不慌乱。所以敌人评论岳家军说:“动摇山容易,动摇岳家军难。”张俊曾问岳飞用兵的方法,岳飞回答说:“仁义、信用、智慧、勇敢、严厉,缺一不可。”重点词语译文:每次调集军粮,岳飞一定皱起眉头忧虑地说:“东南地区的民力快用尽了啊!”岳飞尊重贤能礼遇士人,平时唱唱雅诗,玩玩投壶游戏,谦逊谨慎得像个读书人。岳飞每次辞谢立功后朝廷给他加官时,一定说:“这是将士们贡献的力量,我岳飞又有什么功劳呢?” 每调①军食,必蹙额②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③,雅歌投壶,恂恂④如儒生。每辞⑤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⑥!” ①调:调集。②蹙额:皱眉,愁苦的样
子。③礼士:尊敬读书人。④恂恂:谦和的样子。⑤辞:辞谢。⑥何功之有:有什么功绩?重点词语1.课文从哪三个方面写了岳飞的品格?哪方面写得较略,哪方面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要把这方面写得详细呢?文章写了岳飞孝亲忠君,治军有方,爱民恤士三个方面的品格。治军有方写得最为详细,其余方面写得较为简略。因为岳飞在领兵打仗方面最为有名,他又是一员武将,在这方面最为突出,所以要详写。2.岳飞“治军有方”一共包括仁、信、智、勇、严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在文中都有体现。细读文章分别找出与这五方面对应的句子。(1)“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 (仁)
(2)“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 (信)
(3)“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
(智)
(4)“猝遇敌不动”。 (勇)
(5)“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严)岳飞
? 一、孝亲忠君
? 二、治军有方
? 三、爱民恤士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
—— 苏霍姆林斯基 课件30张PPT。29 古 文 二 则郢 人1. 积累“垩”“斫”“质”等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故事中蕴含的寓意。
3.感知庄子对惠子的淳厚真挚之情。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的代表人物。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译文: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郢地有个人把白石灰泥涂抹在他自己的鼻尖上,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让匠石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匠石挥动斧子呼呼作响,漫不经心地砍削白点,鼻尖上的白石灰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郢人站在那里没有改变神色。 ①顾:②漫:③若:⑤运:⑥听:回头看。像。挥动。听信,听任。 ④斫:砍,削。重点词语同“墁”,涂抹。 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译文: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召见匠石说:‘你为我也这么试试’。匠石说:‘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即使如此,我可以搭配的伙伴已经死去很久了。’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了,我没有可以与之论辩的人了。”②尝试:曾经。③尝:④虽然:试验。即使如此。①召:⑤质:对象,搭档。 重点词语召见。通假字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 “____”同“____”,_____
答案:漫 墁 涂抹古今异义(1)顾谓从者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照料,照顾
(2)匠石运斤成风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中国市制重量单位
(3)吾无以为质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本体,本性回头看锛子,削平木料的工具 ···对象,搭档 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庄子路过惠施墓前讲了一则姓石的匠人削去郢人鼻尖上的污渍的故事。1.由庄子所讲的寓言可以引申出一个什么成语?请说说它的含义。运斤成风 形容手法熟练,技艺高超。2.从“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一句话中表达出庄子和惠子有怎样的感情?表达了庄子和惠子之间淳厚真挚的感情。 3.庄子所讲的这则寓言蕴含着怎样的道理?郢人信赖匠石,才能让匠石削去自己鼻子尖上的污渍,并且在匠石的利斧挥动之下,面不改色心不跳,对于匠石得以发挥卓越本领,信任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它告诫人们,要以诚相托,以心相印;信赖,能够产生力量。做成一件事情,都是内因与外因结合的结果,你能结合实例,谈谈自己的感受吗?郢
人匠石郢人运斤成风立不失容以诚相托
以心相印伯 牙 善 鼓 琴 1. 积累“善”“卒”“念”等文言词语,疏通大
意。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列御寇,相传战国时道家,郑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代表作品为《列子》,其中名篇有《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意念(出现)登高山的情景,钟子期说:“好啊!山高的样子像泰山。”(伯牙)意念(出现)流水的情景,钟子期说:“好啊!盛大的样子像江河。”伯牙心中想到的,钟子期都能领会。①善:②鼓琴:③志:⑤洋洋:⑥念:擅长。意念,心情。盛大的样子。想。 ④峨峨:山高。重点词语⑦得:领会。弹琴。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译文: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停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拿过琴弹了起来。起先是大雨琴曲,再弹出崩山的琴曲,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点明他的情趣。伯牙于是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所听到的心意,想像到的就如同我心里所想像到的一样。我从哪里隐藏我的声音呢?” ②卒:拿,拿过来。③援:④霖雨:通“猝”,突然。 连绵大雨。①阴:⑤操:琴曲名。重点词语山的北面。⑥穷:穷尽。⑦逃:逃避。通假字卒逢暴雨 “____”通“____”,_________
答案:卒 猝 突然古今异义(1)伯牙善鼓琴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善良
(2)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阴天,阴暗等
(3)钟子期辄穷其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贫穷
擅长山的北面 ···穷尽 本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文章记叙了伯牙喜欢弹琴,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他们互为知音的故事。1. 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2.“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钟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3.只有钟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这就是知音。知音相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 快乐、激动、兴奋…… 1.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 2.课文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
——宋·文天祥课件48张PPT。 30 诗 词 五 首1.通过朗读、背诵诗歌,加强对诗歌的鉴赏。
2.指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如体会意境、分析修辞手法等。
3.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 牵牛和织女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牵牛星即“河鼓二”,在银河东。织女星又称“天孙”,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在中国关于牵牛和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诗经·小雅·大东》已经写到了牵牛和织女,但还只是作为两颗星来写的。《春秋元命苞》和《淮南子·俶真》开始说织女是神女。而在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洛神赋》和《九咏》里,牵牛和织女已成为夫妇了。曹植《九咏》曰:“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是当时最明确的记载。《古诗十九首》中的这首《迢迢牵牛星》写牵牛织女夫妇的离隔,它的时代在东汉后期,略早于曹丕和曹植。将这首诗和曹氏兄弟的作品加以对照,可以看出,在东汉末年到魏这段时间里,牵牛和织女的故事大概已经定型了。 《迢迢牵牛星》这首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词,即“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这些叠词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慨叹。这句诗用了“盈盈” “脉脉”这些叠词,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 ,情景相生。这美好的情和景与“不得语”的残酷现实形成巨大的矛盾反差,从而使诗意更加哀婉动人。《迢迢牵牛星》全诗没有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却处处能感受到她的深切思念,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叠词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织女的深情通过她的活动、情态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象表现出来的。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布机上却织不出布匹,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上机呢?恐怕是为了转移、排遣苦闷。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时,“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称“诗仙”。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25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诵的。1.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2.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写诗人坐在船上,举目所见地面上的景色变化。这两句所写,容量很大。有阔大的空间的立体感和漫长时间的行进感。它写诗人从四川乘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穿过蜿蜒起伏、千姿百态、高耸入云的三峡。来到辽阔的湖北平原,高山峻岭逐渐消失,随着山势的变化,滚滚奔腾而来的长江,也渐渐平静下来,在广阔的原野上,缓缓东流。它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字子美,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 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作者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正见好诗蕴含之丰富。并运用互文手法,可译为“感时恨别花溅泪,感时恨别鸟惊心”。 1.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2.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3.颈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1.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2.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3.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约715—770), 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其诗早年以风格绮丽见长,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大变,诗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 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字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这两句写边塞的风狂雪早。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是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而展开的联想:望着披上银妆的树木,诗人忽然觉得自己好像已置身于大好春光之中,那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竟吹开了这千树万树的梨花。一个“忽”字,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既清新而贴切地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感知雪天的奇寒。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这两句与前两句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一图景与前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表现出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的特有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动了诗人的乡土之思。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写送别宴会,点明地点是在中军营帐。“饮归客”说明举行这次宴会是为了送武判官归京。此句紧扣诗题,连举三种乐器,以借代的方式,写出了送别宴会上的热闹情景。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酒宴散后,送客出辕门。一个“暮”字,点明时
间是在傍晚,“纷纷”极言雪之大,“冻不翻”极言天之寒。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切担忧。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写与朋友的告别,着力表现诗人伫立远望的情景,“不见”和一个“空”字,均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1.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各写了什么内容?
2.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联系?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4.“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1.全诗共18句,根据文题可分为咏雪和送别两个层次。前10句为第一层:从不同侧面咏雪。后8句为第二层:写送别。
2.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情。3.“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然,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这句话是咏雪的千古名句。用“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紧接下来,又渲染出了极富浪漫色彩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情境。这句体现了作者的豪放风格。 4.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描画了一幅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白 雪 歌送 武 判 官 归 京 漫天大雪图(前10句)大雪纷飞遍地银妆雪天奇寒难以忍受沙漠冰封愁云惨淡雪中送别图(后8句)设宴饯别寄寓感慨依依惜别无限惆怅描写边地奇异风光,抒发无限惆怅之情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在今山东济南)人。他的词多写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慷慨纵横,雄浑豪放,与苏轼并称“苏辛”。 这首词有另一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道中。他很喜爱这里的景色,于是写下不少描写这一带风光的词作,这首《西江月》便是其中之一。它描述词人夜行黄沙道中所见的农村夏夜的优美景色,生动地表达出词人对农村生活的爱好和对农事丰收的喜悦。先以惊鹊写明月,明月出来了,树枝上的鹊儿一见到光惊飞不定。次写鸣蝉,半夜还有蝉鸣,可见天热,为下片写雨埋下伏笔。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这两句点明了季节是在夏天,正是稻谷扬花的时候。
稻花飘香,蛙声一片,又闹又静,乡土气息更浓厚了。词人为农家感到由衷的喜悦。在这作者把蛙拟人化了,写蛙懂得“说丰年”,既生动地渲染了连蛙也为之欢唱的丰年景象,使之更为突出鲜明,也衬托出人逢丰年的喜悦。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上片写晴,下片写雨。这两句描写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下的气象。
词人写明星而不写乌云,只用七八个星星来暗示乌云布满天空。
“两三点雨”说明雨点很大,不紧,疏朗,将骤雨的前奏写得逼真。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大雨将至,急忙避雨,本来很熟悉茅店的位置,一时竟找不到了,可见词人刚才是怎样地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意境之中怡然自得,路转了一转,嘿,茅店不就在眼前吗?
“忽见”把夜行人急寻茅店不着而突然见到的惊喜神态全都表现出来了。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1.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2.写静景为什么要写到惊鹊和鸣蝉呢?1.上片写景。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笑谈着今年的丰收。
下片避雨。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桥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边。
2.以动写静,是为了反衬出农夜的寂静。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