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综合】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4 口技(课件+同步练习)(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综合】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4 口技(课件+同步练习)(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4-14 09:30:02

文档简介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训练·达标检测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会宾客大宴  (      )
(2)众宾团坐  (      )
(3)其夫呓语 (      )
(4)众妙毕备  (      )
(5)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
(6)不能名其一处也  (      )
(7)奋袖出臂  (      )
(8)两股战战  (      )
2.下面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俄而(同一时候)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B.未几(不久,没多久),夫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C.少顷(一会儿,片刻),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D.当是时(这时候),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译文:?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译文:?
(3)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译文:?
?
(4)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译文:?
?
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京中/有善口技者
B.口技人坐/屏障中
C.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D.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5.用原文语句填空。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        。
(2)文中以排比的句式,合写五种声音,表现一家四口在静夜喧闹的句子是:
         ,        ,        ,     
  ,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3)文中描摹失火救火时侧面描写观众反应的句子是:         
  ,         ,         ,        。
6.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所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  )
A.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B.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C.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D.未几,夫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二、课内阅读
(2013·上海中考)阅读课文“京中有善口技者……以为妙绝”,回答7~9题。
7.文章节选自课文《    》,作者是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译文:?
9.下面不能体现表演者技艺高超的一项是(  )
A.表演者使用的道具很少。
B.观众的孩子被吓得大哭。
C表演者模仿各种声音惟妙惟肖。
D观众听得入迷,默默赞叹。
三、美文品析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0~14题。
【甲】《口技》全文。
【乙】乔山人善琴
[清] 徐珂
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①,相和悲鸣。后游郢楚②,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邻媪③闻之,咨嗟惋叹。既阕④,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款扉⑤扣之。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
【注】①鹘(ɡǔ):一种凶猛的鸟。②郢楚:即楚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③媪(ǎo):老妇人。④阕:止息,终了。⑤款扉:款,敲;扉,门。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     )
(2)几欲先走  (     )
(3)今客鼓此  (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译文:?
?
(2)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
译文:?
?
12.请用自己的话依次概括【甲】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三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
第二个场面:?
第三个场面:?
13.试设想一下:【乙】文中乔山人听了邻媪的回答后,心里会怎么想?
答:?
?
?
?
14.【甲】【乙】两文都用了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请从【乙】文中举一个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
答案解析
1.答案:(1)适逢,正赶上 (2)围绕 (3)说梦话 (4)全,都 (5)夹杂 
(6)说出 (7)举起 (8)大腿
2.【解析】选A。“俄而”是不久,一会儿的意思。
3.答案:(1)在大厅的东北角,摆放了八尺宽的屏风。
(2)(各种声音)同一时候发出来,各种妙处都具备。
(3)即使一人有一百只手,每只手有一百个手指,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
(4)撤去屏风一看,(还是)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4.【解析】选B。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口技人/坐屏障中。
5.答案:(1)京中有善口技者 (2)妇手拍儿声 口中呜声 儿含乳啼声 大儿初醒声 夫叱大儿声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奋袖出臂 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
6.【解析】选B。A、C、D三项都是直接写声音,表现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只有B项是写宾客的反应,从侧面表现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7.答案:口技 林嗣环
8.答案: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高声说话。
9.【解析】选B。文中没有出现这种情况,深夜孩子的哭声是口技表演者逼真的表演,并不是观众的孩子被吓得大哭。
10.答案:(1)醒 (2)跑 (3)弹奏
11.答案:(1)全场的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表演得好极了。
(2)我弹琴大半辈子,终于在这里遇见了知音。
12.【解析】本题考查对【甲】文内容的理解。仔细阅读2~4段,用简洁的语言,抓住重点语句概括三个场面。
答案:一家四口由睡而醒。 一家四口由醒又睡。 失火救火。
13.答案(示例):乔山人心里会想:“我弹琴大半辈子,原本想终于在这里遇见了知音!原来还是对牛弹琴,太令我失望了。”
14.【解析】本题考查【乙】文的写作技巧。在根据注释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紧扣题干要求“侧面烘托”,寻找侧面描写的句子,从烘托人物技艺方面作答。
答案:(例子:)凄禽寒鹘,相和悲鸣。(好处:)通过写乔山人在林间弹琴,连飞鸟和凶猛的鹘都为之悲鸣,从侧面有力地烘托了乔山人弹琴技艺的精湛。
附【乙】【译文】
在开国的时候,有个乔山人善于弹琴。他以前得到过很多杰出的琴师传授,弹琴的指法很精湛。每当他在山野林间弹琴时,一遍又一遍,连飞鸟和凶猛的鹘都为之悲鸣。一次他游历到楚郢,在旅店弹奏洞庭曲。隔壁的一位老妇人听了琴音,非常感动,不禁感叹惋惜。曲子弹奏完了,乔山人叹息道:“我弹琴大半辈子,终于在这里遇见了知音。”一会儿有人敲门,老妇人进来说道:“我的老伴活着的时候,是弹棉花的。今天听见你在这里弹琴,太像我老伴弹棉花的声音了。”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件12张PPT。 第24课 *口 技   1.知识链接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  2.图解课文1.通假字
满坐寂然  “    ”现在写作“    ”
答案:坐 座﹒2.一词多义
答案:(1)喂奶/乳头 (2)极点/消失 (3)妙处/绝妙 
(4)指头/指明3.古今异义
(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古义:       今义:但是
(2)虽人有百手
古义:       今义:虽然
(3)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古义:     ?
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4)会宾客大宴
古义:       今义:理解;懂得
答案:(1)只 (2)即使 (3)跑 (4)适逢,正赶上﹒﹒﹒﹒4.词类活用
(1)妇抚儿乳  (名词用作动词,   )
(2)京中有善口技者  (形容词用作动词,   )
(3)不能名其一处  (名词用作动词,   )
(4)会宾客大宴  (名词用作动词,   )
(5)妇手拍儿声  (名词作状语,   )
答案:(1)喂奶 (2)擅长 (3)说出 (4)举行宴会 (5)用手﹒﹒﹒﹒﹒5.文言句式
(1)会宾客大宴。(倒装句,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会大宴宾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抢夺声,泼水声。(省略句,省略了“抢夺”的宾语“财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
(2)抢救(财物)的声音,泼水的声音。6.走进文本
(1)课文描写了哪几个场面?
答案:三个场面:①一家人梦中惊醒;②一家人由醒又睡;
③失火救火。
(2)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答案: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3)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答案:不是简单的重复。结构上首尾呼应,开头交代道具,为下文做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烘托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4)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口技表演者技艺高超的?
答案:口技表演的内容、听众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