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综合】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5 诗词五首(课件+同步练习)(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综合】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5 诗词五首(课件+同步练习)(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4-14 09:41:01

文档简介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训练·达标检测
一、名句默写
1.山气日夕佳,        。
2.        ,风正一帆悬。
3.        ,独怆然而涕下!
4.报君黄金台上意,        。
5.枯藤老树昏鸦,        。
6.《饮酒》中表达诗人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思想情趣的句子是:     
   ,        。
7.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抒发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
8.《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
        ,        !
9.《雁门太守行》中描写敌情紧急,战事迫在眉睫的诗句是:      
  ,        。
10.《西厢记》中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天净沙·秋思》中与此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        。
二、诗词鉴赏
(一)(2013·襄阳中考)阅读古诗《次北固山下》,完成11、12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1.颔联写船上所见景,“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
        ;“风正”,        。
12.请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谈谈你对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理解。
答:?
?
?
?
(二)(2013·荆门中考)阅读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3.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      
     的感慨,抒发了?
  的思想感情。
14.“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
?
?
(三)(2013·荆门中考)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15~17题。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5.这首元曲的作者是     (人名)。
16.下列各句中,与“断肠人在天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一项是(  )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7.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答:?
?
答案解析
1~10.答案:1.飞鸟相与还 2.潮平两岸阔 3.念天地之悠悠 4.提携玉龙为君死 5.小桥流水人家 6.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7.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8.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9.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10.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1.答案:两岸才显得宽阔 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12.答案:示例一:诗人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乡愁)。示例二:诗人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表达了浓浓的乡愁(思乡之情)。
13.答案:登楼远眺,凭今吊古 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
14.答案:把个人放置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15.答案:马致远
16.【解析】选C。C项表达了对朋友的美好祝愿。其余几句则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17.答案(示例):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氛围;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件17张PPT。 第25课 诗 词 五 首 《饮 酒》
  1.作者名片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2.背景介绍
  公元417年秋天,陶渊明早就看透刘裕篡位只是迟早的事,他整天为这件事悲伤忧郁,于是只要弄到酒,没有一个晚上不喝个一醉方休的。醉酒之后反而诗兴大发,书写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润色。写好的诗稿越积越厚,让老朋友帮忙整理抄录。一共得到20首诗,陶渊明把这一组诗题为“饮酒”。1.“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境。
2.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
答案: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次北固山下》
  1.作者名片
  王湾,唐代洛阳人,玄宗先天元年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转洛阳尉,著名诗人。
  2.背景介绍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有一次在江南北固山下停宿,为北固山下壮美秀丽的景色所陶醉,不由升起思乡之情,写下了《次北固山下》这首千古传诵的名篇。1.诗的颈联和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案:颈联:喜悦、高兴(或积极、乐观、向上)。尾联:淡淡的乡思愁绪。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登幽州台歌》
  1.作者名片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2.背景介绍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她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做前驱以击敌,武则天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她不但不听,反把陈子昂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故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1.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境遇?
答案: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能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后来的礼贤下士的明君。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2.“独”和“怆然而涕下”有何作用?
答案:“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怆然而涕下”逼真地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雁门太守行》
  1.作者名片
  李贺,字长吉,河南福昌人。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唐代著名诗人,称为“诗鬼”。
  2.背景介绍
  此诗当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1.《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        ;一个在黄昏前,      ;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答案:表现官军戒备森严 表现刻苦练兵
2.诗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分别从哪两方面写战地气氛?
答案: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天净沙·秋思》
  1.作者名片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  2.背景介绍
  马致远仕途不如意,长期漂泊,足迹所到之处,总有与自己心上人聚散依依的哀婉,而这种哀婉又与他对国家的哀伤联结在一起。《天净沙·秋思》就是马致远旅途漂泊时的作品之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这首小令虽然情调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
答案:这首小令前三句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
2.整体感知这首元曲,说说曲中之人为何“断肠”。
答案:曲中之人之所以“断肠”,是因为他远离故乡,骑着瘦马冒着西风,漂泊在天涯。乌鸦归巢了,路人也回到了小桥流水边炊烟袅袅的家,而他,依旧漂泊。这一切,怎不令他痛苦得断肠?3.从最后两句看,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表达了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们孤独寂寞的乡愁以及对故乡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