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第七课
隋朝及唐前期鼎盛局面的出现,与一些具体制度的制定和贯彻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制度都较好地适应了隋及唐初的社会现实,在经济、军事、政治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考情解读,明确复习方向
课标 全国卷 (近五年) 地方卷 (近三年) 备考分析 学习目标
1.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2.认识隋唐制度新成就的历史意义。
2018·全国II卷 26武则天调整宰相制度加强皇权
2020·北京卷 3六部在唐朝的演化
2021·辽宁卷 3科举制推动文化交流
2021·江苏卷 3科举制促进了阶级流动
2021·北京卷 2 三省的职能
2022·广东卷 3;三省六部制的影响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2022·湖南卷 3;科举制的背景世家大族的没落
1.高频考点:三省六部制演变及成熟;科举制的演变及影响
2.备考策略:(1)三省成熟的表现。权力分配,制约关系及其体现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斗争
(2)多角度认识科举制的影响
1.通过阅读教材(包括选必1第1和第5课),完成预习案并运用时间轴梳理先秦至隋唐制度变化的基本史实。
2.通过阅读史料,归纳概括科举制的形成原因、内容及影响,感悟制度发展创新的重要性,树立文化自信。
3.通过阅读文字材料及三省分布图,概括其运转机制,指出其在制度方面的创新之处,认识其一体化的趋势。
4.通过阅读材料,运用唯物史观评析两税法,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认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制度
之变
政治 制度
选官
制度
中枢机构
经济 制度
赋税制度
先秦
内外朝
魏晋
秦
汉
魏晋
世官制
科举制
九品中正制
察举制
租庸调制
租调制
三省制
三公九卿制
汉
【达标检测1·时空梳理】
新
魏晋
唐初
唐中后
集人之策
集权之策
集财之策
隋唐
三省六部制
隋唐
两税法
贞元十六年,白居易中进士后,登上雁塔,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
材料三: 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因此,自隋文帝罢九品中正制,始立科举。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是以九品中正制为考核、品评机制,即在州郡设置中正、小中正,专司品评人才,向朝廷推荐。由于中正官均由本州郡的世家大族、贵族官僚担任,九品中正制遂成了门阀士族把持选举的工具。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合作探究】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对选官制度的变化进行合理解释
材料二:科举制之用意,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存在;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之向上; 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钱穆《国史大纲》
【集人之策——科举制】
新变化:①方式由中正选官到公开考试
②标准由门第到才学
③权力由地方到中央
为何变:九品中正制被门阀操纵
为何变:中央集权的需要
为何变:社会阶层变化(庶族地主力量扩大)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
为何新(为什么)
①(豪强地主垄断选拔)九品中正制存在弊端;
②(阶级关系变化)士族没落,庶族地主兴起;
③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新影响(怎么样)
①促进阶层流动; ②扩大统治基础;
③加强中央集权; ④增强文化氛围;
⑤(封建社会后期)封建社会末期束缚思想。
新变化 ( 是什么)
①标准:血缘→才学 ②方式:中正→考试 ③选官权:地方→中央
【集人之策——科举制】
下图是《唐书》记载的唐朝830名进士的分布来源见图示。
(历史解释:士族指世代为官的世家大族或豪门望族;寒门即庶族一般指中小地主;
小姓指的是二者之间的阶层)
隋唐科举制:士族占主导地位→科举发展不完善
【知识延伸】
钱穆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至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
【知识延伸】
近年来,史学界对科举制的重新评价,新现点认为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伟大创举,它不仅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对近代以后的中国和世界的文明进步产生了推动作用。
近代西方文官制度
中国高考制度
时间 事件
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 废除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始置进士科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恢复九品中正制
唐太宗贞观初年(627) 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
(2022·湖南卷)据下表可知
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
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
②定时空
①审设问
③抓主旨
A
【达标检测2】
直中书省
[唐] 白居易
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
中书舍人
【集权之策——三省六部制】
替皇帝撰拟诏书的阁楼
【集权之策——三省六部制】
材料一:下图是秦朝三公九卿制和唐朝三省六部制。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指出唐朝三省六部制在制度方面有
哪些创新?
分割相权,相互制约
集体议政
唐朝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是中央最高政府机构,由于职能分工不同,它们的官署位置也不同。中书省和门下省作为中央的决策和审议机构,负责草拟、审核和颁发皇帝诏令,要随时备皇帝诏问,其位置设在宫城的太极宫(皇帝寝居临朝的地方)内。宫城之南的皇城是其他政府机构的所在地。尚书省及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作为执行诏令的机构,位于皇城中心,承天门街东侧。
【集权之策——三省六部制】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从“权力运作” 的
角度对唐朝三省分布图进行解读。
材料二:下图是唐朝三省分布图
材料三:
唐初,置中书省出诏令,门下省掌封驳审议,意在二者“以相检察”,但由于各自不能“舍己从人”,故行之不久,两者日有争论,遂成怨隙。
决策机构
起草诏令 封驳审议
执行机构
行政效率低
共同议事机构:政事堂
唐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迁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政事堂的变迁说明( )
三省出现一体化的趋势
B. 行政机构不断健全
C. 中枢决策机制发生异变
D. 相权扩大威胁皇权
三省一体化→由议事机构转变为行政机构→
②定时空
③抓主旨
①审设问
尚书省是行政机构
与主旨不符
A
与主旨不符
【达标检测3】
《赠友五首其三》(公元810)
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
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
谁能革此弊,待君秉利权。
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
【集财之策——赋税制度】
如图是唐朝不同时期户口数统计表
在政事堂会议中,宰相杨炎针对当前户口变化,想推行赋税改革,请你为他准备一份提纲。(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思路链接
主题:
背景:
内容:
效果:
实施两税法的必要性
①安史之乱,人口减少;
②土地兼并,矛盾尖锐;
③财政困难
标准、时间、税目、形式
①改变人丁为主赋税制度
②保证国家赋税收入
③减轻对人民人身控制
④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集财之策——赋税制度】
唐朝鼎盛时期部分地区户口统计表754年
唐朝后期部分地区户口统计表807年
86258
51276
【合作探究】运用“唯物史观”相关原理,对材料中白居易对两税法的看法进行评析。
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
谁能革此弊,待君秉利权。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
思路链接
评析:
1.表明对观点的态度
2.根据材料或所学提出依据
3.总结
【唯物史观】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4.认识事物的两面性
5.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6.事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达标检测4】
观点:废除两税法,恢复租庸调制。
态度:反对。
依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土地制度均田制已经走向崩溃,大量小农失去土地,租庸调制度已经失去了它的经济基础。大量的地主兼并土地,土地的集中,租庸调制以人丁为征税依据,这加重农民的负担,激化阶级矛盾。唐朝商品经济发展以及人口流动加快,租庸调制对农民人身控制较强。
认识事物的两面性:一个事物有坏的作用(负面作用),同时这个事物也有好的作用(正面意义)。负面作用,如材料所说,两税法中户税部分的税额是以钱计算,因政府征钱,市面上钱币流通量不足,不久就产生钱重物轻的现象,农民要贱卖绢帛、谷物或其他产品以交纳税钱,增加了负担。同样两税法也有它积极的一面。如征收形式:两税法以货币计算和交纳赋税,既简化了手续又对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征税对象:不分主户和客户,一律就地落籍纳税。客户纳税,反映了其地位由非法到合法的变化及其人身依附关系的相对减轻。扩大了征税对象,增加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事物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赋税政策也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历史进程。两税法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从根本上是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是历史的进步。
总结:两税法是在唐朝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革下的一次赋税制度的调整,适应了并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它奠定了宋代以后两税法的基础,是中国赋税制度史上的大事,是历史的进步。
“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制度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
集人之策
集权之策
集财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