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时间表格形式梳理契丹、党项、女真、蒙古各政权更迭过程中的时间节点、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等,感知历史脉络。
2. 通过史料分别深入了解辽“南北面官制”、西夏“中央机构汉式官称和西夏式官称”、金“猛安谋克制”、元行省制度,归纳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制度建设上的共同点及原因,认识辽夏金元诸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 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交融与冲突,认知这一时期与战争相比,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相互交融的趋势。
三、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辽、夏、金、元诸政权和汉民族相互交融共同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2. 教学难点
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及技术应用 学生活动 及技术应用 设计 意图
课堂导入 解释“中国”含义、思考“小中国”“大中国”区别。 教师播放《 “中国”一词的含义》视频,引用张帆观点(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大中国”)并提问“小中国”“大中国”的区别。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小中国”“大中国”概念的区别。 以视频形式解释抽象概念,辅助学生理解概念,更好进行知识学习。
直接导入: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去探究发现“小中国”“大中国”概念的区别与内涵。
讲解一: 政权—并立到统一 1.自主梳理——辽夏金元的基本史实。 2.问题探究 探究1:辽夏金元在政权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何种特点? 强调在整个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虽然有战争,但基本保持和平为主,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过渡:胡焕庸线 教师布置任务,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填表。 教师出示材料(如下图),引导学生分析。 教师介绍胡焕庸线位置、地理意义、从而指出辽夏金的这种特别的版图结构,推动它们去创制一种不同于纯中原式的国家建构模式。 学生填表,抢答问题。 学生讨论后回答——特点: 虽有 战争,基本保持和平为主 长时 期政权并立,向大一统发展。 学生观察胡焕庸线并思考。 学生自主填表,锻炼自学能力。 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讲解二:制度——借鉴与创新 1.自主梳理:辽夏金相关制度建设。 2.问题探究 探究2:辽南北面官制 探究3:辽四时捺钵(nà bō)制 探究4:西夏模仿宋制,一套制度,两种称谓 (铸牢教育结合点:通过西夏官制制度,说明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政权的影响,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探究5:金猛安谋克制 课堂活动 依据上述所学内容,概括辽、西夏、金在管理制度上的相同点,并分析其原因和意义? 教师出示材料(材料如图),并提出问题:该材料反映的辽朝职官设置特点及原因是什么?这样的官职设置有什么作用? (教师开启弹幕功能) 同上,教师出示材料,预设问题辽四时捺钵制度特点? (教师开启抢答功能) 教师出示材料介绍西夏官制特点,并引用宋神宗所说进行反向印证。“(宋神宗言)盖北有强邻,西有黠羌,朝廷汲汲然,左枝右梧,未尝一日不念之。二敌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依古以来,未有敌国外患如今之强盛者,比之汉唐,奚啻十倍。” ——摘引自(北宋)佚名《道山清话》) 教师出示材料,预设问题:思考金朝建立后,采取了怎样的政治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教师出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并使用拍照上传功能公示答案。 学生使用弹幕功能回答 特点:因宜而治、因俗而治; 原因:辽长城南北地理环境与生活习惯差异。 作用:①缓和了民族矛盾,稳定了辽的统治;②促进了辽朝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③加快了民族交融;④为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学生抢答, 特点:保持草原习俗,因宜而治,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学生思考并做好笔记 学生探究材料后回答, 制度:沿袭唐宋制度,保留猛安谋克制度(兵民合一); 影响:巩固北方统一、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恢复发展、人民群众拥护。12世纪金世宗在位时,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 学生使用拍照上传功能答案讲解答案。 在知识分类基础上归纳提取知识,讲练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 通过史料丰富学生认知,多形式答题活跃课堂气氛。 多角度说明中原文化的影响。 通过史料丰富对历史认识,感知金猛安谋克制与辽北面官制度的区别于联系,体会金朝为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的贡献。 结合基础知识分析史料,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讲解三: 民族——交融与冲突 1.元朝建立过程 过渡:面对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辽阔疆域,元朝统治者将面临哪些挑战? 2.自主梳理: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探究6:元朝行省制度 3.自主梳理:元朝民族关系 探究7 四等人制度 4.自主梳理:元朝灭亡 课堂活动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回答为什么会有课堂导入“大小中国”的提法?课堂小结回扣课堂导入问题,讲明“大小中国概念”区分原因,从而回扣元朝之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意义,之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 教师出示历史地图交互动画,布置学生完成对应知识梳理。 挑战1:如何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挑战2:如何处理好众多民族的关系? 教师出示并指导学生填写表格。 教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行省制度特点并进行评价。 知识延伸:元朝对边疆的成功统治 教师出示并指导学生填写表格。 教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四等人制度划分依据、特点及评价。 教师出示并指导学生完成填空。 教师从地域意义、文化意义、人民意义、政权意义四个角度进行分析点拨。 学生完成知识梳理 学生思考元朝统治者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学生完成表格填写 学生思考后回答, 特点及评价: ①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②行省长官由中央官担任,打破自然疆界划分行政区等——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学生完成表格填写 学生抢答,认知四等人制度。 划分依据:四等人依据归附时间、功劳大小、地域经济差异划分; 特点:元朝统治倚重蒙古、色目贵族,蒙古色目贵族担任中央地方重要职位 评价:四等人制虽激化社会矛盾,但有利于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对汉人、南人上层也极力拉拢,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从而加强中央集权。 学生讨论回答,做好记录。 结合地图,培养学生时空观念意识 锻炼学生自学与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史料 适度拓展,拓宽学生知识面 讲练结合,提高课堂效率 首尾呼应,回答课堂导入问题。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