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九中学高中部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九中学高中部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5 23:5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西省朔州市第九中学高中部2023-2024学年
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的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
1、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墨子等在各自创办的私学中自由讲学,教学方法都自成一家、各具特色;教学内容是向学生传授自己的学术观点和政治主张,并通过他们使之更为广泛地传播,这表明,当时( )
A.思想家与教育家合二为一 B.有教无类成为思想家的教学共识
C.学在民间取代了学在官府 D.士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2、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迁都洛阳后规定:“吴人(江南人)投国者,处金陵馆。三年已后,赐宅归正里。”后洛阳城归正里的北徙南人渐多,有“三千余家,自立巷市”,民间称之为“吴人坊”。这反映了( )
A.北魏政权封建化的完成 B.南北方民族差异已消除
C.南北方的文化融合加强 D.北方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3、宋太祖将二十余万禁军的一半部署在京师,其余一半分散到外地驻扎;驻屯京师的禁军和驻扎外地的禁军经常调动,轮流换防;军队将领也须经常更换。这些举措( )
A.分散了中枢机构的权力 B.体现了崇文抑武
C.遏制了藩镇势力的坐大 D.强化了中央集权
4、下表为洪武至嘉靖时期大明宝钞价格变化。这一现象( )
年份 钱(文) 银(两)
洪武八年(1375年) 1000 1
永乐十一年(1413年) 47 0.0476
宣德四年(1429年) 10 0.01
景泰三年(1452年) 2 0.002
嘉靖十四年(1535年) 0.2796 0.0004
A.根源于政府吏治的腐败 B.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加速了白银货币化进程 D.直接促使了明朝的灭亡
5、郭嵩焘(1818—1891年)认为:“问及西洋政教风俗本源之所在,且谓合肥伯相(李鸿章)及沈幼丹……诸公专意考求富强之术,于本源处尚无讨论,是治末而忘其本,穷委而昧其源;纵然所求之艺术能与洋人并驾齐驱,犹末也,况其相去尚不可以道里计乎!”据此可知,郭嵩焘( )
A.主张进行维新变法运动 B.仍然坚持中体西用的观念
C.倡导学习西方优秀艺术 D.认识到洋务运动存在不足
6、1919年5月以后,《新青年》杂志从“注重个人视像的建构转向底层阶级视像的营造”,杂志话语体系也从注重思想文化的渐进式改造转向重构社会秩序的激烈式革命。这一转变( )
A.彻底动摇了封建统治基础 B.促进了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C.影响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 D.改变了中国救亡图存方向
7、194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政治学习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并掀起高潮。据统计,1949年底全国业余补习学校约有14000所,学生近70万人。截至1950年6月,参加“冬学”教育的农民达1000万人,政治大学和政治训练班的人数在47万人以上。上述做法( )
A.促进了新中国国民教育体系的完善
B.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满足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
D.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8、《汉谟拉比法典》第五十三条规定:“倘若自由民怠于稳定其田之堤堰,而因此堤堰破碎,水淹(公社之)耕地,堤堰发生破碎处的自由民应赔偿其所毁损之谷物。”此规定( )
A.利于增强人们的责任意识 B.反映了当时自然灾害频发
C.旨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D.激化了国家与自由民矛盾
9、玉米神是玛雅人崇拜的神灵之一。玛雅神话中玉米神是一个经历了死亡重生循环的神明,而且会在农作物的每一个生长周期开始时重生。这说明,玛雅人( )
A.产生了较完整的宗教信仰 B.形成了完备历法纪年方法
C.已掌握了玉米种植的规律 D.熟知了“零”的数值概念
10、距今约4500年的陶寺古城,拥有宫城、宫殿建筑、高等级墓地、“天文台”、祭天遗迹等;距今约4300年的陕北神木石峁石城,也存在精美石雕、内外瓮城、巨大墩台等文化遗存。这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 )
A.社会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B.中华文明呈现统一性特征
C.区域经济文化交流较频繁 D.进入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
11、唐朝时期,许多胡人来到长安开铺经商。李白《少年行》中写道: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元稹在《法曲》中说: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进胡音务胡乐。这反映了唐代( )
A.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B.胡风诗歌成为文学的主流
C.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 D.丝绸之路推动了民族交融
12、有学者认为,明清中国官僚政治较少出现失控状态,处于中国历史上发展较为成熟的阶段,在手工业领域江南则已经出现“早期工业化”现象,同时中国学术思想领域出现经世致用思潮,构成了中国社会内部学术与政治互动的长久动力。材料旨在说明( )
A.明清统治政权岌岌可危 B.社会转型得以长足发展
C.明清中国蕴含内在活力 D.明清经济发展领先世界
13、康熙帝、乾隆帝曾在承德避暑山庄多次召见少数民族首领,既有蒙古王公,也有藏传佛教领袖人物,还有四川土司、台湾高山族首领等。这些活动( )
A.增强了中央政府的政权向心力
B.推动了边疆与内地管理一体化
C.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国思想
D.有效地解决了边疆地区的危机
14、五四运动前,李大钊把“再造中华”的期望虽落到民众身上,但仍认为“拯救国群,是在君子。”1919年后,他认识到,现在“劳力者阶级需要联合起来,成为横的组织”塑造“劳工神圣”的新伦理,“以反抗劳心者阶级”。李大钊的思想转变( )
A.形成了中国民主革命新道路
B.使中国民主革命进入到新阶段
C.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
D.为探索国家出路提供了新方案
15、下图是1980—2020年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趋势图。
据此可知( )
A.中国工业化水平快速提高 B.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C.国际贸易依存度逐渐降低 D.贸易方式升级优化
16、在拜占庭帝国,古希腊文化的语言、哲学等领域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语言和教育,塑造着拜占庭人的思维方式,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特定的核心作用。这说明( )
A.基督教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B.多元文化可以互利共存
C.社会生活呈现世俗化特征 D.亚历山大远征影响深远
17、有学者研究发现:美洲本土没有出现过“车”。因为没有车,就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物质交流并把大量的物质运送到遥远的地方。尽管在美洲酝酿出本土文明,但在新航路开辟前,它们仍处在发育过程中。材料意在说明( )
A.世界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特征
B.文明交流有助于社会发展
C.殖民入侵打断了美洲文明进程
D.美洲地区手工业技术落后
18、汉初,萧何任宰相,深得民心,但却常惴惴不安,(担心祸从天降,最后只好贱价强买民田以“自污”。百姓沿途拦驾上奏,控告萧何廉价强买民田,高祖不怒反而心中窃喜。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萧何助高深得高祖信任 B.高祖心胸宽广包容臣下
C.皇权至上导致君臣离心 D.吏治腐败源于专制政体
19、自魏晋南北朝开始,佛道兴盛,儒家势弱。面对这种情况,张载、周敦颐等融合道教的太极图说和佛教的“修心”于儒家思想;后继而来的程颢、程颐兄弟,以及他们的传入,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儒学,并最终将其理论化和系统化。正如《宋史》中说:“儒家的‘道’方才焕然而大明,秩序而各得其所。”以下对材料阐释最为恰当的是( )
A.宋代理学家吸收佛道成分维护纲常 B.宋代理学是专制体制下批判与启蒙
C.宋代理学是民本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D.宋代理学适应了政治大一统的需求
20、行政区划作为一种制度,随着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我国古代行政区域制度的演变,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其演变轨迹表明( )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初期 唐宋 元朝 明清
层级 郡、县二级制 州、县二级制 州、县二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 省、路、府、县多级制 省、府、县三级制
A.强化君权是其主要的推力 B.沿袭变革是其变迁的主线
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地方的行政效率不断提升
21、清初大臣范文程说:“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基于上述认识,清朝( )
A.大力加强中央集权 B.恢复了科举考试制度
C.实行轻徭薄赋政策 D.延续议政王大臣会议
22、鸦片战争前,广州是中国外贸中心,工商业从业人员很多。鸦片战争后,广州工商业衰落,十三行风光不再,大量工商业者沦为流民。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广州在鸦片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
B.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逐渐解体的小农经济无力支持工商业发展
D.广州在外贸中的垄断地位终结
23、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国际宣传处成立,并建立定期的新闻发布会制度,向在华的外国记者和媒体发布有利中国的新闻,还多次组织外国记者赴台儿庄等地采访,并在重庆专门建造了外国记者招待所,安排蒋介石等频繁会见。这些举措( )
A.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展现了中国顽强抗战的国际形象
C.推动了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 D.加速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进程
24、1949至1951年,在全国大陆解放的过程中,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产生采取逐步过渡的办法:第一步,在新解放区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恢复生产;第二步,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三步,由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用民主选举方式产生人民政府。这一建立人民政府的方式( )
A.凸显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B.开始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C.体现了人民民主的政权特征 D.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5、1979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实施后,中国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进一步提升,唯有农田机械作业量随着农业机械拥有量的增加呈现出下降趋势。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A.农业经营规模的缩小 B.农业机械使用成本高
C.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 D.机械化不适合于农村
二、材料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习近平指出:“劳动模范身上体现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劳模以其先进的精神体现,教育激励着劳动人民以行动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奋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路中,形成了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
时间 劳模来源 评选标准 代表人物
20世纪50年代 产业工人、农民 劳动竞赛的“劳动最 伟大”的老黄牛形象 “万能工具胎研制者”王崇伦、“盐田大改造”孙华喜
20世纪60至70年代 产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 “爱国、创业、求实、 奉献”的贡献者 “掏粪工人”时传祥、“铁人”王进喜
20世纪80至90年代 产业工人、农民、企业家、科学家 经济贡献和创新创造 的“当代愚公” “两弹元勋”邓稼先、“氢弹之父”于敏
——摘编自王霂凡、赵冰《“变”与“不变”: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模范的变迁发展逻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家评选劳动模范的变化。(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劳动模范评选的认识。(9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的产生,是中国古代社会内部矛盾发展与官吏选拔制度自我更新的结果。东晋以后,九品中正制完全成为士族维护特权的工具,对中央集权构成一定的威胁。这既埋没了有才德的寒士,也将士族子弟引向歧途。南北朝后期,世族走向衰落,庶族势力发展壮大,要求获得更多的参与政权的机会。统治者为了加强皇权,扩大政权的人才基础,也需要破除九品官人法,将人才选拔权力收归中央。就选拔人才制度的形式而言,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与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有着一定的渊源。旧制度的合理因素为新的人才选拔制度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科举制将选官权集中到朝廷,有利于封建专制主义国家扩大其统治基础。它为庶族学子乃至贫寒子弟打开仕进之门。使官僚集团得以不断扩充更新。巩固了封建统治、科举考试有固定的考试内容,士子必须熟谙儒家经典,无形中加强了思想的统一。但是,科举制片面地以文章、诗歌为衡量标准去选官,必然将学子引到一味追求空谈泛论的方向,特别是八股文等模式固定的体裁,只会使人思想僵化。
——摘编自林甘泉《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25讲》
材料三:
科举制度是一种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与大一统的君主专制体制相适应的国家官吏选任制度,在封建时代备受称赞。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开始发生全面转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政治改革大潮涌动,科举制所代表的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随着新式学堂的兴起,科举制日益遭到有识之士的抨击,“废科举,兴学堂”势在必行。1905年,延续1300年的科举考试被废除。
——摘编自杜怀亮《科举制度废除百年后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科举制度的利弊。(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度在近代被废除的原因。(5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死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 针对诸侯分裂势力,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向汉武帝陈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把国家统一、政治集权上升到天地之道的高度,促使汉武帝下决心彻底解决诸侯王国封土过大的社会顽疾。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完全采纳了他的建议。
——摘编自李奎良《董仲舒关于社会制度设计的贡献》
材料三 宋代理学的兴起是当时社会存在的产物。一是北宋统治者强化封建统治的需要。封建统治者除了在政治、军事上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外,还需要在思想上对人民进行说教和控制。理学正是建立和强化封建秩序的理论基础。二是魏晋隋唐以来儒、佛、道三教既长期纷争,又相互影响、渗透而趋于合流的结果,隋代王通提倡三教合一,唐代韩愈仿佛、道的传法系统,建立儒家道统,为理学的产生开了先河。
——摘编自王士立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孔子被认为是“保守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的思想依据各指的是什么 其思想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5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7分)
参考答案
1、A
2、C
3、D
4、C
5、D
6、C
7、D
8、A
9、C
10、A
11、C
12、C
13、A
14、D
15、A
16、B
17、B
18、C
19、A
20、B
21、B
22、D
23、B
24、C
25、A
26、(1)变化:由以产业工人、农民为主转向行业多元化;由注重体力劳动转向重视创新;由普通民众扩展到企业家和科学家。
(2)认识;劳动模范是一个时代的引领者,代表了该时代的精神风貌;评选劳动模范要基于国家的发展战略,激励人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劳动模范评选要具有全民性,能够体现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27、(1)背景: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日益暴露;世族走向衰落,庶族逐渐崛起;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前代选官制度奠定了基础。
(2)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巩固了封建统治;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有利于思想统一。消极作用:选拔人才的依据过于单一;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容易造成思想的僵化;阻碍了科技与文艺的发展等。
(3)原因:近代中国社会全面转型;科举制难以适应近代社会;西学东渐(新式学堂的兴起);有识之士的推动。
28、(1)保守主义者:礼,克己复礼(恢复周礼)。人道主义者:仁,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根源: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的瓦解;社会动荡。
(2)主要思想: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主要问题:加强中央集权(王国问题)。
(3)原因:封建统治者稳定封建秩序、巩固统治的需要;魏晋隋唐以来儒、佛、道三教合流的结果;隋唐儒学大家的倡导与努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