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试题
(测试时间:150分钟 卷面总分:150分)
命制:运城中学-蒲明 稳派教育研发中心-饶礼喜 审题:稳派教育研发中心-边甜甜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基本工作方法,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毛泽东在江西寻乌进行社会调查时,创作了闪耀着唯实求真精神的经典之作《寻乌调查》,并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也强调:“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了根本遵循。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在工作中身体力行不断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为全党重视调研、深入调研、善于调研树立了光辉典范。1988年6月,习近平同志刚到宁德任职,就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我六月到闽东上任,七月初至八月初,偕同地区几位领导同志,走了闽东九个县,还顺带走了毗邻的浙南温州、苍南、乐清等地”。也正是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习近平同志提出了闽东发展的具体思路,并针对区县乡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具体发展思路。如在闽东发展思路上提出“弱鸟先飞”,在发展耐力上提出“滴水穿石”,在农业发展上提出“大农业”的路径,在经济发展着力点上提出闽东振兴在“林”的思路,在畲族经济发展上提出要“更开放些”,指出闽东经济发展要处理好六个关系等,在调查分析第一手资料基础上为闽东发展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摘自王立胜《调查研究是干好各项工作的基础方法》)
材料二: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在大兴调查研究中坚持人民至上的认识路线。只有深入基层、身入群众、心入群众,得民情而治,增强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办好人民群众的操心事、难心事,促进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深刻阐明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无论是做决策、抓工作,还是促落实,都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群众观,深入群众、摸清民情、找准问题、提实对策。要树牢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坚持唯物辩证法去开展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瞎说一气、自以为是、夸夸其谈,人民群众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不会因为我们的“熟视无睹”“主观臆想”而自动消失。我们要调整工作思维、转变角色,不要坐在办公室里想问题、提对策,不要“纸上谈兵”、高高在上,而要身入、心至基层,了解、掌握、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拜人民为师,虚心向人民学习,不要嫌弃人民开出的“土方”。实践方出真知,高手往往在民间。党员干部要透过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总结客观规律,获得正确认识,充分集中并运用人民智慧。调查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提出对策、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调查研究中,必须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让群众吃下“定心丸”。要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坚持以上率下、以身作则、对上负责、对下负责,推动调查研究在全党蔚然成风,传好党的“传家宝”。
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调查研究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功。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机遇、新挑战,人们容易束手无策,而通过调查研究,全面地、客观地把握现状后,解决问题的理念和方案便会呼之欲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只要走出办公室,深入调查研究,我们在工作中就能实现从“都是问题”向“全是办法”转变。
大兴调查研究坚持人民至上突出的是“求实”“为民”的政治品格,是正确政绩观的核心内容。调查研究不仅仅是一个工作方式,更是创造人民满意政绩的“金钥匙”。只有把“造福人民”贯穿调查研究的全过程,办人民需要的实事,求人民满意的实绩,立足当下、着眼长远、求真务实、久久为功,才能用好用活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
大兴调查研究坚持人民至上,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政绩观。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我们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但不可否认的是,仍有一些人认为做调查研究工作耗费时间、费心费力、难出实效,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对于调查研究,或避而不谈,或坐而论道,或浅尝辄止,或走马观花。这种调查研究脱离了实际、脱离了群众,是错误的政绩观。大兴调查研究坚持人民至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应锤炼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调查研究不要装样子、搞形式主义。如果调查研究只做表面文章、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热衷于口号式、表态式、包装式落实,那么既浪费了资源,又贻误了工作,还寒了百姓的心。因此,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深入实践、摸清实况、尊重实际、真抓实干。
(摘编自田鹏颖《大兴调查研究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要具备唯实求真精神,尤其强调要为人民办实事,二者有相同的写作目的。
B.材料一以习近平在宁德的调研为例,论述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这与毛泽东《寻乌调查》中的论断完全不同。
C.材料二认为,只有心中想着造福人民,才能用好用活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才能创造人们满意的政绩。
D.材料二指出,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式的伪调研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只会浪费资源、贻误工作,寒了百姓的心。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民群众的急难问题不会因为我们的“熟视无睹”“主观臆想”而自动消失,唯有深入实际真抓实干才行。
B.如果只坐在办公室里想问题、提对策,势必脱离实际,落入主观主义、本本主义的窠白,最终贻害党的事业。
C.要是不诚心实意地拜人民为师、为群众办实事,即便勉强去调查研究,也可能做表面文章,流于形式主义。
D.虽然我们已经在高质量发展中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消除绝对贫困,但坚持人民至上和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不能变。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从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及党的基本工作方法两方面展开论述。
B.材料一将引证法与例证法有机结合,生动诠释了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C.材料二第四段,运用引证法阐述只要走出办公室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道理。
D.材料二从认识方法、工作态度和政绩观念等方面展开论述,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
4.材料二中使用“定心丸”“金钥匙”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求实”,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归来
阎秀丽
茂奎往手心吐口唾沫,左脚向前抓牢地面,右腿向后绷紧,镐头高高扬起、落下,落下、扬起,一下又一下。地面上翻出黑褐色的土壤,散发出新鲜的泥土腥味。
这是茂奎家的一大片地,因为没人耕种,早已撂荒多年,成为老牛的乐园。茂奎迈开步子量了量,好像忽然想起了什么,抬头看着河对岸一排排的房屋。
整个村子静得让人心里发慌。
“哎!”茂奎喊了一嗓子,老牛回头看他,“哞”一声作为回应,又低下头,专心地用长舌卷食着青草。大概是牙口太老,那些青草从舌头底下滑出,一缕亮亮的涎水,顺着嘴角流下来。
茂奎把目光移向最东面一个院子,说:“满仓两口子一大早也进城打工走了,让人心里怪难受的,唉……”
茂奎叹口气,摇了摇头,拄着镐把,久久地凝视着那个空旷的院子。村子还是那个村子,不会因为一家人的离开有什么变化,一切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就像脚下踩的这片地,茂奎闭着眼,都知道哪里是边界。
曾几何时,村子是喧腾的,这头牛也是在儿子出生后,买的第一个“大件儿”,皮毛滑顺油亮,四蹄粗壮有力。正应了那句话:初生牛犊不怕虎。干起活来有使不完的劲儿。茂奎年轻时很壮实,也像个小牛犊一样,媳妇儿眼睛里噙着一汪泉水,身体就像燃烧着的火苗,滋滋作响,把那一汪泉水燃烧得沸腾起来。夕阳的余晖映着两个亲亲热热的身影,在简陋的土房里,升腾起袅袅炊烟。
再后来夕阳被搅动得热闹起来,一个小小的身影,欢快地奔跑在两个大人和牛之间,时不时传来阵阵笑声。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那个小小的身影,在夕阳里越长越高,把大地震得腾腾作响。
不知什么时候,那个长高长大的身影不见了,只有两个老人和牛蹒跚的身影。
直到有一天,小路忽然变得冷清起来,一个驼着背的老人牵着牛,一前一后地走在夕阳里。
茂奎收回目光,老牛也收回目光,一口一口反刍着,茂奎也不由得动了动自己的嘴巴。“年轻人都往外跑,老人一个一个见少,村子真要空喽。”茂奎看着老牛,叹了口气,“就连你,也这么老了,再不干点啥,就废喽。”
老牛没有回话,不满地甩几下尾巴,尾巴尖在草地上扫出闷钝的唰唰声。
“这老太婆,就躺在那睡觉,咱俩天天过来陪她,她倒好,睡得恁香甜哩,连个梦都不托给我。”茂奎嗔怪地望着山脚下的一个土包,老牛也望向那里。
“真怕有一天,这个村子的人都走没了,那谁来看她?看他们?还有它们……”茂奎指了一下山脚,又呈水平方向缓缓移动手指。房屋、庄稼、墙垣、树木……在他的指尖一一划过,最后落到老牛瘦骨嶙峋的脊背上。稀疏干枯的牛毛,痒酥酥地扎着茂奎的手心。
老牛舔了舔茂奎的衣襟,上面留下隐隐的涎水印渍。
“我才舍不得咱这地儿,也舍不得她嘞。”茂奎絮絮地说着,“有句话不是说秤不离砣公不离婆吗,幸好啊……咱们有盼头喽,嘿嘿。”
茂奎把镐头冲着老牛举了举,眼睛眯成两道缝,太阳便落进茂奎的眼睛里。老牛看着他,太阳便也落进它的眼睛里。茂奎用袖子抹了一把眼睛,又抡起镐头。飞扬的尘土和光线搅和在一起,把茂奎笼成一团模糊的影子。
镐头嵌进大地时震动的回声,响彻整个村子。
老牛、风、阳光、低矮的土墙、哗啦啦作响的老树,好像知道茂奎在做什么,想说些什么,却什么也没说出来,只是沉默地看着他的背影。
“怎么样?”茂奎走到老牛跟前,满意地拍拍手。老牛没有回应茂奎说的话,甩了几下尾巴,一股液体从腹下喷涌而出。茂奎不禁笑了,也解开裤带,朝着这片熟悉的土地浇灌下去。顿时,暖融融的夕阳里,弥漫开特有的气味。
“你个老家伙,还想着肥水不流外人田哩。”茂奎提上裤子,摸着老牛的脑袋,“老太婆在这儿,我在这儿,你也在这儿,过几天儿子也要回来,村子就不空喽。”
“哞——”老牛拉着长声回答。
茂奎拍拍身上的尘土,想起儿子小时候,撒尿滋到墙上“画地图”的情景,忍不住咧开没牙的嘴,呵呵地笑起来。昨天晚上儿子来电话说,他要带人回来,搞香菇种植,他在外考察过了,觉得这个项目不错,想做个试点。茂奎这才迫不及待地扛着镐头,给儿子先打下大棚地基。
“儿子回来,挣了钱,满仓、三莽、翠红说不定也会回来,这村子就又热闹起来哩。”茂奎想到这,又呵呵地笑起来。
茂奎蹲下身子,捧起泥土,放在鼻子下,仔细地嗅着。他的脚下,一个硕大的土坑,像是大地的眼睛,直直地看着天空。
茂奎跳了下去,在土坑里来回走着,“眼睛”有了“眼珠”,似乎活了起来。房屋、庄稼、墙垣、树木……所有的一切,便尽收“眼底”,灵动生辉。
(有改动)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茂奎的儿子长大后去外地发展,老伴后来也已去世,他家一大片地无人耕种,已经撂荒多年。
B.村里的人,老的老了,走的走了,偌大的村庄渐渐沉寂下来,再也没有昔日的喧嚷热闹场景。
C.茂奎与老牛的相依相伴,既是老人孤独寂寞的真实写照,也是现代农村日渐式微的某种象征。
D.茂奎儿子一个电话,带来了搞香菇种植的讯息,也带来了茂奎对家庭的盼头,对老伴的思念。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茂奎的视角观察村庄的今昔变迁,运用现实与回忆交织的技法,真切地反映了农村的现状。
B.文中写太阳落进茂奎的眼睛,这既是对当时情景的客观描写,又是一幅唯美的画面,表现劳动之美。
C.茂奎蹲下身子捧起泥土细嗅的动作细节,生动表现了他对土地依恋和敬畏的深情,读来令人动容。
D.结尾处把大坑比作眼睛,把茂奎比作眼珠,使寂寥的乡村灵动生辉,寓示着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
8.家乡不仅是生活的地方,也是文化精神的皈依。小说标题“归来”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
9.小说多次写到“抡镐头”这个细节,这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八月辛巳旦,东南由山足细道趣霍邑。渊恐宋老生不出,李建成、李世民曰:“老生勇而无谋,以轻骑挑之,理无不出。脱其固守,则诬以贰于我,彼恐为左右所奏,安敢不出!”渊与数百骑先至霍邑城东数里以待步兵,使建成、世民将数十骑至城下,举鞭指麾,若将围城之状,且诟之。老生怒,引兵三万自东门、南门分道而出,渊使殷开山趣召后军。后军至,渊欲使军士先食而战,世民曰:“时不可失。”渊乃与建成陈于城东,世民陈于城南。渊、建成战小却,世民与军头临淄段志玄自南原引兵驰下,冲老生陈,出其背,世民手杀数十人,两刀皆缺,流血满袖,洒之复战。渊兵复振,因传呼曰:“已获老生矣!”老生兵大败,渊兵先趣其门,门闭,老生下马投堑,刘弘基就斩之,僵尸数里。日已暮,渊即命登城,时无攻具,将士肉薄而登,遂克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
材料二:
太宗曰:“朕破宋老生,初交锋,义师少却。朕亲以铁骑,自南原驰下,横突之,老生兵断后,大溃,遂擒之。此正兵乎,奇兵乎?”靖月:“陛下天纵圣武,非学而能。臣按兵法,自黄帝以来,先正而后奇,先仁义而后权谲。且霍邑之战,师以义举者,正也;建成坠马,右军少却者,奇也。”太宗曰:“彼时少却,几败大事,曷谓奇邪?”靖曰:“凡兵以向前为正,后却为奇。且右军不却,则老生安致之来哉?《法》曰:‘利而诱之,乱而取之。’老生不知兵,恃勇急进,不意断后,见擒于陛下。此所谓以奇为正也。”太宗曰:“霍去病暗与孙、吴合,诚有是夫?当右军之却高祖失色及朕奋击反为我利。孙、吴暗合,卿实知言。”太宗曰:“凡兵却,皆谓之奇乎?”靖曰:“不然。夫兵却,旗参差而不齐,鼓大小而不应,令喧嚣而不一,此真败也,非奇也;若旗齐鼓应,号如一,纷纷纭纭,虽退走,非败也,必有奇也。《法》曰‘徉北勿追’,又曰‘能而示之不能’,皆奇之谓也。”太宗曰:“霍邑之战,右军少却,其天乎?老生被擒,其人乎?”靖曰:“若非正兵变为奇,奇兵变为正,则安能胜哉?故善用兵者,奇正,人而已。变而神之,所以推乎天也。”太宗俯首。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①)
[注]①《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又称《李靖问对》《李卫公问对》,是李靖编著的一部军事问题言论辑录。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当右军A之B却C高祖D失色E及朕奋F击G反H为我利。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指麾,同“指挥”,发号施令。文中意思是指点比画。麾,古时军队指挥用的旗子。
B.后军,意思是后续部队。古代作战常将部队分为前军与后军两部分,以便相为呼应。
C.少却,文中指稍微后退,其中的“却”与成语“盛情难却”中的“却”意思相同。
D.示,文中指装样子,与《鸿门宴》中“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的“示”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老生本来紧闭城门,但李建成、李世民带人在城门下装作包围之状并用激将法引出宋老生。
B.刚交战时李建成故意摔下马,军队退却,宋老生追杀过去,李世民断其后路,打败了宋老生。
C.唐太宗与李靖探讨用兵的正法和奇法时,重点分析霍邑之战,对话中充满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李靖说,兵法千变万化,正奇相为转化,关键在于指挥者的智慧,唐太宗对此观点深表赞同。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脱其固守,则诬以贰于我,彼恐为左右所奏,安敢不出!
(2)老生不知兵,恃勇急进,不意断后,见擒于陛下。
14.如何判断军队退却是不是用奇兵?请根据材料二作答。(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次韵答致政欧阳少师退居①述怀二首(其二)
韩琦
尘俗徒希勇退高,几时投迹混耕樵。
神交不间川涂阔,直道难因老病消。
魏境②民流河抹岸,颍湖春早柳萦桥。
相从谁挹浮丘袂③,左右琴书酒满瓢。
[注]①北宋熙宁四年(1071),欧阳修因反对变法而辞官归居颍州(今安徽阜阳)西湖之畔。②魏境:即大名府(今属河北)。诗人时任大名府通判,恰遇黄河决口,洪水泛滥成灾,人民流离失所。③浮丘袂:典出东晋郭璞《游仙诗》“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浮丘、洪崖,传说中的仙人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直抒胸臆,高度称赞欧阳修急流勇退的高尚品格,深情渴望诗人自己过上自由的渔樵生活。
B.颔联表达诗人不会因为山川阻隔而断绝与欧阳修的深厚友情,也不会因为年老多病而放弃正道。
C.颈联虚实相生,虚写诗人辖区遭遇洪水袭扰,忧虑百姓疾苦,实写友人闲居颍湖,欣赏春天美景。
D.尾联用典抒情,表达诗人渴望与友人一同游山玩水,享受文人墨客诗酒酬答惬意自在的归隐之乐。
16.欧阳修称赞韩琦为“社稷之臣”,本诗虽为酬答之作,但也可见韩琦作为“社稷之臣”的某些表现。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叙利亚总统携夫人访华期间,受到中国人民热情欢迎和友好接待,因为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感同身受,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的苦难强加给其他国家和民族,正如《<论语>十二章》所说:“ , 。”
(2)《红楼梦》第四十五回中,林黛玉作了一首《秋窗风雨夕》,其中“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两句诗,化用了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 ? ”两句。
(3)小刚在创新作文大赛初赛中失利,心情很低落。饶老师引用古诗词劝慰他说:“‘ , ’老师相信你,你一定会成功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关于黄河的资料可谓 ① ,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等古代诗篇,到黄河沿岸九省区的文物古迹,再到历代黄河治理的文献记载……如何将黄河流域千年文明与当代风貌浓缩在一本书里,是《黄河画传》编撰面临的挑战。该书架构清晰,通过“中华母亲”“河山一统”“文化宝藏”“泽润华夏”“千年忧患”“沧桑巨变”“民族基因”7个篇章,串起了黄河流域的历史春秋和文化源流,并从考古、科技、文化、社会、经济等角度,对黄河相关历史知识与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梳理。
翻开《黄河画传》,我们可以从黄河连接长城内外、融汇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历史中,感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 ② ;从黄河两岸产生的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典籍、艺术珍品和科技成果中,感受黄河文化的蔚然大观;从千百年来同黄河水旱灾害的斗争中,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实施的“蓄水拦沙”“上拦下排,两岸分滞”“调水调沙”等一系列治河方略中,见证黄河岁岁安澜的巨大历史性成就,感悟不惧艰险、敢于斗争、坚忍刚强的精神力量。
翔实的资料,通俗易懂的讲述,包括经典美术作品和文物图片在内的300多幅精美图片,让读者获得知识和审美的双重享受,在图文并茂中感受泱泱大河孕育华夏文明的筚路蓝缕、塑造民族基因的气势磅礴,激发文物保护意识和文化传承热情。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翔实的资料、通俗的讲述和精美的图片,让读者受益匪浅”,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大量研究发现,与自然通风的办公室相比,待在空调办公室里的人更难出现病态建筑综合征的症状,主要表现以眼睛、鼻子或喉咙发炎为主,还有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由于空调系统内部比较潮湿,所以传染性的有机体和过敏原很容易就附着在里面,比如尘螨,这就使人们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毒素、过敏原或刺激物。因此,为了防止这些有害物不断循环,这些系统需要进行适当的维护,比如定期更换空调的过滤器。
当然, ① 。只要保证机器运转正常,维护良好,从某些角度来看,空调对我们也是有好处的。大量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保持在20-21摄氏度时,人们的工作效率会达到最高峰。空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创造这样的温度,帮助我们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此外,空调系统通常含有过滤器,可以清除循环空气中的颗粒物。在关闭窗户的时候,室内室外空气污染物的浓度,如颗粒物、臭氧和过敏原的浓度都会有所下降。过敏和其他潜在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或肺气肿)的患者,如果待在室内,开着空调,关着窗户,就能减少暴露在室外花粉和污染物中的机会。一项研究表明,使用空调还可以降低心血管问题给生命带来的威胁。
总而言之,适当地使用空调对你的身体健康最有益。对于普通的家庭而言,一定要确保对空调进行适当的清洁和维护;对于中央空调来说,一定要按照制造商的建议定期更换空气过滤器。当然, ② ,包括吹风扇、开窗户、适当地遮阳等等,并不需要一直开着空调。为了节约能源,空调应该成为人们降温的最后方式, ③ 。
20.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加点的“你”,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B.你一言我一语,一直商量到鸡叫头遍才确定了重点对象,研究好飞行路线。
C.在龙井茶园里,你可以看到茶农采摘龙井茶的场景,并品尝到正宗的龙井茶。
D.他不住地埋怨自己:“海娃,海娃,你怎么搞的,连一封鸡毛信都不会送啊!”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Ⅰ提到“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系列治河方略中,见证黄河岁岁安澜的巨大历史性成就,感悟不惧艰险、敢于斗争、坚忍刚强的精神力量”。是啊,黄河所赋予的坚强守则、质朴刚健、和谐幸福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韧不拔、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兼容并蓄、共同发展的奋斗精神。正所谓“黄天厚土养育人,黄河精神激励人”,黄河精神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日渐强盛的传世之宝。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运城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及多维细目表
1.D(A项,两则材料写作目的不完全相同,它们各有其侧重点。B项,材料一以习近平在宁德的调研为例,论证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这与毛泽东《寻乌调查》中的论断在根本上是一致的。C项,强加关系,原文说的是“只有把‘造福人民’贯穿调查研究的全过程,办人民需要的实事,求人民满意的实绩,立足当下、着眼长远、求真务实、久久为功,才能用好用活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
2.D(于文无据,“已经在高质量发展中全面实现乡村振兴”错,材料二并没有提及相关内容。)
3.C(曲解文意,“只要走出办公室……”错,原文强调的是“深入调查研究”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诸多方法。)
4.①“定心丸”比喻党对群众关切的问题高度重视、狠抓落实,从而使群众放心的行为做法和言语指导,“金钥匙”比喻调查研究的方法。这些词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强调了我党大力倡导调查研究之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②这些词语简洁明了,化抽象为具体,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调查研究的作用和意义,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形式来表现要走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的主题,增强了论述语言的生动性。(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共4分)
5.①材料一侧重于调查研究是我党基本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作风。②材料二侧重于调查研究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认识观念和政治品格。③材料一是就领导干部应坚持的总体原则而言,材料二是就基层工作的具体方法而言。(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6.D(“对老伴的思念”错。在茂奎看来,儿子要带人回村搞香菇种植,其他乡亲也将陆续回归,村庄又会恢复昔日的热闹生机,再也不会变成寂静无人的“空壳村”。——这就是他心目中的“盼头”。)
7.B(“表现劳动之美”错。写阳光落进茂奎的眼睛,是对上文茂奎所说的“有盼头”的生动表现,象征着他心中的希望与光明。)
8.①“归来”指回归乡村。农村是农民的家园,茂奎的儿子准备回村搞香菇种植,其他村民可能也会陆续回村。②“归来”喻指土地是人们最后的归宿。以茂奎为代表的广大农民对土地有着不舍的深情,“归来”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依恋与敬畏之情。③热闹活力生机又回到了村子里,一切生机勃勃、欣欣向荣,“归来”寓示乡村在人们生活场景中的归来,以及在人们心中重要性的复苏。(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共4分)
9.①连缀故事情节。小说通过茂奎抡镐头整地、声音震动全村、挖好大棚地基的细节描写,把故事串联起来,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②塑造人物形象。这一细节反复出现,不仅突出了茂奎拼力开荒劳作的场景,表现茂奎对土地再度热闹起来的期待憧憬,也表达他对儿子及乡亲即将返乡的期待与欣喜,体现了他对土地的热爱。③深化小说主题。小说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引发读者对农村的现状与未来的思考。(言之成理即可。每点2分,共6分)
10.CEG(“当右军之却”意为“当右冀军退却时”,为时间状语,独立成句,“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故“却”后点断;“高祖失色”句意完整,其后应当点断;“及朕奋击”句意完整,其后也应点断。附原文标点如下:当右军之却,高祖失色,及朕奋击,反为我利。)
11.C(成语“盛情难却”的“却”是拒绝、推辞的意思,与打仗后退的“却”字意思不同。)
12.B(“故意摔下马”曲解文意。材料二中太宗说“彼时少却,几败大事”,可见当时情势危急,决不是李建成故意摔下马。)
13.(1)假如他固守城池,我们就诬称他要归降我军。他害怕被身边人上奏告发,哪里敢不出战!(得分点:“贰”,存有二心,归降;“左右”,身边的人;“安”,哪里。三个关键词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2)宋老生不懂用兵,只知倚仗勇力而急速前进,没想到被截断后路,被陛下抓获。(得分点:“知”,懂得;“意”,料到,想到;“见”,被。三个关键词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14.①如果后退时旗帜凌乱、鼓声不应、号令不一,士兵盲目逃窜,那是真正的败退。②如果后退时旗帜整齐、鼓声相应、号令一致,士兵即使凌乱后撤,那也是在用奇兵迷惑敌人。(言之有理即可。答对一点得1分,两点都答对得3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隋恭帝义宁元年八月辛巳(初三日)早上,李渊带兵往东南方向沿山脚下的小道直奔霍邑。李渊担心宋老生不肯出战,李建成、李世民说:“宋老生有勇无谋,派轻骑兵挑动他,按道理不会不出战。假如他固守城池,我们就诬称他要归降我军。他害怕被身边人上奏告发,哪里敢不出战!”李渊和数百名骑兵先到霍邑城东数里外的地方等待步兵,派李建成、李世民率领数十名骑兵进抵城下,举着马鞭指指画画,好像将要包围城池的样子,并且大骂宋老生。宋老生大怒,领兵三万从东门、南门分道杀出。李渊派殷开山立即召来后军。后军抵达,李渊想要让军士先吃完饭后再战,李世民说:“战机不可错失。”李渊于是和李建成在城东列阵,李世民在城南列阵。李渊、李建成开始交战后稍稍后退,李世民和军头、临淄人段志玄从南边高处平地上率军疾驰而下,冲击宋老生的军阵,出现在他的背后。李世民亲手杀死数十人,两把刀都砍出了缺口,鲜血沾满衣袖,直往下流,甩掉后又投入战斗。李渊的兵马也重新振作,趁势接连大喊:“已经活捉宋老生了。”宋老生的军队大败,李渊的兵士率先直逼城门,城门关闭,宋老生下马跳入壕沟,刘弘基上前斩杀了他,僵尸卧满了数里的范围。天色已黑,李渊立即下令登城,当时没有攻城器具,将士们肉搏登上城头,于是攻克了霍邑城。
材料二:
太宗说:“我击破宋老生的那次战斗,刚一交战,我军稍稍后退。我亲自率领精锐的骑兵从南边的平原飞驰而下,横冲宋老生阵营,宋老生部队的后路被切断,因此大败,于是抓获了宋老生。这是用正兵还是用奇兵呢?”李靖说:“上天所赋予陛下的圣明英武,不是学习而能够得到的。我根据兵法看,自从黄帝以来,凡战都是先用正兵而后用奇兵,先用仁义而后用权诈。况且霍邑之战,您的军队是正义的举动,这是用了正常的作战方法;李建成落马和右翼部队稍稍后退,这是用了变化的作战方法。”太宗说:“那时右翼军稍稍后退,差点儿坏了大事,为什么说是用了奇兵呢?”李靖说:“大凡用兵作战,向前推进为正兵,向后退却为奇兵。若右翼军不退却,那么宋老生怎么会出来呢?《孙子兵法》说:‘要以利来引诱敌人,乘乱而攻取敌人。’宋老生不懂用兵,只知倚仗勇力而急速前进,没想到被截断后路,被陛下抓获。这就是所谓以奇为正。”太宗说:“霍去病用兵常与孙武、吴起兵法暗合,确有此事吧?当右翼军退却时,高祖大惊失色,等到我奋力反击时,反而对我们很有利。这也与孙武、吴起兵法暗合,你所说的确实很对。”太宗说:“凡是军队退却,都可以说是用奇兵吗?”李靖说:“不是这样。军队退却,若旗帜参差不齐,鼓声大小不一而彼此不能相应,号令喧嚣而不能一致,这是真正的败退者,不是在用奇兵。如果旗帜整齐,鼓声相应,号令一致,即使显得杂乱而且向后退却,这不是真的败退,一定是在用奇兵。《孙子兵法》上说‘假装败退的不要去追击’,又说‘能进攻却装出不能进攻的样子’,这些都是所说的用奇兵。”太宗说:“霍邑之战,右翼军稍稍退却,是上天要这样吗?宋老生被抓获,是人力所为吗?”李靖说:“若不是使正兵变为奇兵,使奇兵变为正兵,那怎么能取得胜利呢?所以善于用兵的人,用奇用正,事在人为而已,使变化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应该推之于上天。”太宗点头赞许。
15.C(虚实颠倒。应为实写诗人辖区遭遇洪水袭扰,忧虑百姓疾苦,虚写友人闲居颍湖,欣赏春天美景。)
16.①结交正直之人。“神交不间川涂阔,直道难因老病消”可见其磊落襟怀。②恪尽职守,关心民生。诗人在大名府通判任上,恰逢黄河决口,洪水泛滥成灾,人民流离失所,诗人作为地方官,对此更是忧心如焚,“魏境民流河抹岸”便可见一斑。(言之成理即可。每点3分,共6分)
17.(1)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2)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3)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每句1分,共6分。错一字,该句不得分。提示:第(3)小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止一个,只要是表劝慰的古诗词即可。]
18.①浩如烟海(不胜枚举)②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第①处,表示关于黄河的资料非常丰富,举都举不完,根据语境可填写“浩如烟海”或“不胜枚举”。浩如烟海:广大繁多如茫茫大海。多指书籍、文献等数量多,极其丰富。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部列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第②处,表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永续发展,可填写“生生不息”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滋生繁衍而不停止。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或比喻种族、血统、文化精神的传承绵延不尽。)
19.①原句分别用逗号隔开,突显“资料”“讲述”“图片”的丰富多彩;改句句式平实,没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②原句从“知识”和“审美”两个方面高度评价《黄河画传》一书的价值意义,改句“受益匪浅”的评价则显得笼统而空洞,流于泛泛而谈。(言之有理即可。答对一点得2分,两点都答对得5分)
20.C(C项中的“你”与选文中加点的“你”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泛指任何一个人。A项,“你”是第二人称代词,代指说话者的对方。B项,“你”与“我”搭配使用,表示“大家”“人人”的意思。D项,对自己说话时,“你”相当于“我”。)
21.示例:①空调也并非有害无益②降温的方法还有很多③而不是首要选择(第①处,应填写一个过渡句,由上文谈空调会带来某些疾病,自然转到下文谈空调的益处,据此可填写“空调也并非有害无益”。第②处,根据下面罗列的“吹风扇、开窗户、适当地遮阳等等”,可见这里谈论的是有关降温的诸多方法,据此可填写“降温的方法还有很多”。第③处,根据上文“降温的最后方式”,从对举连贯的角度考虑,可填写“而不是首要选择”。每空2分,共6分)
22.示例:①将“更难出现”改为“更容易出现”;②将“主要表现以眼睛、鼻子或喉咙发炎为主”改为“主要表现为眼睛、鼻子或喉咙发炎”。(第一处,不合逻辑,结合上下文可知,待在空调办公室里的人比在自然通风的办公室的人,更容易出现病态建筑综合征的症状,应将“更难出现”改为“更容易出现”;第二处,句式杂糅,“主要表现为……”与“以……为主”杂糅,应将“主要表现以眼睛、鼻子或喉咙发炎为主”改为“主要表现为眼睛、鼻子或喉咙发炎”。改对一处给2分,改对两处给4分)
23.[写作提示]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所给材料的关键词是“黄河精神”。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我们新时代的青年更应该以黄河精神激励自己,学习、践行黄河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兼容并蓄,共谋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自己的力量。作文便可由此立意,联系现实,畅谈中国青年的信念理想、使命担当.和人生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讲,拥有“黄河精神”的人,都是民族英雄、中国脊梁。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子,著名政治家蔺相如,优秀的军事家廉颇、卫青、霍去病,名垂千古的文化巨匠张衡、司马迁、杜甫,等等,他们如历史长河中灿烂的群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为推进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黄河的骄傲,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忆历史人物,感受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感受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通过它来传递黄河文化的精髓,展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韧不拔、一往无前的民族品格,展示“团结、务实、开拓、奉献”的黄河精神。
参考立意:①弘扬黄河精神,坚定文化自信;②发扬黄河精神,勇立时代潮头;③践行黄河精神,培养家国情怀;④感受黄河精神,不忘初心使命;⑤传承黄河精神,书写青春风采;⑥赓续黄河精神,开创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