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训练·达标检测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蘸着(zhàn) 驱逐(qū) 蓬蒿(ɡāo)
B.憔悴(cùi) 荇藻(zǎo) 堤上(dī)
C.折断(zhé) 荔枝(lì) 蝼蚁(lóu)
D.残损(sǔn) 寂寞(mò) 掠过(luè)
2.选词填空。
(1)我 (摸到 触到 感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2)无形的手掌 (掠过 拂过 摸过)无限的江山。
(3)我把全部的力量 (发 用 运)在手掌。
3.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B.手指/沾了血和灰
C.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D.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4.按原文填空。
(1)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
(2)这黄河的水 。
(3)只有那辽远的一角 , , ,坚固而蓬勃生春。
5.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我用残损的手掌》后,某班举行了一个以“积累爱国名言,学写诗歌”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名言积累】诗人的爱国热情深深地感动着同学们,他们纷纷搜集爱国名言,请你写出两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写诗歌】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发自己的一种情感(如“思念”“悲伤”“欢欣”等),将之寄托在具体的形象上,使之具体化、形象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阅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至“手掌沾了阴暗”,回答6~9题。
6.“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中“这一角”“那一角”分别指哪个地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江南的水田……现在只有蓬蒿”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诗人写自己的家乡,写了家乡春天的哪些景象?他是从哪些感官角度来描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选文部分描写的对象很多,却并不让人觉得杂乱,这是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美文品析
(一)(2013·恩施中考)欣赏下面一首现代诗,回答问题。
新 月
沙 鸥
新月弯弯,
像一条小船。
我乘船归去,
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
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么?
我在你梦中靠岸。
10.“新月”与“小船”,一个在天上,一个在水面。诗人是如何将这两个相距遥远的物体联系在一起的?这两句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诗歌第二节选取了哪几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怎样的情感(联系第三节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歌词,回答12~14题。
我的中国心
河山只在我梦萦,
祖国已多年未亲近,
可是不管怎样
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
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我的祖先
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
在我心中重千斤,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
心中一样亲。
流在心里的血
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就算身在他乡
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12.歌词中的“我”指的是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中的“烙”能否换成“刻”?理由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歌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练笔
15.【写法借鉴】这首诗前后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现出他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片段仿写】请你运用对比的方法,通过描写一种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15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A项,“蒿”应读hāo;B项,“悴”应读cuì;D项,“掠”应读lüè。
2.答案:(1)触到 (2)掠过 (3)运
3.【解析】选B。A项,正确的划分节奏是“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C项,正确的划分节奏是“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D项,正确的划分节奏是“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4.答案:(1)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2)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3)依然完整 温暖 明朗
5. (1)答案(示例):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②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2)答案(示例):晴朗的天空,拖着蓝色裙摆,优雅、宁静。一阵清风拂过,吹起涟漪无限。即刻就消失,什么也没留下,留下的只是淡淡的苦涩。
6.答案:“这一角”是指已经沦陷的地区;“那一角”是指国民党统治区。
7.【解析】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赏析。从“当年”“现在”入手判断所用的修辞手法。扣住“突出……特点”回答其作用。
答案:对比。突出江南大地的破败。
8.【解析】答题时,注意找准描写家乡春天景象的句子,从中概括。感官的角度指的是视觉、嗅觉、触觉,使人如同身临其境。
答案:作者写到了家乡春天的繁花、嫩柳、荇藻、水。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使人如同身临其境。
9.【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结构。做此题要注意文章的线索。全诗以手掌感受贯串始终,起到了线索的作用。
答案:虽然写了很多对象,但都统一在“手掌感受”这一线索之中,故不觉杂乱。
10.【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技巧。第一问可联系“新月弯弯,像一条小船”,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回答。第二问注意从这句诗与下文的关系上思考作答。
答案:运用比喻,诗人抓住“新月”与“小船”外形上“弯弯”这一共同特征,将两个相距遥远的物体联系在一起。这两句诗是全诗的引子,后面内容都围绕这两句诗展开(或引出诗歌后面内容)。
11.【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和情感。诗歌第二节所写的具体事物“花香”“夜暖”“春天”即是意象。从描写的事物和“故乡”一词可以看出作者对故乡的赞美和思念。
答案:花香、夜暖、春天。强烈的赞美之情和浓烈的思乡之情。
12.答案:久居海外或生在海外的华人。
13.【解析】本题考查语言品析能力。回答时先明确表态,再阐述理由。要从“烙”与“刻”的含义入手,通过比较阐明理由。
答案:不能。因为“烙”是用火烫的方法留下印记,这印记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磨灭,比“刻”程度深得多,更能表现“我”的爱国之情。
14.答案: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思念之情。
15.答案(示例):梅花的美的确与众不同。它的美,比起娇艳的牡丹、绚丽的月季、清秀的荷花,别有一番风味。是的,即使它不如茉莉清香,不如菊花美丽,不如桃花艳丽,但它的确很美,它的美绽放在风雪中,盛开在风雨里,开在没人看见的地方。当人们走出门外,看到这傲立于风雪之中的梅花,谁能不为它倾倒?谁能不被它征服?谁能不被它别具一格的美丽所吸引呢?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件22张PPT。第2课 我用残损的手掌 1.作者名片 2.题目解读
“我”指诗人自己,“残损的手掌”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实写是指日本侵略者用酷刑使诗人的手掌残损了,虚写是指即使手掌残损也要抚摩祖国的土地,表达了诗人坚贞不屈的爱国热情。1.正音辨形
河堤( ) 蓬蒿( ) 荇藻( )
灰烬( ) 掠过( ) 驱逐( )
锦zhànɡ( ) zhàn( )着 lóu( )蚁
答案:dī hāo xìnɡ jìn lüè zhú 幛 蘸 蝼 ﹒﹒﹒﹒﹒﹒2.据义填词
(1) :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2) :①孤单冷清。②清静;寂静。
答案:(1)憔悴 (2)寂寞近义词辨析
寂寞、寂寥
【同】都是形容词,都有冷清的意思。【异】“寂寞”既可形容事物、环境的冷清,也可形容人的主观感受,兼用于口语和书面语。“寂寥”一般用来形容事物、环境,只用于书面语。 3.走进文本
(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
答案:“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等。
(2)这首诗以 为抒情线索。对 区和
区的具体事物做了细致的描写。全诗采用了______的手法。
答案:“我”用“残损的手掌”抚摩祖国地图时的想象 沦陷 解放 对比【知识链接】
对比手法及作用
1.概念: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2.作用: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1.理解内容
(1)诗人用他“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哪两部分土地?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一部分是已经遭受敌人蹂躏、变成灰烬、充满血和泥的土地;一部分是温暖、明朗、蓬勃生春、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分别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深深的忧愤之情,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和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 (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内心深处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答案: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明朗积极。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3)“残损的手掌”表明了什么?“这广大的土地”仅仅指土地吗?
答案:表明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不仅仅指土地,而是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祖国。2.赏析语言
这首诗歌,语言生动、形象,用词准确,字里行间渗透着诗人的情感,请找出这样的诗句并仿照参考示例进行赏析。
参考示例:根据加点词语赏析下列诗句。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点拨:赏析:“灰烬”“血和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表达了诗人的凄楚忧愤之情。一试身手:
(1)赏析“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答案:视觉与嗅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家乡的美丽迷人,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是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2)根据加点词语赏析下列诗句。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答案:“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指在国破家亡的苦难中,荔枝花也因无人照顾而稀疏凋零。以花的形态写人的苦痛。(3)赏析“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答案:诗人以“太阳”和“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坚信解放区能给中国大地带来光明和苏生,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对祖国未来寄予了热切的希望。(4)赏析“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答案(示例):“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两个比喻,是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反衬解放区——那里是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 学习本文过程中,灿烂阳光(网名)同学在班级QQ群中发出了下面的帖子,请你跟帖。
灿烂阳光: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我们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请大家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理解。
旭日阳刚:《我用残损的手掌》在想象中展开诗的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蓝色季风: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
“蘸”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串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我们读起来不觉芜杂。 依据图示,完成下题,归纳反思。 这首诗以 为抒情线索,展开想象,前半部分想象着用手掌抚摩祖国大地上的 ,这里一片凄凉,诗人凄楚忧愤;后半部分抚摩到了 那“辽远的一角”,诗人的感情转为积极明朗。通过前后两部分的 ,诗人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答案:想象抚摩祖国大地 沦陷区 解放区 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