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纪实作品 科普作品
八年级上册名著复习
常见考点
1.掌握作家、作品、写作背景等常识。
2.文体特点。
3.主要内容。
4.形象特点分析概括。
(1)《红星照耀中国》主要人物形象概括分析;
(2)《昆虫记》主要昆虫特点特征辨别。
5.专题探究。
6.掌握整本书的阅读策略。
1.作者简介
埃德加 斯诺(1905.7—1972.2),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他父亲开了一家小印刷厂,家里过着小康生活。父亲要他也从印刷业开始自己的生涯。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世界著名的记者。
埃德加 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文学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文学界的维吉尔”。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昆虫记》的成功为他赢得了“昆虫界的荷马”以及“科学界诗人”的美名。
一、文学常识
2、写作背景:《红星照耀中国》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英文名为《红星照耀中国》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
一、文学常识
2、写作背景:《昆虫记》
1875年,法布尔决定远离城市喧嚣,专心实现自己的昆虫学研究。他带领家人,前往乡间小镇塞里尼昂。在这里,他经过四年努力,1879年,终于把20多年的观察资料编撰成《昆虫记》第一卷出版。
1880年,法布尔用积攒下的一小笔钱,在小镇附近购得一处坐落在荒地上的老旧民宅。他用当地的普罗旺斯语给这处居所取了个风趣的雅号——荒石园。此后,法布尔守着心爱的“荒石园”,开足生命的马力,年复一年,不知疲倦的从事昆虫学研究,把劳动成果汇成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
一、文学常识
3、作品概述:《红星照耀中国》
该作品真实记录了埃德加 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斯诺通过对领导人和普通民 众的观察和描述,把枯燥的红区党组织、各种文件、会议等内容转变为让读者读起来感到亲切生动的文字。
一、文学常识
3、作品概述:《昆虫记》
《昆虫记》,又译《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和《昆虫世界》,它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原法文版的《昆虫记》共有十册,每册包含若干章,每章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如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等。
法布尔写《昆虫记》除了真实的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作者对人类的思考。全书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一、文学常识
1、纪实作品:真实——“用事实说话”
《红星照耀中国》记录的是斯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实”,是当时“红色中国”正在发生着的“事实”,而在今天读者看来则是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这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杰出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搜集了大量有关长征的第一手资料。
二、文体特点
2、科普作品:科学性、普及性、文学性
1. 科普作品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阅读对象主要是不熟悉该学科的非专业人士。
2. 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 在叙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普通读者兴趣。
3. 科普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严谨性。 想象与科学现实之间的差别一般需要明确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证读者不会混淆两者。
4. 科普作品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等,已增加可读性。
二、文体特点
3、阅读策略: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
(1)利用序言、目录,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
(2)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
(3)把握作品中的“事实”后,还要读明白作者想用事实说什么“话”。
(4)阅读纪实作品,要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二、文体特点
4、阅读策略:学习科学思维、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
1、借助前言、后记或附录中有关作家、作品的介绍,了解作家的生平事迹、科学成就和全书的大致内容,为阅读整本书作准备。
2、在阅读中,遇到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概念、术语,要查找工具书或相关资料,把握其含义;要运用自己在课内外学到的知识加强理解,深化认识;可以质疑问难,拓展延伸,把阅读引向更深层次。
3、体会科普作品蕴含的科学思维、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扩大我们的知识领域,锻炼我们的思维,在阅读中汲取人生智慧,体会科学家积极探索、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4、关注科普作品的艺术趣味。
二、文体特点
1、《红星照耀中国》内容概括(四个方面)
(1)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
(2)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
(3)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
(4)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三、主要内容
2、《昆虫记》内容概括(四个方面)
(1)真实的记录昆虫的生活;
(2)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
(3)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作者对人类的思考;
(4)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三、主要内容
3、《红星照耀中国》主要章节关键词
第一章 探寻红色中国:好奇、冒险、张学良、杨虎成、一致抗日协议。
第二章 去红都的道路:被白匪追逐、“民团”、红军战士参加红军的原因。
第三章 在保安:毛泽东的初步印象、共产党的基本政策、红军大学、红军剧社。
第四章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毛泽东的人生经历、思想变化以及成长过程。
第五章 长征: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过程:第五次大围剿、强渡大渡河、过草原。
第六章 红星在西北:刘志丹开创西北苏区、西北大灾荒、苛捐杂税、苏维埃政策。
三、主要内容
3、《红星照耀中国》主要章节关键词
第七章 去前线的路上:普通农民、苏区工业、苏区工人。
第八章 同红军在一起:红军精神面貌、彭德怀、游击战术。
第九章 同红军在一起(续):徐海东、阶级战争、团结回族的策略。
第十章 战争与和平:红色中国的少年、统一战线、朱德。
第十一章 回到保安:红军的生活、俄国的影响、李德。
第十二章 又是白色世界: “西安事变”、中国社会革命运动。
三、主要内容
4、《昆虫记》主要章节关键词
第一章 论祖传 第二章 神秘的池塘 第三章 石蚕
第四章 蜣螂 第五章 蝉 第六章 泥水匠蜂
第七章 螳螂 第八章 蜜蜂、猫和红蚂蚁 第九章 开隧道的矿蜂
第十章 萤 第十一章 被管虫 第十二章 蝉:蝉的卵
第十三章 樵叶蜂 第十四章 采棉蜂和采脂蜂 第十五章 西班牙犀头的自制
第十六章 两种稀奇的蚱蜢 第十七章 黄蜂 第十八章 蛴螬的冒险
第十九章 蟋蟀 第二十章 娇小的赤条蜂 第二十一章 西西斯
三、主要内容
4、《昆虫记》主要章节关键词
第二十二章 捕蝇蜂 第二十三章 寄生虫 第二十四章 新陈代谢的工作者
第二十五章 松毛虫 第二十六章 卷心菜毛虫 第二十七章 孔雀蛾
第二十八章 找枯露菌的甲虫 第二十九章 爱好昆虫的孩子
第三十章 条纹蜘蛛 第三十一章 狼蛛 第三十二章 克鲁蜀蜘蛛
第三十三章 迷宫蛛 第三十四章 蛛网的建筑 第三十五章 蜘蛛的几何学
第三十六章 蜘蛛的电报线 第三十七章 蟹蛛
三、主要内容
1、《红星照耀中国》人物形象特点
(1)毛泽东:质朴纯真,颇具幽默感,自尊心强,有必要时候当机立断的魄力。
(2)周恩来: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
(3)贺龙:性格急躁,很谦虚,以行军神出鬼没著称。
(4)彭德怀:率直爽朗,喜欢说笑,富有才智,善于驰骋,吃苦耐劳,精力过人,爱惜部下,善于作战。
(5)朱德:沉默谦虚,爱惜部下,天性极端温和,说话朴实,喜欢运动和读书。
(6)“红小鬼”:精神极好,活泼,乐观,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身上寄托着中国的未来。
四、形象特点
2、《红星照耀中国》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
毛泽东:第一章中的毛泽东形象,面容消瘦,看起来很像林肯,身材高挑,背部有些驼 背,一头浓密的黑发,一双眼睛炯炯有神,鼻梁挺好,颧骨突出。这是一张非常机敏和理智的脸。
周恩来:第三章中的周恩来形象,他瘦削,中等身材,骨瘦如柴,虽然胡须又长又黑,看上去仍然没有脱掉童真的气质,一双深邃的大眼睛充满热情。
朱德:第十章中的朱德形象,他貌不惊人,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眼睛 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 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他已年过半百,也许已有五十 三四岁,究竟多大,谁也不知道。
四、形象特点
2、《红星照耀中国》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
彭德怀:第8篇里介绍彭德怀形象,原以为他是个疲惫的、板着脸的狂热领袖,身体也许已经垮了。结果彭德怀是个愉快爱笑的人,身体极为健康。
贺龙:贺龙是个大个子,像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虽已过半百,但依然健康且不知疲倦。虽然贺龙性格急躁,但是却很谦虚。在当时,他是一个土头子,在哥老会中的名声遍及全国。
四、形象特点
3、《昆虫记》主要昆虫特点
1、螳螂:(美丽的“杀手”)
(1)外貌特征
姿态纤细而优雅,体色淡绿、长翼轻薄如纱,小嘴尖尖,颈部灵活,头可左右旋转,上下自如。腰肢纤长、有力,前足长有两排锯齿的大钳子。
(2)生活习性
专吃活食,善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能建造精美的巢穴。螳螂出理把自己的丈夫当作美餐外,还抛弃子女不管。对螳螂幼虫最具杀伤力的天敌是蚂蚁。
四、形象特点
3、《昆虫记》主要昆虫特点
2、蝉:(夏天阳光下的歌唱家)
(1)外貌特征
从地下爬出,脱壳后双翼湿润,沉重透明,上有条条浅绿色脉络。胸部略呈褐色,其余部分呈浅绿色,有一处处白斑。经两个多小时,体色变黑,羽化后有清晰的视觉,有五只眼睛。
(2)生活习性
幼虫在地下的黑暗中生活四年,以吸食植物根部的汁液生活。爬出地面后寻找到枝杈类的支点脱壳,脱壳需半个小时左右。
四、形象特点
3、《昆虫记》主要昆虫特点
3、绿蝈蝈:(螽斯)
(1)外貌特征
蝈蝈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身轻体健,有一对罗沙大翅膀,有极强的下颚和利爪。
(2)生活习性
蝈蝈叫声喑哑、尖锐、急促、清脆、柔和。嗜食昆虫,尤其爱吃没有过硬甲胄保护的昆虫;喜欢吃含糖浆蜜饯的食物,偶尔也吃一点儿水果、青草;存在同类相残的情况;夜幕降临时分,最为活跃;吃饱之后很安静。平时隐藏于茂密的树丛草窠中,或在植物茎秆上爬行、栖息、觅食。
四、形象特点
3、《昆虫记》主要昆虫特点
4、萤火虫:(食肉的猎人)
(1)外貌特征
六只短小的腿;雄性萤火虫会生长出翅盖;全身是黑棕色的,只有胸部有一些微红;身体每一节的边沿部位,装饰着一些粉红色的斑点。雌性终生处于幼虫状态。
(2)生活习性
俘虏对象主要是蜗牛,每次捕食前总是给猎物打上一针麻药,让猎物失去知觉和防卫能力,分泌消化素到蜗牛体内,将其制成稀薄的肉粥,然后“喝下去”。萤火虫无论雌雄、长幼,最后一个体节上的尾灯都是亮的;雌性萤火虫到婚育年龄前两节光带会发光,有时肚子里也发光。萤火虫发光的原因是氧化作用。
四、形象特点
3、《昆虫记》主要昆虫特点
5、赤条蜂
(1)外貌特征
腰肢纤细,身材玲珑的小虫子,腹部分成两节,下面大,上面小,中间有一根细线,黑色的肚皮上系着一根红丝腰带。
(2)生活习性
通常在泥土里筑一个垂直的洞,好像一口井,口径只有鹅毛管那么粗,约有二寸深,洞底是一个孤立的小房间,专为产卵用。捕食毛毛虫时,赤条蜂先把它的刺扎在毛毛虫皮肤最嫩的地方,再依次刺中它背部的每一节,令它彻底失去抵抗力,但又能活下去,达到“保鲜”的目的。
四、形象特点
3、《昆虫记》主要昆虫特点
6、圣甲虫:(金龟子)
(1)外貌特征
身材小巧玲珑,穿戴庄重、光鲜,身子胖乎乎,呈短壮体形,额头和胸廓上佩戴着奇异饰物。头部宽大扁平,有六个细尖齿,既是挖掘工具、切割工具,又是插、举、抛、甩无养分植物纤维的叉子,还可把好吃的耧过来,排成半圆,前腿扁平,呈弓形,上有粗壮纹脉,外侧配备五个硬齿。
(2)生活习性
食粪虫中最大最负盛名的一种。储备食物的第一步是选料,剔除杂质,收拢成堆,然后清理一块场地、制作、储藏粪球。 接着,把储备的食物运到安全的地方。运送技艺令人拍叫绝。消化力很强,可以不停进食,一直把储备粮吃完。
四、形象特点
3、《昆虫记》主要昆虫特点
7、蟋蟀:(田园中的提琴家 )
(1)外貌特征
黄褐色或黑褐色。头圆,胸宽,丝状触角细长易断;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善跳跃;尾须较长。雌性个体较大,针状或矛状的产卵管裸出,翅小。
(2)生活习性
在各种小灌木或草丛中活动,蹦来蹦去,很少在地上生活。雄性喜鸣、好斗,有互相残杀现象。蟋蟀歌唱的乐器是它的翼鞘,而且始终是右边的盖着左边的,不会因人为破坏而改变。建筑艺术高超,住宅一定要排水方便、阳光充足。不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自己一点点挖掘,从大厅一直到卧室,经常对住宅进行改良和装饰,直到死去,是个完美主义者。
四、形象特点
4、昆虫的“美誉”及概括介绍
(1)瓢虫——花园中的“淑女” (2)蜣螂——粪球引出的故事
(3)萤——星光灿烂萤火虫 (4)蝉——为自己歌唱
(5)螳螂——美丽的“杀手” (6)蚱蜢——“小鬼”恩布沙
(7)蚂蚁——神奇的记忆力 (8)蟋蟀——田园中的提琴家
(9)黄蜂——充满失落的九月 (10)孔雀蝶——大自然的舞姬
(11)松毛虫——工作并幸福着 (12)天牛——来自身体深处的召唤
(13)狼蛛——与木匠蜂作战 (14)绿蝇——新陈代谢的工作者
(15)蝈蝈——到树上去捕食 (16)朗格多克蝎子——极具杀伤力的毒液
(17)石蚕——小鞘与潜水艇 (18)豌豆象——尽忠职守的税务官
四、形象特点
专题一: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
“他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毛泽东从小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影响,他童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婆家度过的。16岁前停学两年在家务农,其的他时间都在家乡的几处私塾读书。辛亥革命前,他曾读到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书中说社会要改良,就这样,他开始知道一些发生在山外的当今中国的大事,感到中国不能守着老样子不作变革。这之后,他开始较多地接受维新派思想,康有为、梁启超成了他崇拜的人物,他的政治启蒙是从维新派开始的。后来他接触到孙中山的思想,得知孙中山主张的推翻清政府的民主革命思潮已代替康、梁的维新变法思想后,便开始推崇孙中山。后来毛泽东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这时,他的心思已不在读经书上,他经常到学校藏书楼借阅书籍。他读到拿破仑、彼得大帝、华盛顿、格莱斯顿、卢梭、孟德斯鸠和林肯的事迹,懂得了富国强兵之道。他认为: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究富国强兵之道,我们每个国民都应该努力。
五、专题探究
毛泽东
专题一: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
“他个人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周恩来出生于大官僚家庭。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是个博览群书的妇女。他本人从很小的时候起就有突出的文学天赋。他先在南开中学,后在南开大学学会了英语,他在班上成绩优异,在南开的三年都靠奖学金维持。一九一九年的学生运动。周恩来作为学生领袖,遭到逮捕,在天津关了一年监牢。获释后去了法国。在巴黎帮助组织中国共产党,成了组织的创建人。他在巴黎学习了两年,到英国去了几个月,又回到法国,接着又到德国学习。他在一九二四年回国在广州与孙逸仙汇合,准备发动国民革命。周恩来二十六岁就成了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一九二五、二六、二七年参加了北伐战争。蒋介石发动政变,开始杀害激进分子时,他的黑名单上名列第一的就是周恩来。他先逃到武汉,又到南昌,参加组织著名的八一起义,这是中国红军的历史性开端。他后来在江西和福建的苏区担任红军总司令朱德的政委,后来任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四、专题探究
周恩来
1.长征的起因
国民党对红军发动第五次围剿,红军反围剿失利。红军在“瑞金会议”后,决定从江西撤出,把主力转移到一个新的根据地去。
五、专题探究
专题二
2.长征的路线
(1934年10月)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9日)→宁夏西吉县将台堡会师(1936年10月22日)
五、专题探究
专题二
长征路线
3.长征中面临的困难
(1)敌人的围攻。红军一直处于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中。
(2)我党我军内部的错误和矛盾。
(3)途中恶劣的自然条件。
五、专题探究
专题二
4.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1、湘江战役,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在广西北部湘江地区突破国民党军第4道封锁线的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
2、四渡赤水,中央红军长征中,在贵州、四川、云南3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同国民党军进行的运动战战役,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3、红军过草地,1935年8月21日,红军开始过草地。自四川毛儿盖出发,进入草地。经过7天的艰苦努力,右路军到达草地尽头的班佑地区。
4、遵义会议,会议初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五、专题探究
专题二
1、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即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了这个信仰,共产党人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才能在各种政治风浪中坚定政治立场,不迷失方向。
在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因为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中国共产党人才在血与火的战场上舍生忘死、前赴后继,在刑场上视死如归、大义凛然。
五、专题探究
专题三
2、长征精神的内涵
(1)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2)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3)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4)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5)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五、专题探究
专题三
3、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1)培养乐观主义精神,确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
(2)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
(3)培养团结拼搏、万众一心的集体主义精神。
五、专题探究
专题三
1、跟法布尔学观察
1.观察的态度和习惯
怀着真爱,以尊重的态度,以艺术家欣赏艺术品的眼光,看待观察对象。多年如一日,全神贯注,如痴如醉。如《蝉》中的相关句段。
2.观察的角度和方法
观察昆虫,法布尔从其外形、捕食习惯、身体结构、居住环境等方面全方位,立体化的观察。
肉眼能看的直接看,看不见用放大镜。
不仅看其形态、颜色、动作,还听其声。还用手触摸。
六、专题探究
专题一
1、跟法布尔学探究
1.态度和精神
(1)尊重探究对象,不伤其命,和探究对象和谐共处,甚至百般呵护。如《绿色蝈蝈》里的有关内容。
(2)求真务实,不轻易下结论,如用实验证明蝉基本上没听觉;不轻易相信权威,如提出“本能说”,质疑当时流行的达尔文的优胜劣汰说。
(3)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如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研究一种昆虫。
(4)不重物质享受,不求功名利禄,为理想痴狂。如在荒石园多年与虫为伴。
2.方法和习惯
(1)查资料、观察并及时记录,
(2)思考质疑,亲手实验并及时整理记录。
六、专题探究
专题二
1、跟法布尔学写作
1.态度和精神
《昆虫记》就是法布尔真观察真探究的记录与思考。
(1)写作就应该写自己的真生活,不抄袭,相信自己写的就是最好的。
(2)认真、坚持每天真写真记
(3)昆虫丰富多彩的生活源于他每天真写观察随笔,不懈怠不应付。
(4)勤于思考,倾注真情
(5)他不满足于只写看到听到感觉到的昆虫世界,还思考比较昆虫之间的异同,思考其中的奥秘。更不满足于客观地叙述,而是带着真爱去用情地描写昆虫世界的美好。
六、专题探究
专题三
1、跟法布尔学写作
2.写作内容的选择
《昆虫记》很好地回答了写作文写什么的问题。
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悟。
3.写作方法
一个章节标题即昆虫的一种,结构上相对独立,很清晰。
同一章内,不同内容用小标题。
全书都贯穿着自己对昆虫的热爱,即以线索连缀成书。
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灵活运用,尤其以精彩的细节描写取胜。
诗化的含情的语言,灰谐中不失科学的严谨,严谨中透着一腔真情。
六、专题探究
专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