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训练·达标检测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二者不可得兼 ( )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
(3)故患有所不辟也 ( )
(4)贤者能勿丧耳 ( )
(5)蹴尔而与之 ( )
(6)是亦不可以已乎 ( )
(7)万钟于我何加焉 ( )
(8)此之谓失其本心 ( )
2.下列句中加点的“为”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B.为宫室之美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所 欲 有 甚 于 生 者。
(2)如 使 人 之 所 欲 莫 甚 于 生。
(3)使 人 之 所 恶 莫 甚 于 死 者。
(4)是 亦 不 可 以 已 乎?
5.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B.第1段用“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的生活常理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具体生动,通俗易懂。
C.第2段通过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来阐明不应该为物欲而丧失本心。
D.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句式整齐,情感强烈,说理透彻精辟。
二、课内阅读
(2013·烟台中考)阅读全文,回答6~9题。
6.下面加点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7.翻译下面句子。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1段中“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具体指 。(用原文的话回答)
9.第2段作者先列举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论证了“ ”比“ ”更重要的观点,然后指出“ ”是失其“本心”的表现,提出“是亦不可以已乎”的告诫。
三、美文品析
(2012·随州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0~14题。
【甲】鱼,我所欲也……贤者能勿丧耳。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10.请指出【甲】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通 , ?
11.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断子之手足 醉翁之意不在酒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或以钱币乞之
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D.诲汝知之乎 投诸渤海之尾
12.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甲】【乙】两文共同特点是都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了 的观点,【甲】文则用 论证了 的观点。
14.【甲】文用“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阐述了对“义”的认识,这与【乙】文中表达的观点是相同的。请你指出【甲】【乙】两文中“义”的内涵,并简述今天我们是否还有坚持这种“义”的必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答案:(1)同时得到 (2)假如,假使 (3)祸患,灾难 (4)不丢掉
(5)用脚踢 (6)停止,放弃 (7)益处 (8)天性,天良
2.【解析】选A。A项,“为”是“动词,采用”。其他三项中的“为”都是“介词,为了”。
3.答案:(1)死亡本是我所厌恶的,但我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严重的,所以(对人世间有些)祸患我也不躲避。
(2)这就叫作丧失了他的天性。
4.答案:(1)所欲/有甚于生者。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3)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4)是/亦不可以已乎?
5.【解析】选A。应是“舍生取义”。
6.【解析】选D。均为“想要”的意思。A项,加点词语的意思分别是:所以/旧、原来;B项,加点词语的意思分别是:对/到;C项,加点词语的意思分别是:代指食物/到。
7.答案: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8.答案: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9.答案:义 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10.答案:辟 避 躲避
11.【解析】选A。A项,“之”都为“结构助词,的”;B,项为“主谓之间,不译/代词”;C项,为“动词,到,往/结构助词,的”;D项,为“代词/结构助词,的”。
12.答案:(1)不只是贤明的人才有这种思想。
(2)给你天下但要你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
13.答案:万事莫贵于义 舍鱼而取熊掌 舍生而取义
14.答案:正义(或是“有利于人民和国家的大义”)。有必要。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持人民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
附【乙】【译文】
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如果对某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然后斩断你的手足,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这人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足可贵。又说:‘给你天下但要你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贵。(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件16张PPT。第19课 鱼我所欲也 1.背景介绍
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官职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其弟子们的生活费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词拒绝。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2.图解课文1.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通“ ”, ?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通“ ”, ?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通“ ”, ?
“ ”通“ ”, ?
(4)乡为身死而不受 “ ”通“ ”, ?
答案:(1)辟 避 躲避 (2)辩 辨 辨别 (3)得 德 恩惠,文中是感激的意思 与 欤 语气助词 (4)乡 向 从前2.一词多义
(1)与
(2)于呼尔而与之 (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 )
万钟于我何加焉 ( )答案:(1)给/语气助词,通“欤” (2)比/对于 (3)得
(4)为
答案:(3)取得/通“德”,恩惠,文中是感激的意思
(4)为了/采用故不为苟得也(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 )﹒3.古今异义
(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古义: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2)一箪食,一豆羮
古义: ? 今义:豆子
答案:(1)能够用来 (2)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3)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 ? 今义:计时的器具
(4)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 ?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答案:(3)古代的一种量器 (4)益处﹒﹒4.词类活用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动词用作名词, )
答案: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5.文言句式
(1)鱼,我所欲也。(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乡为身死而不受。(省略句,“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鱼,是我所喜爱的。 (2)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3)所欲有甚于生者。(倒装句,正常语序为“所欲有于生甚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但我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6.名句默写
(1)生, ;义, 。二者不可得兼, 。
(2) , ,贤者能勿丧耳。
(3) ,行道之人弗受; ,乞人不屑也。
(4) ,万钟于我何加焉!
答案:(1)亦我所欲也 亦我所欲也 舍生而取义者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
(3)呼尔而与之 蹴尔而与之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7.走进文本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答案:舍生取义(答“舍生而取义者也”或“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亦可)。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作鱼,将义比作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2)“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在数量上孰多孰少?在意义上呢?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答案:“一箪食,一豆羹”在数量上是少之又少,但它关系性命,因而是比万钟还要贵重的。然而“蹴尔而与之”就是乞丐也不接受,它强调的是要讲“义”,宁死也不能忍受羞辱。而为了“万钟”而不顾礼义的人是见利忘义,失去了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