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训练·达标检测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方七百里,高万仞 ( )
(2)吾与汝毕力平险 ( )
(3)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
(4)出入之迂也 ( )
(5)如太行、王屋何 ( )
(6)固不可彻 ( )
(7)虽我之死 ( )
(8)何苦而不平 ( )
(9)惧其不已也 ( )
(10)无陇断焉 ( )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以君之力 以残年余力
C.其妻献疑曰 其如土石何
D.投诸渤海之尾 告之于帝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写出了一些生动的细节。
B.本文塑造了生动的愚公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C.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文中的主要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5.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6.用原文语句填空。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 。
(2)愚公认为移山定会成功的理由是: ,
。
二、课内阅读
(2013·舟山中考)阅读“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至“始一反焉”,回答7~10题。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年且九十 存者且偷生
B.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C.杂然相许 吴广以为然
D.以君之力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美文品析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1~13题。
农夫耕田
农夫耕于田,数息①而后一锄。行者见而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月②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③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退。
【注】①息:呼吸。②竟月:一个月。竟,满。③术:方法。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行者解衣下田 ( )
(2)气竭汗雨 ( )
(3)谓农夫曰 ( )
(4)行者服而退 (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甚矣,农之惰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答案:(1)面积 (2)险峻的大山 (3)草木 (4)曲折,绕远
(5)把……怎么样 (6)通 (7)即使 (8)愁 (9)停止 (10)隔绝
2.【解析】选B。B项都是“凭借”的意思。A项,将近/况且;C项,代词,他的/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D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代这件事。
3.答案:(1)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2)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4.【解析】选C。这个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与封建迷信有本质区别。
5.【解析】选A。B项,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C项,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D项,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6.答案:(1)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
7.答案:(1)水的南岸 (2)削减 (3)交换
8.【解析】选D。A项,“且”的意思分别是“将近”“苟且”;B项,“焉”的意思分别是“疑问代词,哪里”“助词,无实义”;C项,“然”的意思分别是“……的样子”“是,对”;D项,“以”都是“凭借”的意思。
9.答案:(他们)凿石头,挖土块,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10.答案(示例):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
11.答案:(1)过路的人 (2)尽、完 (3)告诉,对……说 (4)离开
12.答案:(1)你这个农夫太懒惰了!
(2)不是耕田难,是你的方法错误(不对)啊!
13.答案:示例一:做事情要讲究方法,不能急于求成,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目的)。
示例二: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或: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示例三:实践胜于说教。
示例四:事非经历不知难。(言之有理即可)
附【译文】
有个农夫在田里耕种,他喘几口气才挥一下锄头。有个过路人看到农夫(这样)就说:“你这个农夫太懒惰了!(田地这么大,)你喘几口气才锄一下,就是一个月也干不完呀!”农夫听了,(扬手招呼过路的人)说:“我不懂得怎样种地,你何不给我做个样子教我耕种的方法呢?”过路人于是脱下外衣走到田里,喘一口气连锄几下,每锄一下都使出全身力气。干不到一段时间,他的力气用尽,豆大的汗珠像下雨似的向下淌,一口接一口喘粗气,连话也说不出来,就要倒在田里,他慢慢地对农夫说:“从今往后,我算知道种田的难处了。”农夫说:“不是耕田难,是你的方法错误(不对)啊!人们做事也是这个样子,想要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过路人心悦诚服地离开了。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件16张PPT。第23课 *愚公移山 1.作者名片 2.知识链接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蕴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盛行,是民间口头创作。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经常采用寓言阐明道理,保存了许多当时流行的优秀寓言。《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就出自诸子散文之一的《列子》。 3.图解课文1.通假字
(1)始一反焉 “ ”通“ ”
(2)甚矣,汝之不惠 “ ”通“ ”, ?
(3)一厝朔东 “ ”通“ ”, ?
(4)河曲智叟亡以应 “ ”通“ ”
(5)无陇断焉 “ ”通“ ”, ?
答案:(1)反 返 (2)惠 慧 聪明 (3)厝 措 放置 (4)亡 无 (5)陇 垄 高地2.一词多义
(1)方
(2)曾方七百里 ( )
有朋自远方来 ( )
曾不若孀妻弱子 ( )
曾益其所不能 ( )答案:(1)指面积/地方 (2)竟然,简直/通“增”,增加 (3)固
(4)其汝心之固 ( )
吾义固不杀人 ( )
其如土石何 ( )
惧其不已也 ( )答案:(3)固执,顽固/本来 (4)副词,加强反问语气/他 (5)且
以君之力 ( )
(6)之 虽我之死 ( )
告之于帝 ( )年且九十 ( )
且焉置土石 ( )答案:(5)将近/况且 (6)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这件事3.古今异义
(1)指通豫南
古义: 今义:手指头
(2)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 ?
今义: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鸟类的羽毛
答案:(1)直 (2)草木 ﹒﹒(3)河阳之北
古义: 今义:太阳;日光
(4)达于汉阴
古义: 今义:不见阳光的地方
(5)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古义: 今义:莲
答案:(3)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 (4)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 (5)扛 ﹒﹒﹒(6)虽我之死
古义: 今义:虽然
(7)惩山北之塞
古义: 今义:处罚
答案:(6)即使 (7)苦于﹒﹒4.词类活用
(1)吾与汝毕力平险 (形容词用作名词, )
(2)面山而居 (名词用作动词, )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名词作状语, )
答案:(1)险峻的大山 (2)面向着 (3)用箕畚装土石﹒﹒5.文言句式
(1)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甚矣”前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苦而不平?(倒装句,正常语序是“苦何而不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你太不聪明了! (2)还愁什么挖不平呢?6.走进文本
(1)从全文看,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几个方面?文中哪句话是侧面写移山艰难的?
答案:愚公移山的困难有:①山高而且大;②运土石的工具很小;③运土石的距离远、时间长。这可以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这句话中得知,从侧面写出了移山的艰难。
(2)愚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