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6张PPT。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齐策》(1)编年体——按年代顺序叙述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同一年里可以叙述很多国家发生的事件。(《左传》、《资治通鉴》)史书体例:(2)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记载历史事实。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 (3)国别体 ———是先分国家,然后按年代叙述历史事件。(《战国策》、《国语》)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由汉代刘向编订,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它语言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论述观点,巧譬善喻。如“画蛇添足” 、“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狡兔三窟”等故事。我们读过里面的故事呢!邹 忌 讽 齐 王 纳 谏 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 委婉地规劝。这里指邹忌用自身事例设喻类比,规劝齐王。接受。讽:纳: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延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至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于史无考。背景资料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善鼓琴,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后来谋士淳于髡(kūn )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窥镜 入朝见威王
复问其妾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上书谏寡人者 谤讥于市朝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给蓝色的字注音yìzhāokuīcháoqièshújiànbàngjiànjī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 服衣冠,窥镜 谓
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
徐公何能及君也!”长,身高早晨穿戴,照对…说孰:副词,谁比得上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光艳美丽怎么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 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
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判断句。即“信自”。宾语前置第二天又“与…相比,谁更…” 。 孰:副词,谁省略句。(邹忌)与(客)坐着谈话及、比得上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丽),就又问他的妾说:“我同徐公比,谁更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面来,(邹忌)与(客人)坐着聊天,(又)问他:“我和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啊。”
美丽、漂亮明日,徐公来,孰视 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
又弗如远甚。暮寝 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
我也。”第二天通假字,“熟”,仔细以为:认为视自,
宾语前置晚上。表顺接,两个动作相连以…为美。(认为…美)偏爱,形→动对之: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他,指徐公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丽;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美丽。晚上睡觉思考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丽,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丽,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丽,是想对我有所求啊。” 译 文: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
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
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
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 蔽甚矣!”确实土地方圆没有受蒙蔽 此指 因受蒙蔽而不明比 译文: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如今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多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很深啊 !” 的用在主谓间,不译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 刺寡人之
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 讥于
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 时时而间进;期年
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cháo于齐。此所谓战胜
于朝廷。当面。指责过失上等“于市朝谤讥” 状语后置使…听到。满一年间或、偶然即使“齐王纳谏”这件事所说的议论公共场合朝见到集市有时候……的人讥,谏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 齐威王说:“好!”就下命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失的,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使我听到的,受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庭院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偶然有人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进谏的了。 燕、赵、韩、魏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①邹忌修八尺有余
“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②徐公来,孰视之
“ 孰”通“熟”,仔细。通假字①窥镜
古义:照。
今义:偷偷地看。
②而复问其妾曰
古义:再,又。
今义:重复 。古今异义词③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地,土地。方,方圆。
今义:“某一区域”。
④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义:近臣 。
今义:方位词。 。④能谤讥于市朝
古义:议论
今义:诽谤,讥讽(贬义词)
⑤明日,徐公来
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上
受上赏:上等。
上书谏寡人者:进献,动词。
下
乃下令:下达,动词。
受下赏:下等,名词。
若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及,比得上,动词。
门庭若市:如,像,动词。一词多义有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通“又”,连接整数与零数,连词,读yòu。
②欲有求于我:与“无”相对,动词,读yǒu
朝
①朝服衣冠:早晨,名词。读zhāo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名词。读cháo
③皆朝于齐:朝见,动词。读cháo孰
①孰视之:通“熟”,仔细,形容词。
②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疑问代词。用于比较。间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偶然。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美
吾妻之美我者:认为… … 美
不若君之美也:美丽。
于
皆以美于徐公:比。
能谤讥于市朝:在。
皆朝于齐: 到。
之
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孰视之: 他,指徐公。
吾妻之美我者 主谓间,无实义。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刺”的方式:当面。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闻寡人之耳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吾妻之美我者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词类活用朝服衣冠
服: 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特殊句式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3、忌不自信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5、能谤讥于市朝
6、皆以美于徐公
7、皆朝于齐 1、邹忌与徐公比美的前提是:? ??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
2、表现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3、邹忌问妻、妾、客发出的“三问”是: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复问其妾曰:“吾与徐公孰美?”
???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理解性默写4、妻、妾、客所做出的“三答”是:
?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5、邹忌为何在与徐公比美时不自信?
?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6、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
?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7、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8、威王采取的纳谏措施:
?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1、文章开头怎样描写邹忌的外貌和行动?这些反映了什么?2、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由此引出了他与妻、妾、客的答话,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到了怎样的回答?“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一句话,写出了邹忌身材魁伟,容貌漂亮,行动:“朝服衣冠,窥镜” 逼真地刻画出他自我欣赏、洋洋自得的心理。妻子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 吾孰与徐公美 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 吾与徐公孰美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三 问三 答第一段:进谏的缘起3、妻、妾、客为什么异口同声肯定邹忌比徐公美呢?相同的语意,感彩有何不同?
妻由于爱而有偏私,妾由于畏而不敢直说,客由于有所求而要讨他的欢心。
妻语气极尽赞美,表现了一种偏爱的感情;妾不像妻那样热情称赞,表现她地位的地位和畏怯、顺从的心理;客人语气更轻,表现出一种敷衍逢迎的态度。
4、接着写邹忌与徐公比美,结果怎样?5、而后写邹忌思考解蔽,邹忌“暮寝而思之”,思的结果,认识到自己受蒙蔽的原因是什么?“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
他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6、你能用自己的话谈谈邹忌由比美
想到了什么(即悟出的道理)吗?第二段:进谏的内容诵读指导:
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节奏感很强,要读出恳切、至诚之意。 1、这段中,邹忌用自己的家事设喻,讽谏齐王,用了逻辑中的类比推理方法,说说邹忌讽谏怎样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的? 妻私臣———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臣———朝廷之臣畏王
客求臣———四境之内有求于王使齐王懂得纳谏的重要家 事国 事三 比
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以家事喻国事,现身说法,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使其懂得纳谏的重要性。
以事设喻、类比,语言委婉、含蓄,使威王受到启发,愉快接受意见。
2、 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这样有
什么好处? 提问:听了邹忌的分析,威王采取了什么措施?齐王的变革产生了什么效果?第三段:威王除蔽面刺 ——— 上赏
上书 ——— 中赏
谤讥 ——— 下赏三 赏令初下,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除蔽结果四国朝齐→战胜于朝廷广开言路,悬赏求谏,收到可喜之效角度启示 2、邹忌 人贵有自知之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要广泛听取意见1、齐王善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
说话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委
婉得体。 说说邹忌与齐威王的人物形象。
邹忌: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忠君爱国,勇于进谏,足智多谋、善于辞令、有自知之明。
齐威王:胸怀宽广,闻过则改,虚心纳谏,善于革新,有富国强兵愿望。
我国历史上有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从谏如流
的明君,也有谏难、纳谏更难的事例,你
还能举出这样的正面和反面例子吗?正面:
邹忌劝谏齐威王而齐国大治
魏征劝谏唐太宗而有“开元盛世”
曹刿劝谏鲁庄公而有齐鲁长勺之战的胜利反面:
比干劝谏商纣王不要沉湎于酒色而被挖心
屈原劝谏楚怀王连齐抗秦而被放逐
蹇叔劝谏秦穆公不要出兵伐郑而被嘲讽羞辱
伍子胥劝谏吴王夫差除掉越王勾践而身为戮没
委婉劝说的特点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的接受意见。今天的人际交往仍然可以借鉴这种做法。邹忌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
交往有什么启示?
语言的艺术:
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
邹忌解蔽的三思;
入朝见威王的三比;
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
纳谏后齐国的三变。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
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劝谏名言
①、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②、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③、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④、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上本》) ⑤、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⑥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