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塔城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塔城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5 08:13:14

文档简介

塔城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世界历史”的基本态势下,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展开过程中,就像中华民族要在各个方面完成现代化任务是不可避免的一样,中华民族要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也是不可避免的。这两个方面一一现代化和独立自主,对外学习和自我主张一一似乎是矛盾的,但它们只是在抽象的观点看来才是矛盾的,而在现实的理论与实践中却是历史地一致的。就像现代化绝不意味着将从西方得米的抽象原则先验地强加给中国的历史性进程一样,中国发展的自我主张也绝不意味着避开外部世界的孤立主义和自我封闭。学术上或文化上的独立自主,既不是孤芳自赏,也不是任意武断,而是表明它能够真正地占有从外部学来的东西—它要使这些东西成为反思的和批判的,也就是说,成为自己的东西。正如中央领导人所强调的那样,要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但这种开放包容是立足于自身之上的,即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从而在这样的基础上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因此,从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变迁来说,中国的现代化任务意味着我们必须大规模地对外学习,也意味着外来文化大规模地进入中国。但这一过程绝不可能将中华文明的本质特征一笔勾销,也绝不可能将中国文化的传统一笔抹杀。而是意味着需要经历“文化结合的锻炼”。黑格尔在讲到古代希腊文化创造时曾说,古代希腊人既有自己的传统,又面临着更加强势、更加优越的东方文化;正是由于经历了“文化结合的艰苦锻炼”,希腊人才获得了他们应有的活力,并且开创出他们胜利和繁荣的时代。就文化结合的锻炼来说,一个较为晚近的例子是我们更加熟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不仅与我们面临的现代化任务本质相关,而且与中国革命所处的历史环境本质相关;正是这种相关性的具体化行程,使我们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但是,与中国的整个现代化进程建立起本质联系的,不是抽象的马克思主义,而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亦即根据中国特定的社会条件、历史环境和文化传统而被具体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时期就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对马列的经典倒背如流,对俄国的经验佩服到五体投地;而当他们把“中心城市武装起义”的教条先验地强加给中国革命时,只是导致了一次次的灾难胜的失败。那么,与之非常不同的革命纲领“农村包围城市”又意味着什么呢 它意味着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意味着马克思主义要根据中国的国情而被中国化。
在文化结合的实现进程中,一方面是包容性在起作用,即能够广泛地接纳和容受外来的文化,另一方面则是创造性在起作用,即能够在改变他者的同时改变自身,并通过这种改变而在两者的融会贯通中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内容与新形式。如果中华文明没有突出的包容性和创新性,由这种文化结合而来的中国化就是不可能的。进而言之,如果中华文明没有包容性和创新性这样的本质特征。中华文明之突出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也是不可能的;正因为这样的本质特征,中国文化才能够容受外来文化的重大挑战和冲击,并将其转化为创新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从而使中华文明始终保持其突出的统一性和连续性。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曾极大地惊叹于中华文明居然能够具有如此悠长而不曾中断的国运。
但是,我们对文化传统与文明特征的阐明,是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展开为基点的,因而这种阐明本身必然是历史性的。在历史性的视域中,传统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消极的东西------仿佛现代化就是整个地脱离传统并与之一刀两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既不可能构空中国文化的实体性内容而使之变成一个空洞的容器,也不可能与中国文化恒久的传统割断所有的血缘联系。作为独特国情之本质重要的部分和文化表现,传统不应当仅被看作是一个消极的前提,毋宁说它确实是并且也应当被理解为一个积极的前提:只是在这一前提的基础上才谈得上中国的独特的现代化任务,才包含着中国发展道路的真正意义和积极作为。同样,在历史性的视域中,传统也绝不是现成地停留在遥远古代的东西,绝不是某种可以为开历史倒车的浪漫主义提供辩护的东西。真正的传统不是纯粹的过去,而是依然活在当下并因而也启示着未来的过去。在这样的意义上,文化传统的精华不仅是在漫长的历史行程中拣选出来并积累起来的东西,而且是在当下的历史胜实践中得到积极重现并具有强大活力的东西。
因此,在真正的历史性视域中。正是“中国式现代化”为其文化传统的接续和光大提供了现实的前提并制定了基本方向。由此而形成的发展道路必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但这种中国特色并不仅仅归结为既有的传统,毋宁说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性实践为既有的文化传统拓展出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意义领域.为这一传统的积极开启、复活与重建提供了它充满生机的现实基础二在这样的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便展现出它所承担的文化使命,这一使命不是回到遥远的过去,币是开启出独立自主的文化精神。只有这种精神才能真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吴晓明《中匡!式现代化与独立自主的文化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民族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这与对外学习的主引是并不矛盾。
B.农村包围城市这个革命纲领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
C.统一性和连续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点,这一特点与中华文明具有的包容性与创新性密切相关。
D.传统并不是古代的东西。文化传统的精华既能重现在当下的听史性实践中,也要具有强大的活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既有历史环境的原因、一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探索中大规模地对外学习的体现。
B.创造性在文化结合下发挥了作用,即能在改变他者的基础上改变自身,并通过这种改变创造出新内容和新形式。
C.传统文化体现一个国家的特色,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中国现代化建设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D文章最后一段分析了文化传统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担当。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中世纪时,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在欧洲非常受欢迎,而欧洲的骑士精神、宗教和艺术等文化则逐渐传入中国。
B.竞技太极拳在继承中国太极拳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竟技思想,使竞技太极拳在技击、观赏等方而得到了发展。
C.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借鉴了西方音乐文化,同时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受到观众一致好评。
D.潘玉良在《自画像》中将中国传统线描技法与西方油画表现相结合,使幽面生动优美,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情趣。
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请简要分析。(4分)
5.在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怎么做 请根据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儿子的敌人
莫言

黎明时分,震耳欲聋的巨响把正在噩梦中挣扎的孙寡妇惊醒了。爆炸的强光像闪电抖动,气浪震荡窗纸,发出嗦嗦声响。她想,大慈大悲的菩萨,保佑我的儿子吧。
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大林前年死在打麻湾的战斗中、小儿子小林正在随军攻打县城。
炮声停止了,从西南方传来一阵刮风般的枪声,似乎还夹杂着人的呐喊,军号的声音似乎漂浮在枪声和人声之上。她知道,只要有号声,就说明儿子还活着。小林是个号兵。中午时分,又一阵枪声响过,但这一次她没有听到军号。她浑身打着哆嗦,飞快地跑出去。她看到了一些穿着灰色军衣的兵,她知道他们是和儿子一伙的。
没等她跑出村子,络绎不绝的担架队就挡住了去路。担架队漫长得像一条河。她哭嚎着,跟着往前跑。一个女卫生员拉住她的胳膊,粗声粗气地说:大娘,您就不要添乱了!
她把哭声强压下去,悲哀鼓得胸腔疼痛难忍。
黄昏时刻,做完手术的伤兵都抬走了,神情疲惫、胸前血迹斑斑的医生和嗓音嘶哑的女卫生兵也走了,留在场院里的,是死去的士兵。
后来,村长和民兵架着她的胳膊把她送回了家。一路上她像撒泼的女孩,身体往下打着坠儿。民兵把她抬到炕上,村长大声说:睡吧,老婶子,小林没死,你就等着享福吧!
她嗫嚅着:不,你们骗我,小林死了,小林……她迷迷糊糊地闭上了眼睛。

她刚刚闭上眼,就听到胡同里一阵喧哗。一个清脆的声音问讯着:“这里是孙小林的家吗?”
她大声答应着坐起来,就像一团云从炕上飘下来,随即她就看到,那个昨天见过的女卫生兵提着一盏放射黄色光芒的马灯,背着一个棕色的牛皮挎包,带子上栓着一个伤痕累累的塘瓷缸子,还有一条洁白的毛巾,清脆的声音就从她口里发出:“这里是孙小林家吗?”
女卫生兵表情严肃。两个青衣民夫抬着担架站在身后,担架上捆着一根粗大的席筒。女卫生兵将一把金黄色的铜号递给她:“孙大娘,您的儿子孙小林,在攻打县城的战斗中,光荣地牺牲了!”
她感到那把军号就像一块烧红了的热铁,烫得手疼痛难忍,还发出滋滋啦啦的声响。她把烫人的铜号紧紧地接在怀里,就像接住吃奶的婴儿。
“孙大娘,您的儿子牺牲在冲锋的队列里,他的死是光荣的。请您赶快验收,我们去送别人的儿子回家。”
村长歪过头吩咐民兵队长:“把席子解开,让大婶看看儿子。”
一道灿烂的绿光随着席筒的张开流泻出来。她的哭声一下子堵住了。她看到,一个身穿绿衣的士兵鲜明地出现在她的眼前。菩萨啊,她的心激动地跳动着,这不是我的儿子!他们抬来的不是我的儿子!她把头低下去,一直低到离那个士兵很近的地方。她嗅到了像结了冰的糖葫芦散出的甜丝丝的气味。死者很年轻,跟她的儿子同样年轻,肯定也没超过二十岁。看上去非常柔软的头发遮住了他的额头,脸色像冻了的苹果,凝着一层深红的蜡光,两道浓眉下,漆黑的睫毛交叉在一起。这是一张年轻漂亮的脸,脸上凝固着甜蜜的微笑。
女卫生员眼里跳动着惊恐不安的光芒:“这怎么可能?我亲眼看着他卷进席筒的,他没穿敌人的衣服。”
民兵队长冷冷地说:“好啊,你们把一个敌人抬了回来!你们把烈士的遗体抛弃了!”
女卫生员大喊着:“胡说!”
“别急,”村长老练地说,“也许是临时换了套衣服?这种事情打扫战场时经常有。大婶子,你好好认认,这是不是小林?”
她把眼睛几乎贴到了青年的脸上,唤到一股熟悉的奶腥气。她将死者额上那缕头发拢上去,看到他双眉之间有一个蓝色的洞眼,边缘光滑而规整,犹像匠人用钻子钻出来的。她默念着:也是个苦孩子啊!她的眼泪如同连串的珠子,滴落 在死者手上。这时,她听到一个细弱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大娘,我不是您的儿子,但请说我就是您的儿子,否则我就要被野狗吃掉。大娘,求求您,您对我好,我娘也会对您的儿子好……”
她感到鼻子一阵酸热。她把脸贴到士兵脸上,大声哭喊着:“儿子,你就是我的儿子……”
她找出一条新的毛巾,蘸了热水给他擦脸。她将小林与眼前的士兵进行了对比,越来越感到他们相似,简直就像孪生兄弟。她找出小林的衣裳,给他换上。她想,无论如何也得弄副棺材。她把墙根那个木柜拖出来,将破衣烂衫揪出来。她嘟哝着:“孩子,委屈你了……”

她听到有人在胡同里大声喊叫:“这是孙小林的家吗?”她急忙从炕上爬起来,到了大门外,看到那个女卫生员提着一盏马灯,斜背着一个牛皮挎包——带子上拴着一个伤痕累累的搪瓷缸子和一条洁白的毛巾——急匆匆地走过来。女卫生员身后,两个青衣民夫抬着一副担架,担架上捆着一根粗大的席筒。女卫生员满面悲凄,低声问讯:“这里是孙小林的家吗?”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对络绎不绝的担架队、冲出来的医生、声音哑的卫生员的描写,体现出伤亡的严重、战事的惨烈残酷。
B. 孙大娘认下眼前的士兵,是在儿子生死未卜的悲痛中将其认作了儿子的“替身”,找到了自己情感倾泻的对象。
C. 小说兼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描写,刻画了鲜明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内心细腻的情感。
D. 小说运用幻觉现实主义手法,以虚写实,以梦境折射出孙大娘真实而丰富内心世界,强化了主题的呈现。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第二部分开头写她“就像一团云从炕上飘下来”,比喻新奇生动,表现了孙寡妇体力透支心力交瘁和迷迷糊糊的状态。
B. 小说主要通过孙寡妇的“有限视角”叙述故事,有利于拉近读者与人物的距离,细腻地表现人物在战争中的复杂心理。
C. 作者有意重复安排“女卫生员来家通知孙寡妇”的情节,同样的打扮和语言,强化了小说情节的起伏波澜和悲剧气氛。
D. 战争中的村庄本应弥漫着火药味、血腥味,而孙寡妇却从去世士兵身上闻到了“甜丝丝的气味”,表现了她的念子心切。
小说中颜色的描写多次出现,既形成了强烈的视觉效果,更有助于表现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请据此梳理小说第二部分中孙寡妇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9. 莫言对诺贝尔委员会将自己的风格定义为“幻觉现实主义”的说法表示认可,他说:“作家的责任、本事就是写出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东西,有变形有夸张有想象有虚构。”请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谈谈莫言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理念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二:
初,选人李公义陈言,请为铁龙爪以浚河。其法用铁数斤为龙爪形沈之水底系絙以船曳之而行。宫官黄怀信以为铁爪,只列干木下如耙状,以石压之,两旁系大絙,两端钉大船,相距八十步,各用革车绞之,去来挠荡泥沙,已,又移船而浚之。事下大名安抚司,安抚司命金提司管勾官范子渊与通判、知县共试验之,皆言不可用。会子渊入京师,王介甫问子渊:“浚川铁耙、龙爪法甚善,何故不可用?”子渊因变言:“此诚善法,但当时同官议不合耳。”介甫大喜,即除子渊都水外监丞,置浚川司,使行其法。子渊乃于河上令指使分督役卒,用二物疏浚,书其课曰:“某日以扫疏若干步,深若干尺。”其实水深则耙不能及底,虚曳去来,水浅则齿碍泥沙,曳之不动。会都水监丞程昉于大名河曲开直河,子渊属昉称直河浅,牒浚川司使用耙泼之,昉从之。是时,天下皆言浚川耙如儿戏,适足以资谈笑,王介甫亦颇闻之,更下河北安抚司,令保奏。会介甫罢相,文潞公上言:“河水浩大,非耙可浚,秋涸故其常理,虽河滨甚愚之人,皆知浚川耙无益于事。臣不敢雷同保奏,共为欺罔。”奏上,上不悦,命知制诰熊本与都水、转运司共按视。诸扫人言:“水皆夏溢秋复,不惟此一年。”乃奏:“水落实非耙所致。”上又命内供奉官冯宗道试浚川耙于汴水。每料测量,有深于旧者,有不增不减者,大率三分各居其一。宗道每日据实奏闻,上意稍悟。会荥泽河堤涨急,诏判都水监俞充往治之,河危将决,赖用浚川耙疏导得免,具图以闻。上嘉之。
(节选自《涑水记闻》)
10.文中画红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其法用铁A数斤B为龙C爪形D沈之E水底F系絙G以船H曳之I而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已,又移船而浚之”的“已”,意为停止,与成语“无法自己”的“已”意思不同。
B.课,原意为根据一定标准对官吏进行考核,文中指范子渊记录下来以备考核的业绩。
C.“资谈笑”的“资”,意为供给,与《谏逐客书》中“逐客以资敌国”的“资”意思相同。
D.“共为欺罔”的“罔”,意为欺骗,与《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的“罔”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候补官员李公义提议用铁龙爪疏浚黄河河道,宰相王安石认为这种浚河的方法很好,于是他设置浚川司,并派范子渊前去依法施行。
B.宫官黄怀信在铁龙爪的基础上,以铁、木、石为材料,制作了更为大型的浚川耙,配合绞车同时使用,可以高效地疏浚黄河河道。
C.王安石推行使用浚川耙,但是百姓都认为这并不奏效,王安石又把浚川之事交由河北安抚司负责,要求推荐有能力的官员去实施。
D.荥泽河的水位上涨,情势危急,判都水监俞充前往治理,他使用浚川耙疏通河道,成功地避免了决堤,上报朝廷后受到皇上赞赏。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2)子渊属昉称直河浅,牒浚川司使用耙浚之,昉从之。
14.对于新工具浚川耙效用的争议,皇上体现出明君应有的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l0-16题。
霓裳中序第一·亭皋正望极
姜 夔
亭皋正望极。乱落江莲归未得。多病却无气力,况纨扇渐疏,罗衣初索。流光过隙,叹杏粱、双燕如客。人何在?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
幽寂。乱蛩吟壁,动庾信、清愁似织。沈恩年少浪迹,笛里关山,柳下坊陌。坠红无信息,漫暗水,涓涓溜碧。漂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垆侧。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乱落”既写出了莲花的凋零衰败,也表达了词人内心的烦闷、愁苦之情。
B.“纨扇渐疏,罗衣初索”暗含时令已是秋天,交代了“多病却无气力”的原因。
C.“叹杏梁、双燕如客”不言客如双燕,反言双燕如客,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的飘零之感。
D.“一帘”两句由实到虚,承接了上句“人何在”,表达了词人对佳人的思念之情。
16.词的下阕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老子》四章中用“ , ”两句写自我夸耀的人建立不起功勋,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
(2)《大学之道》中指出修身最为重要,任何人都要修身的句子是:“ , ”
(3)《将进酒》中显示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I8-l9题。
外公肩膀上挑着浇菜水桶.水桶上斜插着两个用竹筒做的喷头。水桶往下倾斜,水就像雨点一样喷洒出来,逆光看过去,两扇水雾都挂着小小的彩虹。田垄上的菜,沾上水,忽然鲜艳起来,活跃起来。两个小小的喷头洒下的好像不仅仅是水。外公的菜园子,像一个巨大的调色板,韭菜的苍翠,盖菜的幽蓝,青菜花的嫩黄,长茄子的紫黑,旱黄瓜的乳白,在屠宰场灰暗沉闷墙壁的衬托下,是一片跳动着的色彩。这个调色板像一池春水,一年四季不干枯。当然,并不适宜把这想象成外公在地里作的画,因为外公只是个农民。
外公总是穿着一身黑衫裤,一年到头都是如此。他看上去 ① ,实际上心思缜密。他把这块菜园子收拾得 ② ,时下种什么菜应季好卖,他了然于心。大家都种同样的莱,他的第一个上市。他的菜从种下到收割,周期比别人短一些。他比别人能吃苦,更重要的是他凡事都爱琢磨。他早上割了这茬菜,下午新的菜苗就栽上了。其间的翻地、耙地、备苗等等,③ ,如行云流水。外公的菜园子,不能比喻为时髦橱窗,却能引领着时蔬的上市。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气候变化导致北极海冰缩减已是不争的事实。但科学家们发现,在海冰面积本该恢复的冬季, 。近日,一项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的研究指出,“大气河”的强大风暴在冬季越来越多地到达北极,阻碍了海冰的恢复,特别是在挪威和俄罗斯北部海岸的巴伦支海和喀拉海,因“大气河”因素导致的冬季海冰减少占这些地区海冰减少总量的1/3。所谓“大气河”,是指大气中细长而强劲的水汽输送通道,一般长数千公里,宽数百公里。“大气河”像横亘于天空中的巨大河流, ,可与陆地上径流量最大的河流——亚马逊河的水流量相当。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来势汹涌,尽管其宽度仅占总纬圈的10%,但其输送的水汽占中低纬度向两极方向水汽总输送量的90%。①“大气河”是地球上最具破坏力的天气现象之一,②所到之处往往暴雨如注,③极易引发洪水,泥石流和城市内涝等自然灾害,④进而促使交通中断、大规模停电。⑤在中纬度地区,有30%-50%的极端暴雨都与“大气河”密不可分。⑥欧洲地区过去20年有19次强风暴,其中14次是“大气河”导致的,⑦每次造成至少10亿美元以上的经济损失。⑧不过从好的方面来讲,⑨在干旱季节和干旱区域,⑩“大气河”是减少旱情最迅捷的天气系统。
20.下列各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处“大气河”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这是激烈的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
B.全球抗疫,命运与共,团结合作是最强的“免疫力”。
C.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D.不管做什么工作,必须首先了解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宁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2.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生最浪漫的事莫过于,祖国召唤时,我们正青春。”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是青春该有的模样。在广袤乡村“自讨苦吃”,努力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风雪边关枕戈待旦,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科技前沿创新竞进,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进;在三尺讲台默默坚守,一支粉笔书写芳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1800字。1. D C “传统并不是古代的东西”错,曲解文意。由原文“在历史性的视域中,传统一也绝不是现成地停留在遥远古代的东西”可知,这里有限制性视角“在历史性的视域中”和修饰词语“不是现成地停留在遥远”。)
2. B(“即能在改变他者的基础上改变自身”错,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另一方面则是创造性在起作用,即能够在改变他者的同时改变自身”可知,“改变他者”与“改变自身”是同时进行的。)
3.A(第二段主要是说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需经历“文化结合的锻炼", A项只是说中西文化,经济的侵入,并没有提及借鉴发展。)
4①引用论证,第一段中引用中央领导人的话,说明“中国式现代化”要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并且这种开放包容是立足于自身之上的。②对比论证,第二段中论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将“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做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做法进行对比,突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③举例论证,文章列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例子,说明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需经历“文化结合的锻炼”这一观点。(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5①必须对外学习,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借鉴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成果。②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绽放出现代魅力。③将西方先进文化和科学成果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使它们成为我们自己的东西。(每点2分,意思对即6. B 7. D
8. ①孙寡妇先看到“黄色的马灯”“金黄色的铜号”,这些本是暖色,这里却反衬出孙寡妇失去儿子的悲凉和痛苦。②后来打开席筒看到的是一道“灿烂的绿光”,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体现出孙寡妇发现死者不是儿子的激动和惊喜。③然后孙寡妇仔细端详士兵的脸,“深红的蜡光”是死者生命力的余晖,“蓝色的洞眼”残酷冷峻,由此而转为母性的慈爱和悲悯。
9. ①立足现实:小说借助孙寡妇的悲惨遭遇反映现实,揭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幻灭与苦痛(孙寡妇的两个儿子都在战争中牺牲);同时也表现了血腥战争年代人性的美好(看到死去的“儿子的敌人”,孙寡妇同样同情这个年轻人,对他的死感到悲伤)。②变形夸张:如“军号就像一块烧红了的热铁”;“一道灿烂的绿光随席筒的张开流泻”;“他双眉间蓝色的洞眼”等。③想象虚构:第二部分孙寡妇的梦境;还有文中的一些细节如“她听到一个细弱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大娘,我不是您的儿子,但请说我就是您的儿子,否则我就要被野狗吃掉。大娘,求求您,’”都是想象虚构。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在儿子生死未卜的悲痛中将其认作了儿子的‘替身’,找到了自己情感倾泻的对象”错误。根据原文“她默念着:也是个苦孩子啊!她的眼泪如同连串的珠子,滴落在死者手上。这时,她听到一个细弱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大娘,我不是您的儿子,但请说我就是您的儿子,否则我就要被野狗吃掉。大娘,求求您,您对我好,我娘也会对您的儿子好……’”,“她感到鼻子一阵酸热。她把脸贴到士兵脸上,大声哭喊着:‘儿子’,你就是我的儿子……”可知,孙大娘认下眼前的士兵是出于一个母亲对不幸孩子的同情和悲悯,并不是找一个替身来倾泻悲痛。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体现了她的念子心切”解读有误,表现了一个母亲超越了敌我界限的博爱和慈悲。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描写特色及人物心理的能力。
先找出第二部分描写颜色的词,再结合上下文分析人物心理。
(1)“她大声答应着坐起来,就像一团云从炕上飘下来,随即她就看到,那个昨天见过的女卫生兵提着一盏放射黄色光芒的马灯,背着一个棕色的牛皮挎包……”“女卫生兵将一把金黄色的铜号递给她”,“黄色的马灯”“金黄色的铜号”,这些色调都是暖色的;但是女卫生员告诉她儿子小林牺牲了,“她感到那把军号就像一块烧红了的热铁,烫得手疼痛难忍,还发出滋滋啦啦的声响”,这些暖色调反衬出孙寡妇失去儿子的悲凉和痛苦。
(2)打开席子,“一道灿烂的绿光随着席筒的张开流泻出来”,“绿光”是因为死者穿的衣服是国民党的绿军装;而“灿烂”反映出孙寡妇发现死者不是儿子的激动和惊喜:“菩萨啊,她的心激动地跳动着,这不是我的儿子!他们抬来的不是我的儿子!”。
(3)然后孙寡妇仔细端详士兵的脸,“看上去非常柔软的头发遮住了他的额头,脸色像冻了的苹果,凝着一层深红的蜡光”,“深红的蜡光”是死者生命力的余晖;“她将死者额上那缕头发拢上去,看到他双眉之间有一个蓝色的洞眼,边缘光滑而规整,犹像匠人用钻子钻出来的”,“蓝色的洞眼”残酷冷峻。看到的这些唤起了孙寡妇的母爱,“她默念着:也是个苦孩子啊!她的眼泪如同连串的珠子,滴落在死者手上”,由此而转为母性的慈爱和悲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考生要抓住“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有变形有夸张有想象有虚构”来分析。
①变形夸张:
如“那把军号就像一块烧红了的热铁,……还发出滋滋啦啦的声响。她把烫人的铜号紧紧地接在怀里,就像接住吃奶的婴儿”;“一道灿烂的绿光随着席筒的张开流泻出来”;“看到他双眉之间有一个蓝色的洞眼,边缘光滑而规整,犹像匠人用钻子钻出来的”等。
②想象虚构:
整个第二部分都是孙寡妇的梦境;细节如“她听到一个细弱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大娘,我不是您的儿子,但请说我就是您的儿子,否则我就要被野狗吃掉。大娘,求求您,您对我好,我娘也会对您的儿子好……’”;
③立足现实:
小说运用超越现实的描写,借助孙寡妇的悲惨遭遇反映现实,“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大林前年死在打麻湾的战斗中、小儿子小林正在随军攻打县城”,但从小说第三部分来看,小林应该也牺牲了;小说也表现了现实血腥黑暗的战争年代中人性的美好,如第二部分孙寡妇的梦境,看到死去的是“儿子的敌人”,但她同样同情这个年轻人,对他的死感到悲伤,“她感到鼻子一阵酸热。她把脸贴到士兵脸上,大声哭喊着:‘儿子,你就是我的儿子……’”。总之,文章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幻灭与苦痛。
10.【参考答案】DFG
【解析】句意:这个方法是用几斤铁铸成龙爪的形状,把它沉到水底,系上大绳索,用船拖拽它前行。
“其法”是主语,“用铁数斤”是状语,“为”是谓语,“龙爪形”是宾语,结构完整,后面断开,即D处断开;
“沈之水底”是“沈之(于)水底”的省略句,“水底”后断开,即F处断开;
“系絙”是动宾结构,后面断开,即G处断开。
11. 【参考答案】A
【解析】A.“意为停止”错,应为时间词“不久”,句意:过一段时间,再移动船只疏浚其他地方。/“无法自已”的“已”是“停止”,句意: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C.正确,“资”,意为供给,句意:正适合供人们谈笑。/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D.正确,“罔”,意为欺骗,句意:共同做欺骗君王的事。/“罔”,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句意: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2.【参考答案】B
【解析】“可以高效地疏浚黄河河道”无中生有,原文“宫官黄怀信以为铁爪,只列干木下如耙状,以石压之,两旁系大絙,两端钉大船,相距八十步,各用革车绞之,去来挠荡泥沙,已,又移船而浚之”只是介绍了制作和使用方法,没有谈到效果。
13【参考答案】
(1)君主广泛地听取和接纳意见,那么权臣就不能堵塞蒙蔽君主的耳目,下面的情况就能够到达君主那里;
(2)范子渊告诉程昉说直河水浅,可上报文书给浚川司,用浚川耙疏通河道,程昉听从了他的建议。
【解析】
(1)“兼听广纳”,广泛地听取和接纳意见;“拥蔽”,堵塞蒙蔽;“通”,通达。
(2)“属”,通“嘱”,告诉;“牒”,文书;“从”,听从。
14【参考答案】①皇上既没有偏信王安石的保奏,也没有偏信文潞公的上奏;②他先安排了熊本去视察,又派遣冯宗道去汴水做试验。
【解析】由“王介甫亦颇闻之,更下河北安抚司,令保奏。会介甫罢相,文潞公上言:‘河水浩大,非耙可浚,秋涸故其常理,虽河滨甚愚之人,皆知浚川耙无益于事。臣不敢雷同保奏,共为欺罔。’奏上,上不悦,命知制诰熊本与都水、转运司共按视”“上又命内供奉官冯宗道试浚川耙于汴水”可知,皇上既没有偏信王安石的保奏,也没有偏信文潞公的上奏;他先安排了熊本去视察,又派遣冯宗道去汴水做试验。
【参考译文】
唐太宗问魏征:“君主怎样能够明辨是非,怎样叫昏庸糊涂?”魏征答:“广泛地听取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个人就会昏庸糊涂。君主广泛地听取和接纳意见,那么权臣就不能堵塞蒙蔽君主的耳目,下面的情况就能够到达君主那里。”唐太宗说:“好啊!”
当初,有个叫李公义的选人陈述,请求以铁龙爪疏浚黄河。这个方法是用几斤铁铸成龙爪的形状,把它沉到水底,系上大绳索,用船拖拽它前行。宦官黄怀信承袭铁龙爪的做法,只在干木下做成像耙子的形状,用石头压着它,两旁系上大绳索,两端钉在大船上,相距八十步,各自用革车绞它,来来去去抓挠荡起泥沙,过一段时间,再移动船只疏浚其他地方。这件事交给大名安抚司去核实,安抚司命金提司管勾官范子渊与通判、知县共同试验这件东西,都说不能用。恰好范子渊回京,王安石问范子渊:“疏浚河道的铁耙、龙爪法很好,是什么缘故说不可用?”范子渊于是改变了先前的话说:“这的确是很好的方法,只是当时一起试验的官员意见不合罢了。”王安石非常高兴,立即任命范子渊为都水外监丞,设置了浚川司,让他推行这个方法。子渊于是在河上发令指使分管督察的役卒,用这两件东西疏浚河道,写上政绩说:“某日用它疏通若干步,深若干尺。”实际情况是水太深那么耙不能到底,空拽着来回,水太浅那么耙齿被泥沙阻碍,根本拽不动。恰逢都水监丞程昉要在大名河迂曲开通直河,范子渊告诉程昉说直河水浅,可上报文书给浚川司,用浚川耙疏通河道,程昉听从了他的建议。这时,天下都说浚川耙如同儿戏,正适合供人们谈笑,王安石也听到了不少,重新下令给河北安抚司,让他们向朝廷推荐人并予担保。恰逢王安石罢相,文潞公上奏说:“河水水势很大,不是耙子可以疏浚的,秋天河水干涸原本就是常理,即使是河边很愚蠢的人,都知道浚川耙对事情没有帮助。臣不敢像他们一样担保上奏,共同做欺骗君王的事。”奏章递上,皇上不高兴,命令知制诰熊本与都水、转运司共同去巡视。各个疏浚河道的人都说:“水都是夏天涨水秋天又下降,不只这一年。”于是上奏:“水位下落实在不是耙的效果。”皇上又命令内供奉官冯宗道在汴水试浚川耙。每次料位测量,有的比原来深,有的不增不减,大概各占三分之一。冯宗道每天根据实情上奏,皇上的内心逐渐醒悟。恰逢荥泽河堤水涨得很急,下诏判都水监俞充前往治理,河堤很危险即将决口,依赖用浚川耙疏导得意幸免,全部画图来禀告皇上。皇上嘉奖了他。
15. B(“交代了‘多病却无气力’的原因”说法不对,从词句来看二者没有因果关系。)
16.①借景抒情,“幽寂。乱蛰吟壁”借环境的清冷衬托自己的愁绪。②用典抒情,用“庚信”的典故,表达自己的愁绪。③比喻抒情,“清愁似织”,化无形为有形,写出了愁绪的稠密。④对比抒情,通过年轻时的快乐与如今的失意落魄相对比,突出了今日的愁绪。(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17. (1)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18.①大大咧咧(漫不经心)②井然有序(井并有条)③环环相扣(每空1分,其他成语符合题意可以酌情给分)
19.①运用比喻手法,把菜园子比喻成调色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菜园中蔬菜颜色的丰富。②“韭菜的苍翠,盖菜的幽蓝,青菜花的嫩黄,长茄子的紫黑,旱黄瓜的乳白”运用几个结构相同的短语,构成排比,具体地写出了菜园子蔬菜种类的繁多和颜色的多样。③对比,将菜园的色彩丰富明亮与屠宰场的灰暗沉闷形成对比,增强了表现力。(每点1分,答出三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20. C(例句和C项中的引号都表示特定称谓。A、B两项,表示特殊含义,D项,表示引用。)
21. A海冰面积也在减少B携水量惊人(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22.语句④修改为:进而导致交通中断、大规模停电。语句⑦修改为:每次造成至少1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语句⑩修改为:“大气河”是缓解旱情最迅捷的天气系统。(每处修改正确给2分,其他修改符合题意可以酌情给分)
23.【写作提示】材料分为两部分,一是提出观点“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是青春该有的模样”;二是列举青春该有的几种“模样”,这几种“模样”均可作为构思立意的角度。围绕着这个观点,抓住“青春”“浪漫”“模样”等关键词,选择一个最佳角度构思立意即可。
【参考立意】
①正值青春年华,在广裹乡村“自讨苦吃”。扎根于广裹乡村,致力于农业生产(或像袁隆平那样致力于农业研究),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②正值青春年华,保家卫国,挺直中国脊梁。立志戍关守边,在风雪边关枕戈待旦,用“血染的风采”换来祖国的祥和、人民的安宁,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③正值青春年华,致力于科技创新,勇攀科技高峰。勤学苦练,倾注一腔热血,在科技前沿创新竞进,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进。
④默守三尺讲台,一支粉笔绘芳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将自己的知识和本领奉献于教育事业,为祖国培育优秀人才。
⑤恰同学少年,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召之即来,来则能战,战则必胜,让人生浪漫而充实,展现青春该有的模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