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海林市朝鲜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海林市朝鲜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5 08:55: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朝鲜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第二次月考
语文学科
命题范围:必修上册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7分)
材料一:
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如何实现此种理想 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 ”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达而已。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烈的。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 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不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沃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i用,即“杀伐以时”。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鼋鼍、鱼鳖、鳅鳢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入动物的关系与启示》)
材料二: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A科学事实。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并把握两个所指:
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馈赠了人类居所与养分。自然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的源。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其二,自然界的演化出现了异化,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人类,自从有了人类,地球史便进入“人类纪”,即由人类主导的地质年代。随着文明的发展,今天作为自然界之产物、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已有能力把地球和自己一同毁灭,而且人类的所作所为正在毁灭地球和自己,生态危机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难。地球要延续,人类要延续,这是文明的思维。地球能否延续,人类能否延续,这是文明的忧患。总之,人类搭乘着地球之舟漂浮在无垠的星际海洋,与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
其实,从更宏阔的视野上看,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于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即生命共同体。山和水是有生命的,山和水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反过来又是生命的产物。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成其为地球--一颗绿色的星球,一颗向太阳开放、从太阳获得源源不断能量补充的星球,否则就会像太阳系其他星球一样是毫无生息的死球。善待地球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一旦丧失,生物圈这一生命共同体就会崩渍,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会瓦解。地球自然万物作为生命共同体或生物共生体系的良性运转,是维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摘编自刘湘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
材料三:
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怨天尤人”,把环境危机的原因归咎于自然界本身。但是,近年来,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非科学活动,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人类出于自己生存和繁衍的需要,一方面,将自然界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资库,任意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则错误地把自然界当作“垃圾桶”,肆意弃置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品。到头来,人类意欲征服自然,却反遭自然界的惩罚。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已经发挥到了顶点,而是意味着人类并没有解决好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其实,真正自觉的能动性的发挥,应当以对受动性的认识为约束条件,能动性本身也应表现为两个方面:在认识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在改造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如果后者不以前者为基础,能动性就可能超越受动性而变成一种盲目性的意向活动。要调整好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了解。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把人们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上。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脱离人的受动性而盲目膨胀,这种“能动性”无疑会祸及自身。恩格斯在总结了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经验与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的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们不能只注重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而忽视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作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卫美云《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之辨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秦儒家崇尚仁爱,主要表现在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博爱之情,而对于动物,他们认为爱人甚
于爱物,是有差别的。
B.人类离不开地球的哺育,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二者互为依赖,互为支持,才有了今
天生机勃勃的地球生命。
C.材料三中“能动性”主要指人类的主观意向和活动,如“杀伐以时”“善待地球”“掠夺和浪
费自然资源”等都属此类。
D.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人类不仅负有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责任,还必须具有与自然
和谐相处的能力。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荀子看来,人类有智慧和道义,有超出动物的道德水平,因此人利用动物、杀位捕猎是有其
天然的合理性的。
B.材料二中的“生命共同体”,是指人与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材料一
中先秦儒家的观点完全不同。
C.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的力量使得人类似乎拥有了对地球生杀予夺的权力,但地球的毁必定
带来人类的毁灭,二者命运与共。
D,材料一中多处引用古人古籍中的话,材料二中列举了一组数字,这些内容都为观点的论证提
了有力的材料支撑。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C。“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D.“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4.同一话题往往有不同论述角度,简要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角度上有何不同。(4分)
5、当前我国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请结合以上材料谈
谈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4分)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仲尼之将丧
冯至
仲尼自从春天去了以后,意味的阑珊,情绪的萧索,更甚于前年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了。那时他满心满意地想,世态是一年不如一年,我的《春秋》写到这里也尽够了。天啊!你总还可以多给我几年的生命吧;我要努力在我这未来的几年以内,把我们先哲传下来的一本《易经》整理一番;把我的哲学思想都借着这部古书表现出来,留给我的弟子们--咳,他们真是可怜,像是船没有舵,荒野浓雾中没有指南车呀。哪知到了现在,转瞬间就快要两年了,《易经》,一点儿没有着手;《春秋》,也有刻在竹板儿上的,也有涂在一卷一卷的树皮上的,错错乱乱地在他的房里堆积着,向来不曾有过一个人来过问。就是那张古琴,伴着他流浪他乡,十四年总在身边的,现在挂在壁上,不但着了许多灰尘,并且结上许多蜘蛛网了。他每每在黄昏时节,倚着窗子望落日,领略着自然间的音乐,正在忘机物我、融会一切之际,房子里便会发出来一种苍茫的音调,使他回转头来,目光懒懒地落在那张琴上,他这般伤感地自语,不知说了多少次了:
一当年从我困于陈蔡的故人们,死的死了,不死的也多半在远方,只剩下这张琴,寂寞无语的琴……
二十年前,奔走齐鲁之间,追慕着古代的风光,正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实现在这乱世上最热衷的时期。一天独自一个人登上泰山的高峰,澄滓太清,齐鲁俱磅礴于茫茫大气之内,自己不觉得胸怀高朗:
-啊,当初登上东山,觉得鲁小,现在立在泰山顶,天下并不大呀!
现在呢,泰山依旧是那样嵯峨,可是旧日的气概一点也没有了,耳边只是缠绕着一个樵夫的哭声,凄凄婉婉地。心里忽地一片苍凉,宇宙都似乎冰化了一般,一个久已消逝了的泰山樵夫的影子,有如白衣的神显现在黑漆的夜色中,又回到他的意念之内了。
--樵夫啊,你是世间的至圣!当我们在泰山的幽径里相遇时,你哭得是恁般地苦闷,岩石为之堕泪,鸟兽为之惊心。我这愚蠢的人啊,我那时不但不能领会,还要问你为什么哭。樵夫啊,你说,你自伤,所以这般哀泣……茫茫天空,恢恢地轮……万物的无着无落,是这样锐敏地感动了你……你深人
了人生的真髓、宇宙的奥秘:我直到今日,才能了解你!
他头脑眩昏,目光放出许多火花一泰山也似乎旋动起来,地在震动,远方的河水在沸腾,他颤着……
--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
杖,被掷在一边,颓然坐在阶上了。两手托着颐。 --赐呀,你来了 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他远远望见一个衣冠齐楚的人,渐渐辨别了知道是子贡以后,慈母见了远方归来的游子一般,两目射出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迎上去,紧紧地握着子贡的手。
--赐呀,你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先生....
--赐呀,你看这座泰山呀。你说它有时要崩颓吗 --先生..
--寂寞呀……赐,你日日锱铢为利,你好久不到我这里来了……
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经过,顺便看看先生,并且想问一问他近来对于政治上的意见。哪知出乎意料,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
--先生,可是病.…
--我哪里有什么病,只是昨夜做了一个梦。咳,这样的梦也不止一次了。你说,前面的泰山,有崩堕的那一天吗
--先生,梦是无凭的;泰山是不会崩颓,如同哲人永不陨亡一样…… --赐呀….
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
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台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子贡站立在先生的身旁。等到浮云散开了以后,一只雄鸡高踞在树巅,叫起来了。
--赐呀,这是什么在叫 仲尼低着头。一切都在白昼的梦里迷迷蒙蒙的。 --先生,是一只雄鸡。
--啊,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他抬起头,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假如仲由还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下来,把它的羽毛插在他的冠上;把它的血肉来供我的馐馔。可怜他金星随着太阳一般,傍着我车尘劳碌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过我;同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 他終:很惨怛地死了!
我抱着我狸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用我一天,种种魔鬼的力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四海之大,没有一个地方容我的身躯,终于不能不怀着惆怅回到我这儿时的故乡。故乡真是荒凉呵,乡音入在耳里,泪便落在襟前了。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几时的门巷变成一片瓦砾,生遍了鬼棘向我苦笑。防山侧父母的坟!已经被人踏平。我哪里还有读易奏瑟的心情呢。
我为什么回到个故乡来呢 我早就应该……我为什么不死在匡人手里 为什么不死在陈蔡人的手里 那时候的死,是怎样地光荣!怎样地可以自傲!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身边,仲由在我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地悠扬,怎样地美丽呀!现在,不肯“先我死”的颜回也死了,勇健的仲7也死了,百十个弟子都各自走上自己的路了。死也要有死的时候。
仲尼一气说尽了多少天》蓄着的抑郁,两目像着了疯狂,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淤塞着,再也说不下去了。子贡想用旁的话路岔开,却找不出适当的词句。
仲尼依然坐在门前。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远远近近,静悄悄使人听到万籁中极细微的呼吸……
正是傍午的时分。
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
(有删减)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光已逝,目睹沾满灰尘,结上蛛网的古琴,以及未能完成的著述,孔子意味阑珊,情绪低落。
B.樵夫在很大程度上与孔子形象相通,这一形象的设置可以让孔子在抒发自己的情感时更有依托。
C.子贡的形象与仲由的形象互为映衬,同时和孔子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孔子对理想的执著坚持。
D.小说回忆与现实交织,如困于陈蔡,流离楚卫等回忆性片段,让读者更好地感受人物内心世界。
7.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赐,你日日锱铢为利”流露出孔子内心对子贡的不满,暗示子贡的追求与孔子的思想背道而驰。
B.文中画横线的两处文字内容相同,语气不同,前者表现对子贡到来的期盼,后者则有埋怨之意。 C.“子贡想用旁的话路岔开,却找不出适当的词句”,说明子贡不了解孔子心情骤变的真正原因。 D.高踞树巅的雄鸡唤起了孔子对子路的回忆,他为其命运悲叹,却又为其杀害生灵的行为而痛心。
8.冯至创造了“‘抒情诗’的历史小说”,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特点。(4分)
9.结合文本和你对孔子的了解,分析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泰山”意象的深刻意蕴。(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2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披,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B.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C.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D.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人,代指有美貌的人。古诗文多用以指自己所怀念向往的人。
B.和,音 hè,唱和,应和。文中是伴奏的意思。
C.西、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
D.造物者,原指“天”,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
12.对《赤壁赋》第二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客人的歌声;第二层,写作者的箫声。 B.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C.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写可为下层转“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D.本段的“悲”从客人悲凉的箫声中体现。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13.下列对文中作者情感变化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喜→哀→喜
B.哀→喜→哀
C.哀→喜
D.喜→哀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2)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登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①公元765年,杜甫带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漂泊。这首诗大概写于诗人出川途中。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旅夜书怀》诗,标题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旅夜”交代时间,点明诗人处境;“书怀”
小龙共限本)
即抒发情感。
B.《旅夜书怀》的尾联是诗人发自肺腑的呐喊,表明诗人决心像沙鸥一样,展翅飞翔,对未来充满了豪情壮志。
C.《登高》的颈联,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体衰多病,诗人蕴蓄的复杂情感,动人心弦。
D.《登高》被后人赞为古今七律第一,其尾联的“繁霜鬓”与“浊酒杯”写尽诗人艰难苦恨的人生境遇和悲凉之情,体现了沉郁顿挫的特色。
16.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歌抒发的情感的异同。(6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9分)
17.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20分)
(1)方宅十余亩,______________。榆柳荫后檐,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2)元嘉草草,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看万山红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舸争流。(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老子》中说:“___________, ___________”。
(5)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要有远大志向,应该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
(6)《老子》第六十四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诉我们“为”“治”的最佳时机。(4)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也表达了类似的认识。
《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吾尝跂而望矣,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 (a)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 );哪里还肯看下去呢 只好去欺负动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布环影响,造成环习惯。……现在是在战争的时期,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延安虽热还没有战争,但军队天天在前方打仗,后方也唤工作忙,文章太长了,有谁来看呢 (b)有些同志在前方也喜欢写长报告。他们辛辛苦苦地写了,送来了。其目的是要我们看的。可是怎么敢着呢 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 也不好,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
18.对文中“他们”指代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延安的群众
B.幼稚的人
C.长而空的文章
D.后方的同志
19.对文中a、b两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都是设问句,无疑而问,引起读者的重视和思考。
B.都是反问句,加强语气,加强否定的意味和含义。
C.a是设问句,无疑而问;b是反问句,加强语气。
D.a是反问句,加强语气;b是设问句,无疑而问。
20.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群众见了就摇头,因为空而且长
B.因为空而且长,群众见了就摇头
C.群众见了就摇头,因为长而且空
D.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
四、作文(60 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老子·八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之所以推崇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水包含了“利他”精神。
黄宗羲提出“有生之初,人各自利也”,强调了维护和发展自身利益的合理之处。但当今有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将个人私利作为唯一追求。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朝鲜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答案
1.C【解析]A.“对所有人一视同仁”错误。由材料一第1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一-爱物’的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可以看出,先秦儒家对人的爱是有所区别的。B.“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错误。由材料二第1段“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可以看出,对地球而言,“人类的力量支持”绝非必要。D.“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错误。由材料三最后一段“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作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可以看出,选项对人类之于自然
的角色的判断是错误的。人类负有“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责任”于文无据。
2.B【解析]B.“这与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完全不同”错误。由材料一第1段“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可以看出,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尊重了动物与人是有机整体的存在关系,这和材料二的“生命共同体”的观点是一致的。
3.D【解析]D.“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是孟子劝谏齐宣王施行仁政的话,说的是一种不忍杀生的心理状态,强调君子的恻隐之心,与材料二论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不符。
4.①材料二,立足科学事实,围绕人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的辩证关系,从正面展开论述。②材料三,立足人类未能摆正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而导致危机出现这一角度,从反面论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5.①了解自然。加深对自然规律的了解,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②爱护并尊重自然。爱护动物,尊重其本性:善待地球,保护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③适当利用和改造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杀伐以时”。
6.C【解析]C、“互为映衬”分析错误。文章描写了子贡形象和仲由形象,但作者写这两个人物并不是互为映衬的关系,且子路的形象与孔子并未形成对比,文章写子路一直追随孔子,为了实现孔子的理想而奋斗。
7.D【解析]D.“却又为其杀害生灵的行为而痛心”理解错误。依据原文“可怜他金星随着太阳一般,傍着我车尘劳碌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过我:同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 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可知,孔子对仲由一直追随自己、而自
己却没有给仲由带来什么好处而感到痛心。
8.①从内容上说,这篇小说取材于《论语》这部儒家典籍和《史记·孔子世家》中的重要史实,作品富有历史韵味。②小说淡化情节,重点刻画人物心理,有较强的主观性抒情性,作品充满诗化的意境。
9.①“泰山”寓意孔子的人生。泰山的嵯峨表现孔子年轻的形象,泰山的倾颓预示孔子的人生将丧。②“泰山”象征着孔子的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登泰山而小天下”显示孔子年轻时平治天下的抱负,“泰山其颓”暗示孔子政治理想的破灭。“蒙上云霭的泰山”寄托了对未来的担忧。
10.ADF【解析]句意:然而今天的群臣,洁身自好、才能出众的人非常少有,恐怕是因为朝廷求贤之心不急切,鼓励劝勉他们不精诚的缘故。“今之群臣”作主语,为了强调主语,单独断开, A处断句:“罕能贞白卓异者”,“者”表停顿,其后断开,D处断句:“盖”表示原因,“求之不切”与“励之未精”是其两个原因,并且两句话句式结构一致,其间断开,F处断句。故ADF三处断句。
11.C【解析]C.见,表被动 A.官衙、官署/庭院
12.B【解析]B.“证明国家要安宁,帝王有福运,一定要依靠忠良之臣的辅佐的观点”错误,原文“臣闻:父不能知其子,则无以睦一家。君不能知其臣,则无以齐万国”“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掩其所短”可知,魏征将治国和治家作类比,证明了君子“知人”的重要性。
16.A【解析]A选项“请求为官”“功高倨傲”错误,“乞身”是请求辞职之意。21.①寄情于鹤,诗人希望朋友与双鹤相伴,享受在池塘边上高视阔步的悠闲时光。(友(在经历了人生辉煌之后)能够放平心态,安闲度日,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切之情。(裴度的君子之风,表达诗人对朋友清雅孤洁的赞美之情。
20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