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第二次月考
地理(湘教版第一章至第三章)
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图,回答下题。
1.上图四点中气压最高的是( )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2.有关图中各点大气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点为高压 B.近地面大气由B点流向A点
C.高空大气由C点流向D点 D.C点在高压控制下
植物孢粉是植物在繁殖期间撒出的孢子和花粉的总称,当孢粉离开母体撒落在地面,就会被一层层地掩埋在土层或泥炭层中。孢粉数量巨大,在与空气隔绝的情况下,一部分孢粉可以长期留存下来。在辽宁省南部地区距今10000—8000年的泥炭层中,以桦属花粉居多,而现在桦木林已经退缩至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桦树为喜冷耐旱植物。下图为我国大兴安岭的桦木林景观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3.推测近8000年来,辽宁省南部地区的气候变化情况为( )
A.气温降低,降水增多 B.气温升高,降水增多 C.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D.气温升高,降水减少
4.辽宁省南部地区桦树大量生长于( )
A.新生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前寒武纪
北京市某中学利用假期时间,到图中的甲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途经一处石林景观,平地而起,形态各异,岩石多具有水平纹理。随后,同学们查找资料,发现自然界里有些区域的地表被外力雕琢,没有树木,却也成林。图中的景观,是我国四个不同区域的“非木之林”景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示“非木之林”地貌的类型,连线正确的是( )
A.甲——海水侵蚀地貌 B.乙——风沙堆积地貌
C.丙——冰川堆积地貌 D.丁——流水溶蚀地貌
6.甲地的形成过程是( )
①沉积岩形成 ②岩石风化 ③地壳抬升 ④风力侵蚀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③②④ D.①④③②
7.与丁地貌特点形成密切相关的自然要素是( )
A.土壤、大气与水文 B.植被、岩石与大气
C.土壤、大气与植被 D.岩石、大气与水文
读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回答下列各题。
8.关于图中大气组成成分的正确叙述是( )
A.氮气和氧气组成了干洁空气 B.臭氧层能够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
C.二氧化碳被誉为地球的保护伞 D.水汽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我国很多地区冬季道路结冰常常引发交通事故,其中桥面是最易结冰的路段之一。下图是我国四川某地区桥面道路的警示牌,下表示意该地某年1月5—9日天气变化相关情况。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日期 5日 6日 7日 8日 9日
天气符号
气压/hPa 1002 1003 1003 1004 1012
日均温/℃ 10 6 6 5 3
9.推测下列时段中桥面最容易结冰的是( )
A.6日早晨 B.7日早晨 C.8日早晨 D.9日早晨
10.某日清晨道路上无结冰,但桥面上有结冰的原因是( )
A.桥体辐射冷却速度较快 B.桥体吸收大气辐射较少
C.路面辐射冷却速度较快 D.路面吸收大气辐射较少
研究发现,鸟粪可以降低北极的气温。每年迁徙至北极地区的鸟类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约4万吨的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尘埃颗粒不仅集中在鸟群附近,而且在整个北极均有分布。下面的图1示意大气受热过程,图2示意北极地区海鸟。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1.鸟粪对北极地区气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
A.使①増强 B.使②增强 C.使③增强 D.使④增强
12.对降温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017年10月4日中秋之夜,我国云南省大理、丽江等地出现“火流星”照亮夜空的奇观。据卫星观测,该小行星因摩擦生热引发爆炸的高度只有37千米,很可能有未燃尽的陨石落到地面。据此,完成下题。
13.小行星爆炸发生在(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大气层以外
下图为第70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官方海报,海报主要内容为一个男人面朝大海,向一艘船挥手,手中的手帕向后飘扬。读北半球某滨海地区海陆环流图(甲)和气温变化特征图(乙),完成下题。
14.为了拍出图中男人的手帕向后飘扬的场景,如果你是导演,你会选择什么时间段来完成拍摄 ( )
A.16时至次日8时 B.8时至16时 C.18时至次日6时 D.6时至18时
对于攀登珠峰原因的最好解释就是“山就在那里”。5月27日11点,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他们在峰顶竖立觇标,安装GNSS天线,开展各项峰顶测量工作。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珠峰山顶的气温较低,从大气受热过程分析,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①辐射强 B.②作用强 C.③辐射弱 D.④散失少
海陆风是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在基本气流微弱时,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风,合称为海陆风。读图,完成下题。
16.亲临海滨地区体验海陆风,下列说法不可信的是( )
A.海滨城市白天多出现云、雨和雾;夜间以晴朗天气为主
B.长发女郎夜晚面向大海,长发朝向内地方向飘起
C.陆风风力一般弱于海风
D.海风对抑制中午暑热,调节气候有一定作用
17.海风转换为陆风的时间大约是( )
A.2~3时 B.6~7时 C.14~15时 D.21~22时
下图为地球大气的部分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8.甲、乙、丙、丁四条曲线中,能正确表示图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情况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图甲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乙为某市2018年12月15日、16日天气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9.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④→③
20.与15日相比,16日气温日较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①减弱,③增强 B.②减弱,③增强 C.②增强,③减弱 D.②增强,④减弱
21.现在我们都在提倡低碳生活,实现低碳生活会使图中( )
A.①增多 B.②减少 C.③减少 D.④增多
流水地貌是由流水塑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在上图所示河流的②处,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 )
A.搬运 B.堆积 C.侵蚀 D.风化
23.如果在图示的①②③④四处进行码头选址,比较合适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区域示意图,图中M、O、P、Q四地分别存在着不同的地貌形态,O地聚落一般分布在河谷两侧的山坡地带。读图,完成下题。
24.下列地貌最可能在图中M地看见的是( )
A. B. C. D.
25.图中O、P、Q三地河谷横剖面分布对应(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综合题(共50分)
26.某城市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城市风”的课题研究。左图为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右图为部分课题研究成果。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左图中A、B、C、D四点的气压由大到小排列的顺序是____。(4分)
(2)左图中A、B、C、D四点的气温由低到高排列的顺序是____。(4分)
(3)左图中的热力环流状况如果出现在深秋时节,从大气的热力作用的角度分析,则A、B中易出现大雾天气的是____。(2分)
(4)右图中的四条短线表示城市风的流动方向。依据热力环流的原理,该市的热电厂应布局在____,城市绿地应布局在____(均填数字序号)。(2分)
(5)请你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出两条合理性建议。(4分)
2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峡湾地貌是冰川侵蚀地貌的一种,常分布于高纬度沿海地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海岸是世界上峡湾地貌最为典型的分布区域。下图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地形及峡湾形成过程示意图。
(1)描述峡湾地貌的景观特点。(3分)
(2)结合图示说明峡湾地貌的形成过程。(6分)
(3)分析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有利于峡湾地貌形成的环境特点。(6分)
28.读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请指出。(2分)
(2)一架飞机沿11km高空从南极飞到北极,依次穿过了哪几层 (2分)
(3)图中b为________层,它的上部气温随高度增加而________,这是因为其中的________能大量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3分)
(4)a为________层,该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________。(2分)
(5)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________层,整个地球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都集中在________层(填字母)。_______(填字母)层中的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影响。(3分)
29.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7分,每空1分)
材料一 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5年11月23日5时2分,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38.0°N,100.4°E)发生里氏5.2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0km。
材料二 甲图为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乙图为地震波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图。
(1)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
A.拉萨 B.济南 C.上海 D.北京
(2)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要了解青海省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________,材料二乙图中A为________,并写出其判断依据 。
(3)在地壳等厚度线图中,0km表示____________(界面),说出该区域地壳厚度的大致分布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可以推断出,此次青海海北地震的震源位于________。(填地壳、地幔或地核)
朝鲜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第二次月考
参考答案
1-5 AABAD
6-10 CDDDA
11-15 ABBBC
16-20 BDABC
21-25 CBCCB
3.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桦树喜冷耐旱,现在桦木林已经退缩至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说明辽宁省南部地区近8000年来气候变得温暖湿润,即气温升高,降水增多。B项正确。
4.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辽宁省南部地区距今10000—8000年的泥炭层中,以桦属花粉居多,说明辽宁省南部地区桦树大量生长的时间大约为距今10000—8000年,为新生代。A项正确。
9.答案:D
解析:冬季,若日平均气温低,且昼夜温差大,则日出前后易出现结冰现象。由表中信息可知,该地9日平均气温最低。8日小雨转晴,9日天气晴朗,8日夜晚和9日凌晨大气逆辐射弱,大气保温作用弱,9日早晨最容易出现结冰现象,D项正确。
10.答案:A
解析:道路上无结冰,但桥面有结冰,说明道路温度比桥面温度高。夜间,与道路相比,桥体悬空,辐射冷却速度较快,桥面上温度更低,因此更易结冰,A项正确。
11.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出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颗粒会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图中①),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从而降低北极的气温。故A项正确。
12.答案:B
解析:夏季气温较高,微生物数量较多,鸟粪被微生物分解的量较多,形成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较多,对降温影响最明显。故B项正确。
13答案:B;
解析:(1)由材料可知,小行星因摩擦生热引发爆炸的高度只有37千米。对流层高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极地平均为8-9公里。平流层顶高度约在50-55千米高度处。 因此小行星爆炸发生在平流层。故B正确,A. C、D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14.答案:B
近地面气温高于高空气温,排除①④结合图中热力环流流向可知,近地面气温④>①,②③的海拔相同,从近地面向高空,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所以高空气温③>②,所以气温最低的为②处
拍出手帕向后飘扬的场景,即在吹海风的时候拍摄即可,即近地面陆地气温高,气压低,海洋气温相对较低,气压相对较高。由图可知,在8时至16时时海洋温度低于陆地,故此时吹海风,可完成拍摄。故选B。
15.答案:C
解析:读图可知,①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为云层反射的太阳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气温低是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故C正确,气温低和太阳辐射强、反射作用强、地面辐射散失少无关,故ABD错,本题选C。
16.答案:B; 解析:(1)海滨城市白天吹海风,气流湿润,多出现云、雨和雾;夜晚吹陆风,气流干燥,以晴朗天气为主;长发女郎夜晚面向大海,长发朝向海洋方向飘起;陆风风力一般弱于海风;海风对抑制中午暑热,调节气候有一定效果。
17.D
海风转换为陆风的时间即大陆气温相对降低、气压升高,海洋气温相对升高、气压降低的时候,即陆地气压大于海洋的时刻。
18.答案:A
解析:根据图示的纵坐标、该大气层的高度位置可判断,该大气层为平流层,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结合温度范围判断甲曲线符合。
19答案:B; (2)C; (3)C
解析:①为未进入大气层的太阳辐射,②为进入大气层受削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太阳辐射进入大气层,太阳暖大地,然后,地面向外释放能量,形成地面长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大部分被大气吸收,从而使得大气温度升高。故正确的顺序是①-②-④。本题正确答案为B。
20.C
①为未进入大气层的太阳辐射,不受天气影响,并且对昼夜温差没有影响。故A错误。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15日天气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比较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比较少,16日天气晴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比较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比较多,所以两天相比,②增强。③为大气逆辐射,15日多云天气,大气逆辐射比较强,16日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比较弱,所以两天相比,③减弱。因此晴天比阴天昼夜温差大,故B错误C正确。昼夜温差指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一天中的最低气温的值主要受大气逆辐射的影响,即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即③的大小来决定,④为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因此④的大小不能直接判断大气保温作用的大小,故D不对。本题正确答案为C。
21.C
A.①为未进入大气层的太阳辐射,与地球表面的人类活动没有关系。故A错误。
B.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实现低碳生活,会减少大气中的各种有害气体含量,增加大气透明度,使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多,故B错误。
C.③为大气逆辐射,实现低碳生活,会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而使得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大气逆辐射变弱。故C正确。
D.④为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实现低碳生活,会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而使得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故D错误。
本题正确答案为C。
22.答案:B;
解析:(1)考查河流弯曲对河流外力作用的影响。在河流弯曲处,凹岸受河流冲刷严重,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凸岸,泥沙淤积,主要表现为流水的沉积作用。图中②处为河流的凸岸,主要表现为流水的堆积作用,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23.C
影响港口建设的区位因素:水域条件(如航行条件、停泊条件)和陆域条件(如筑港条件、腹地条件)。①④两地位于河流的凹岸,河流侵蚀作用显著,河道较深,有利于航行。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24.答案:C;
解析:(1)M地位于海拔5000m以上,可能分布有大面积的冰川地貌。图中A为峡谷,为流水侵蚀地貌;B为风蚀蘑菇,属于风力侵蚀地貌;C为冰斗,属于冰川侵蚀地貌;D为海蚀柱,属于海水侵蚀地貌。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25.B
河流上游地势起伏大,水流速度快,流水侵蚀作用较强,河谷较深,且泥沙淤积较少;下游地势平坦,流速变缓,泥沙沉积导致河谷淤积变浅。故O地河谷对应③处,P地河谷对应②处,Q地河谷对应①处。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26.答案:(1)BACD;
(2)DCBA;
(3)B;
(4)②; ①
解析:(1)从高空等压面分布状况可以判断出,C点为高压,那么近地面的A点就是低压,说明A点受热,气流上升,因此在近地面形成低压。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近地面的气压高于高空的气压,故A、B两点气压高于C、D两点;而在近地面,B点气压高于A点;在高空,C点气压高于D点。故A、B、C、D四点的气压由大到小排列的顺序是B>A>C>D。
(2)地面气温和气压都要高于高空,所以AB气温大于CD。地面A受热,B冷却,气温B
(3)左图中的热力环流状况如果出现在深秋时节,从大气的热力作用的角度分析,则A、B中易出现大雾天气的是B。因为深秋时节,A点受热盛行上升气流,空气容易扩散,不易形成大雾,而B地气温低,又盛行下沉气流,地面水汽容易凝结,形成大雾。
(4)热电厂会污染大气,依据热力环流的原理,该市的热电厂应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之外,适宜布局在②处;城市绿地对大气有净化作用,应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之内,布局在①处。
(5)热岛效应是因为地表硬化、植被减少、人类排放大量的CO2导致,根据这些原因想解决措施即可。郊区地面植被覆盖,地表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对应乙;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可以增加绿化面积和水域面积;合理规划,将重污染企业迁到热力环流之外。
27.【答案】
答案:(1)轮廓(海岸线)曲折破碎,锯齿状;两侧岸壁高直、陡峭,谷底宽;海水深度大。
(2)冰川作用前,由河流切割成V型谷;冰川作用时,随着冰川不断下滑,对河谷进行巨大的侵蚀作用;侵蚀后形成冰川侵蚀地貌(U型谷、刃脊);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了深入海洋的U型槽谷底部,形成了锯齿状海岸线的“峡湾地貌”。
(3)纬度高,气温低;沿海地区,冰川分布的海拔低;有与海岸线平行的海岸山脉,地形有坡度,利于冰川利用重力下滑形成冰川侵蚀地貌(U型谷、刃脊);北大西洋暖流利于大西洋海水源源不断进入谷底。
解析:(1)根据课本内容可知,峡湾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由于冰川硬度大,侵蚀作用强烈,导致海岸线曲折破碎,呈锯齿状;受冰川抛蚀作用,两侧岸壁高直、陡峭,谷底宽;海水的深度大。
(2)根据四个阶段可知,在冰川作用侵蚀前,该地受河流的下蚀和溯源侵蚀作用,该地被切割成V型谷;在冰川作用时,随着冰川不断下滑和抛蚀,对河谷进行巨大的侵蚀作用,侵蚀后形成U型谷、刃脊;受重力作用冰川侵蚀物到达底部,随着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了深入海洋的U型槽谷底部,形成了锯齿状海岸线的“峡湾地貌”。
(3)读图可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的纬度高,气温低;沿海地区由于海拔低,所以冰川分布的海拔也低;由于有与海岸线平行的海岸山脉,地形坡度大,受重力作用,冰川下滑形成冰川侵蚀地貌如U型谷、刃脊;该地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使大西洋海水源源不断进入谷底。
28.【答案】
答案:(1)地面温度过高。
(2)平流层、对流层、平流层。
(3)平流层; 升高; 臭氧;
(4)对流层; 递减;
(5)对流层; a; c
解析:(1)据图可知,图中显示地表温度达50℃以上,明显高于实际温度,存在明显的错误。
(2)由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高度因纬度而有所不同,低纬度地区约为17-18千米,中纬度约为10-12千米,高纬度约为8-9千米。因此一架飞机沿l1km高空从南极飞到北极,依次穿过平流层、对流层、平流层。
(3)图中b为平流层,平流层中臭氧能大量吸收紫外线,因此导致平流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4)a为对流层,据图可知,该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5)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因此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对流层,整个地球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都集中在对流层,即a层。高层大气,即c层,有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影响。
29.答案:(1)A
(2)地震波;横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3)莫霍界面;从西北向东南递减;地壳
解析:第(1)题,在地球的大范围固体表面,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故拉萨所处青藏高原海拔高,地壳厚度大,故地震波到达的晚。第(2)题,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目前主要依靠地震波;图示A的传播速度较B慢,故判断A为横渡,B表示纵波。第(3)题,地壳是指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故地壳厚度为0,表示位于莫霍界面上,图示等值线的分布规律,直接读图即可。材料反映该次地震的震源位于10km处,而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33km,故判断地震震源位于地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