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5 09:33: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全南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从原始时代强调的“致用”观到先秦两汉流行的“比德”观,一直是以功利的态度对待自然山水,直到魏晋时期提出“以玄对山水”,才超越世俗功利而以“虚静”之心对待山水,使自然山水成为美的对象。在这种背景下,南朝宋著名绘画理论家宗炳提出了“畅神”说,开拓了自然审美的新境界。
宗炳在其《画山水序》中说:“于是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他描绘了他在观照山水画时逍遥自在的状态,并道出了绘画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畅神”。这种精神无所束缚无所羁绊的满足,是一种与自然合一,自在欢愉的状态,是宗炳山水画的最高追求。
宗炳的“畅神”说有着丰富的审美内涵。首先,它主张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游玩或对自然山水画的赏玩,全身心地投入到自然山水的怀抱中,与山水融为一体,可以使人忘记世俗的功利,忘掉俗世的烦恼而完全沉浸于自然山水的和谐美之中,使人的紧张精神得到释放,身心愉快,精神爽朗。在宗炳看来,“畅神”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更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它强调的是一种无功利的自由的审美神游。其次,在更高层次的审美意义上,它主张通过对自然山水的审美体验达到“畅神”而体“道”。他在《画山水序》中明确地肯定了自然山水感性形象的美在于它是“道”的表现形态。而“道”和“神”是相联系的,山水作为“道”的表现形态,“道”藏于其中,同时也是“神”的表现。山水的形态具有形而上的意义,因为它最终旨归于“道”,是人通向“道”的媒介和途径。
“畅神”审美观还应该从创作主体和欣赏主体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一方面,创作主体即画家投身于自然山水之中,忘情地游乐,获得生命的激情和超然的心境,人的内在精神完全沉浸在自然之美中,心与物之间交流往复,在物我两忘中实现“神与物游”的生命体验;在自然山水中寻找到与人的内在心灵相通相融的精髓,使心灵在自然山水中获得完全的舒展自由,达到“畅神”的境界。在“神为之畅”的同时,凭借对自然山水的亲身体验,将其绘于图上,以山水的形色来“写”山水画之形色,使山水之“神”匿于其中。
另一方面,在宗炳看来,山水是“神”的具象化,“神”栖形于山水,山水可以入画,栖息于山水之形的“神”亦可以通感于绘画之上。作为观赏者,在对自然山水和山水画的欣赏过程中不仅要对山水的形色进行深入的观察、体味,更重要的是要从自然山水和山水艺术的具体形态中超越出来,从自身的局限——“身”中突破出来,从而真正实现精神的自由,进入一种“澄怀”的“虚静”状态,“披图幽对,坐究四荒”,让自己的精神遨游于物我合一的山水之中,超脱于尘俗之外,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解放,获得一种审美快感和审美享受。
(摘编自刘世文《论宗炳“畅神”说的审美内涵和意义》)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绘画审美认知经历了从以“经世致用”到“成教化,助人伦”为绘画创作)因的过程,继而转向注重个体审美意识的觉醒,提出了绘画的“畅神”功能,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转折和进步,它在绘画艺术传统功能的基础上开辟了一条属于艺术自身的审美道路,审美的精神从此深入人心。
宗炳“畅神”说体现出的绘画美学思想,在此后的诸多绘画作品和绘画理论著作中都有所体现。略迟于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写了《叙画》一文,认为山水画是对山水自然形象的表现,“道”融入山水自然之形,“神灵”包含其中。从以形写神的观点而言,二人对山水画特质和审美效果的认识是完全相同的。到了唐代,人们普遍意识到绘画对提高人的自身修养的作用。唐代著名绘画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论述宗炳、王微时提出,“图画者,所以鉴戒贤愚,怡悦情性”,这与宗炳提出的以“虚静”之心体味山水之道,最终达到“畅神”的目的是一致的。宋元时期,文人写意画盛行,宋末元初时期钱选的“士气说”、元代倪瓒的“逸气说”多少都受到宗炳“畅神说”的影响。
宗炳“畅神说”的提出,突破了以往绘画的世俗功利目的,揭示了艺术鉴赏的深层含义。中国古代的艺术理论更多地强调教化补世的作用,但忽视了艺术鉴赏最本质的意蕴,那就是艺术的审美功能。东晋画家顾恺之第一次提出了绘画的“传神论”,而他的“传神论”仅作用于人物画中,宗炳将这一美学观点应用到山水画,通过对山水形质的描绘来表现自然山水之“神”,鉴赏者不是单纯地将似与不似作为绘画品评的标准,更多是通过山水之形来感悟画家所表达的思想和内心的情感,使画家和观者实现心灵的沟通。欣赏艺术能够“怡悦情性”,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精神的享受。
(摘编自张敏敏、孙晓昕《论宗炳绘画美学之“畅神”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畅神”说以审美态度对待自然山水,是对“致用”观、“比德”观功利态度的超越。
B.“畅神”是一种人与自然相融的愉悦状态,游赏自然山水或欣赏自然山水画均可实现。
C.“畅神”说主张通过自然山水“畅神”而体“道”,山水的形态具有了形而上的意义。
D.王微和宗炳都认为画山水应该将“道”蕴藏其中,欣赏山水画要进入“虚静”状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畅神”使人忘掉世俗烦恼完全沉浸于山水之美中,王湾《次北固山下》中“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表达了这种体验。
B.山水画是画家凭借自己对山水的亲身体验绘制的,所以欣赏者欣赏山水画和欣赏自然山水所获得的精神愉悦是迥然不同的。
C.张彦远肯定了绘画具有“鉴戒贤愚,怡悦情性”的功能,可见他受到宗炳的影响,摒弃了以世俗功利对待自然山水的态度。
D.宗炳将顾恺之提出的“传神论”应用到山水画中,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内容,也促使鉴赏者对绘画的品评标准发生了变化。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最能支持宗炳“畅神”说观点的一项是( )
A.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乐,仁者寿。
B.凡画山水,意在笔先。远山无石,远水无波。
C.只有一切皆忘,物我合一,才能领略“自然之道”。
D.中国山水画以水墨为统宗,与玄学思想密切关联。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宗炳晚年病居江陵,将游历过的山水,都绘成图画,贴在室内,“卧以游之”。请结合“畅神”说,谈谈你对宗炳“卧以游之”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伊犁河
汪曾祺
人间无水不朝东,伊犁河水向西流。
河水颜色灰白,流势不甚急,汤汤洄洄,似有所依恋。
在河边小作盘桓。使我惊喜的是河边长满我所熟悉的水乡植物:芦苇、蒲草。蒲草甚高,高过人头。洪亮吉《天山客话》记云:“惠远城关帝庙后,颇有池台之胜,池中积蒲盈顷,游鱼百尾,蛙声间之。”伊犁河岸之生长蒲草,古已有之。蒲苇旁边,摇动着一串一串殷红的水蓼花,俨然江南秋色。
伊犁河北岸为惠远城。这是“总统伊犁一带”的伊犁将军的驻地,也是获罪的“废员”充军的地方。
惠远有新老两座城。老城建于乾隆二十七年,后被伊犁河水冲毁。光绪八年,于旧城西北郊十五里处建新城。
新城是土城——新疆的城都是土城,黄土版筑而成颇简陋,想见是草草营建的。光绪年间,清廷的国力已经很不行了。将军府遗址尚在,房屋翻盖过,大体规模还看得出来。照例是大衙门的派头,大堂、二堂、花厅,还有个供将军下棋饮酒的亭子。两侧各有一溜耳房,是“废员”们办事的地方。将军府下设六个处,“废员”们分发在各处效力。现在的房屋有些地方还保留当初的材料。木料都不甚粗大,有的地方还看得到当初的彩画遗迹,都很粗率。
新城没有多少看头,使人感慨兴亡、早生华发的是老城。
老城规模不小。城墙高一丈四,城周九里。这里有将军府、兵营、“废员”们的寓处,有茶坊酒肆、“欲买鲜鱼饲花鸭”“铜盘炙得花猪好”的南北名厨,还有可供登临眺望、诗酒流连的去处。“城南有望河楼,面伊江,为一方之胜”,城西有半亩宫,城北一片高大的松林。到了重阳,归家亭子的菊花开得正好,不妨开宴。从上引洪亮吉的诗文,可以看到众多迁客下放到这里,倒是颇不寂寞的。
伊犁河那年发的那场大水,把整个城全扫掉了。城西北的城基犹在,人们常常可以在废墟中捡到陶瓷碎片,辨认花纹字迹。城东半部的遗址也在。东北城墙,犹余半壁。虽是土筑的,但很结实,厚约三尺。稍远,右侧,有一土墩,是鼓楼残迹。
据记载:鼓楼前方第二巷,又名宽巷,是林的住处。我不禁向那个地方多看了几眼。林公则徐,您是住在那里的吗?
伊犁一带关于林则徐的传说很多。有的不一定可靠。比如现在还在使用的惠远渠,又名皇渠,传说是林所修筑,有人就认为这不可信:林则徐在伊犁只有两年,这样一条大渠,按当时的条件,两年是修不起来的。但是林则徐之致力新疆水利,是不能否定的(林则徐分发在粮饷处,工作很清闲,每月只须到职一次,本不管水利)。林有诗云:“要荒天遣作箕子,此说足壮羁臣羁”,看来他虽在迁谪之中,还是壮怀激烈,毫不颓唐的,不像许多废员,成天只是“种树养花,读书静坐”(洪亮吉语)。林则徐离开伊犁时有诗云:“格登山色伊江水,回首依依勒马看。”他对伊犁是有感情的。
惠远城东的一个村边,有四棵大青枫树。传说是林则徐手植的。这大概也是附会。林则徐为什么会跑到这里来种四棵树呢?不过,人们愿意相信,就让他相信吧。
这样一个人,是值得大家怀念的。
据洪亮吉《客话》云:废员例当佩长刀,穿普通士兵的制服——短后衣。林则徐在伊犁日,亦当如此。
伊犁河南岸是察布查尔。这是一个锡伯族自治县。锡伯人善射,乾隆年间,为了戍边,把他们由东北的呼伦贝尔迁调来此。来的时候,戍卒一千人,连同家属和愿意一同跟上来的亲友,共五千人,路上走了一年多。一路上,这支队伍生下三百来个孩子!
这是一支多么壮观的、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充满人情气味的队伍啊。五千人,一个民族,男男女女,锅碗瓢盆,全部家当,骑着马、骆驼,乘着马车、牛车,浩浩荡荡,迤迤逦逦,告别东北的大草原,朝着西北的大戈壁,出发了。落日,朝雾,启明星,北斗星。搭帐篷,饮牲口,宿营。火光,炊烟,茯荼,奶子。歌声,谈笑声,哪个帐篷或车篷里传出一声啼哭,“呱——”又一个孩子出生了,一个小锡伯人,一个未来的武士。
锡伯人是骄傲的。他们在这里驻防二百多年,没有后退过一步,在这片土地扎下了深根。
锡伯族到现在仍然善射。他们的选手时常在各地举行的射箭比赛中夺标。
锡伯人很聪明,他们一般会说几种语言,除了锡伯语,还会说维语、哈萨克语、汉语。不少人还能认古满文。在故宫翻译、整理满文老档的,有几个是从察布查尔调去的。
英雄的民族!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伊犁河为题,写了伊犁河及其岸边的环境,北岸的城及两岸远迁于此的“废员”,并介绍了南岸的锡伯族人。
B.文章写伊犁河两岸长满了水生植物,当年充军远谪于此的“废臣”见此情景,恐生恍若仙境的感慨,得到一点内心的慰藉。
C.文章多次引用诗文,是由眼前所见而引发充满诗意的联想,意在表现远迁于此的人们对此的深情和或壮烈或潇洒的情怀。
D.文章认为林则徐种青枫树的传说大概是附会的,却说“人们愿意相信,就让他相信吧”,因为此说暗合人们对林则徐的崇敬之情。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详写惠远老城,是因新城修建未免草率,老城却规模不小,建筑众多。作者登临眺望、诗酒流连,不禁生发生死、兴亡之慨。
B.文章写自己不禁向林则徐所住的地方多看几眼,侧面表现出对林则徐身居鼓楼前宽巷的意外之感及对其坎坷遭遇的悲悯、对其伟大人品的敬重。
C.文章把林则徐和一般的“废员”进行对比,前者壮怀激烈,毫不颓唐;后者消磨时光,心灰意懒,凸显了林则徐抛却自身屈辱、造福当地百姓的伟大。
D.文章大量堆叠同类词语或词组,形成繁复恣肆的修辞效果,同时表现了远迁的锡伯族壮观、浪漫、充满人情气味的世俗生活气象。
8.文章第一、二段的描写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赏析。
9.文章末尾赞美锡伯族是“英雄的民族”,其中有怎样丰厚的内涵?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微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①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②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节选自《荀子·修身》)
文本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节选自《礼记·大学之道》)
【注】①菑然:灾害在身的样子。“菑”通“灾”。②折(zhé)阅:低价销售,亏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B.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C.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D.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肖,字面意思是不像,常用来表达子不如其父,引申为不贤、不才。有时用于表自谦。
B.传,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有时指书传、文字记载,不特指某书,文中即此意。
C.格物,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推究。
D.“不行不至”和“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中的“行”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对“见善”与“见不善”所持的态度,与《论语》中的名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表达的道理是一致的。
B.一个人喜欢善的事物,从不厌烦,既能接受别人的劝谏,又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劝诫他人,这样的人一定会一天天取得进步。
C.品德修养高的人不会太在意富贵,不会被外物主宰自己的心灵;而小人就不同,他们可能受到名利等外物的役使。
D.《礼记》阐述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之间的关系时,用了顶真的手法,语言回环往复,富有音乐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
(2)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
14.上面两则材料都讲了修身的意义,其侧重点有何不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15~16题。
自咏示客
陆游
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注],客来苦劝摸床棱。
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
【注】箝纸尾:县丞有职无权,属吏抱来文书,左手挟卷正文,右手指着纸尾,要县丞签署,却不许看公文内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正面写诗人衰老颓唐的形象,第二句以上元灯火反衬其落魄潦倒。
B.诗人不屑寻找尺子区分是非枉直,宁可东奔西走做俸禄少的低级官吏。
C.朋友极力劝说诗人遇事时要学会模棱两可、假装糊涂,不要固执己见。
D.“羞”和“笑”是读懂诗人的关键,从中既可见其尊严又可见其眼泪。
16.有人认为,“归隐”是本诗的主题。你是否同意?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匡正自己的句子是“ , ”。
(2)《大学之道》中,治国的前提条件是“ ”,而修身的前提条件则是“ ”。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四章》中说“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中国山水画与古代园林建筑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传统山水画中。画面的主次关系是很讲究的,如果喧宾夺主,画面就会混乱、平板。因此,山水画在构图时,首先要分清主次关系。
由于古典园林的整体布局很讲究建筑和空间的主从组合,通过对比完成主次分明、多样统一的效果。中国传统山水画最忌将主题和盘托出,它像一个羞答答表示爱意的年轻姑娘,以含蓄的方式来表达画面的中心思想。要把握好这个火候,“藏”与“露”的拿捏非常重要。如元代王蒙所作《长松仙馆图》,画面下方近水的岩石与长松交错,在郁郁葱葱的崇山峻岭中有两处有藏有露的山居茅舍。传达了“善藏者来始不露,善露者来始不藏”的意趣。 中国古典园林为表达园景意境的深邃,也会把某一景物通过山石、建筑、植物等遮掩一部分,使人看不到全貌。产生一种产生一种欲显而隐的含蓄美感。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怡当的一项是( )
A.因为古典园林的整体布局很讲究建筑和空间的主从组合,通过对比实现主次分明、多样统一的效果。
B.由于古典园林的整体布局很讲究建筑和空间的主从组合,通过对比达到主次分明、多样统一的效果。
C.古典园林的整体布局很讲究建筑和空间的主从组合,通过对比实现主次分明、多样统一的效果。
D.古典园林的整体布局很讲究建筑和空间的主从组合,所以通过对比完成主次分明、多样统一的效果。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某年路过浙东,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寄宿一夜,意外地触发万千感慨。
此间三江交汇,有虞舜渔猎的远古传说,是商旅往返的交通中枢,古迹 ① ,每一处都是独特的历史印记。
翻阅当地史料得知,山水诗宗谢灵运开篇,描绘此地山水,随后来了唐朝的李白、杜甫……来了宋朝的苏轼、陆游……来了元明清的钱思复、唐伯虎……一代代才华横溢的名士才俊穿越漫长的时空,来赴奇山异水的盛宴。三入浙东的李白,经此古埠进入钟灵毓秀的越中,以天才的挥洒,奠定了唐朝山水诗的文学史地位。
那是一个漫长不息的盛会,一场绵延不断的雅集,一支流光溢彩的队伍。一千多年的吟唱 ② ,一千多年的杰作斑斓如练。
从南北朝到明清,走过这条诗路的诗人络绎不绝,留下的诗文卷帙富赡,造就了中国文学又一座瑰丽高峰。我在这古镇 ③ :寻找李白落帆登岸的码头,寻找孟浩然枕流听桡的扁舟,寻找苏轼遥望远山的柳堤,寻找陆游旅泊夜宿的灯影……
古老而又年轻的小镇正由一个历经沧桑的津渡朝一个活力蓬勃的现代城镇嬗变,勤勉的后辈子孙,让千古诗人倾情咏叹的景致,渐次甦醒。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三处使用了省略号,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剑,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自轩辕帝采首山之铜铸轩辕剑以斩妖除魔起,剑文化传习至今,激励着仁人志士的报国之心。
然而,铸剑的过程异常艰辛,要经过熔炼,浇铸,锻打,淬火等。熔炼,即除去原料中含有的杂质;浇铸,即将熔炼成熟的金属液体浇灌入剑范,使其成形;锻打,即将金属反复折叠敲打,提高韧性;淬火,即把打好的剑放在炉火上烧红,然后立刻放入冷水中适当蘸浸,让它骤然冷却,这是事关成败的一步,铸工非有极其丰富的经验不可,故有“国工铸良剑”的诗句。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D 2.D 3.C 4.①首先从古人对待自然山水态度的历史演变,引出“畅神”说。
②接着指出“畅神”说的基本内涵。
③然后从两个层面具体阐述“畅神”说的审美内涵。
④最后指出应从创作主体和欣赏主体两方面理解“畅神”。 5.①欣赏者可以通过对山水画的欣赏获得“畅神”的审美体验。
②宗炳根据亲身体验将山水绘于图上,并将山水之“神”匿于其中。
③在欣赏这些画作时,他超越山水的具体形态,让自己的精神遨游于物我合一的山水之中,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6.B 7.A 8.①开头写伊犁河河水的情态,紧扣文章标题;②作者写到的伊犁河水与平常河流流向相反,颜色灰白,却似乎有所依恋,为下文写两岸所居之人的处境与情怀作铺垫;③一、二段作者带着追忆的笔调写伊犁河水,奠定了全文深情的情感基调。 9.①锡伯族守疆尽责:他们远离故土戍边,驻防二百多年,没有后退过一步,在伊犁扎下深根。②锡伯族蓬勃的生命力:五千人走了一年多,途中生下了三百来个孩子,他们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充满人情气味。③锡伯族能武能文:到现在仍然善射,时常在各地射箭比赛中夺标;一般会说几种现代语言,甚至还能认古代满文。
10.C 11.D 12.B 13.(1)所以指出我的缺点而批评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赞赏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
(2)人与人之间才能和秉性的悬殊,哪里像瘸腿的乌龟和六匹骏马相比差距那么大呢? 14.①材料一侧重点是人自身的成长,修身能够取得进步,能够不为外物所役。
②材料二侧重点是有助于治家治国,修身是治家治国的前提。
15.B 16.不同意。①尾联表明诗人有辞官归隐的想法,但这只是诗人的愤激之语。②这首诗主要表达诗人对颠倒是非、不辨枉直的官场的愤慨。
17.(1)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2)先齐其家 先正其心
(3)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18.C 19.构成:本体是“它(中国传统山水画)”;喻体是“年轻姑娘”;比喻词是“像”。
表达效果: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含蓄、最忌将主题和盘托出的特点。
20.①星罗棋布 ②不绝如缕 ③流连忘返 21.小镇古老而又年轻,正在发生嬗变,由一个历经沧桑的津渡,变为一个活力蓬勃的现代城镇。 22.①省去列举的同时代的许多作家,使文字更加简洁;②前后形成呼应,形式整齐,更有韵律。
答案第2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