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克和千克》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克和千克》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11-25 11:2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动物趣闻”教材 1—3页,克、千克的认识。
教材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质量问题,有一些初步的经验积累,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深刻的认识。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建立质量概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 1克和 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 1千克=1000克。
2、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意识以及合作的意识。
4、通过实践操作,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积累活动经验,建立 1克和 1千克的质量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认识 1克有多重和建立 1千克的质量观念,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香糖、2分硬币、花生、天平、食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你最喜欢哪种小动物?能和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吗?
师: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动物趣闻》这本书,一起探索其中的数学知识。仔细观察,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你们可真棒!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那这些数学信息描述的都是哪方面的内容?
生:重量
师:其实啊,平时生活中提到的重量在数学上称为质量,二年级时我们已经知道了要描述物体有多长,需要用到长度单位,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就要用到质量单位,那生活中你听说过哪些质量单位?
生:斤、公斤、两、克、千克
师:斤、公斤和两是我们国家经常使用的质量单位,为了便于国际交流,一般情况下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表示物体质量轻重的单位:克与千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从而引起学习新知的兴趣。师生谈话交流,非常贴近学生生活的环节创设,学生比较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动手操作,直观感知
1、感知、认识 1克(1)交流。
师:面对两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什么?
生:1克有多重?
生:1千克有多重?(板书)
师:这两位同学提出的问题都非常的价值,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1克有多重?
(2)借助实物感知克及其作用。
①课件出示一片口香糖。
②观察交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关于它的轻重的信息。
③小组活动: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老师准备好的口香糖。
④全班汇报:说一说掂量后的感受,轻还是重。
⑤师生小结: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教师板书:克“g”。
(3)体验。
师:这是一枚 2分的硬币,它大约重 1克。
师:你们想知道 1克有多重吗?现在请组长从学具袋拿出 2分的硬币,让每个组员轮流放在手中掂一掂,闭上眼睛静静的感受它的轻重,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开始吧!
(4)分享。
师:那现在谁来分享一下你的感受?
(5)估一估。
师:现在我们已经感受了 1克有多重,那你们能从装有花生的袋子中取出大约重1克的花生吗?
师:现在请小组合作,注意合作要求:
1、估一估:几粒花生大约重 1克;
2、再掂一掂:几粒花生约重 1克;
3、说一说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知道几粒花生约重 1克。
(6)汇报交流
(7)称一称。
师:同学们的答案多种多样,到底几粒花生约重 1克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生:用秤称。
师:称比较轻的物品我们一般用天平。出示天平。(播放天平使用的视频)师:天平的左右两边,这两个叫托盘。左边这个放要称量的物体,右边这个托盘用来放砝码。
(小妙招:简称:左物右砝)中间是一个刻度盘,当指针指在中间的红色刻度线时,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
师:那我们来称一称。谁想和老师一起来?
师生一起称重。
师:现在天平的指针指在中间,说明天平左右两边相等,现在天平的左盘有几粒花生?
生:2粒。
师:2粒花生大约重 1克。(板书)
师:知道老师这里为什么用大约吗?同学们看,这 2粒花生大小一样吗?花生有大有小,所以质量也不一样,所以要加上“大约”。
师:请你们取出约 1克重的花生放在手中掂一掂。
(8)找一找。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充分的感受了 1克有多重,那在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质量为1克的物品?
生:一个图钉、一张纸、两个回形针、两颗黄豆......
师: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些质量以克为单位的物体,你能找到这几件物体所对应的克数吗?现在请小组长从学具中拿出这几件物体,小组合作,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等的方法去找出这几件物体所对应的克数,并将答案记录在合作报告单上。生汇报。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这几件物体所对应的克数的呢?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 1克有多重,那 1千克又有多重呢?
【设计意图】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与感知,使具体的质量感不断内化,形成一定的实践经验。
2、认识感知 1千克。
师:这里有一袋食盐,也是用克作单位,请你读读有多少克?那两袋盐合起来是多少克呢?
师:为什么?
生:500克+500克=1000克
师:我们称一下,这是盘秤,用千克作单位,指针指向几,则为几千克。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1000克和 1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1千克=1000克(板书)
师:现在请各组同学先将 1包食盐放在手中掂一掂,再将两袋盐放在手上掂一掂,有什么感觉。
师:我们在计量比较轻的物品用克做单位,所以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就用千克做单位,千克用符号 kg表示。千克又叫公斤。教师板书:千克“kg”。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操作等丰富的活动,感受 1千克,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变得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达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3、认识生活中的秤。
师: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包装上有质量标识,没有质量标识的物品怎样知道它有多重呢?
生:用秤称一称
师: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还简单了解了盘秤,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秤,
师:这些物品分别有多重?用的秤你认识吗?
【设计意图】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把生活内容引进课堂,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使整个学习过程更活泼、主动,更具有个性化,并能充满生活的气息。深化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巩固新知
1、在()里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100( ) 10( ) 400( )
2、判断对错
(1)一个鸡蛋约重 50克。()
(2)1千克铁比 1千克棉花重。()
(3)一袋盐 500克,两袋这样的盐重 1千克。()
3、练一练,填一填1个苹果重 200克,1个桃子重 500克,1盒牛奶重 250克,那么:
【设计意图】:
在经历了大量感知体验活动之后,学生将发现与他人分享,体验获得的喜悦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知识,加深了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和理解,又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板书设计:
克与千克
g kg
1克有多重?2粒花生大约重 1克
1千克有多重?1000克=1千克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是学生第一次认识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碰到克与千克单位,但对于学生来说,在脑子里并没有形成 1克和 1千克的概念。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联系生活实际,无论是课前情境导入,还是课堂中的实践操作,课后的练习设计,都以生活实际为基础。
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知识,课前准备我让学生走进生活,利用周末的时间到超市里初步了解物体的质量单位,以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为基础,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让学生明确秤能帮助我们准确知道物体的质量。从而也为后面建立 1克和 1千克质量概念做铺垫。
二、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充分的实践活动中亲身感受 1克和 1千克究竟有多重。学生已经学习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等,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具有直观性、形象性,而对重量单位克、千克的感知,则较为抽象,在生活上接触也少,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操作,自主探究,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指导下,让学生学会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并验证,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推理、论证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新知,从而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而在课堂中设计“开放型”的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全方位参与创造了条件;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启迪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
三、在动手操作中,形成质量概念。
在克的认识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通过“称、掂、找、说”四个层次,让学生认知克是用来称量比较轻的物体的重量单位,通过用天平称出 1克,再用手掂一掂以及让学生举出身边的例子来加深对克的感受,明确克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组内反复掂一掂、拎一拎,在实践活动中让自己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 1千克的实际重量,通过说生活中用千克来做单位的物品。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爱数学的兴趣。
四、通过各种练习,强化认识克与千克。
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学生们差不多都形成了克与千克的重量概念,练习时,我设计了“填上正确的质量单位”等习题,让学生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反思本节课教学,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1、在小组活动时,课堂秩序有些混乱,教师应及时调控课堂。
2、教学语言还需精简锤炼。
3、学生对“比 1千克多的物体”体验还不够,应多举例,多让学生体验,比如可以通过抱抱自己的同桌等活动强化感知。
今后,我的教学将继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从学生学习的需要出发,让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