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物质的特性 单元培优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章 物质的特性 单元培优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1-26 21:0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培优测试卷
本试卷共 100 分,考试时间 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 I 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 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填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 、选择题(本题共 14 个小题; 每小题 3 分,共 4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正确的)
1. “热胀冷缩 ”现象描述的是物体( )
A.温度高时, 分子间空隙小 B.温度高时, 分子间空隙大
C.温度低时, 分子间空隙大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2.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紧压,两个铅柱结合了起来,在下面吊挂一个重物,它们仍没有分开,
如图所示, 该实验说明了( )
A.分子间存在引力 B.分子间存在斥力
C.分子间存在间隙 D.分子无规则运动
3.下列变化中有一个与其它三个有本质的不同, 它是( )
A. 植物的光合作用 B. 天空中云形变化
C. 燃放烟花 D. 蜡烛燃烧
4.2020 年 12 月 14 日的一场人工降雪让同学们兴奋不已。在空中喷洒干冰是人工增雨(雪)的一
第 1 页(共 16 页)
种方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干冰升华吸热, 使周围空气温度骤降
B.“人工降雨”中降落下来的雨水是干冰熔化形成的
C.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是凝华过程
D.空气中的小水珠变成小冰粒是凝固过程
5.夏天, 当我们打开冰箱门时,常可以看到“ 白雾 ”,这是( )
A.冰箱中的水形成的水蒸气
B.冰箱内原有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
C.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
D.冰箱内食物中的水分遇热后, 蒸发形成的水蒸气
6.关于质量和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地球到太空的人能“悬浮 ”于舱内, 是由于质量变小了
B.氧气罐中的氧气用去一半,密度会减小
C.同种物质的密度和质量成正比
D.同种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质量和密度均不变
7.如图所示的热现象中,属于熔化现象的是( )
A.
C.
冬天树叶上结霜
壶嘴上方冒白气
B.
D.
夏天小草上凝露珠
初春冰雪消融
8.用托盘天平正确测量物体质量时,在右盘中加入砝码盒中最小的砝码, 则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 的右侧;从右盘中取出最小的砝码,指针又偏向分度盘中线的左侧;则接下来的操作,正确的是
( )
A.向右调节平衡螺母, 使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线处
第 2 页(共 16 页)
B.将物体和砝码的位置互换,再重新测量
C.向左调节游码, 使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线处
D.向右调节游码, 使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线处
9.4 个同种物质制成的正方体的边长和质量如图所示,空心的一个是( )。
第 3 页(共 16 页)
A.
C.
B.
D.
10.用天平测出质量 100g 的水,步骤有 a.调节天平的横梁平衡 b.往右盘加入 100g 的砝码 c.把 空玻璃杯放在天平的左盘上, 往右盘加砝码以及移动游码,使天平横梁平衡 d.在空玻璃杯中慢 慢注入水使横梁平衡,这时玻璃杯中的水这是所需称量的 100g 的水,在上述实验步骤中,正确
的实验顺序是( )
A.a—b—c—d B.a—c—d—b C.a—c—b—d D.a—d—c—b
11.小明和小华同学在做“探究水与煤油吸收热量时温度升高的快慢 ”的实验时,使用了如下图
所示的装置。设计实验方案时, 他们确定以下需控制的变量, 其中关系不大的是( )
A.采用完全相同的加热方式 B.酒精灯里所加的酒精量相

C.取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 D.盛放水和煤油的容器相同
12.在物理变化中, 一定不变的是( )
A.分子的运动 B.分子间的间隔
C.分子的物理性质 D.分子的构成和结构
13.一只质量为 50 千克的医用氧气瓶, 刚启用时瓶内氧气密度为 ρ。使用半小时,氧气瓶的质
量变为 30 千克, 瓶内氧气的密度为,再使用一段时间,氧气瓶的质量变为 18 千克, 此时瓶
内的氧气密度应为( )
A. B. C. D.
14.某兴趣小组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液体的密度, 他们根据实验数据绘出如图图像,则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A.液体甲的密度小于液体乙的密度
B.液体乙的密度是 1.0×103 千克/米 3
C.当体积为 60 厘米 3 时, 液体甲的质量为 80 克
D.当质量相同时, 液体甲与液体乙的体积比是 4:5
二 、填空题(30 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15.物质由 态变为 态的现象叫做汽化。汽化现象需要 。(吸热、
放热) 汽化的两种方式有 和 。
16.气体很容易被压缩, 这说明气体分子的 ,气体分子间的作用力 。 17.小刚同学为测量某物体的密度,先将物体放右盘砝码放左盘,天平平衡后如图甲所示,则该 物体的质量为 ,再用排水法测该物体的体积,步骤如下,则该物体的体积为 ,通
过计算,该物体的密度为 kg/m3.若先测体积在称取质量会导致密度 。(填“偏大”、
第 4 页(共 16 页)
“无影响”、“偏小”)
18.地上的积水会慢慢地消失;洗好的衣服晾在太阳下干得快; 洗头后,用电吹风吹头发更快干,
这些都是生活中的蒸发现象。但蒸发的快慢不同, 那么液体蒸发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假设一:蒸发的快慢跟温度有关;
假设二:蒸发的快慢跟液体表面积有关;
假设三: ;
为检验假设一,兴趣小组的同学在 2 块玻璃上各滴一滴大小相同的酒精, 然后用木夹夹住其中一
块玻璃片, 放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并观察,通过比较 ,得出结论。
19.如图 1 表示物质的质量跟体积关系、物质的密度跟体积的关系,从图 1 中可见, 120 克 D 物
质的体积是 ,从图 2 中可见斜线部分 S 的面积表示物质的 ,其值为 。
三 、实验题(16 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20.小亮想测量一个小木块(不吸水)的密度, 他利用天平、圆柱形玻璃杯、适量的水、细针等器
材,经过思考, 想出了如下的实验方法。
(1)图甲是小亮在调节天平时的情景,小丽指出了他在操作上的错误, 你认为错误之处
第 5 页(共 16 页)
是: 。
(2)小亮纠正错误后调节好天平,按照以下步骤继续实验:
①将小木块放在天平左盘,天平平衡时右盘中所加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 则小木块的质
量为 克。
②将玻璃杯中装满水,用细针缓慢地将木块压入水中, 使之完全浸没。利用排水法,测出溢出水
的质量为 30 克,则小木块的体积为 厘米 3 。 (已知 ρ 水 =1.0×103 千克/米 3)
③测出小木块的密度是 克/厘米 3。
21.为了比较水和煤油的比热容,小明在家里做了下面的实验:在两个相同的塑料瓶内分别放入
质量相同、初温都是室温的水和煤油.在瓶口扎上气球, 将它们一同浸入热水中, 如图所示
(1)观察到的现象是 瓶口的气球膨胀得大些.
(2)要使两球膨胀的大小相同, 应对 加热的时间长些.
(3)此实验表明 比 的比热容大些.
四 、解答题(12 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 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22.沸腾是常见的生活现象,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
(1)图甲是“观察水沸腾”实验的两套装置图,更合适的装置是 (选填字母)。
(2)某同学在对水加热时,当水温上几到 90℃后, 每隔 1min 记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至沸腾一
段时间,记录的数据如表所示。请根据记录, 在图乙中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象。
时间 0 1 2 3 4 5 6 7 8 9 10
第 6 页(共 16 页)
/min
水温 /℃ 90 93 95 96 97 98 99 99 99 99 99
(3)当加热到第 9min 时,观察烧杯中的水, 现象应为图丙中的 (选填字母)。
(4)在加热过程中,为了缩短时间,将烧杯中的水倒掉一部分继续加热, 直至水沸腾。以下是
其加热过程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 。
23.如图所示,一个容积 V0 =500cm3、质量 m0 =0.5kg 的瓶子里装有水。乌鸦为了喝到瓶子里的水, 就衔了很多的小石块填到瓶子里,让水面上升到瓶口, 若瓶内有质量 m1 =0.4kg 的水(水的密度
ρ 水 =1.0×103kg/m3 ,石块密度 ρ 石 =2.6×103kg/m3),求:
(1)瓶中水的体积 V1;
(2)乌鸦投入瓶子中的石块的体积 V2;
(3)乌鸦投入石块后, 瓶子、石块和水的总质量 m。
第 7 页(共 16 页)
第四单元培优测试卷答案解析
本试卷共 100 分,考试时间 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 I 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 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填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 、选择题(本题共 14 个小题; 每小题 3 分,共 4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正确的)
1.B
【解析】“热胀冷缩 ”现象表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A.温度高时, 分子间空隙变大; 故 A 错误;
B、温度高时, 分子间空隙变大;故 B 正确;
C、温度低时, 分子间空隙变小; 故 C 错误;
故答案为: B。
2.A
【解析】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结合实验现象做出判断.
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紧压, 两个铅柱结合了起来,在下面吊挂一个重物,它们仍没有分开,
说明了分子间存在引力.
故答案选 A.
3.
解: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生成有机物和氧气,有新物质生成,为化学变化;
B、天空中的云形变换, 无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
C、燃放烟花有新物质生成,为化学变化;
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有新物质生成,为化学变化;
由以上分析可知,与其它三个有本质的不同的是 B。
故选: B。
4.B
第 8 页(共 16 页)
【解析】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需要吸热;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需要放热,
据此分析判断。
A.干冰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温度骤降, 故 A 正确不合题意;
B.“人工降雨 ”中降落下来的雨水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 故 B 错误符合题意;
C.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是凝华过程,故 C 正确不合题意;
D.空气中的小水珠变成小冰粒是凝固过程,故 D 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 B。
5.C
【解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夏天时,冰箱外面的水蒸气温度较高,而冰箱内部的温度很低。在打开冰箱门时,外面的水蒸气 进入冰箱内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于是形成大量的小水珠,这就是我们看到的“ 白
雾 ”。
故选 C。
6.B
【解析】根据质量和密度的特性分析判断。
A.从地球到太空的人能“悬浮 ”于舱内, 是由于重力变成零, 但是质量不变,故 A 错误; B.氧气罐中的氧气用去一半,但体积不变,根据公式p = 可知,密度会减小,故 B 正确;
C.同种物质的密度与质量和体积无关,故 C 错误;
D.同种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 质量不变,但是密度会发生改变,例如水凝固成冰时体积膨胀但质
量不变,故 D 错误。
故选 B。
7.
解: A.冬天树叶上结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 A 错误;
B、夏天小草上凝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故 B 错误;
C、壶嘴上方冒白气是壶内的水蒸气从壶嘴喷出, 遇冷液化而形成小水滴, 即看到的白气, 故 C
错误;
第 9 页(共 16 页)
D、初春冰雪消融, 是冰雪化成水,是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 故 D 正确。
故选: D。
8.
解:
A.在测量物体质量的过程中,天平的平衡需要通过加减砝码和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使天平
平衡, 不得移动平衡螺母,故 A 错误;
B、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可知,左盘放物体,右盘放砝码, 故 B 错误;
CD、在右盘中加入砝码盒中最小的砝码,则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的右侧,从右盘中取出最小的砝 码, 指针又偏向分度盘中线的左侧,此时需要向右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
线处, 故 C 错误,D 正确;
故选: D。
9.C
【解析】根据P = 分别计算出每个正方体的密度, 其中密度不同的就是空心的。
A 正方体的密度:PA = vA (m A) = (1cm (9g))3 = 9g/cm3;
B 正方体的密度:PB = = = 9g/cm3;
C 正方体的密度:Pc = v (m)c (c) = (3c (23)3 = 8.67g/cm3;
D 正方体的密度:PD = = = 9g/cm3;
那么空心的是 C。
故选 C。
10.
解:其正确的次序是:
a.调节天平的横梁平衡
c.把空玻璃杯放在天平的左盘上,往右盘加砝码以及移动游码,使天平横梁平衡
b.往右盘加入 100g 的砝码
d.在空玻璃杯中慢慢注入水使横梁平衡, 这时玻璃杯中的水这是所需称量的 100g 的水 第 10 页(共 16 页)
故正确的顺序是:a→c→b→d
故选: C。
11.B
【解析】物质的比热容不能直接测量,探究过程中往往是通过比较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或升高温 度的多少来体现比热容的大小。由于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不仅跟物体的质量和种类有关,还跟物 体升高的温度有关,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应控制液体的质量相等,为防止热量散失的影响要用相同 的容器,为了保证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还应使用相同的加热方式。本题的意图是了解使用控制
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的方法。
A.为保证水和煤油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采用完全相同的加热方式,所以该选项的说
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实验时为了减小误差,应尽量使酒精灯的火焰大小一样,但不一定要求酒精灯内的酒精相同,
所以该选项的说法不正确但符合题意;
C、为了便于比较水与煤油升高的温度差, 实验时应取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 所以该选项的说法
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为防止热量散失对实验的影响,应让盛放水和煤油的容器相同, 所以该选项的说法正确但不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12.D
【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有无新物质生成。
A.分子的运动激烈程度的改变, 表现出来的是温度变化, 这是物理变化,故 A 不合题意;
B.分子间的间隔改变,表现出来的是物质的不同状态,这是物理变化, 故 B 不合题意;
C.分子的物理性质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 C 不合题意;
D.分子的构成和结构改变,其实就是生成了新的分子,即有新物质生成,这是化学变化,故 D
符合题意。
故选 D。
13.
第 11 页(共 16 页)
解:根据 m 总 =m 瓶+m 气和 m= ρV 得:
50kg=m 瓶+ ρV ①,
30kg=m 瓶+ ρV ②,
①②联立解得: m 瓶 =10kg,
原来氧气的质量 m 气 = ρV=40kg ③;
当氧气瓶的质量为 18kg 时,其中氧气的质量为:m'气 =18kg﹣10kg=8kg;
则: ρ'V=8kg ④;
③÷④得到:;
即: 。
故选: C。
14.D
【解析】密度是对特定体积内的质量的度量,密度等于物体的质量除以体积。由图中数据可以知
道,在甲、乙两种液体体积相等时, 液体甲的质量大,所以液体甲的密度大于液体乙的密度。
A:由图中数据可以知道,在甲、乙两种液体体积相等时, 液体甲的质量大, 所以液体甲的密度
大于液体乙的密度。故 A 错误;
B:当体积为 0 时, 质量为 20g,此质量为量杯的质量。当体积为 100cm3 时,液体乙的质量为:
100-20=80g;所以液体乙的密度:p = = 0.8g/cm3 = 0.8 × 103 kg/m3 。故 B 错误;
C:当体积为 0 时, 质量为 20g,此质量为量杯的质量。当体积为 30cm3 时, 液体甲的质量为:
80-20=60g。故 C 错误;
D:由数据可知:液体甲的密度为:1×103kg/m3 ;液体乙的密度为: 0.8×103kg/m3。当甲、乙质
量相同时, 液体甲与液体乙的体积比是P 甲 (M)÷ P乙 (M) = P (P)甲 (乙) = = 4: 5 。故 D 正确。
故答案为: D
二 、填空题(30 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15.液;气;吸热; 蒸发;沸腾
【解析】物态变化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熔化、汽化和升华。需要知道物态变化都是什么物态变
第 12 页(共 16 页)
化形成的, 汽化的两种方式。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的是汽化现象;汽化时需要吸收热量;汽化现象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
腾。
故答案为: 液 气 吸热 蒸发 沸腾
16.距离较大; 很小
【解析】解答本题应掌握:气体分子间距较大,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小。
气体分子间距离较大,分子间作用力较小,故气体容易被压缩。
故答案为: 距离较大 很小
17.
解:(1)因为将砝码放在左盘中,天平平衡时,左盘中砝码的质量:m=10g+5g+2g=17g;
因为天平使用时,应该左物右码,物体质量等于砝码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如果被测物体和砝
码位置放反了, 则物体质量等于砝码质量减去游码对应的刻度。
物体的质量为: m=17g﹣1.1g=15.9g;
(2)从图中可以看出量筒的分度值为 5ml,水和重物的体积为 30ml,水、物体和重物的体积为
50ml,所以物体的体积为:V=50ml﹣30ml=20ml=20cm3;
(3)物体的密度为: ρ = = =0.795g/cm3 =0.795×103kg/m3;
(4)实验过程中先测量物体的体积,物体表面会沾上一些水,不能够完全擦干,测量的质量会
偏大, 由 ρ = 可知,会导致物体的密度偏大。
故答案为: 15.9g;20cm3 ;0.795×103 ;偏大。
18.
解: 根据“洗头后,用电吹风吹头发更快干”可以得出猜想:蒸发的快慢跟液面上方空气的流动
速度有关。
要检验假设一,应控制酒精的表面积和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相同,只改变温度,并通过比较
哪一滴酒精先蒸发完得出结论。
故答案为: 蒸发的快慢跟液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有关; 哪一滴酒精先蒸发完。
第 13 页(共 16 页)
19.
解:(1)对于 D 物质,其质量是 6.0g 时的体积是 10.0cm3 ,所以此时该物质的密度是 ρ = =
=0.6g/cm3 .故当其质量是 120g 时的体积是:V= = =200cm3。
(2)分析图象 2 中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能看出其横坐标表示体积, 纵坐标表示密度,故此时斜 线部分的面积即为 ρv,即为该物质的质量;所以此时斜线部分的面积表示物质的质量,故此时
斜线部分的面积或此时该物质的质量是 m= ρv=4g/cm3 ×3cm3 =12g。
故答案为: 200cm3 ;质量;12g。
三 、实验题(16 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20.(1)游码未移至标尺的零刻度线处
(2)18.6;30;0.62
【解析】(1)调节平衡前,先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置于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然后调节平 衡螺母;(2)天平平衡时,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木块浸没 时, 小木块的体积等排开水的体积,根据密度公式的变形求出木块的体积,再根据密度公式求出
木块的密度.
(1)根据天平的正确使用规则可知该同学在操作上的错误为: 游码未移至标尺的零刻度线处;
(2)①由图乙可知小木块的质量为 m=10g+5g+3.6g=18.6g;②木块浸没时,V 木=V 水==30cm3;
③木块的密度 ρ 木=v (m)=30cm3 (18.6g)=0.62g/cm3.故答案为:(1)游码未移至标尺的零刻度线处;(2)①18.6;
②30;③0.62.
21.(1)煤油
(2)水
(3)水; 煤油
【解析】(1)根据 c=的变形式△t=分析得出答案;(2)根据 c=的变形式 Q=cm△t 分析
得出答案;(3)根据 c=分析得出答案。
解:(1)根据 c=的变形式△t=知煤油升温快, 煤油上方的空气温度高, 空气膨胀大,所以
第 14 页(共 16 页)
装煤油的瓶口的气球膨胀得大些;
(2) 要使两球膨胀的大小相同 ,即两种液体升高的温度相同,根据 c=的变形式 Q=cm△t
知 m、△t 相同时 c 越大 Q 越大, 所以应对水加热的时间长些;
(3)对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加热相同的时间, 煤油升温高,根据 c=知水的比热容大。
故答案为:(1)煤油;(2)水;(3)水; 煤油。
四 、解答题(12 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 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22.
解:(1)读图可知 B 图中给烧杯加了盖子,这样可减少热量的散失,故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用时
较短, 则选择的是 B 套装置;
(2)据表格中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如图所示:
(3)由表格可知,当加热到第 9min 时, 水已经沸腾,温度保持不变; 水沸腾时, 整个容器中水 温相同,水内部不停的汽化, 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变大,故图丙中的 C 为沸腾的图
象;
(4)当实验完成了一半时,将烧杯中的水倒掉了一部分,此时水温低于沸点,再继续加热时, 由于水量减少,所以升温比一开始要更快,最后水达到沸点。综上所述,水温的变化规律是:先
上升, 再突然有一小段下降,再快速上升,直至沸腾。故只有 B 图象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B;(2)如上图所示;(3)C;(4)B。
23.
第 15 页(共 16 页)
解:
(1)由 ρ = 得瓶内水的体积:
V1 = = =4×10﹣4m3 =400cm3;
(2)石块总体积:
V2 =V 容﹣V1 =500cm3﹣400cm3 =100cm3;
(3)由 ρ = 得石块的质量:
m 石 = ρ 石 V2 =2.6g/cm3 ×100cm3 =260g=0.26kg,
乌鸦投入石块后,瓶子、石块和水的总质量:
m=m 水+m0+m 石 =0.4kg+0.5kg+0.26kg=1.16kg=1160g。
答:(1)瓶中水的体积为 400cm3;
(2)乌鸦投入瓶子中的石块的体积为 100cm3;
(3)乌鸦投入石块后, 瓶子、石块和水的总质量为 1160g。
第 16 页(共 1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