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鱼我所欲也
第一课时
新知导入
背诵八年级学过的《富贵不能淫》。
回忆孟子的相关知识,引入新课。
孟子,名轲 ,字子舆, 战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继承孔子的思想,被称为“亚圣”。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 相信孟子会给我们提供帮助的。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鱼我所欲也
孟
子
学习目标
1、学习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把握其论证方法。
3、体会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4、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新知讲解
孟子,名轲 ,字子舆, 战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继承孔子的思想,被称为“亚圣”。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宋代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运用比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文笔的特点。
解题
写作背景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生而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注意字音,停顿
参考注释,个人自学,准备质疑
苟得( ) 所恶( ) 箪食( ) 一豆羹( ) 弗得( ) 蹴尔( )
不屑( ) 妻妾( )
读准字音
gǒu wù dān
gēng fú cù
xiè qiè
读准停顿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fú)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与(yú)?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wéi)之/;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动词,同时得到或占有.“兼”是副词状语置后.
能愿动词,喜爱
生命
大义
舍弃
译文: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
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动词,超过、
胜过
读wéi,
动词,
做,干
苟且取得
读Wù,动词,厌恶。
与“欲”相反
名词,祸患,灾难
通“避”,躲避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灾祸我不躲避。
译文:
比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假如,假使
那么
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动词,做,干
译文:
没有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通过这种方法。
因此,由此可见。
译文: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种本性(辨别“义’’与“不义”,
并保持它),人人都有这种本性(孟子认为人生下来
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丢掉它罢了。
不仅仅
这种思想
不丢掉。
译文: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
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吆喝。尔,助词。
给
饥饿的过路人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用脚踢着。
译文: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
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注:“于我何加焉”即“何加于我焉”。)
高位厚禄
通“辨”,辨别
有什么益处
通“德”,感激
通“欤”,语气助词
译文:
侍奉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
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
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 之谓失其本心。
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通“向”,从前。
为了,介词 wèi
做,动词 wéi
停止,放弃
天性
译文:
翻译下列句子:
⑴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⑵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⑶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⑷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⑸万钟于我何加焉?
【合作探究】归纳本文的文言词汇。
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语气词。
5.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古今异义
一豆羹 (古义: 今义:豆饼)
万钟于我何加焉 ( 古义: 今义:增加 )
乡为身死而不受 (古义: 今义:故乡 )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古义:
今义: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
今义:判断动词,是
古代盛食品的器具
益处
“乡”通“向”,从前
一种量器
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代词,这种
一词多义
为 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做)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做、采用)
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了)
得 二者不可得兼 (得到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故不为苟得也 (取得 )
与 蹴尔而与之 ( 给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语气助词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参与,这里是“欣赏”之意 )
一词多义
故 故患有所不辟也 (所以 )
两狼之并驱如故 ( 原来 )
加 万钟于我何加焉 ( 益处 )
而山不加增 ( 增加 )
患 患有所不辟 (祸患,灾祸 )
敌国外患 ( 干涉侵略 )
则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如果 )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那么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就是 )
一词多义
于 所恶有甚于死者 ( 比 )
万钟于我何加焉 ( 对 )
管夷吾举于士 ( 从 ,在 )
之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助词,主谓之间,无意义 )
得之则生 ( 代词,代指“一箪食 一豆羹”)
为宫室之美 (助词,的 )
何陋之有 ( 助词,提前宾语的作用,无意义 )
而:连词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表示并列,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呼尔而与之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表示转折,却
表示修饰,不译
表示承接,就
表示转折
表示承接,就
重点词语
1)一豆羹 豆: 古代盛食品的器具)
2)此之谓失其 本心:天性,天良”
3)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4)一箪食 箪:竹筐
5)蹴尔而与之 蹴:用脚践踏
6)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好处
7)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厌恶。
8)舍生而取义者也 义:正义或仁义。
重点词语
9)贤者能勿丧耳 贤者:有道德的人。勿丧:不丢掉,不遗失。丧:遗失
1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11)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能够同时得到。
12)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13)妻妾之奉 奉:侍奉。
14)呼尔而与之 呼尔:没礼貌的吆喝。 与 :给
1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穷乏:贫穷。
16)有是心也 心:本性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句:鱼,我所欲也。
“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
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课堂总结
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应选择“舍生取义”的观点,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
课堂练习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邻) B.死亦我所恶 (讨厌,憎恨)
C.所欲有甚于生者 (在)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获得)
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得之则生
B.蹴尔而与之 C.呼尔而与之 D.行道之人弗受
指出翻译有误的一项( )
A、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你给你吃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C、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D、贤者能勿丧耳:(只不过)贤者能不丢掉它罢了
选出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万钟于我何加焉!
A、万钟的声响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B、万钟的声响来讲增加了什么呢!
C、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D、万钟的俸禄对我来讲增加了什么呢!
拓展提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
【注释】
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下面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 祸患,灾难 )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这样 )
C.今谓人曰( 是 ) D.何故( 缘故、原因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3、【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您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
作业布置
熟读并背诵课文。
重点语句翻译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6)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解释文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
板书设计
鱼我所欲也
孟子
舍鱼取熊掌——舍生而取义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学习目标】
学习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
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把握其论证方法。
体会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4、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重点】
1、学习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把握其论证方法。
3、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难点】
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把握其论证方法。
体会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学习时间】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进程】
【导入新课】
背诵八年级学过的《富贵不能淫》。
回忆孟子的相关知识,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
【有关资料】
作者介绍
孟子,名轲 ,字子舆, 战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继承孔子的思想,被称为“亚圣”。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宋代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解题: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运用比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文笔的特点。
写作背景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而又有发展,他生活在诸侯互相攻伐“无义战”的时代,目睹了人民遭受涂炭的社会现实,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民本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政治上主张实行“王道”、“仁政”。反对“霸道”、“暴政”。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安定人民、少收赋税,减轻刑罚,使百姓“不饥不寒”。这些观点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却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根本行不通。孟子还主张社会分工,这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但却得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结论,为阶级剥削和压迫制造了理论依据。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小无有不下。”还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知也。仁义礼智,非曲外铄(给与)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的人性说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认为“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求人们反躬自求,“养浩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谋篇立意
《鱼我所欲也》一文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的观点,告诉人们要辨礼义,要有“舍生取义,舍得取义”的精神,要有“羞恶之心”,要保持善良的本性,认为“仁义礼智”是人所固有的品德,只要守住“善性”,“人皆可以为舜尧”,本文便对这个道理进行论证,提出“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舍生取义”为全文中心论点。文章用鱼、熊掌等比喻提出中心论点,由“有甚于生”、“有甚于死”引出“不为苟得”“不避祸患”来。这是正面论述;由“莫甚于生”、“莫甚于死”,引出“何不为也”这是从反面论述。结论:世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有比死亡更让人厌恶的东西。
思路结构:
第一部分(1):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说明“义的美德是人所固有的”。
本段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而取熊掌为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以“生亦我所欲”至“故患有所不避也”):正面阐明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不苟且偷生;因为“我”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可恶的,所以不避杀身之祸。
第三层(从“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至“所恶有甚于死者”):进一步论证“义”比生更重要,“不义”比死更可恶。先用假设推理的方式说明,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比生更可贵,那么人们就会用各种手段苟且偷生;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比死更可恶,那么人们就会挖空心思逃避杀身之祸。接着用事实证明,有的人可以用某种手段求生却不用。有的人做某种事情,可以免死却不做。于是得出结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义”是确实存在的,“义”比“生”更重要,“不义”比死更可恶。
第四层(本段最后一句):回到“性善论”上,说明“舍生取义”的美德,本来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不使它丧失罢了。
第二部分(2、3):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否则就是失掉了人固有的“羞恶之心”。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2):从正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但若是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气丐也不接受,这一事例充分证明,最普通的人也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而不失义。
第二层(从开头至“亦不可以已乎”):从反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首先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辨礼义”就接受优厚俸禄,紧接着以一个反问句,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为私利所蔽。然后用三个排比句作今昔对比,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亦不可以已乎”是一句反问,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
第三层(最后一句):与第一部分相呼应,又回到“性善论”上,把上述人的行为归纳为“失其本心”,“本心”就是人原来固有的“羞恶之心”,也就是“义”、“善”的本性。
【预习】
给加点字注音:
苟得( ) 所恶( ) 箪食( ) 一豆羹( )
弗得( ) 蹴尔( ) 不屑( ) 妻妾( )
解释下列词语:
1)死亦我所恶 (恶: )
2)万钟于我何加焉 ( 何加: )
3)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 )
4)呼尔而与之( 尔: )
5)所欲有甚于生者(于: )
6)故不为苟得也 (故: )
7)所患有所不辟也 (辟: )
8)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 )
9)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 )
10)万钟于我何加焉 (于: )
11)所欲有甚于生者(甚: )
12)一箪食,一豆羹(豆: )
13)故患有所不辞也(患: )
14)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由是: 是: )
15)是亦不可以已乎(已: )
16)故不为苟得也(苟得: )
17)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 )
18)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 则: )
19)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辩: )
20)妻妾之奉 (奉: )
2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与: )
22)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
【新课学习】
逐段翻译全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翻译下列句子:
⑴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⑵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⑶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⑷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⑸万钟于我何加焉?
【合作探究】
归纳本文的文言词汇。
【扩展延伸】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
【注释】
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下面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 祸患,灾难 )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这样 )
C.今谓人曰( 是 )
D.何故( 缘故、原因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3、【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您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
【课堂检测】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邻) B.死亦我所恶 (讨厌,憎恨)
C.所欲有甚于生者 (在)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获得)
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得之则生 B.蹴尔而与之
C.呼尔而与之 D.行道之人弗受
指出翻译有误的一项( )
A、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你给你吃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C、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D、贤者能勿丧耳:(只不过)贤者能不丢掉它罢了
选出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万钟于我何加焉!
A、万钟的声响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B、万钟的声响来讲增加了什么呢!
C、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D、万钟的俸禄对我来讲增加了什么呢!
【作业布置】
重点语句翻译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解释文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学习目标】
学习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
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把握其论证方法。
体会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4、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重点】
1、学习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把握其论证方法。
3、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难点】
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把握其论证方法。
体会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学习时间】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进程】
【导入新课】
背诵八年级学过的《富贵不能淫》。
孟子,名轲 ,字子舆, 战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继承孔子的思想,被称为“亚圣”。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 相信孟子会给我们提供帮助的。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板书课题。
【有关资料】
作者介绍
孟子,名轲 ,字子舆, 战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继承孔子的思想,被称为“亚圣”。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宋代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解题: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运用比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文笔的特点。
写作背景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而又有发展,他生活在诸侯互相攻伐“无义战”的时代,目睹了人民遭受涂炭的社会现实,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民本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政治上主张实行“王道”、“仁政”。反对“霸道”、“暴政”。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安定人民、少收赋税,减轻刑罚,使百姓“不饥不寒”。这些观点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却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根本行不通。孟子还主张社会分工,这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但却得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结论,为阶级剥削和压迫制造了理论依据。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小无有不下。”还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知也。仁义礼智,非曲外铄(给与)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的人性说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认为“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求人们反躬自求,“养浩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谋篇立意
《鱼我所欲也》一文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的观点,告诉人们要辨礼义,要有“舍生取义,舍得取义”的精神,要有“羞恶之心”,要保持善良的本性,认为“仁义礼智”是人所固有的品德,只要守住“善性”,“人皆可以为舜尧”,本文便对这个道理进行论证,提出“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舍生取义”为全文中心论点。文章用鱼、熊掌等比喻提出中心论点,由“有甚于生”、“有甚于死”引出“不为苟得”“不避祸患”来。这是正面论述;由“莫甚于生”、“莫甚于死”,引出“何不为也”这是从反面论述。结论:世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有比死亡更让人厌恶的东西。
思路结构:
第一部分(1):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说明“义的美德是人所固有的”。
本段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而取熊掌为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以“生亦我所欲”至“故患有所不避也”):正面阐明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不苟且偷生;因为“我”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可恶的,所以不避杀身之祸。
第三层(从“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至“所恶有甚于死者”):进一步论证“义”比生更重要,“不义”比死更可恶。先用假设推理的方式说明,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比生更可贵,那么人们就会用各种手段苟且偷生;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比死更可恶,那么人们就会挖空心思逃避杀身之祸。接着用事实证明,有的人可以用某种手段求生却不用。有的人做某种事情,可以免死却不做。于是得出结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义”是确实存在的,“义”比“生”更重要,“不义”比死更可恶。
第四层(本段最后一句):回到“性善论”上,说明“舍生取义”的美德,本来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不使它丧失罢了。
第二部分(2、3):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否则就是失掉了人固有的“羞恶之心”。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2):从正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但若是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气丐也不接受,这一事例充分证明,最普通的人也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而不失义。
第二层(从开头至“亦不可以已乎”):从反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首先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辨礼义”就接受优厚俸禄,紧接着以一个反问句,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为私利所蔽。然后用三个排比句作今昔对比,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亦不可以已乎”是一句反问,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
第三层(最后一句):与第一部分相呼应,又回到“性善论”上,把上述人的行为归纳为“失其本心”,“本心”就是人原来固有的“羞恶之心”,也就是“义”、“善”的本性。
【预习】
给加点字注音:
苟得( ) 所恶( ) 箪食( ) 一豆羹( )
弗得( ) 蹴尔( ) 不屑( ) 妻妾( )
【答案】
苟得( gǒu ) 所恶( wù ) 箪食( dān ) 一豆羹(gēng)
弗得( fú ) 蹴尔( cù) 不屑(xiè) 妻妾(qiè)
解释下列词语:
1)死亦我所恶 (恶: )
2)万钟于我何加焉 ( 何加: )
3)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 )
4)呼尔而与之( 尔: )
5)所欲有甚于生者(于: )
6)故不为苟得也 (故: )
7)所患有所不辟也 (辟: )
8)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 )
9)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 )
10)万钟于我何加焉 (于: )
11)所欲有甚于生者(甚: )
12)一箪食,一豆羹(豆: )
13)故患有所不辞也(患: )
14)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由是: 是: )
15)是亦不可以已乎(已: )
16)故不为苟得也(苟得: )
17)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 )
18)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 则: )
19)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辩: )
20)妻妾之奉 (奉: )
2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与: )
22)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
【答案】
1)死亦我所恶 (恶: 讨厌,憎恨 )
2)万钟于我何加焉 ( 何加: 有什么益处 )
3)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同时得到 )
4)呼尔而与之( 尔: 用作后缀 )
6)故不为苟得也 (故:所以 )
7)所患有所不辟也 (辟:同“避”,躲避 )
8)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假如,假使 )
9)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同“德”,感恩,感激 )
10)万钟于我何加焉 (于:比 )
11)所欲有甚于生者(甚:更 )
12)一箪食,一豆羹(豆:古代盛食物得一种容器 )
13)故患有所不辞也(患:祸患,灾难 )
14)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由是:因此 是:这 )
15)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 )
16)故不为苟得也(苟得:苟且取得 )
17)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本性 )
18)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 则:如果 )
19)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辩:同“辨”,辨别 )
20)妻妾之奉 (奉: 侍奉 )
2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同“欤”,语气词,吗 )
22)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同“向”,先前,从前 )
【新课学习】
逐段翻译全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答案】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才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的优厚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翻译下列句子:
⑴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⑵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⑶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⑷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⑸万钟于我何加焉?
【答案】
⑴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⑵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⑶不仅仅是贤人才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⑷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⑸这样的优厚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合作探究】
归纳本文的文言词汇。
【答案】
通假字: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辟”通“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助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古今异义:
一豆羹 (古义:古代盛食品的器具 今义:豆饼)
万钟于我何加焉 ( 古义:益处 今义:增加 )
乡为身死而不受 (古义: “乡”通“向”,从前 今义:故乡 )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古义: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是
一词多义:
为 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做)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做、采用)
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了)
得 二者不可得兼 (得到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故不为苟得也 (取得 )
与 蹴尔而与之 ( 给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语气助词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参与,这里是“欣赏”之意 )
故 故患有所不辟也 (所以 )
两狼之并驱如故 ( 原来 )
加 万钟于我何加焉 ( 益处 )
而山不加增 ( 增加 )
患 患有所不辟 (祸患,灾祸 )
敌国外患 ( 干涉侵略 )
则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如果 )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那么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就是 )
于 所恶有甚于死者 ( 比 )
万钟于我何加焉 ( 对 )
管夷吾举于士 ( 从 ,在 )
之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助词,主谓之间,无意义 )
得之则生 ( 代词,代指“一箪食 一豆羹”)
为宫室之美 (助词,的 )
何陋之有 ( 助词,提前宾语的作用,无意义 )
而:连词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表示并列,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转折
呼尔而与之 表修饰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表承接
乡为身死而不受 表转折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表承接
重点词语:
1)一豆羹 (古代盛食品的器具)
2)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
3)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4)一箪食, 箪:竹筐
5)蹴尔而与之 蹴:用脚践踏
6)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好处
7)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厌恶。
8)舍生而取义者也 义:正义或仁义。
9)贤者能勿丧耳 贤者:有道德的人。勿丧:不丢掉,不遗失。丧:遗失
1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11)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能够同时得到。
12)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13)妻妾之奉 奉:侍奉。
14)呼尔而与之 呼尔:没礼貌的吆喝。 与 :给
1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穷乏:贫穷。
16)有是心也 心:本性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句:鱼,我所欲也。
“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
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扩展延伸】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
【注释】
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下面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 祸患,灾难 )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这样 )
C.今谓人曰( 是 )
D.何故( 缘故、原因 )
【答案】C
【解析】应解释为: 谓:对……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答案】
(1)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
(2)送给你天下,却要你的性命,你愿意这样做吗?
3、【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您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
【答案】
“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
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
【附译文】
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如果)现在对某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然后斩断你的手足,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这人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足可贵。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贵。(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课堂检测】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邻) B.死亦我所恶 (讨厌,憎恨)
C.所欲有甚于生者 (在)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获得)
【解析】
A.有误,句意为: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乡:同“向”,先前、从前;
B.正确;
C.有误,句意为: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于:比;
D.有误,句意为: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得:同“德”,感激;
【答案】B
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得之则生 B.蹴尔而与之
C.呼尔而与之 D.行道之人弗受
【解析】D项为助词,“的”;其他三项为代词。
【答案】D
指出翻译有误的一项( )
A、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你给你吃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C、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D、贤者能勿丧耳:(只不过)贤者能不丢掉它罢了
【答案】A
选出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万钟于我何加焉!
A、万钟的声响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B、万钟的声响来讲增加了什么呢!
C、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D、万钟的俸禄对我来讲增加了什么呢!
【答案】C
【作业布置】
重点语句翻译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答案】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本性,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6)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如果没有礼貌的吆喝着给别人食物,即使走路的人也不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解释文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
【答案】
舍生取义:为正义事业牺牲生命。
嗟来之食:比喻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鱼我所欲也 单元 3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
学习目标 学习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把握其论证方法。体会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4、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重点 1、学习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把握其论证方法。3、体会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难点 1、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把握其论证方法。2、体会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背诵八年级学过的《富贵不能淫》。孟子,名轲 ,字子舆, 战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继承孔子的思想,被称为“亚圣”。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 相信孟子会给我们提供帮助的。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板书课题。 听 激趣
讲授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1、学习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把握其论证方法。3、体会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4、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作者简介:孟子,名轲 ,字子舆, 战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继承孔子的思想,被称为“亚圣”。《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宋代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编在一起,称为《四书》。解题: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运用比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文笔的特点。 写作背景: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生而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读准字音苟得( gǒu ) 所恶( wù ) 箪食( dān ) 一豆羹(gēng) 弗得( fú ) 蹴尔( cù) 不屑(xiè) 妻妾(qiè) 读准停顿: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fú)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与(yú)?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wéi)之/;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逐段翻译: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欲:能愿动词,喜爱得兼:动词,同时得到或占有.“兼”是副词状语置后生:生命 义:大义 舍:舍弃译文: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甚:动词,超过、胜过 于:比为:读wéi,动词,做,干 苟得:苟且取得 恶:读Wù,动词,厌恶。与“欲”相反患:名词,祸患,灾难避:通“避”,躲避译文: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灾祸我不躲避。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如使:假如,假使 则:那么何不用:什么手段不可用莫:没有; 为:做译文: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由是:通过这种方法。是故:因此,由此可见。译文: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非独:不仅仅 是心:这种思想勿丧:不丢掉译文: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种本性(辨别“义’’与“不义”,并保持它),人人都有这种本性(孟子认为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丢掉它罢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呼尔:吆喝。尔,助词。 与:给行道之人:饥饿的过路人蹴尔:用脚踢着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译文: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万钟:高位厚禄 则:如果辩:通“辨”,辨别 何加:有什么益处奉:侍奉 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助词译文:(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注:“于我何加焉”即“何加于我焉”。)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乡:通“向”,从前。 为:为了,介词 wèi为:做,动词 wéi已:停止,放弃 本心:天性译文: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再读,翻译句子:⑴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⑵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⑶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⑷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⑸万钟于我何加焉?【合作探究】归纳本文的文言词汇。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5.乡为身死而不受古今异义一豆羹 (古义:古代盛食品的器具 今义:豆饼) 万钟于我何加焉 ( 古义: 益处 今义:增加 )乡为身死而不受 (古义:“乡”通“向”,从前 今义:故乡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古义: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判断动词,是 一词多义为 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做)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做、采用) 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了)得 二者不可得兼 (得到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故不为苟得也 (取得 )与 蹴尔而与之 ( 给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语气助词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参与,这里是“欣赏”之意 )故 故患有所不辟也 (所以 ) 两狼之并驱如故 ( 原来 )加 万钟于我何加焉 ( 益处 ) 而山不加增 ( 增加 )患 患有所不辟 (祸患,灾祸 ) 敌国外患 ( 干涉侵略 )则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如果 )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那么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就是 ) 于 所恶有甚于死者 ( 比 ) 万钟于我何加焉 ( 对 ) 管夷吾举于士 ( 从 ,在 )之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助词,主谓之间,无意义 ) 得之则生 ( 代词,代指“一箪食 一豆羹”) 为宫室之美 (助词,的 ) 何陋之有 ( 助词,提前宾语的作用,无意义 )而:连词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表示并列,不译)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示转折,却)呼尔而与之 (表示修饰,不译)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表示承接,就)乡为身死而不受(表示转折)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表示承接,就)重点词语1)一豆羹 豆: 古代盛食品的器具) 2)此之谓失其 本心:天性,天良” 3)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4)一箪食 箪:竹筐 5)蹴尔而与之 蹴:用脚践踏 6)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好处 7)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厌恶。 8)舍生而取义者也 义:正义或仁义。 9)贤者能勿丧耳 贤者:有道德的人。勿丧:不丢掉,不遗失。丧:遗失 1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11)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能够同时得到。 12)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13)妻妾之奉 奉:侍奉。 14)呼尔而与之 呼尔:没礼貌的吆喝。 与 :给1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穷乏:贫穷。16)有是心也 心:本性特殊句式1.判断句例句: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2.省略句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自由读课文,争取背诵。 读读笔记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笔记读笔记读笔记读笔记读读笔记读笔记笔记读笔记读学生口译教师纠正小组合作教师巡视 明确目标目标4
选择题: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邻) B.死亦我所恶 (讨厌,憎恨)所欲有甚于生者 (在)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获得)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得之则生 B.蹴尔而与之 C.呼尔而与之 D.行道之人弗受 指出翻译有误的一项( )A、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你给你吃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C、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D、贤者能勿丧耳:(只不过)贤者能不丢掉它罢了 选出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万钟于我何加焉!万钟的声响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B、万钟的声响来讲增加了什么呢!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D、万钟的俸禄对我来讲增加了什么呢! 做练习 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应选择“舍生取义”的观点,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
板书 鱼我所欲也孟子舍鱼取熊掌——舍生而取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