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学习目标】
学习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
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把握其论证方法。
体会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4、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重点】
1、学习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把握其论证方法。
3、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难点】
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把握其论证方法。
体会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学习时间】2 课时
【教学进程】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背诵全文。
解释下列多义词:
⑴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⑵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
万种于我何加焉( )
⑶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是亦不可以已乎( )
⑷而: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者( )
复习文言积累内容
通假字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重点词语
特殊句式
【新课学习】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怎样提出来的 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作者又是如何论证的呢?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合作探究】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请你结合自己十几年的生活经历谈谈。
【扩展延伸】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解释加点的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
A.万钟于我何加焉( 益处 )
B.景公致廪丘(致敬 )
C.孔子辞不受( 推辞,拒绝 )
D.今说景公( 游说,说服 )
下列句子中“而” 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
A.日出而林霏开 B.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C.博学而笃志 D.学而时习之
翻译下列句子。
⑴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⑵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如果我们想要充实【甲】文的内容,使论证更有力,你认为【乙】段文字可以吗?为什么?
【课堂检测】
选择题:
下面加点的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躲避)也 B、所欲有甚(超过)于生者
C、乞人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也 D、此之谓失其本心(自己的修养)
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舍生而取义者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皆以美于徐公
C.行道之人弗受 是以谓之“文”也
D.万钟于我何加焉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组是( )
故患有所不辟也(动词,通“避”)
B.万钟于我何加焉(动词,增加)
此之谓失其本心(助词,无实义)
D.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连词,假如)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亦我所欲也 是进亦忧(范仲淹《岳阳楼记》)
B.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屋舍俨然(陶渊明《桃花源记》)
C.所恶有甚于死者 于厅事之东北角(林嗣环《口技》)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一狼得骨止(蒲松龄《狼》)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
A.故不为苟得也 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B.贤者能勿丧耳 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C.呼尔而与之 没有礼貌地吃喝着给他
D.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邻因害怕死亡而不接受
选出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A.这种(做法)不也已经可以了吗?这就叫做失去了(自己的)本意。
B.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
C.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完成了吗?这就叫做改变了(自己的)心意。
选出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A、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B、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都可以不采用呢?
C、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都超过生命的价值,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D、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都超过生命的价值,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都采用。
分别选出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A.不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想法,人人都有这种想法,(只不过)贤德的人有能力不丧失罢了。
B.非常独立且贤德的人有这种心态,人人都有这种心态,(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C.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选出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A、本文以“鱼”比喻为正义,以“熊掌”比喻为生命;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这种本性”,即“羞恶之心”;用原文句子说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C、“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D、“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这篇课文运用了正反论证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B.第一段文字主要侧重于讲道理,第二段文字则侧重于列举事例。
C.本文中最能概括全篇主旨的句子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D.这篇课文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起到了突出中心论点的作用。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
B.“乡为”和“今为”的排比句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了人不能失其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C.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D.《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名轲,春秋时期思想家,《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B.选文开头从人们常见的欲望谈起,用当时难得的食物(鱼与熊掌)设喻和类比,举例浅近,说理深刻。
C.选文②段中“行道之人”“乞人”不愿受侮辱去得到那点饮食来活命,这是从反面举例诠释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D.选文②段中分析了“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三个原因,其中“宫室之美”指国家方面,“妻妾之奉”指自家方面。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者”的生活常理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具体生动,通俗易懂。
B、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C、第二段通过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来阐明不应该为物欲而丧失本心。
D、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形式优美,情感强烈,说理透彻精辟。
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鱼我所欲也》出自儒家经典之作《孟子》,《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人性是恶的。
B.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D.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课文第1句话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作业布置】
孟子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在当今社会,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如何处理好“合生取义”和“珍爱生命”的关系?请举例说明。
请再写出可以证明本文观点的一个道理论据和一个事实论据。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学习目标】
学习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
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把握其论证方法。
体会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4、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重点】
1、学习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把握其论证方法。
3、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难点】
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把握其论证方法。
体会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学习时间】2 课时
【教学进程】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背诵全文。
解释下列多义词:
⑴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⑵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
万种于我何加焉( )
⑶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是亦不可以已乎( )
⑷而: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者( )
复习文言积累内容
通假字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重点词语
特殊句式
【新课学习】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怎样提出来的 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答案】
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作者又是如何论证的呢?
【答案】
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 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答案】
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案】
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
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显出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
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得出结论,使读者心悦诚服。
举例论证:举行道之人和乞人不受不食从正面论证不能见利忘义。又举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反面论证不能见利忘义。
【合作探究】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请你结合自己十几年的生活经历谈谈。
【答案】
孟子在本文中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它告诫我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应有高尚的追求与信仰,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造福未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
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它告诫我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应有高尚的追求与信仰,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造福未来。
【扩展延伸】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解释加点的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
A.万钟于我何加焉( 益处 )
B.景公致廪丘(致敬 )
C.孔子辞不受( 推辞,拒绝 )
D.今说景公( 游说,说服 )
【答案】B
【解析】应解释为:给、赠给。
下列句子中“而” 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
A.日出而林霏开 B.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C.博学而笃志 D.学而时习之
【答案】B
【解析】A表承接;B表转折;C表并列;D表承接。例句是转折。
翻译下列句子。
⑴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⑵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答案】
(1)先前(为了大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一箪食一豆羹),现在为了宫室的美丽接受了(万钟俸禄)。
⑵我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
如果我们想要充实【甲】文的内容,使论证更有力,你认为【乙】段文字可以吗?为什么?
【答案】
可以,因为它可以作为事实论据来论证“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这一观点
【课堂检测】
选择题:
下面加点的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躲避)也 B、所欲有甚(超过)于生者
C、乞人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也 D、此之谓失其本心(自己的修养)
【答案】D
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舍生而取义者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皆以美于徐公
C.行道之人弗受 是以谓之“文”也
D.万钟于我何加焉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答案】B
【解析】A项“而”分别表并列和转折;C项“之”分别作结构助词“的”,人称代词“他”。D项“加”的意思分别是“好处”,“虚夸,谎报”。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组是( )
故患有所不辟也(动词,通“避”)
B.万钟于我何加焉(动词,增加)
此之谓失其本心(助词,无实义)
D.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连词,假如)
【答案】B
【解析】“加”名词,益处。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亦我所欲也 是进亦忧(范仲淹《岳阳楼记》)
B.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屋舍俨然(陶渊明《桃花源记》)
C.所恶有甚于死者 于厅事之东北角(林嗣环《口技》)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一狼得骨止(蒲松龄《狼》)
【答案】A
【解析】A.“亦”都是“也”的意思;B.动词,舍弃/名词,住所、房间;C.介词,比/介词,在;D.动词,感激/动词,得到。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
A.故不为苟得也 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B.贤者能勿丧耳 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C.呼尔而与之 没有礼貌地吃喝着给他
D.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邻因害怕死亡而不接受
【答案】.D
【解析】“乡”同“向”,原先的意思。
选出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A.这种(做法)不也已经可以了吗?这就叫做失去了(自己的)本意。
B.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
C.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完成了吗?这就叫做改变了(自己的)心意。
【答案】B
选出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A、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B、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都可以不采用呢?
C、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都超过生命的价值,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D、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都超过生命的价值,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都采用。
【答案】A
分别选出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A.不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想法,人人都有这种想法,(只不过)贤德的人有能力不丧失罢了。
B.非常独立且贤德的人有这种心态,人人都有这种心态,(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C.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答案】C
选出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A、本文以“鱼”比喻为正义,以“熊掌”比喻为生命;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这种本性”,即“羞恶之心”;用原文句子说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C、“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D、“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答案】A
【解析】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
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这篇课文运用了正反论证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B.第一段文字主要侧重于讲道理,第二段文字则侧重于列举事例。
C.本文中最能概括全篇主旨的句子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D.这篇课文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起到了突出中心论点的作用。
【答案】D
【解析】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而不是修辞方法。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
B.“乡为”和“今为”的排比句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了人不能失其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C.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D.《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C.由原文第一段可知,“舍生取义”者的表现应该是“不为苟得”和“患有所不辟”,并非“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故选C。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名轲,春秋时期思想家,《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B.选文开头从人们常见的欲望谈起,用当时难得的食物(鱼与熊掌)设喻和类比,举例浅近,说理深刻。
C.选文②段中“行道之人”“乞人”不愿受侮辱去得到那点饮食来活命,这是从反面举例诠释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D.选文②段中分析了“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三个原因,其中“宫室之美”指国家方面,“妻妾之奉”指自家方面。
【答案】B
【解析】A.有误,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B.正确;C.有误,这是从正面举例诠释了“舍生取义”的观点;D.有误,都是指自家方面。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者”的生活常理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具体生动,通俗易懂。
B、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C、第二段通过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来阐明不应该为物欲而丧失本心。
D、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形式优美,情感强烈,说理透彻精辟。
【答案】B
【解析】主要观点是:舍生取义
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鱼我所欲也》出自儒家经典之作《孟子》,《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人性是恶的。
B.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D.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答案】A
【解析】孟子主张人性本本善。
问答题:
课文第1句话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答案】
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用“鱼“喻“生”,用“熊掌”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提出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答案】
(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 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答案】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舍生取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一中心论点。
【作业布置】
孟子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在当今社会,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如何处理好“合生取义”和“珍爱生命”的关系?请举例说明。
【答案】
示例:(1)生命诚可贵,正义价更高。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我们应该舍生取义。如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面前,决不吐露党的秘密,用青春传承了舍生取义,用无畏谱写了英雄赞歌。
(2)生命只有一次。面对诱惑和考验,我们既需要珍爱生命,同时应该用智慧去维护“道义”。如①鲁迅先生,用100多个笔名,与敌人斗智斗勇,既保全了自己,又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捍卫了正义和真理。②湖北青年周冲,为了营救被卡悬空的女童,急中生智,巧妙借助防护栏,冒着生命危险,用顽强的毅力托举女童,展示了平民英雄的义举。
请再写出可以证明本文观点的一个道理论据和一个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事实论据: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愿领取美国的救济粮。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 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 单元 3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
学习目标 学习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把握其论证方法。体会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4、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重点 1、学习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把握其论证方法。3、体会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难点 1、学习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把握其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背诵课文复习文言积累内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重点词语特殊句式 背诵复习 巩固所学
讲授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1、学习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把握其论证方法。3、体会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4、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怎样提出来的 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作者又是如何论证的呢?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 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情,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非独贤者有是心”中“是心”指什么?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恶者有甚于死者 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第一段可分为三层:(1)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 用了比喻从正面立论,确立了论点:舍生取义,为义而不避死。(2)……“所恶有甚于死者” 用假设论证,进一步从反面强调为了“义”,可以不用“生”、“不”“辟患”。(3)最后一句: 强调义的思想境界是人人都有的,只是道德高尚贤明的人没有丧失罢了。读第二段,分析思考:“嗟来之食”为什么行道之人不受、乞人不屑?因为他们“义存于心”“舍生取义”文中得“万钟”是为了什么?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 作者列举这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第二段分层:第一层 :从“一箪食”至“乞人不屑也 从正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第二层:……至“是亦不可以已乎”) 从反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第三层 :最后一句) 与第一部分结束相呼应,把上述人的行为归纳为“失其本心”。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总结: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说明“义”的美德就是人所固有的, “义” 重于生命。 举例进一步论证“义” 重于生命,不能“见利忘义” ,否则就是失掉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
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显出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
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得出结论,使读者心悦诚服。举例论证:举行道之人和乞人不受不食从正面论证不能见利忘义。又举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反面论证不能见利忘义。写作特色:1.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2.善用比喻。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二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形象生动。3.善用对比。 第一段正反对比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第二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 读读勾画逐句分析笔记笔记笔记读回答回答笔记笔记 明确目标目标1目标2目标1目标2目标2目标3目标3目标3
选择题:下面加点的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故患有所不辟(躲避)也 B、所欲有甚(超过)于生者C、乞人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也 D、此之谓失其本心(自己的修养)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舍生而取义者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皆以美于徐公C.行道之人弗受 是以谓之“文”也D.万钟于我何加焉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组是( )故患有所不辟也(动词,通“避”) B.万钟于我何加焉(动词,增加) 此之谓失其本心(助词,无实义) D.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连词,假如)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亦我所欲也 是进亦忧(范仲淹《岳阳楼记》)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屋舍俨然(陶渊明《桃花源记》) 所恶有甚于死者 于厅事之东北角(林嗣环《口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一狼得骨止(蒲松龄《狼》)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故不为苟得也 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B.贤者能勿丧耳 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C.呼尔而与之 没有礼貌地吃喝着给他D.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邻因害怕死亡而不接受选出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A.这种(做法)不也已经可以了吗?这就叫做失去了(自己的)本意。B.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C.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完成了吗?这就叫做改变了(自己的)心意。选出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A、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B、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都可以不采用呢?C、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都超过生命的价值,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D、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都超过生命的价值,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都采用。分别选出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A.不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想法,人人都有这种想法,(只不过)贤德的人有能力不丧失罢了。B.非常独立且贤德的人有这种心态,人人都有这种心态,(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C.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选出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A、本文以“鱼”比喻为正义,以“熊掌”比喻为生命;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这种本性”,即“羞恶之心”;用原文句子说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C、“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D、“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这篇课文运用了正反论证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B.第一段文字主要侧重于讲道理,第二段文字则侧重于列举事例。
C.本文中最能概括全篇主旨的句子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D.这篇课文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起到了突出中心论点的作用。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B.“乡为”和“今为”的排比句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了人不能失其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C.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D.《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名轲,春秋时期思想家,《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B.选文开头从人们常见的欲望谈起,用当时难得的食物(鱼与熊掌)设喻和类比,举例浅近,说理深刻。
C.选文②段中“行道之人”“乞人”不愿受侮辱去得到那点饮食来活命,这是从反面举例诠释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D.选文②段中分析了“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三个原因,其中“宫室之美”指国家方面,“妻妾之奉”指自家方面。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者”的生活常理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具体生动,通俗易懂。B、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C、第二段通过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来阐明不应该为物欲而丧失本心。 D、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形式优美,情感强烈,说理透彻精辟。 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鱼我所欲也》出自儒家经典之作《孟子》,《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人性是恶的。B.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D.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课文第1句话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扩展延伸】【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解释加点的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A.万钟于我何加焉( 益处 ) B.景公致廪丘(致敬 )
C.孔子辞不受( 推辞,拒绝) D.今说景公( 游说,说服 )
下列句子中“而” 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
A.日出而林霏开 B.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C.博学而笃志 D.学而时习之翻译下列句子。
⑴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⑵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如果我们想要充实【甲】文的内容,使论证更有力,你认为【乙】段文字可以吗?为什么? 做练习 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