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莫听》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课件(共31张PPT)+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莫听》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课件(共31张PPT)+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5 11:57:5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定风波》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 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
3、 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4、背诵默写本词。
【学习重点】
1、 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 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
3、 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学习难点】
1、 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 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
【学习时间】1 课时
【教学进程】
【导入新课】
背诵《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坎坷的一生:京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可见他的豁达与乐观,今天的这首词更是这样的心绪。让我们走进《定风波》。
【有关资料】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享年64岁,又名苏东坡,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乌台诗案。他被贬到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表中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于是下到御史台狱,那里有柏树,所以也叫柏台,上有乌鸦,故称乌台。他写的诗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差一点被处死。在这九死一生之后,东坡写了《念奴娇》(大江东去),在黄州写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所以经过忧患苦难,苏东坡还能写出这样飞扬,这样潇洒,这样开阔,这样博大,这样超旷风格的作品来,这是苏东坡的修养。
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沙湖在黄州城东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这首《定风波》。
译文:
小序: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要去听那窗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不妨一边吟啸一边慢慢行。只要心理轻松,一根竹仗、一双草鞋也比骑马轻。谁在乎呢,虽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
料峭的春风把酒吹醒,让我稍稍地感到一丝寒冷。微冷之时,抬头看,西斜的落日正迎面照在我身上。回头看看来时的路,有过风雨当然萧瑟,回到居住之处,虽经历风雨,可在心中,却不受影响,无喜
【新课预习】
词的小序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你如何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
本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么人生态度?

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表现这种人生态度的?

【合作探究】
探讨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定风波》和《水调歌头》两词共同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各词的具体句子阐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而徐行”与“鬓微霜,又何妨'(《江城子·密州出猎》)这两词句中,作者表现出的人生态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请简述。
【扩展延伸】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①一般认为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二年中秋所作。 ②风叶:风吹树叶所发出的声音。③鸣廊:在回廊上发出声响。 ④眉头鬓上: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 ⑤妨:遮蔽。⑥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请选择一个角度赏析“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一句。
这首词也是苏轼被贬黄州时的作品,但基调和抒发的情感和《定风波》大不相同,试结合诗句加以阐释。
【课堂检测】
理解性默写:
1、《定风波》中写作者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顶风冲雨,从容前行的句子是:“ , ? 。”
2、《定风波》中写归途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 , 。
3、《定风波》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 , , 。”一边是料峭春风,丝丝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些些暖意,在写景中传达出人生的哲理:寒冷中有温暖,逆境中有希望,忧患中有喜悦。
4、《定风波》中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雨无所谓晴了的句子是: , ,
问答题:
“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词人对天气的态度,更是对生活的态度。请简要分析。
结合这首词,展开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上阙内容所展示的画面。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作业布置】
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背诵默写这首词。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定风波》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 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
3、 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4、背诵默写本词。
【学习重点】
1、 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 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
3、 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学习难点】
1、 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 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
【学习时间】1 课时
【教学进程】
【导入新课】
背诵《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坎坷的一生:京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可见他的豁达与乐观,今天的这首词更是这样的心绪。让我们走进《定风波》。
【有关资料】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享年64岁,又名苏东坡,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乌台诗案。他被贬到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表中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于是下到御史台狱,那里有柏树,所以也叫柏台,上有乌鸦,故称乌台。他写的诗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差一点被处死。在这九死一生之后,东坡写了《念奴娇》(大江东去),在黄州写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所以经过忧患苦难,苏东坡还能写出这样飞扬,这样潇洒,这样开阔,这样博大,这样超旷风格的作品来,这是苏东坡的修养。
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沙湖在黄州城东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这首《定风波》。
译文:
小序: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要去听那窗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不妨一边吟啸一边慢慢行。只要心理轻松,一根竹仗、一双草鞋也比骑马轻。谁在乎呢,虽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
料峭的春风把酒吹醒,让我稍稍地感到一丝寒冷。微冷之时,抬头看,西斜的落日正迎面照在我身上。回头看看来时的路,有过风雨当然萧瑟,回到居住之处,虽经历风雨,可在心中,却不受影响,无喜
【新课预习】
词的小序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答案】
小序交待了写作时间、地点、环境、人物、事件。为后边表现自己不惧风吹雨打张本。
你如何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
【答案】
在作者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
面对人生苦难之时,无喜无悲、荣辱皆忘、旷达超脱 。
本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么人生态度?

【答案】
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面对人生苦难之时,无喜无悲、荣辱皆忘、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表现这种人生态度的?

【答案】
作者把自然风雨和人生风雨相类比,通过具体的词语表达出来,如:“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等。
【合作探究】
探讨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答案】
(1)、 以小见大(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2)、一语双关(自然风雨/人生风雨。“风雨”和“晴”既是指自然现象,也是指人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人生中艰难苦难的逆境和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
《定风波》和《水调歌头》两词共同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各词的具体句子阐述。

【答案】
《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自古皆然。表现了词人达观超然的生活态度。《定风波》中: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写词人在雨中潇洒徐行,不惧困难,表现了他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心态。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而徐行”与“鬓微霜,又何妨'(《江城子·密州出猎》)这两词句中,作者表现出的人生态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请简述。
【答案】
相同:都表现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不同:前者表达不惧风雨,从容面对的人生哲学;后者表达不服年老(壮心不已),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生愿望(政治理想)
【扩展延伸】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①一般认为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二年中秋所作。 ②风叶:风吹树叶所发出的声音。③鸣廊:在回廊上发出声响。 ④眉头鬓上: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 ⑤妨:遮蔽。⑥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请选择一个角度赏析“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一句。
【答案】作者描写了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秋色秋景,借景抒情,借寒暑的交替,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壮志难酬,以哀惋的笔调道出无法摆脱人生烦忧的怅惘之情。
这首词也是苏轼被贬黄州时的作品,但基调和抒发的情感和《定风波》大不相同,试结合诗句加以阐释。
《定风波》词基调昂扬、乐观。词人出游遇雨,却不慌不忙,在雨中吟咏长啸。“莫听”“何妨”“谁怕”三个词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表现得特别充分。
本词基调低沉、哀婉。通过对秋凉夜中风叶、孤光明月景物的描写,反映出词人谪居后的苦闷心情(咏人生之短暂,叹壮志之难酬,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慨知音之难觅)。
【译文】
世间万事都宛如一场虚无缥缈的幻梦,人生到底经历了几度这凉意的秋?入夜的风阵阵,响动在这长廊,看看自己,愁思爬上了眉头,鬓边生出了白发.
  酒并非好酒,常因客人稀少而发愁,月色澄明,却多被云遮挡.中秋之夜,又有谁能与我一同欣赏这中天的月光,我只拿着酒盏,神色凄然,望向北方.
【课堂检测】
理解性默写:
1、《定风波》中写作者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顶风冲雨,从容前行的句子是:“ , ? 。”
2、《定风波》中写归途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 , 。
3、《定风波》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 , , 。”一边是料峭春风,丝丝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些些暖意,在写景中传达出人生的哲理:寒冷中有温暖,逆境中有希望,忧患中有喜悦。
4、《定风波》中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雨无所谓晴了的句子是: , ,
【答案】
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3.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问答题:
“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词人对天气的态度,更是对生活的态度。请简要分析。
【答案】
“风雨”“晴”喻指人生逆境与顺境,不论雨天晴天、逆境顺境,旷达的词人都能坦然接受。
结合这首词,展开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上阙内容所展示的画面。
词人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出游遇雨,却一点也不惊慌,悠闲地漫步在风雨中,把那“穿林打叶”的风雨声当作音乐,一边吟咏长啸,一边思索人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答案】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人生中也是晴雨不定。
虽然变幻无常,但阴雨之后必有阳光(阳光总在风雨后)。
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作业布置】
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背诵默写这首词。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1张PPT)
定风波(莫听穿林)
新知导入
背诵《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坎坷的一生:京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可见他的豁达与乐观,今天的这首词更是这样的心绪。让我们走进《定风波》。
学习目标
1、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
3、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4、背诵默写本词。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 轼
新知讲解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词、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谥号文忠。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 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
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湖北省黄冈县),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沙湖在黄州城东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这首《定风波》。
写作背景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xiào)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suō)烟雨任平生。
料峭(qiào)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sè)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读准字音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读准停顿
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时间:三月七日 ★地点:沙湖道中。
★环境:先雨后晴。 ★事件:遇雨。
★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
★感觉:狼狈 不觉
★故:交代写作缘由。
小序交待了写作时间、地点、环境、人物、事件。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词的小序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上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译文:不要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而行。竹杖和芒鞋轻捷得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只要披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我也不在意。
上片:冒雨漫步,抒写徐行的心情。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1)雨是什么样的雨?何以见得?
大,能听见穿林打叶的声音;同行皆狼狈可见应是疾风骤雨。
(2)作者在疾风骤雨中“吟啸徐行”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
泰然从容,视风雨为无物。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竹杖芒鞋真的轻胜马?为什么作者觉得它轻胜马?
竹杖芒鞋:表明词人被贬谪后穷困潦倒的处境。 马:达官贵人的象征。
轻:心情的轻松,愉悦 ,镇定从容、旷达乐观。
不是。心态好:乐观旷达。
(2)“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什么意思?
披着一袭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3)“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哪个字最关键?
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笑傲江湖的味道。
(4)这的风雨单指自然界的风雨吗?
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作者仕途中的坎坷和生活中遇到的磨难和困难,即人生风雨,喻人生中挫折和磨难困境。
(5)“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和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以及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同时也告诉我们要坦然接受和面对人生中的“风雨”的人生态度。
下片: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微微的寒冷。抬头看时,山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望方才风吹雨落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没有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下片:酒醒天晴,心境旷达,超然洒脱。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刚刚还急风骤雨,现在却斜照相迎给我们什么人生启示呢?
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人生中也是晴雨不定。
虽然变幻无常,但阴雨之后必有阳光(阳光总在风雨后)。
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晴”和“雨”分别喻指什么?
“晴”喻人生顺境,“雨”喻人生逆境。
(2)作者为什么说“也无风雨也无晴”,想表达什么?
无论是顺境逆境都一样坦然面对,从容接受。
(3)“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有没有雨了?
没有,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定风波》以道中遇雨,隐喻仕途风雨,并进而借雨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景象,寄托隐逸江湖后就无挂累于风雨阴晴的超然心境。体现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等复杂而深微的情怀。表现了一种醉醒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
主 题
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词人形象。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雨后东坡—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合作探究:探讨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1)、 以小见大(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2)、一语双关(自然风雨/人生风雨。“风雨”和“晴”既是指自然现象,也是指人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人生中艰难苦难的逆境和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
《定风波》和《水调歌头》两词共同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各词的具体句子阐述。


《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自古皆然。表现了词人达观超然的生活态度。
《定风波》中: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写词人在雨中潇洒徐行,不惧困难,表现了他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心态。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而徐行”与“鬓微霜,又何妨'(《江城子·密州出猎》)这两词句中,作者表现出的人生态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请简述。

相同:都表现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不同:前者表达不惧风雨,从容面对的人生哲学;
后者表达不服年老(壮心不已),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生愿望(政治理想)
你如何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
在作者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
面对人生苦难之时,无喜无悲、荣辱皆忘、旷达超脱 。
合作探究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
在该词中,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种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
合作探究
人生启示
1、阳光总在风雨后。
2、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3、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4、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5、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课堂总结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诗人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这就是《定风波》带给我们的教益。
课堂练习
理解性默写:
1、《定风波》中写作者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顶风冲雨,从容前行的句子是:“ , ? 。”
2、《定风波》中写归途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 , 。
3、《定风波》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 , , 。”一边是料峭春风,丝丝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些些暖意,在写景中传达出人生的哲理:寒冷中有温暖,逆境中有希望,忧患中有喜悦。
4、《定风波》中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雨无所谓晴了的句子是: , ,
问答题:
“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词人对天气的态度,更是对生活的态度。请简要分析。
结合这首词,展开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上阙内容所展示的画面。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拓展提高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①一般认为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二年中秋所作。 ②风叶:风吹树叶所发出的声音。③鸣廊:在回廊上发出声响。 ④眉头鬓上: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 ⑤妨:遮蔽。⑥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请选择一个角度赏析“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一句。

作者描写了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秋色秋景,借景抒情,借寒暑的交替,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壮志难酬,以哀惋的笔调道出无法摆脱人生烦忧的怅惘之情。

这首词也是苏轼被贬黄州时的作品,但基调和抒发的情感和《定风波》大不相同,试结合诗句加以阐释。

《定风波》词基调昂扬、乐观。词人出游遇雨,却不慌不忙,在雨中吟咏长啸。“莫听”“何妨”“谁怕”三个词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表现得特别充分。
本词基调低沉、哀婉。通过对秋凉夜中风叶、孤光明月景物的描写,反映出词人谪居后的苦闷心情(咏人生之短暂,叹壮志之难酬,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慨知音之难觅)。
作业布置

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板书设计
自然风雨
(穿林打叶)
人生风雨

“也无风雨也无晴”
“谁怕”
“任平生”
“莫听”
“何妨”
“ 吟啸”
“徐行”
超然物外
泰然自若
潇洒安闲
搏击风雨、笑傲人生、
泰然处之、无所畏惧、
潇洒从容
宠辱偕忘
超然物外
心中
无晴雨
人生
态度
旷达
洒脱
乐观
“回首”
“归去”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单元 3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
学习目标 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背诵默写本词。
重点 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难点 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背诵《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坎坷的一生:京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可见他的豁达与乐观,今天的这首词更是这样的心绪。让我们走进《定风波》。板书课题。 背 激趣
讲授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1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4、背诵默写本词。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享年64岁,又名苏东坡,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乌台诗案。他被贬到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表中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于是下到御史台狱,那里有柏树,所以也叫柏台,上有乌鸦,故称乌台。他写的诗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差一点被处死。在这九死一生之后,东坡写了《念奴娇》(大江东去),在黄州写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所以经过忧患苦难,苏东坡还能写出这样飞扬,这样潇洒,这样开阔,这样博大,这样超旷风格的作品来,这是苏东坡的修养。 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沙湖在黄州城东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这首《定风波》。读准字音: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xiào)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suō)烟雨任平生。料峭(qiào)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sè)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读准节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内容理解:词的小序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小序交待了写作时间、地点、环境、人物、事件。为后边表现自己不惧风吹雨打张本。上片:译文:不要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而行。竹杖和芒鞋轻捷得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只要披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我也不在意。概括:冒雨漫步,抒写徐行的心情。“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1)雨是什么样的雨?何以见得? 大,能听见穿林打叶的声音;同行皆狼狈可见应是疾风骤雨。(2)作者在疾风骤雨中“吟啸徐行”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 泰然从容,视风雨为无物。“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1)竹杖芒鞋真的轻胜马?为什么作者觉得它轻胜马?竹杖芒鞋:表明词人被贬谪后穷困潦倒的处境。 马:达官贵人的象征。轻:心情的轻松,愉悦 ,镇定从容、旷达乐观。不是。心态好:乐观旷达。 (2)“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什么意思? 披着一袭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3)“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哪个字最关键? 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笑傲江湖的味道。 (4)这的风雨单指自然界的风雨吗? 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作者仕途中的坎坷和生活中遇到的磨难和困难,即人生风雨,喻人生中挫折和磨难困境。(5)“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和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以及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同时也告诉我们要坦然接受和面对人生中的“风雨”的人生态度。下片:译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微微的寒冷。抬头看时,山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望方才风吹雨落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没有风雨,也无所谓天晴。概括:酒醒天晴,心境旷达,超然洒脱。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刚刚还急风骤雨,现在却斜照相迎给我们什么人生启示呢? 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人生中也是晴雨不定。虽然变幻无常,但阴雨之后必有阳光(阳光总在风雨后)。 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晴”和“雨”分别喻指什么? “晴”喻人生顺境,“雨”喻人生逆境。 (2)作者为什么说“也无风雨也无晴”,想表达什么? 无论是顺境逆境都一样坦然面对,从容接受。(3)“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有没有雨了? 没有,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主题:《定风波》以道中遇雨,隐喻仕途风雨,并进而借雨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景象,寄托隐逸江湖后就无挂累于风雨阴晴的超然心境。体现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等复杂而深微的情怀。表现了一种醉醒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词人形象。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雨后东坡—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合作探究:探讨这首词的表现手法。(1)、 以小见大(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2)、一语双关(自然风雨/人生风雨。“风雨”和“晴”既是指自然现象,也是指人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人生中艰难苦难的逆境和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定风波》和《水调歌头》两词共同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各词的具体句子阐述。《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自古皆然。表现了词人达观超然的生活态度。《定风波》中: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写词人在雨中潇洒徐行,不惧困难,表现了他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心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而徐行”与“鬓微霜,又何妨'(《江城子·密州出猎》)这两词句中,作者表现出的人生态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请简述。 相同:都表现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同:前者表达不惧风雨,从容面对的人生哲学;后者表达不服年老(壮心不已),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生愿望(政治理想)你如何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在作者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 面对人生苦难之时,无喜无悲、荣辱皆忘、旷达超脱 。在该词中,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种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人生启示:1、阳光总在风雨后。 2、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3、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4、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5、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读读笔记注音读划停顿读笔记笔记思回答讨论笔记笔记讨论 明确目标目标1、4目标1、4目标2目标2目标3目标3目标3
理解性默写:1、《定风波》中写作者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顶风冲雨,从容前行的句子是:“ , ? 。”2、《定风波》中写归途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 , 。3、《定风波》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 , 。”一边是料峭春风,丝丝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些些暖意,在写景中传达出人生的哲理:寒冷中有温暖,逆境中有希望,忧患中有喜悦。4、《定风波》中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雨无所谓晴了的句子是: , , 问答题:“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词人对天气的态度,更是对生活的态度。请简要分析。结合这首词,展开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上阙内容所展示的画面。“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扩展延伸】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注】①一般认为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二年中秋所作。 ②风叶:风吹树叶所发出的声音。③鸣廊:在回廊上发出声响。 ④眉头鬓上: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 ⑤妨:遮蔽。⑥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请选择一个角度赏析“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一句。这首词也是苏轼被贬黄州时的作品,但基调和抒发的情感和《定风波》大不相同,试结合诗句加以阐释。 做练习 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诗人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这就是《定风波》带给我们的教益。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