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新知导入
他,颖悟绝伦,文韬武略无不精通: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十八岁中举人,十九岁进贡士,二十二岁中进士,授三等侍卫,因满腔才华被皇帝赏识不久晋升为一等。他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是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是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浣溪沙》,去认识他,我们今天的主人公——纳兰性德。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纳兰性德
学习目标
1、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
3、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4、背诵默写本词。
新知讲解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纳兰成德,字容若,号楞伽(lénɡ jiā)山人。清代满族词人,有“国初第一词手”“第一学人”之美誉。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纳兰出身显赫,是当朝重臣纳兰明珠的长子,家族与皇室沾亲带故(纳兰的母亲出身爱新觉罗皇族;纳兰的曾祖父金台吉是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格格即是皇太极生母)有《侧帽集》《饮水词》。
纳兰性德天生多愁善感,具有非常典型的纯真、敏感、多情、忧郁的诗人气质。
他生性孤傲,淡泊名利,不愿受社会种种森严礼法的束缚,但又无力反抗。纳兰性德出身显赫,仕途生涯顺畅无阻,没有一丝一毫被挤压被贬谪的经历。他作为康熙的贴身侍卫,经常随驾陪皇上守猎、去各地巡察。见多了官场的阿谀逢承,见多了虚伪、龌龊和尔欺虞诈,官场的许多暗道机关和潜规则为他所不齿,故而他从厌倦到为无法摆脱官场的捧场作戏而苦恼,他将这些视为精神枷锁,欲罢不能。
对纳兰一生影响最大的是他的感情。初恋惠儿,亡妻卢氏,情人沈宛,这三人都是他爱过的女子,却没有一个能与他白头偕老。可以说,纳兰的短暂的人生,有大半时间是在爱情中困顿而过的,爱他的人和他所爱的人一个个都离他而去,一个是因为皇权的至高无上他无法与之抗击;一个是生命的逝去他无能为力;一个是父亲大人的坚决反对,他无法做不孝子,纳兰的忠与孝注定了他要活在两难的境地里进退维谷。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读准停顿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那畔:那边;吹断:谓北风的吼声使马嘶声也听不到了。
若为情:怎样的情怀。此处意谓面对如此深秋野塞又是怎样的情怀呢!
译: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山峰方向一路前行,北风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面对)深秋遥远的边塞又是怎样的情怀呢!
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表明行程之远。很容易让人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北风”句描述一路境况,突出边塞苦寒、空旷的环境特征。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秋声”往往给人一种凄凉肃杀之感。
“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边塞的偏远空旷,有思乡孤独之感。
“马嘶”表明战争态势紧张。有忧虑之思。
听闻如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作者感慨“深秋远塞若为情”。“若为情”的发问中带出了作者对到任的迷茫与不安。
上片:云山、北风、马嘶、深秋,这些意象,描写行程,并点明时令与心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戍垒:边防驻军的营垒。戍,保卫。
译: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才能平息!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
词中的寥廓的意境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手法:白描,一抹晚烟袅袅升起,边防驻军的营垒显得更加荒凉,夕阳斜照在关塞的城堡上;写出边塞荒凉、萧瑟之景;抒发词人奉旨出塞的怅惘之情。
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虽可能囿于一己,然而其情不胜真诚,其感不胜拳挚。
译文:
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才能平息!
古今幽恨几时平!
下片:晚烟、荒戍垒、斜日、旧关城,这些意象,抒发古今幽恨之情。
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马嘶”表明战争态势紧张。这句描述一路境况,突出边塞苦寒、空旷的环境特征。
请你展开想象,试着描绘“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的情景。
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
谈谈你对这首词末句“古今幽恨几时平”的理解。
句意: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这是这首词的主旨句,抒发了出塞远行的“幽恨”之情,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虽可能囿于一己,然而其情不胜真诚,其感不胜拳挚。
课堂总结
本词即事抒情,抒发了对人生、世事与时光的感慨。上片主要描写行程,下片主要抒发感情。全词从“身向云山”起笔,写到“北风”,再点明“深秋”;下片先用对偶句具体描写深秋“荒”“旧”景象,最后以“古今幽恨几时平”点明主旨。
这首词描写了词人奉使出塞所见的深秋远塞、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寄寓了悠悠苍凉的今昔之感,抒发了“幽恨难平”的凄惘之情。全词以写景为主,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课堂练习
理解性默写:
1、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词中寥廓的意境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有相同意境的句子是: , 。
2、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词中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图的句子是: , 。
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
请你展开想象,试着描绘“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的情景。
谈谈你对这首词末句“古今幽恨几时平”的理解。
拓展提高
采桑子·九日①
[清]纳兰性德
深秋绝塞②谁相忆,木叶萧萧。乡路③迢迢。六曲屏山④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南雁归时更寂寥。
【注】①[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阳节。②[绝塞]极远的边塞。③[乡路]这里指通往家乡的路。④[六曲屏山]代指家园。
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词的上片所展现的画面。
请从炼字角度赏析“南雁归时更寂寥”中的“更”。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
板书设计
上片:云山 北风 马嘶 深秋
描写行程,点明时令与心情。
下片:晚烟 荒戍垒 斜日 旧关城
抒发感情
——愁绪纷乱
(孤独、不安、思乡)
——古今幽恨
(体察百姓疾苦、厌恨战争)
凄惘之情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 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
3、 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4、背诵默写本词。
【学习重点】
1、 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 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
3、 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学习难点】
1、 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 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
【学习时间】1 课时
【教学进程】
【导入新课】
他,颖悟绝伦,文韬武略无不精通: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十八岁中举人,十九岁进贡士,二十二岁中进士,授三等侍卫,因满腔才华被皇帝赏识不久晋升为一等。他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是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是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浣溪沙》,去认识他,我们今天的主人公-纳兰性德。
【有关资料】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出生于满州(今内蒙古吐默特)正黄旗。原名成德,因避讳改名性德,字容若,号楞伽(léng jiā)山人。自幼天资聪颖,十八岁考中举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中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出,著称于世。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曾自编《侧帽集》(后更名为《饮水词》),后人增遗补缺为《纳兰词》。多次跟随皇帝出巡。
写作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chān)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赏析:
“身向云山那畔行。”。点明此行之目的地。云山,指出使的目的地之一打虎山。那畔,那边。
“北风吹断马嘶声。”描述一路境况。吹断,形容风声大过马嘶声,暗示心态悲凉。
“深秋远塞若为情。”点明时令与心情。远塞,指黑龙江流域的边塞。若为情,将成为怎样的一种情怀。若,表疑问,怎样。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触景生情。用了工整的对仗句勾勒出“远塞”也即“荒戍垒”“旧关城”的荒凉破旧景象,引出下句所写之情。戍垒,营垒。戍,保卫。
“古今幽恨几时平。”怀古抒情。抚今追昔,且由眼前之景,联想到对人生、世事以及时光流逝的感慨。幽恨,悠远的遗憾。究竟是怎样的遗憾,是不便明言的。
译文:
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山峰方向一路前行,北风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面对)深秋遥远的边塞又是怎样的情怀呢!
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才能平息!
【新课学习】
划节奏。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翻译。
【合作探究】
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
谈谈你对这首词末句“古今幽恨几时平”的理解。
【扩展延伸】
采桑子·九日①
[清]纳兰性德
深秋绝塞②谁相忆,木叶萧萧。乡路③迢迢。六曲屏山④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南雁归时更寂寥。
【注】①[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阳节。②[绝塞]极远的边塞。③[乡路]这里指通往家乡的路。④[六曲屏山]代指家园。
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词的上片所展现的画面。
请从炼字角度赏析“南雁归时更寂寥”中的“更”。
【课堂检测】
理解性默写:
1、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词中寥廓的意境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有相同意境的句子是: , 。
2、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词中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图的句子是: , 。
问答:
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
请你展开想象,试着描绘“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的情景。
谈谈你对这首词末句“古今幽恨几时平”的理解。
【作业布置】
背诵默写这首词。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 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
3、 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4、背诵默写本词。
【学习重点】
1、 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 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
3、 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学习难点】
1、 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 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
【学习时间】1 课时
【教学进程】
【导入新课】
他,颖悟绝伦,文韬武略无不精通: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十八岁中举人,十九岁进贡士,二十二岁中进士,授三等侍卫,因满腔才华被皇帝赏识不久晋升为一等。他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是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是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浣溪沙》,去认识他,我们今天的主人公-纳兰性德。
【有关资料】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出生于满州(今内蒙古吐默特)正黄旗。原名成德,因避讳改名性德,字容若,号楞伽(léng jiā)山人。自幼天资聪颖,十八岁考中举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中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出,著称于世。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曾自编《侧帽集》(后更名为《饮水词》),后人增遗补缺为《纳兰词》。多次跟随皇帝出巡。
写作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chān)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赏析:
“身向云山那畔行。”。点明此行之目的地。云山,指出使的目的地之一打虎山。那畔,那边。
“北风吹断马嘶声。”描述一路境况。吹断,形容风声大过马嘶声,暗示心态悲凉。
“深秋远塞若为情。”点明时令与心情。远塞,指黑龙江流域的边塞。若为情,将成为怎样的一种情怀。若,表疑问,怎样。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触景生情。用了工整的对仗句勾勒出“远塞”也即“荒戍垒”“旧关城”的荒凉破旧景象,引出下句所写之情。戍垒,营垒。戍,保卫。
“古今幽恨几时平。”怀古抒情。抚今追昔,且由眼前之景,联想到对人生、世事以及时光流逝的感慨。幽恨,悠远的遗憾。究竟是怎样的遗憾,是不便明言的。
译文:
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山峰方向一路前行,北风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面对)深秋遥远的边塞又是怎样的情怀呢!
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才能平息!
【新课学习】
划节奏。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答案】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翻译。
【答案】
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山峰方向一路前行,北风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面对)深秋遥远的边塞又是怎样的情怀呢!
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才能平息!
【合作探究】
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
【答案】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马嘶”表明战争态势紧张。这句描述一路境况,突出边塞苦寒、空旷的环境特征。
谈谈你对这首词末句“古今幽恨几时平”的理解。
【答案】
句意: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这是这首词的主旨句,抒发了出塞远行的“幽恨”之情,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虽可能囿于一己,然而其情不胜真诚,其感不胜拳挚。
【扩展延伸】
采桑子·九日①
[清]纳兰性德
深秋绝塞②谁相忆,木叶萧萧。乡路③迢迢。六曲屏山④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南雁归时更寂寥。
【注】①[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阳节。②[绝塞]极远的边塞。③[乡路]这里指通往家乡的路。④[六曲屏山]代指家园。
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词的上片所展现的画面。
请从炼字角度赏析“南雁归时更寂寥”中的“更”。
【答案】
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深秋乡思图:深秋时分,在这遥远的边塞,树叶发出萧萧的声响。返乡之路千里迢迢。家和梦一样遥不可及。
诗人身处塞外,返乡之路千里迢迢,家和梦一样遥不可及,作者倍感形单影只、孤独寂寞。适逢重阳佳节,看到大雁南飞,一个“更”字,更渲染出诗人浓重的思乡之情。
【课堂检测】
理解性默写:
1、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词中寥廓的意境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有相同意境的句子是: , 。
2、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词中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图的句子是: , 。
1、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2、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问答:
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
【答案】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马嘶”表明战争态势紧张。这句描述一路境况,突出边塞苦寒、空旷的环境特征。
请你展开想象,试着描绘“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的情景。
【答案】
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
谈谈你对这首词末句“古今幽恨几时平”的理解。
【答案】
句意: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这是这首词的主旨句,抒发了出塞远行的“幽恨”之情,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虽可能囿于一己,然而其情不胜真诚,其感不胜拳挚。
【作业布置】
背诵默写这首词。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单元 3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
学习目标 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背诵默写本词。
重点 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难点 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他,颖悟绝伦,文韬武略无不精通: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十八岁中举人,十九岁进贡士,二十二岁中进士,授三等侍卫,因满腔才华被皇帝赏识不久晋升为一等。他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是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是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浣溪沙》,去认识他,我们今天的主人公-纳兰性德。板书课题。 听 激趣
讲授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 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4、背诵默写本词。作者简介:纳兰性德(1655~1685),出生于满州(今内蒙古吐默特)正黄旗。原名成德,因避讳改名性德,字容若,号楞伽(léng jiā)山人。自幼天资聪颖,十八岁考中举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中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出,著称于世。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曾自编《侧帽集》(后更名为《饮水词》),后人增遗补缺为《纳兰词》。多次跟随皇帝出巡。写作背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chān)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读准节奏: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赏析: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那畔:那边;吹断:谓北风的吼声使马嘶声也听不到了。若为情:怎样的情怀。此处意谓面对如此深秋野塞又是怎样的情怀呢!译: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山峰方向一路前行,北风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面对)深秋遥远的边塞又是怎样的情怀呢!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表明行程之远。很容易让人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北风”句描述一路境况,突出边塞苦寒、空旷的环境特征。“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秋声”往往给人一种凄凉肃杀之感。“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边塞的偏远空旷,有思乡孤独之感。“马嘶”表明战争态势紧张。有忧虑之思。听闻如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作者感慨“深秋远塞若为情”。“若为情”的发问中带出了作者对到任的迷茫与不安。上片:云山、北风、马嘶、深秋,这些意象,描写行程,并点明时令与心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戍垒:边防驻军的营垒。戍,保卫。译: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才能平息!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词中的寥廓的意境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手法:白描,一抹晚烟袅袅升起,边防驻军的营垒显得更加荒凉,夕阳斜照在关塞的城堡上;写出边塞荒凉、萧瑟之景;抒发词人奉旨出塞的怅惘之情。古今幽恨几时平!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虽可能囿于一己,然而其情不胜真诚,其感不胜拳挚。译文: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才能平息!下片:晚烟、荒戍垒、斜日、旧关城,这些意象,抒发古今幽恨之情。合作探究: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马嘶”表明战争态势紧张。这句描述一路境况,突出边塞苦寒、空旷的环境特征。 请你展开想象,试着描绘“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的情景。 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 谈谈你对这首词末句“古今幽恨几时平”的理解。 句意: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这是这首词的主旨句,抒发了出塞远行的“幽恨”之情,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虽可能囿于一己,然而其情不胜真诚,其感不胜拳挚。 读读笔记读划节奏笔记笔记读讨论 明确目标目标1、4目标2目标2目标3
理解性默写:1、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词中寥廓的意境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有相同意境的句子是: , 。2、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词中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图的句子是: , 。【扩展延伸】采桑子·九日①[清]纳兰性德 深秋绝塞②谁相忆,木叶萧萧。乡路③迢迢。六曲屏山④和梦遥。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南雁归时更寂寥。【注】①[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阳节。②[绝塞]极远的边塞。③[乡路]这里指通往家乡的路。④[六曲屏山]代指家园。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词的上片所展现的画面。请从炼字角度赏析“南雁归时更寂寥”中的“更”。 做练习 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本词即事抒情,抒发了对人生、世事与时光的感慨。上片主要描写行程,下片主要抒发感情。全词从“身向云山”起笔,写到“北风”,再点明“深秋”;下片先用对偶句具体描写深秋“荒”“旧”景象,最后以“古今幽恨几时平”点明主旨。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