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5 21:31: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26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通过开办京师大学堂、废除科举制度等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以及五四前后中国现代文艺创作的主要史实,知道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过程,学习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而英勇斗争的精神,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教学目标:
1.通过运用史料再现历史,使学生感知近代教育文化发展的真实情况。
2.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过程中,认识到近代教育文化的价值,感受历史发展的脉动。认识到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教育文化成果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促进了社会发展。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服务于社会。
3.通过材料研读、欣赏文学文艺作品等活动让学生学习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而奋斗的精神,理解文化的价值,陶冶革命情操,培养爱国主义思想。继而提升分析、概括、审美等能力,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坚定做时代新人为时代奋斗的信念。
设计思路及理念:
以参观展厅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运用融合思想通过恰当活动设计调动学生参与,达成目标。
融乡土历史:河南大学是科举考试废除的见证,为近代中国教育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融学科实践:“革命歌曲赏析”,融语文、音乐于一体,体会音乐这一载体对时代发展的作用。
融生活实践融学科:“小小解说员”, 融课内与课外积累,体现了跨学科,融语文、美术学科,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增强了对课外阅读的重视。
教学过程:
近代教育文化展览厅
开场:打开近代教育文化的历史之门,历史感扑面而来。低头看去,一张报纸一本书一所学校遗址一部典籍都是珍贵的史料,抬望眼,一幅画一段歌词一部电影一个人物等,无不让我们感受到近代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历程。这些是时代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卢氏云端的“近代教育文化馆”,通过近代教育文化的发展来感受近代中国的脉动,从教育文化人的奋进征程以及文化成果中,学习仁人志士的热血与精神,认识文化救国的思想,获得成长的滋养。
【提示与要求】
今天的这个展览不时会有一个实时互动环节,在参观过程中会根据需要对同学们进行采访提问或是请同学们现场当“小小讲解员”等。希望同学们认真参观,积极表达,不虚此行。大家可能不知道,这个场馆还有个缩微场馆呢,就在我们每个人的手中,就是课本的第26课。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缩微场馆走进展厅。
一、“近代教育展厅”
1、首先走进的是“近代教育展厅”(新式学校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废除)。根据课本资料,请同学们尝试绘制大事年表,并说说你的发现。
近代教育的发展大事年表
从大事年表中,你有什么发现?我们看时期这一栏,不难发现,列强的入侵,刺激了中国人探索近代化的步伐。在反侵略与探索中,近代教育迈出了重要的步伐。
由此可知:教育的发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促进了社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2、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的建立与以往的私塾太学有很多不一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发现,有哪些“新”?
1862年8月24日,京师同文馆成立,以培养翻译和外交人才。同文馆附属于总理衙门,是清末最早的洋务学堂。先设立英文、法文、俄文班,后陆续增设德文、日文班以及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物理、外国史地等。除汉文外,其他课程均聘外国人教习。该馆还设有印刷所,译印数、理、化、历史、语文等方面书籍,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传播起了一定作用。——网络2022《历史教育》
培养时代新人: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培养洋务人才,需要懂外语进行外交活动,创办洋务实业自强求富(疫情时代下的医学人才);
课程设置新:外语居于首位,侧重“西学”与“西艺”,汉文经学贯穿始终,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科学教育正式列入中国教育之中,注重学以致用。
京师同文馆是洋务学堂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正是由于其领头羊的作用,从此以后我国开办了大量学校。体现了新的时代要求,新的课程设置,培养新式人才,促进教育近代化。
3、科举制度的废除,有利于新式教育的兴办,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那你知道,中国科举制度最后一场考试在哪里进行的吗?
老师出示材料:
在河南大学明伦校区中轴线西侧,有两座古朴典雅的四角攒尖顶碑亭,亭中各矗立一通高大厚重的石碑。石碑稍显斑驳,字迹依然清晰,它们被称为“贡院碑”。两座碑亭之所在,是清代河南贡院的旧址。两通碑曾目睹了中国最后的科举考试在此进行的盛况。在中国封建科举制度行将就木之际,在清光绪二十八至三十年间(公元1902年至1904年),短短的三年之中,在河南贡院就集中上演了四次乡试,两次会试。一次是在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一次是在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之后,科举制度就被废除了。河南大学这片土地成为中国科举制度的终结地。
——《河南日报》2017年12月1日
链接:1912年,以林伯襄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河南仁人先贤,在清代贡院的旧址上,创办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河南大学前身),成为当时中国的三大留学培训基地,与当时的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和南洋公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呈三足鼎立的局面。预备学校开班时,有的学生会跑到贡院的考棚里学习,预校学生在前清的贡院学习“声光化电”(清末民初时指自欧美传来的自然科学和技术),朗声诵读外语,恰是当年社会新旧杂陈的缩影。在河南贡院这块不同寻常的地方,留下了士子们匆忙赶考的脚步,也留下了一个图强变法的时代足迹。
二、近代文化“报刊与出版机构展厅”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新闻出版业。接下来,我们来到近代文化“报刊与出版机构展厅”。
1、走进展厅,大家会注意到一幅幅报刊图片。仔细报刊图片观察后,依据课本结合所知选取一份报刊进行介绍,要体现该刊物或出版机构的影响。
出示图片
如,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年于陈独秀创办《新青年》,胡适、李大钊、鲁迅等撰稿发文,热情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猛烈抨击封建的旧道德和旧文化,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深受广大知识分子欢迎。
……
教师补充:《申报》于1872年在上海创刊,是外国人创办中国人主笔的中文报纸。它前后总计经营了77年,历经晚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三个时代,共出版27000余期,出版时间之长,影响之广泛,同时期其它报纸难以企及,在中国新闻史和社会史研究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对于政治之得失,内外大员之善恶,皆可尽情指责;人民之冤抑隐疾,更可尽情登载。如披露袁世凯秘书的日记揭袁出卖维新派的事实,如登载晚清杨乃武冤狱案等,其副刊“自由谈”堪称现代文学史。
阅读20世纪《申报》的部分记事,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近代科技的进步,为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B.《申报》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
C.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直接摧残中国新闻事业
D.《申报》对研究中国近代史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在上海抗战的历史上 ,《申报》作为当时主要的宣传媒体 ,发挥了报纸舆论导向的重要作用,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表格内并没有“支持武装斗争”的内容。
对于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的支持,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文化刊物的阵地,那就是——《解放日报》。图片 解说办报背景:这是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大型日报。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随着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武装力量的日益发展壮大,中共中央通过该报以加强对各地的宣传和工作指导,成为党教育人民群众、指导革命工作的武器。
2、新闻报刊的发展也促进了出版业的发展。说到新闻出版机构,我们必须要看看中国现代出版业的起点以及出版业大佬——商务印书馆。让我们走进商务印书馆和它的创始人张元济。
结合教材阅读材料,说说你的感受。
链接1897年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创办人张元济(1867年-1959年), 1902年张元济进入商务印书馆历任编译所所长、经理、监理、董事长等职。解放后,担任上海文史馆馆长,继任商务印书馆董事长。张元济在参与戊戌变法时,便树立了昌明教育、开启民智的理 想,举办"健社"、"西学堂",后任职于南洋公学堂。在他主持商务印书馆时期,商务印书馆从一个印书作坊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出版企业;他组织编写的新式教科书风行全国,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1902年清廷发布新学堂章程后,各地新式学堂纷纷创办,张元济以编辑家敏锐的眼光,编写了包括国文、修身、珠算、笔算、格致 、理科、农业、中外地理等在内的《最新教科书》,课本内容以提倡爱国、提高民族素质、宣扬中华传统美德、普及科学知识为特色。他最早出版严复翻译的以赫胥黎《天演论》为主的“西方名著”8种,传播西学,商务功不可没。林纾翻译的《茶花女》等大批外国学术、文学名著,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他主持影印《四部丛刊》、校印《百衲本二十四史》以及创建东方图书馆,对保存民族文化都有很大的贡献。著有《校史随笔》《中华民族的人格》等。
张元济同志一生为中国文化出版事业的发展、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整理、出版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适应时代发展,以自身行动实践了“文化爱国,文化救国”!作为新时期的中学生,应当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继承中华美德,胸怀祖国,成为高素质文化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贡献。
三、近代文化展厅 (文学艺术)
针对文学艺术作品成果,读文了解。之后完成相关任务。
(一)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二)发出抗战怒吼
听取抗战歌曲音频资料,根据歌词或旋律说说你的感受。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你还知道哪些抗战歌曲、电影或抗战英雄?
A级:能说出7个;
B级:能说出5个。
C级:能说出3个。
聂耳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名曲,谱写了时代的最强音。其中由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从歌曲中,你感受到怎样的精神或情怀?
这些歌曲都体现了这样的时代的最强音:全民族抗战,爱国情怀,民族精神
(三)小小解说员—— 简介文学艺术作品
内容:文学类(诗歌小说等)文艺类(音乐美术电影)
要求:选取一个作品或创作者等做“小小解说员”。选取一个,根据课文文本资源并结合自己的阅历,选取文中出现的一个人物或一幅作品,自拟题目进行简要解说或从某个角度进行赏析。(要求:选取某一点就可,如作品内容中的某一点,体现人物的某方面,举个例子:“愚公能够移走山”、反封建的斗士——鲁迅,借“画”抒怀的白石老人,歌词里的爱国心)
链接素材故事《愚公移山》的出处——郑州。《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故事。列子(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名御寇,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列子曾经在郑州青龙山隐居长达40余年(今郑州东站正南2公里处),留下《列子》一书,其中寓言故事102篇,其中就包含《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描述了九十岁的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如今河南省济源市国家AAAA级景区——王屋山风景名胜区因为“愚公移山”的故事,成为济源市旅游业一张响亮的名片,老愚公挖山不止的雕像作为河南济源市标。
画作《愚公移山》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表现了人民大众的信心和顽强毅力。在抗战时期,愚公移山的精神极大感召和鼓舞中华儿女的抗战决心和斗志。
评价标准:A级:能准确论述史实,清晰表达观点;
B级:能恰当运用史实,简单表述观点;
C级:能说出感受。
答案提示: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反映了当时时代的主题——勇敢、顽强、百折不挠的民族气节。
形式多样的文艺作品,彰显了中国文化底蕴,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艺术家的品质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方向。有民族气节,有爱国情怀。
(四)教育文化事业在近代得到发展的原因?
经济发展,政治变革,思想解放,技术传入等
【课堂小结】
表达你的课堂收获吧
【课堂作业】连线与选择
【推荐作业】
作业:为形成项目式学习的意识,加强课内外的融合,在课堂活动的基础上,搜集相关资料,请各小组选取其一,小组长牵头,各同学根据自身实际勇挑活动任务,协作完成成果汇报展示。
作业内容与目的:
1.举办“近代革命歌曲汇”。包括歌曲演唱、歌词内容赏析、创作背景介绍分析、作曲家或词作者的事迹介绍,主持人的开场与总结,串词撰写、音响等使用调适等。感受时代脉动,增强自强奋进,做时代新人报效祖国的志向。
2.举行“人物讲述”栏目。通过对近代文学文艺工作者事迹的学习与了解,选取一个进行深度对话,自拟题目进行3分钟的解说或讲述,以感受文艺工作者的爱国情怀,增强爱国意识。
3. 撰写小论文.围绕中国近代文艺界的鲁迅、矛盾、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采用个人和小组相结合的方式,搜集相关史料,深入研讨,自拟题目,撰写小论文。
评价标准:
A级:史实正确,文采优美,准确全面表达自己的见解。
B级:史实正确,表达简单,观点不突出。
C级:只能简单阐述史实。
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对后世的人们有很大的启发。千百年来,愚公移山的精神的感召下,中华儿女艰苦奋斗、奋勇前进创造了一个个人间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