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5 13:18:27

文档简介

兴文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管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真正发扬光大。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道成为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为双方主张长期共存,形成既对立又互补相辅相成的关系。
B.法、阴阳、名三家灭绝的原因是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
C.所谓“国学”是以儒道为根基,儒道互补,后来又加上中国化的佛教,构成了三足鼎立的“国学”。
D.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并不顺利,经历了从被孤立到逐渐与儒、道融合的漫长时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讲究“内圣外王之道”,道家追求“顺任自然之性”,但二者人生态度与主张看似不同实则完全一致。
B.在生命与理想不可兼得之时,儒家的杀身成仁之举,显然比不上道家的免祸全生更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C.儒道两家“处处相反”:比如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道主义思潮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符合“道家”思想的一项是(3分)
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C.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D.兵贵胜,不贵久。
4.简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脉络。(4分)
5.为何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请结合材料,阐述其原因。(6分)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6-9小题。
无法完成的画像
刘建东
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烧焦的味道。女孩被一个中年妇女领进来。中年妇女是女孩的舅妈。
时间停留在1944年的春末。这一年我十五岁,我师傅大约四十岁。我师傅杨宝丰是城里唯一的炭精画画师。三年前,他来到城里,在南关开了家画像馆,专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
师傅说:“照片呢?”
舅妈只找到了一本薄薄的相册,里面的照片却不见了。
舅妈问小女孩:“小卿,照片呢?”
小卿指了指墙角处放着的一个红花的搪瓷脸盆,小声凄凄地说:“喏,都在这里。”
我们顺着她手指的方向,低头观看,脸盆底有一层燃烧后的灰烬。怪不得我刚才一直能闻到一股淡淡的烧焦味。
没有照片,等于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师傅面露难色,对舅妈说:“没有照片,我画不出来。你还是另请高人吧。”
舅妈一时也没了主意,一直埋怨小卿。最后经师傅提醒,回家去找。
小卿噘起嘴巴,不满地对我说:“我娘没死。”
“那你娘去哪儿了?”
“找我爹去了。”
“那你爹去哪儿了?”
“我娘说,我爹去的地方不能让别人知道。”
小卿舅妈回来了。把一张泛黄的全家福递给我师傅。
师傅掐灭香烟,盯着模糊不清的照片,似是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
舅妈焦急地催师傅:“您倒是给个准话,行不行啊?”
师傅再次把照片拿近端详着,“好吧,就它吧。”他平静地说。
我开始做准备。师傅着我打方格,偶尔,还能听到远处传来的隐隐约约的枪炮声。
我放下笔,把铅笔放在打好格的素描纸旁,放大镜放在打好格的照片上,压好素描纸,看着师傅。师傅缓缓睁开眼,目光在纸上扫视一遍,起身,净手,擦干,揉揉眼睛,松松筋骨,然后端坐在桌子前,拿起铅笔开始画头像的轮廓。他画得很慢,比平时要慢许多。
舅妈坐在一边,控制不住自己想要数落小姑子的欲望。她说:“这兵荒马乱的世道,您说一个年轻女子,不好好在家,找个安分守己的男人,守着自己那个小家,好好过活。天天在外面疯跑,净和一些陌生的人打交道。谁知道她找的那个男人是谁,是干啥的。是好人还是坏人。她都自己决定了,也不让我们参考一下意见,甚至都不让我们见上一面。您说,哪有这样的。”
师傅紧皱眉头。
她继续喋喋不休。
师傅手中的笔前行的速度越来越慢。
天擦黑的时候,师傅才把人像的铅笔稿画完。
第二天画像的过程仍然延续着昨日的艰辛。
以往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而这一天,1944年春天的一天,面对草稿,他稍微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
往常,师傅画出一幅8开的人像,大约是一白天的时间。可是这次,到第四天,留下一只眼睛,他再也画不动了。我看到,师傅的右手手背上已经布满了密密的汗珠。
师傅疲惫不堪而虚弱地说:“明天早晨收尾。”
按照惯常的规矩,我把肖像画镇尺压住,嘱咐小卿和舅妈,别动那张画。第五天一早,我们就赶到了小卿家。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
舅妈把小卿喊进来,吼道:“前两天你把你娘的照片烧了,这次你又把画像弄到哪里去了?”她倔强地憋着眼泪,昂着头不回答舅妈的问话。
师傅安抚她:“没有人怪你。不关你的事。你别怕。”又拍拍她的头。
接着,师傅淡定地说:“我重新画。”
重画的过程是一场灾难。每一天下来,师傅都疲态尽显,像是经历了一场永无尽头的长跑似的。返回的路上,他走得比平日里要慢许多。我不忍心地说:“师傅,要不我们放弃吧。”
师傅说:“不能。”
师傅回答得那么坚决。肩上画夹中的那张薄薄的素描纸仿佛有雕塑般的形态,厚重了许多。
又过了五天,画像即将大功告成。那一刻,师傅四肢摊开,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汗湿衣袖,头发打着绺垂在额头上。师傅闭上眼,没有说一句话。小卿和舅妈并排站在桌子旁,她们已经忘记了我们的存在。她们被那幅画像吸引了,静静地观看着基本成形的画像,一向爱说的舅妈,也变得沉默了,她盯着那幅画,我在她脸上看到了一丝羞愧。小卿看了一会儿,突然间趴在桌子上,放声痛哭。她一直相信,她的母亲,一定会在某个黎明时刻,在她睁开眼的一瞬间,回到她的身边。现在,当她看到自己的母亲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在她面前时,也许她意识到了那个黎明永远不会到来。
我照旧背着画夹,回到了店里。
不知睡了多久,我突然醒来,暗夜中恍若传来细碎的声音。我从床铺上爬起来,蹑手蹑脚地摸向柜台,柜台上的画夹已经不见了。借着淡淡的月光,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一个人,他打着了火,他在烧什么东西。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动,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
我和师傅,谁也没有再提起画像的事。一年之后的某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等到他。我盘下了那个小店,我继续着师傅未教授完的技艺,一边画像,一边等待着师傅回来。就像小卿等待她的母亲一样。又过了一年,遥远的枪炮声终于来到了城外,清晰而响亮。
1951年的一天,我的画店里走进来一个年轻的姑娘,说想请我给她娘画张像。
我觉得这个陌生的姑娘有些眼熟:“好的,把照片给我。”
她摇摇头:“有照片,但不在我手里。”
我微笑着向她解释:“没有照片我画不了。”
“我是小卿。”她说。
我内心涌动着一般暖流,不知道是因为见到小卿,还是想到了当年画像时的师傅。我急忙热情、手忙脚乱地请她坐下来,给她沏茶。我小心地问她: “找到你娘了吗?”
小卿对我说:“邯郸解放后,我一直在寻找我娘,我不相信她会丢下我不管。有一天,舅舅突然来到学校,拉着我狂奔到烈士纪念堂,我们站在一张照片前,是一张合影。合影上是四个微笑着的人,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我惊呆了,我越看,其中一个越像我娘,我失声痛哭。后来,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告诉我,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她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对我说,那是你爹。”
我跟着她来到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在烈士纪念堂,看到了那张照片。那张照片虽然清晰度不高,但他们四人快乐的笑容溢出了照片。我紧紧盯着照片右首的那个男人,我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我使劲揉了揉眼睛,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
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她告诉我说,这就是你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开了一家画像馆。我这才知道,我师傅叫宋咸德。
我潸然泪下。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讲述了一位画师应邀来为女孩小卿失踪的母亲画像的故事,时间背景从抗战时期绵延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
B.虽然舅妈找来的照片模糊不清,但师傅在舅妈真诚的邀请下,不得不冒险,最终凭借高超画技高度还原了照片。
C.小卿一直不相信母亲已经离世,直到看到第二张画像,才产生了动摇,最终接受了事实。作者细腻地描写出母女这样特殊的“见面”时女儿的心理变化。
D.小卿母亲和画师杨宝丰是革命战友,小卿母亲牺牲了,杨宝丰以开画像馆为掩护从事地下工作,最后也牺牲了。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1944年的春末”到“1951年的一天”以及行文中浓墨重彩的两处枪声,勾连了整篇小说的情节,脉络清晰,行文流畅。
B.小说通篇没有一个形容抗战形势如何紧张凶险的句子,但师傅在画像时的一笔一画都仿佛是在枪林弹雨中穿行,令人压抑和恐惧。
C.“无法完成的画像”成为讲述人“我”心中的未解之谜,制造了悬念,也从侧面塑造了小卿母亲的悲壮形象。
D.小卿母亲的画像历经波折始终无法完成,然而,一幅清晰动人的革命者画像却被作家用其满溢的情感与娴熟的技巧悄然完成了。
8.小说中“舅妈”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作者以工笔画般的技巧为我们细致勾勒出层层波折,请在文中找出三处波折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小题。
秦攻魏,取宁邑,诸侯皆贺。赵王使往贺,三反不得通。赵王忧之,谓左右曰:“以秦之强,得宁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左右曰:“使者三往不得通者,必所使者非其人也。有谅毅者,辨士也,大王可试使之。”谅毅亲受命而往。至秦,献书秦王曰:“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使若无罪,愿大王无绝其欢;若使有罪,愿得请之。”秦王使使者报曰:“吾所使赵国者,小大皆听吾言,则受书币。若不从吾言,则使者归矣。”谅毅对曰:“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行之无所敢疑。”于是秦王乃见使者曰:“赵豹、平原君数欺弄寡人,赵能杀此二人则可,若不能杀,请今率诸侯受命邯郸城下。”谅毅曰:“赵豹、平原君,亲寡君之母弟也,犹大王之有叶阳、泾阳君也。大王以孝治闻于天下,衣服之便于体,膳啖之赚于口,未尝不分于叶阳、泾阳君。叶阳君、泾阳君之车马衣服,无非大王之服御者,臣闻之:‘有覆巢毁卵而凤皇不翔,刳胎焚夭而麒麟不至。’今使臣受大王之令以还报,敝邑之君,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秦王曰:“诺,勿使从政。”谅毅曰:“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秦王乃喜,受其币而厚遇之。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四》,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行之/无所敢疑
B.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行之/无所敢疑
C.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行之/无所敢疑
D.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行之/无所敢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
B.“愿大王无绝其欢”与“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绝”字含义相同。
C.“若使有罪”与“群臣进谏,门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若”字含义不同。
D.“受其币而厚遇之”与成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两者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国攻打魏国夺取宁邑后,诸侯都去祝贺,但赵王派去祝贺的使者往返三次都没有得到通报接见,这让赵王忧心忡忡。
B.在赵王身边的人推荐下,谅毅接受赵王的命令前往秦国,最终谅毅不辱使命,成功地完成了赵王交给他的任务。
C.秦王在接到谅毅的献书后,并没有马上接见谅毅,而是派使者告诉谅毅自己的想法,在得到让其满意的回答后才接见了谅毅。
D.谅毅以“有覆巢毁卵而凤皇不翔,刳胎焚夭而麒麟不至”做比喻,目的是劝说秦王不要伤了叶阳君、泾阳君的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为之奈何?
(2)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
14.为什么秦王开始多次拒绝接见赵使?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①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②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③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注】①此词作于建炎三年(1129)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②秣(mò)陵:与下句中的“建康城”是同一地方,即今江苏南京。③试灯: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张灯,以祈丰稔,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与欧阳修《蝶恋花》词一样,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重在形容庭院的幽深,第三个“深”字有加强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B.次句“云窗雾阁常扃”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都表现了孤寂、忧愤之情。
C.“柳梢梅萼渐分明”写出词人喜见之景:柳梢吐绿,梅萼泛青,一片早春风光。写景如画,不设色,淡墨勾线,寄寓着词人的欣喜之情。
D.下片紧承上片,触景而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眼前,感到心灰意冷。“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
16.前人评本词“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两句巧妙,请简要赏析这两句妙在何处。(6分)
(三)情景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作者认为要达到逍遥游的最高境界,必须做到: , 。
(2)杜牧《泊秦淮》中表现诗人忧患意识的诗句是 , 。
(3)《记承天寺夜游》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侧面描写月光皎洁的句子是 , 。
第II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葫芦,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葫芦谐音“福禄”,代表着生活幸福美好;葫芦吸收万物精华,寓意着健康长寿;葫芦里葫芦籽众多,意味“子孙繁茂”;葫芦上下球体 ,符合“和合”的理念;葫芦“大肚小肚”,代表着“能容”的胸怀。葫芦代表的吉祥文化是 的。
我国人民不仅创造了葫芦文化,“一带一路”许多国家的沿线人民也创造出了葫芦文化,而且与我国的有相类之处。历史文献显示,( ),这一点可以由季羡林先生所翻译的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所记载的“须摩底呢,虎般的人!生出来了一个长葫芦,人们把葫芦一打破,六万个儿子从里面跳出”予以 。蒙古的民间故事《金鹰》同样 ,葫芦在蒙古民间具有繁衍生息的含义。而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其核心理念开放包容也与许多国家的葫芦文化息息相通,因而赢得沿线各国的支持。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4分)
A.浑然一体 多极化 验证 说明 B.浑然天成 多样化 证实 表明
C.浑然一体 多极化 证实 说明 D.浑然天成 多样化 验证 表明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国人民不仅创造了葫芦文化,“一带一路”许多国家的沿线人民也创造出了葫芦文化,而且与我国的有相通之处。
B.不仅我国人民创造了葫芦文化,“一带一路”许多国家的沿线人民也创造出了葫芦文化,而且与我国的有相类之处。
C.我国人民不仅创造了葫芦文化,“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的人民也创造出了葫芦文化,而且与我国的有相类之处。
D.不仅我国人民创造了葫芦文化,“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的人民也创造出了葫芦文化,而且与我国的有相通之处。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多子多孙”的文化寓意上,中国人民与印度人民有共识
B.中国人民对葫芦“多子多孙”的文化寓意与印度人民有共识
C.印度人民对葫芦“多子多孙”的文化寓意与中国人民有共识
D.葫芦“多子多孙”的文化寓意是印度人民与中国人民的共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人类的大脑每秒都会收到无数信号。多数时候,___①___,譬如树叶轻柔的沙沙声;与此同时,大脑会对一些重要的线索保持关注,譬如汽车喇叭的声音、敲门声等。
大脑对信息流的筛选主要是通过数十亿个突触组成的复杂神经网络实现的。突触是调节细胞间信号传输的专门连接,它们中的一些会抑制信号传输,___②___。这种瞬息间即可完成的“平衡行为”,是大脑高速运行的保障。
科研人员发现,大脑中的这种微妙平衡,___③___。这些常驻免疫细胞通过与抑制性突触的互动,减缓信息在细胞间的流动,对建立平衡的大脑布线至关重要。
21.下列各项中,与画线句中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4分)
A.“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B.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
C.如果你是“未经登记”的陌生人,你是无法进入的。
D.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大型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在央视播出,其中一集节目中,主持人董卿采访了著名翻译家许渊冲老先生。采访过程中,董卿3分钟跪地3次,第一次,是董卿在向孩子们介绍老人小时候英语水平时,她跪在老人身边,带着崇拜又尊敬的眼神向老人提问。第二次,是董卿和老人谈论到老人的工作,老人刚要仰起头回答,董卿就立刻单膝跪下,与老人保持平视。第三次是谈到老人每天晚上都要读一篇莎士比亚,当时董卿带着关切又有点心疼的语气问老人晚上几点睡觉。三个问题,三次跪地,网友们看后都纷纷对董卿表示称赞,称董卿“这一跪,跪出了素养”。
对网友们所说的“董卿这一跪,跪出了素养”,你认为这一跪中的素养何在?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兴文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 2.D 3.B 4.首先提出“人本”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影响(或意义、地位、作用);接着以儒道两家为例阐述它们虽然致思路向不同,但都体现了社会和谐、人生美好的“人本”思想;最后指出儒道可以在“人本”基础上实现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具有包容性。 5.①儒道两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对立鲜明,又相融互补;②儒道两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发展;③儒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和谐社会和美好人生,符合人性的需求。
6.B 7.A 8.①推动情节的发展。“画像”时的诸多情节与“舅妈”密切相关,如“舅妈”找到全家福,“画像”才得以继续。
②侧面衬托人物。“舅妈”对小卿母亲一系列不正常行为的介绍,侧面印证小卿母亲的革命者身份。 9.①第一层波折:舅妈请师傅来画像结果照片突然找不到了,不见的原因是被小卿烧掉了。
②第二层波折:虽然小卿烧掉了照片,但是舅妈在家里找到一张全家福。
③第三层波折:师傅开始画像,就在画像即将完成时,这副画像却突然不见了。
10.A 11.B 12.D 13.(1)我们前往祝贺却不能通报接见,这一定是要攻打我们,对这件事怎么办
(2)大王扩大土地到安邑,诸侯都来祝贺,敞国君王也私下赞许大王。 14.①赵豹、平原君几次欺骗愚弄秦王;②秦王想借机让赵国杀掉赵豹、平原君。
参考译文:
秦国攻打魏国,夺取宁邑,诸侯都去祝贺。赵惠文王也派使者前去祝贺。使者往返三次没有通报接见。赵惠文王很忧愁,对左右的人说:“凭借秦国的强大,夺取宁邑以后,就将制裁齐国、赵国。诸侯都去祝贺,我们前往祝贺却不能通报接见,这一定是要攻打我们,对这件事怎么办 ”左右的人说:“使者多次往返不能得到通报接见,一定是所派出的人不是适当的人选。有一个叫谅毅的,是能言善辩的人,大王可以派他去试试。”谅毅亲自接受赵王的命令前往。到了秦国,向秦王献上书信说:“大王扩大土地到安邑,诸侯都来祝贺,敞国君王也私下赞许大王,不敢安闲住着,派臣下捧着礼物三次来到大王的宫廷,可是使者没能得到通报召见。使臣如果没有罪过,希望大王不要断绝我们承欢的机会。如果使臣有罪,愿意得到大王的惩处。”秦王派使者告诉谅毅说:“我所要求赵国的,大事小情都要听我的话,那么我就接受送来的书信财物。如果不听从我的话,那么使者就回去吧。”谅毅回答说:“臣下这次来,本来希望接受大国的旨意,怎么敢难为大王 大王如果有什么命令,请允许我们奉命实行,不敢有什么怀疑的地方。”这时秦昭王才接见赵国使者,说:“赵豹、平原君,几次欺骗愚弄寡人。如果赵国能杀掉这两个人,那是可以的。如果不能杀,请让我现在率领诸侯在邯郸城下接受你们的命令。”谅毅说:“赵豹、平原君,是我们君王的亲兄弟,就像大王有叶阳君、泾阳君两个弟弟一样。大王用孝友之情治国闻名天下,穿的衣服使兄弟合身,膳食使兄弟满意合,没曾有什么不分给叶阳君、泾阳君的。叶阳君、泾阳君的车马衣服,没有不和大王相同的。臣下听说这样的话:‘鸟巢倾覆毁坏了鸟蛋,凤凰就不再飞到这里;剖开兽胎焚烧小兽,麒麟就不再来到这里。’如今使臣接受大王的命令回国向敝国君主报告,敝国君主害怕不敢不执行,不过恐怕要伤叶阳君、泾阳君的心吧 ”秦昭王说:“好。不要让他们从事国家政事。”谅毅说:“敝国的君主,有亲弟不能教诲,惹恼了大国,请让我们贬黜他们,不让他们参与国家政事,以称大国的心愿。”秦王这才高兴,接受了谅毅带来的礼物,并且用优厚的礼节接待了他。
C 16.这两句运用对比和对偶的手法,用“春归”与“人老”形成对比,写出春天又回到了建康,而17.(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18.B 19.D 20.C
21.C 22.示例:①我们会忽略无关紧要的线索 ②另一些则会加速信号传输 ③是大脑的常驻免疫细胞维持的
23.例文:
“跪地采访”是给公众人物的一课
近日“董卿跪地采访”上了微博热搜,起源是在9月1日的一档电视节目《开学第一课》上,主持人董卿在采访96岁的翻译大师许渊冲时,为了更好地与老人进行交谈,曾三次跪在地上,此举被网友盛赞。
学过新闻采访的人都知道,为了表示尊重、拉近与被采访者的距离,采访者应当尽量让目光与对方平视。在董卿采访徐老的节目中,许老是坐着的,董卿面向观众说话时站着,当她向许老提问时,就会跪下来一会儿,这其实是一个采访者很正常的工作姿态。除了媒体人,很多职业都有类似规范、要求或建议,在生活中也属于一种社交礼仪和技巧。这件事本身没什么特别,却被网友热议盛赞,说明董卿的做法符合人们对一个著名主持人、一个公众人物的期待,也说明这种水平的表现,在大众视野中尚不多见。
主持人的“跪地采访”,往往是遇到不方便站起的嘉宾或孩子,跪着或半跪,以平视的角度去跟他们交流,材料中诺奖颁奖典礼上主持人卡罗林斯卡学院教授跪地采访屠呦呦以及前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在上海画展上单膝跪地与8岁女孩杨芷湄交流就是最好的例子。倒不是说,除了这些人就没有别的主持人也这般注重工作礼仪,但观众确实见过不少反例。一些主持人在节目中言行失当,拿嘉宾“开涮”,对嘉宾盛气凌人,哪怕真是为了所谓的“节目效果”,客观上也给人留下没礼貌、目中无人的印象。何况,某些主持人在工作之外延续这种“风格”,就根本与“节目效果”无关,完全是个人素质的体现了。
有趣的是,许多给人留下“鼻孔朝天”印象的主持人,在入行之初也曾小心翼翼,对待嘉宾彬彬有礼,言必称“老师”,只是后来名气渐涨,才傲慢起来。态度随“身价”变化,似乎是某些公众人物的“通病”,不止主持人,还有一些演艺界人士、网络大V等等。当然,也有人一直走“狂拽路线”,尊重个性、坚持自我是好事,但狂拽不等于没礼貌、没素质,究竟是“凤歌笑孔丘”的个性之狂,还是哗众取宠、无知无畏,观众总是看得清楚的。
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众人物,当有“为人师表”的自觉。因为当一个人成为公众人物乃至意见领袖,其社会形象就不再只是私事,还会影响那些关注他们的人,所以有责任注意自己的言行,维护自己的形象,说句不好听的,即便素质有限,也要懂得藏拙,别肆无忌惮地“献丑”,免得误人子弟;哪怕“作秀”,只要是对社会风气有所助益的,也比粗鄙的所谓“真性情”要好得多。
从董卿对许渊冲的态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采访者专业的工作姿态、对嘉宾的礼貌和对长辈的体贴,以及一个公众人物对学者的敬意,这正是大众期待的“为人师表”,所以能赢得盛赞;这不仅是给小学生们上的《开学第一课》,对公众人物而言,也是一堂关于形象管理乃至社会责任的示范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