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同步测试)—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曝露(bào) 骐骥(jì) 胳臂(bei) 欲盖弥彰(zhāng)
B.须臾(yú) 驽钝(nú) 蹂躏(róu) 跬步千里(guǐ)
C.砥砺(lì) 蛇鳝(shàn) 折账(zhé) 镂骨铭心(lòu)
D.舟楫(jí) 雕砌(qiè) 蛟龙(jiāo) 铤而走险(tǐng)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 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C.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下列各句中,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非我也,岁也
C.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我虽然毕业于名校,但短时间未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只好暂时在这个单位屈就。
B.足下一向敢为人先,此番在“阿里云”创客大赛上斩获佳绩,实在是可喜可贺。
C.我拜读了你的辩论稿,发现你在个别词语的使用上有失斟酌,很冒昧地做了雅正。
D.化学竞赛冬令营报名即将截止,来不及回家和您磋商,只能擅自做主先报了名。
5、下列句子中加粗介词“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青取于蓝,而青于蓝
②善假于物也
③寡人之于国也
④屈原至于江滨
⑤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A.①④⑤ B.①②③ C.③⑤⑥ D.②④⑥
6、文学知识填空。
荀子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____________(时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____________思想的集大成者。孟子创“性善”论,强调养性;荀子主“____________”论,强调后天的学习。《荀子》一书今存____________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都是他自己所写。《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在这里有“____________”的意思。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省:省察。
B.吾尝跂而望矣 跂:提起脚后跟。
C.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刻。
D.用心躁也 躁:急躁。
8、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运用举例论证说明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需要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D.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 劝学》)
文本二:
学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厌,所以治人也。夫茧,舍而不治,则腐蠹而弃;使女工缫之,以为美锦,大君服而朝之。身者,茧也,舍而不治,则知行腐蠹。使贤者教之,以为世士,则天下诸侯莫敢不敬。是故子路,卞之野人;子贡,卫之贾人;颜涿聚,盗也;颛孙师,驵也。孔子教之,皆为显士。夫学,譬之犹砺也。昆吾之金,而铢父之锡,使干越之工,铸之以为剑,而弗加砥砺,则以刺不入,以击不断。磨之以砻砺,加之以黄砥,则其刺也无前,其击也无下。自是观之,砺之与弗砺,其相去远矣。今人皆知砺其剑,而弗知砺其身。夫学,身之砺砥也。
(节选自尸子《劝学》,有删改)
文本三: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不惮劬劳,以致甘软,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观古人之守职无侵,见危授命,不忘诚谏,以利社稷,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历兹以往,百行皆然。纵不能淳,去泰去甚。
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加以断一条讼,不必得其理;宰千户县,不必理其民;问其造屋,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问其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讽咏辞赋,事既优闲,材增迂诞,军国经纶,略无施用。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夫学者所以求益耳。
(节选自颜之推《勉学》,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
B.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
C.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
D.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君,古时常作为天子、国君的别称,也用作对尊长的敬称,此处指前者。
B.贾人,指商人,也指古时官府掌管采购物品的人员,文中“贾人”指后者。
C.社稷,“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社稷”合用则常用来代指国家。
D.经纶,整理丝缕、理出丝绪和编丝成绳的统称,引申为筹划、治理国家大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手法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尸子在《劝学》中列举了子路、子贡、颜涿聚、颛孙师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孔子的贤能。
B.从颜之推提到的“未知养亲者”等情形可知,学习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C.《荀子 劝学》和尸子《劝学》都运用了比喻论证,使论证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D.尸子和颜之推都写到了学习者在学习后所产生的变化,并以此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课内文言翻译)
(2)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
14、三段文字都论述了学习的作用,请分别加以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幼有异质,七岁入学。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转鲁留魏,人见其有德,稍稍从之。居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往来河、洛间,从柳城姚枢得伊洛程氏及新安朱氏书,益大有得。寻居苏门,与枢及窦默相讲习。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遗,一豪弗义弗受也。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甲寅,世祖出王秦中,以姚枢为劝农使,教民耕植。又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时王文统以言利进为平章政事,衡、枢辈入侍,言治乱休戚,必以义为本。文统患之。且窦默日于帝前排其学术,疑衡与之为表里,乃奏衡为太子太保,阳为尊用之,实不使数侍上也。未几,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已而其子又有佥枢密院之命,衡独执议曰:“国家事权,兵民财三者而已。今其父典民与财,子又典兵,不可。”阿合马由是衔之,亟荐衡宜在中书,欲因以事中之。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课诵少暇眼,即习礼,或习书算。久之,诸生人人自得,章师敬业,下至童子,亦知三纲五常为生人之道。十八年,衡病革,已而卒,年七十三。
(节选自《元史 许衡传》)
15、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B.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C.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D.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16、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甲寅,是中国古代农历干支纪年中的一个组合,也可以用来纪日。
B.世祖,一般作为断代史开创者或者王朝承上启下的有作为的君主的庙号。
C.元年,在古代指帝王即位的第一年,同一帝王在位期间只能有一个元年。
D.五常,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即仁、义、礼、智、信。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衡热爱学习,追求学问。许衡热爱学习,可当时遭遇天下大乱,加上家里贫穷没有书读,后来从柳城姚枢那里得到了伊洛程氏和新安朱氏的著作,学问大有长进。
B.许衡安贫乐道,不吝财物。许衡家境贫穷,但处之泰然,家里钱财有余,就分给同族人以及贫穷的学生,人们送给他东西,只要有一点不符合礼义的他就不接受。
C.许衡为人正直,不附权贵。阿合马独揽大权、权倾朝野,当时的大臣大多奉承他,然而许衡每次与他议事,都义正言辞,一点也不让步,因而遭到了阿合马的陷害。
D.许衡爱生如子,教导有方。皇帝亲自选择蒙古贵族的子弟让许衡教导,许衡像爱护儿子那样爱护他们,并让他们学习礼仪或者书法、算术,学生们个个都有很大的收获。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②乃奏衡为太子太保,阳为尊用之,实不使数侍上也。
19、请简要陈述许衡反对阿合马之子在枢密院任职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亡国之主,必自骄,必自智,必轻物。自骄则简①士,自智则专独,轻物则无备。无备召祸,专独位危,简士壅塞。欲无壅塞,必礼士;欲位无危,必得众;欲无召祸,必完备。三者,人君之大经也。
人主之患患在知能害人而不知害人之不当而反自及也是何也智短也。智短则不知化,不知化者举自危。齐宣王为大室,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王。春居②问于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乐为轻,敢问荆国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贤臣以千数而莫敢谏,敢问荆国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今王为大室,其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弗能成。群臣莫敢谏,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春居曰:“臣请辟③矣!”趋而出。王曰:“春子!春子!反!何谏寡人之晩也?寡人请今止之。”遽召掌书曰:“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箴谏不可不熟。莫敢谏若,非弗欲也。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由是论之,失国之主,多如宣王,然患在乎无春居。故忠臣之谏者,亦从入之,不可不慎,此得失之本也。
赵简子沉鸾徼④于河,曰:“吾尝好声色矣,而鸾徼致之;吾尝好宫室台榭矣,而鸾徼为之;吾尝好良马善御矣,而鸾徼来之。今吾好士六年矣,而鸾徼未尝进一人也。是长吾过而绌⑤善也。”故若简子者,能厚以礼督责于其臣矣。以礼督责于其臣,则人主可与为善,而不可与为非;可与为直,而不可与为枉。此三代⑥之盛教。
(《吕氏春秋 骄恣》)
【注】①简:怠慢。②春居:齐宣王的臣子。③辟:同“避”。④鸾徼:赵简子的臣子。⑤绌:减损。⑥三代:指夏、商、周。
2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主之患/患在知能害人/而不知害人/之不当而反自及也是/何也/智短也
B.人主之患/患在知能害人/而不知害人之不当而反自及也是/何也/智短也
C.人主之患/患在知能害人/而不知害人/之不当而反自及也/是何也/智短也
D.人主之患/患在知能害人/而不知害人之不当而反自及也/是何也/智短也
2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是诸侯谦称,寡德之人。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B.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文中的“春子”“赵简子”中的“子”都是尊称。
C.宣王,是齐国国君的庙号。古代对君王的称呼可以称庙号,如齐宣王;可以称谥号,如汉武帝;可以称年号,如乾隆帝。
D.台榭,古代的台高而平,便于瞭望;榭是台上的木构建筑。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主治理国家需要礼遇士人,得到群众的拥护,并且要周密防备。以免闭目塞听,地位危险,招致祸患。
B.春居劝谏齐宣王建造大宫室时用了楚国国君的事例类比,直接言明齐国也已没有直臣,让齐宣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C.面对骄恣的国君,聪明的大臣进谏时是非常讲究方式和方法的,春居的进谏方式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赵简子能认清鸾徼的谗佞并将其淹死,严厉惩罚了佞臣,他是能够分辨诤臣和佞臣的人,能够以义理督责自己的臣子。
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弗能成。群臣莫敢谏,敢问王为有臣乎?
②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由是论之,失国之主,多如宣王,然患在乎无春居。
24、这篇短文的标题是“骄恣”,请用现代汉语的短语形式概括君王骄恣的三种危害。
25、荀子在《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题
2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用“故”归纳上文,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2)在《劝学》中,荀子用木材经墨线比量而取直和金属制作的刀剑经磨砺而变锋利来设喻,引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断。
(3)《劝学》中强调了“思”不如“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主要考查生僻字、多音字、易读错的字、形似字。多音字可以根据意项判断读音。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记忆,多读、多训练。A项,“曝”读“pù”。B项,“蹂”读“róu”;“跬”读“kuǐ”。D项,“砌”读“qì”。故选C。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通假字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文言实词的重要考查内容,平时的文言文学习和复习中应对有通假现象的实词加以分类整理,掌握常见通假字的基本意义及用法。A“生”同“性”,故A含通假字。B“輮”同“煣”,故B含通假字。C不含通假字。D“有”同“又”,故D含通假字。故选C。
3、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A项与题干中的句子都是状语后置句。B项,判断句。C项,省略句。D项,定语后置句。故选A。
4、答案:B
解析:A项,“屈就”是客套话,用于请人担任职务,不能用来指自己就职。B项,“足下”是对朋友的尊称(多用于书信),用于此处符合语境。C项,“雅正”是敬辞,用于把自己的诗文书画送给人时请对方指教,句中用于自己修改别人的辩论稿,不得体。D项,“磋商”指反复商量,仔细讨论,多用于正式场合,句中说话对象是家人,不得体。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①介词,比;②④⑥引出动词涉及的对象,不译。③介词,对、对于。⑤介词,在;故选D。
6、答案:战国末期;朴素唯物主义;性恶;32;劝勉
解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性恶论。《荀子》一书今存32篇,《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在这里有“劝勉”的意思。
7、答案:D
解析:D选项躁:浮躁。句意: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8、答案:A
解析:A选项“文章先以……举例论证”错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是比喻论证。
9、答案:(1)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2)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解析:(1)“博学”,广泛的学习;“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参省”,检查省察;“知”,通“智”,智慧;“过”,过错,过失。(2)“生”,通“性”,资质秉性;“假”,借助。
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蓼蓝草里提炼出来的,却比蓼蓝草还要青;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10、答案:C
解析:句意:学习所得,施行起来没有不见成效。世人读书的,往往只能说到,不能做到,(所以)他们的忠孝没有人听说,仁义不足道。“学之所知”是偏正结构,“所知”是所字结构,表名词性,所以可在“知”后断开,排除AD。“忠孝无闻”“仁义不足”结构一致,是两个主谓结构的句子,所以应分别在“忠”“仁”前面断开,排除B。
11、答案:B
解析:B选项“文中‘贾人’指后者”错误。文中的“贾人”指商人。
12、答案:A
解析:A选项“是为了说明孔子的贤能”错误。本语段是在说劝勉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列举子路、子贡、颜涿聚、颛孙师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13、答案:(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所以被武将、平俗的小吏们共同讥笑诋毁,确实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解析:(1)“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劲的筋骨;“爪牙”,爪子和牙齿;“上”“下”,向上,向下;“一”,专一。(2)“故”,所以;“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被动句,所以被武将、平俗的小吏们共同讥笑诋毁;“良”,确实;“是”,代词,这个原因。
14、答案:①荀子认为学习能让人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②尸子认为学习能使人成为当世名士,天下的诸侯就没有谁敢对他不敬。③颜之推认为学习能使人心胸开阔使洞明世事,有利于行动。
解析:由原文“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可知,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所以,荀子认为学习能让人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
由原文“使贤者教之,以为世士,则天下诸侯莫敢不敬”可知,使贤达的人教诲他就会成为当世名士,那么天下的诸侯就没有谁敢对他不敬。
由原文“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可知,读书做学问的原因,本意在于使心胸开阔使洞明世事,有利于行动罢了。
参考译文:
文本一: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节选自《荀子 劝学》)
文本二:
勤学而不厌倦,是用以治理自身的;教诲而不厌倦,是用来治理他人的。如果蚕茧已成,弃置而不加治理,就会变质腐蚀而抛弃,如果使女工缫丝治理,用它制成漂亮的织锦,那么天子上朝时,也会穿着它。每个人就像蚕茧一样,舍置而不修治,智慧、行为会无知、败坏。使贤达的人教诲他就会成为当世名士,那么天下的诸侯就没有谁敢对他不敬。因此,子路,是鲁东卞的粗野之人,子贡是卫地商人,颜涿聚是个强盗,颛孙师是个粗鄙之人,经过孔子教导之后,都成为名士。把学习做个比喻,那就像磨砺的道理一样。即使是昆吾的金属、铢父的锡,让吴、越的良工用它铸造成剑而不加磨砺,用它刺击也不能深入,用它侧击也不能砍断,如果用粗磨刀石开磨,再用细磨刀石精磨,那么用它刺击前面如无物一般,下面如无物一般,锋利无比。由此看来,磨砺与不磨砺,相差太远了。现在的人们都知道磨砺他们的剑却不知磨砺他们自身。学习,就是对自身的磨砺。
(节选自尸子《劝学》)
文本三:
读书做学问的原因,本意在于使心胸开阔使洞明世事,有利于行动罢了。不懂得奉养双亲的,要让他看到古人的探知父母的心意,顺受父母的脸色,和声下气,不怕劳苦,弄来甜美软和的东西,(于是)谨慎戒惧,行动起来照着去办;不懂得侍奉君主的,要让他看到古人的谨守职责不越权,见到危难接受任命,不忘对君主忠谏,来有利于国家,(于是)凄恻自省,想要效法他们……这样历数下去,所有行业无不如此。即使不能做到纯正,至少可以去掉过于严重的毛病。
学习所得,施行起来没有不见成效。世人读书的,往往只能说到,不能做到,(所以)他们的忠孝没有人听说,仁义不足道;(如果)让他判断一件诉讼,一定不会弄清事理;(如果)治理千户小县,一定不会管好他的百姓;(如果)问他造屋的事情,一定不知道楣是横的还是竖的;(如果)问他耕田的事情,一定不知道稷黍哪个早而哪个晚;吟诗谈笑,诵读辞赋,这样的事情已经很悠闲,只能增加一些迂腐荒诞的才能,处理军国大事,一点没有用处。所以被武将、平俗的小吏们共同讥笑诋毁,确实是由于这个原因吧!这是学习的人要求得长进的原因啊!
(节选自颜之推《勉学》)
15、答案:A
解析:“于兵”为介词结构后置,修饰“脱”,其前不可断,排除C、D;“送之”是“送到”的意思,不可断,排除B。故选A。句子翻译为:秦地百姓刚刚从战乱中解脱出来,想学习但没有老师,听说许衡来了,人人都高高兴兴地前来学习。世祖率军南征,许衡便要返回怀州,跟随他学习的人挽留他不得,便把他送到临潼才回来。
16、答案:C
解析:C.“同一帝王在位期间只能有一个元年”说法错误,改元后也有元年。故选C。
17、答案:C
解析:C.“因而遭到了阿合马的陷害”与原文不符,原文为“欲因以事中之”,是说阿合马想借助工作中的事情陷害他。故选C。
18、答案:①他家的儿童从旁边经过,不斜着眼睛看一下(看也不看一眼)就离开,他家里人所受的感化就是这样深。
②便奏请许衡为太子太保,表面上是重用他,实际上是不让他频繁地接触皇帝(减少他与皇帝接触的机会)。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过:经过;睨视:斜着眼睛看;化:感化。②阳:同“佯”,假装;尊用:重用;数:多次,频繁。
19、答案:①国家的权力主要体现在军队、百姓和财务三个方面。②现在做父亲的管理百姓和财务,做儿子的又管理军队,这不可以。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原文为“国家事权,兵民财三者而已。今其父典民与财,子又典兵,不可”,意思是“国家的权力,不过军队、百姓、财务三项而已。现在做父亲的管理百姓和财务,做儿子的又管理军队,这不可以”。根据上述信息概括作答。
参考译文:
许衡,字仲平,怀州河内人。许衡自小就有与众不同的素质,七岁入学。稍大一些后,热爱学习,如饥似渴,可当时遭遇天下大乱,加上家里贫穷没有书读。许衡后来迁移到鲁地,留在了魏地,人们见他道德高尚,逐渐有人跟从他学习。居住了三年,听说战乱就要结束,就回到了怀州。他往来于黄河、洛水之间,从柳城姚枢那里得到了伊洛程氏兄弟和新安朱熹的著作,更是大有收获。随后他在苏门定居下来,与姚枢及窦默研习学问。他家境贫穷,亲自耕种,谷物成熟了就吃谷物,没有成熟时就吃糠咽菜,处之泰然,吟读诗书的声音在屋外听起来非常动听。家里钱财有余,就分给同族人以及贫穷的学生。人们送给他东西,只要有一点不符合礼义他就不接受。姚枢曾被召到京师,就把他的雪斋让给许衡居住,并让留守的人给他提供方便,许衡拒绝不接受。院子中有水果成熟后掉到地上,他家的儿童从旁边经过,不斜着眼睛看一下(看也不看一眼)就离开,他家里人所受的感化就是这样深。甲寅年,世祖受封在秦中为王,任命姚枢为劝农使,教导百姓植树种田。世祖又考虑教化秦地百姓的办法,于是征召许衡担任京兆提学。秦地百姓刚刚从战乱中解脱出来,想学习但没有老师,听说许衡来了,人人都高高兴兴地前来学习。世祖率军南征,许衡便要返回怀州,跟随他学习的人挽留他不得,便把他送到临潼才回来。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把许衡召到京师。当时王文统因兴利晋升为平章政事,许衡、姚枢这些人入朝侍奉皇帝后,谈论治乱兴衰,一定以义为根本。王文统感到不安。并且窦默经常在皇帝面前非难其学术,王文统怀疑许衡与窦跌串通一气,便奏请许衡为太子太保,表面上是重用他,实际上是不让他频繁地接触皇帝(减少他与皇帝接触的机会)。不久,阿合马任中书平章政事,兼管尚书省六部事情,因而独揽大权,权势超过了朝野所有的官员,当时的大臣大多奉承他,许衡每次与他议事,都义正辞严,一点也不让步。不久阿合马的儿子又任命为枢密院佥院,唯独许衡持异议说:“国家的权力,不过军队、百姓、财务三项而已。现在做父亲的管理百姓和财务,做儿子的又管理军队,这不可以。”阿合马从此对他怀恨在心,急切地向皇帝推荐说许衡应该在中书省,想借助工作中的事情陷害他。不久调任中书左丞,许衡屡次向皇帝请求不要任命他。皇帝早就想要开设太学,恰好遇到许衡坚决请求辞职,就答应了他的请求。八年,皇帝命许衡担任集贤大学士,兼任国子祭酒,并亲自选择蒙古贵族的子弟让他教导。当时所选的弟子都很年幼,许衡把他们当作成年人对待,像爱护儿子那样爱护他们。课余吟诵的空余时间,就让他们学习礼仪,或者学习书法、算术。时间一长,学生们个个都有很大的收获,懂得尊师敬业,就连小孩子,也知道三纲五常是做人的方法。十八年,许衡病重。不久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2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根据语境作出相应调整。也可根据文言标志性词语断句。第二个“之”的用法为取独,之前不可断句,排除A、C;“是”应为下一句的主语,不应在其后断句,排除B。故选D。
21、答案:C
解析:C.“宣王,是齐国国君的庙号”错,齐宣王的“宣”是谥号。故选C。
22、答案:B
解析:B.“直接言明齐国也已没有直臣”错,春居进谏并没有直接言明,而是用了类比的方式,以楚王为例,说明齐国没有直臣,委婉劝谏。故选B。
23、答案:①以齐国这样的大国,建造了三年却没能建成。群臣中没有人敢劝谏,请问大王,齐国还有直臣吗?
②宣王如果没有春居,差一点被天下人耻笑了。由此说来,亡国的君主,多像宣王,然而他们的祸患就在于没有像春居这样的谏臣。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齐国之大:定语后置,这样大的齐国;具:建造;莫:没有人、没有谁。②微:如果没有;为:被;是:此、这;患:祸患、弊病。
24、答案:①傲视贤士;②独断专行;③无所防备。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相关内容在第一段。筛选相关句子有“自骄则简士,自智则,轻物则无备”,大意是“自我夸耀就会怠慢士子,自作聪明就会专横独断,轻视外物就会无所防备”。注意用自己的话概括。根据“简士”概括出“傲视贤士”;根据“专独”概括出“独断专行”;根据“无备”概括出“无所防备”。
参考译文:
亡国的君主,必定自我夸耀,必定自作聪明,必定轻视外物。自我夸耀就会怠慢士子,自作聪明就会专横独断,轻视外物就会无所防备。无所防备就会招致祸患,专横独断就会地位危险,怠慢士子就会上下阻塞。想不阻塞就必须礼遇士子,想不使地位危险就必须得到群众的拥护,想不招致祸患就必须周密防备。这三条是国君的重要原则。
君主的弊病,在于只知道(自己)能危害别人,却不知道(如果)所害的人是不该害的反而会自己遭殃。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见识浅薄。齐宣王建造大宫室,面积超过百亩,堂上有三百扇门。以齐国这样的大国,筹建了三年却没能建成,群臣没有人敢规劝齐王。臣子春居问宣王说:“楚王抛弃先王的礼乐,因而礼乐变得轻狂,我敢问楚国还有贤君吗?”宣王说:“没有贤君了。”春居说:“楚国朝廷中臣子数以千计,却无人敢于劝谏,请问楚国还有直臣吗?”宣王说:“没有直臣了。”“现在您建造大宫室,其面积超过百亩,堂上有三百扇门。以齐国这样的大国,建造了三年却没能建成。群臣中没有人敢规谏,请问大王,齐国还有直臣吗?”宣王说:“没有直臣了。”春居说:“我请求回避。”便快步退出。宣王说:“春子!春子请回来!您为什么规劝我如此之晚呀?我愿意现在就停止修建宫室。”他立即招来主管记录的掌书官,说:“记录下来:我不肖,喜欢建造大型宫室,春子劝止了我。”规劝君主不可不审慎。无人敢劝谏宣王,这并不是他们不想劝谏。春居想要劝谏宣王的愿望和别人是相同的。但他进谏宣王的方法和别人不一样。宣王若没有春居,差一点被天下所耻笑了。由此说来,亡国的君主,多像宣王,然而他们的祸患就在于没有春居这样的谏臣。所以,劝谏国君的忠臣,也应遵从适当的方法进谏,对此不可不小心谨慎,这是劝谏成败的关键。
赵简子将鸾徼淹死在河里,说:“我曾经爱好音乐美色,鸾徼就给我搞来;我曾经爱好宫室亭台,鸾徼就给我建造;我曾经爱好良马和赶车能手,鸾徼就给我招来。如今我爱好士子已经六年了,而鸾徼未曾推荐一个人,这是助长我的过失而废止我的善行。”所以像赵简子这样的人,是能够以义理督责自己的臣子了。能够以义理督责自己的臣子,那么,其国君就可以和他一道推行善事,而不可和他一道为非作歹;可以和他一道推行正直之事,而不得与他一道枉法徇私,这是夏、商、周三代盛行的教化。
25、答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解析:
26、答案:(1)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侧重“识记”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音近字、形近字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