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州区第二中学高2023级高一上期期中考试
地理试题参考答案
1.A 2.D 3.C 4.D 5.B 6.C 7.B 8.D 9.D 10.A
11.A 12.A 13.C 14.C 15.D
16.(1)硅铝层密度小于硅镁层。理由:硅铝层位于硅镁层之上。
(2)垂直方向:地壳厚度不均(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水平方向:硅铝层不连续分布(主要分布在大陆部分,在海洋底部则显著变薄,甚至缺失);硅镁层连续分布(大陆和海洋均有分布)。
17.(1)地表起伏加剧;平原面逐渐破碎;出现多个峰丛洼地,且洼地面积、深度均逐渐变大。
(2)该地区地壳上升运动强烈,流水下切作用强烈;发育早期,地表沿岩石裂隙汇聚,溶蚀、侵蚀加强;周围岩体坍塌,洼地不断扩大、加深;地下溶洞顶部被溶蚀切穿、垮塌,促进了洼地规模的扩大。
(3)水流下渗、侵蚀能力减弱,"深洼地"保持相对稳定;地表水向深洼地汇聚,沉积增强,可能导致"深洼地"变浅。
18.(1)风向差异:白天盛行偏东风,夜间盛行偏西风。
原因:白天,城区西侧盛行谷风,但白天热岛效应强度弱,城市风对谷风的削弱力度弱,故吹偏东风(谷风)。
夜晚:城区西侧盛行山风,与城市风重叠,故吹偏西风(山风)。
(2)夏季夜晚来自山区的冷气流可以缓解城区热岛效应,山风带来的湿润清洁空气可以改善城区空气质量。
(3)覆盖植被的绿地起到遮荫效果,建筑和地面吸收的热量减少;绿地的地面辐射减少,大气吸收的热量相对减少;绿地吸收二氧化碳,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量减弱;绿地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吸收周围的热量。
19.(1)地表的各种水体,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大量蒸发,形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或被蒸发,或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或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汇集成河,最后注入海洋。
(2)砂田减少了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增加了地表水的下渗,减少了地表径流,使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增加。
(3)砂石比热容小,白天增温快,砂田温度高;夜晚降温快,砂田温度低,因此砂田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叙州区第二中学高2023级高一上期期中考试
地理试题
试卷满分:100 考试时间:75分钟
第1卷 选择题(45分)
一、选择题部分: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太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1-3小题。
1.图中甲、乙行星分别是
A.地球、天王星 B.金星、海王星
C.水星、天王星 D.木星、海王星
2.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与地球毗邻的行星是
A.水星、金星 B.木星、火星
C.水星、木星 D.火星、金星
3.关于太阳系的正确叙述是
A.中心天体是木星
B.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金星轨道之间
C.与地球相邻的行星都是类地行星
D.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与周期都相同
北京时间2008年3月3日晚,位于78°N的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上空,由于受到来自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的影响,出现了美丽的极光。据此完成下面4-6小题。
4.读太阳外部结构示意图可知,这次到达地球的带电粒子流来自图中的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5.除挪威外,下列国家中最有可能欣赏到极光的一组是
A.英国、中国 B.加拿大、俄罗斯 C.意大利、新加坡 D.印度、巴基斯坦
6.太阳活动增强时,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使地球上产生
A.强热带风暴 B.雷鸣闪电 C.“磁暴”现象 D. “厄尔尼诺”现象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7-8小题。
7.图中
A.①为大气辐射B.②为反射太阳辐射C.③为大气吸收作用 D.④为大气反射作用
8.晚秋时节,华北地区地表温度时常骤降到0°C以下,农作物因此受到霜冻灾害的影响。过去在霜冻来临前,农民通过在田地间燃烧柴草制造大量烟雾,以此防御霜冻,称为“烟熏法”。“烟熏法”防御箱冻的原理是使
A.①增强 B.②减弱 C.③减弱 D.④增强
读“2001~2002年世界某种经济作物主产国产量比例示意图”。完成下面9-10小题。
9.由图判断,该作物理想的生长环境是
A.降水充沛,土壤呈酸性
B.冬季干燥夏季湿润,无霜期短
C.日照充足,气候干燥
D.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10.该作物主产区还盛产
A.柑橘、葡萄 B.水稻、油菜
C.小麦、大豆 D.橄榄、甘蔗
下图示意某大陆多年平均1月、7月海平面气压分布。读图完成下面11-13小题。
11.导致该大陆1月、7月气压状况不同的主要原因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③地形起伏④洋流分布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2.1月份甲地的盛行风向是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13.与该大陆西北地区夏季风向成因相同的是
A.东亚西北季风 B.东亚东南季风
C.南亚西南季风 D.南亚东北季风
读下面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14-15小题。
14.下列实现着图中①的功能的是
A.长江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我国的夏季风 D.我国的冬季风
15.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人类活动对下列的哪个环节施加影响
A.① B.③ C.④ D.⑤
第2卷 选择题(55分)
二、非选择题部分:四个大题,共55分。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具有与地幔、地核不同的结构特点。下图为地壳结构垂直剖面图。
(1)判断地壳硅铝层和硅镁层的密度差异,并说明理由。(4分)
(2)概括图示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6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
“深洼地”又称峰丛洼地,是喀斯特地区的典型地貌。七百弄为岩溶平原,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是我国"深洼地"较集中分布地区之一。下图示意七百弄"深洼地"剖面及形成过程。
(1)指出在外力作用下七百弄地区地表形态的变化。(4分)
(2)说明七百弄地区“深洼地”形成的过程。(6分)
(3)全新世(距今1万年)以来,七百弄地区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推测短期内地壳相对稳定对“深洼地”的影响。(5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杭州主城区坐落在杭嘉湖平原,西临天目山区,东望东海。杭州城市热岛效应强度在夜晚较强,白天较弱,局地风向受到地形、海陆分布、城市建成区等的共同影响。2015年,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杭州市城区立体绿化工作的通知》,提出“通过不断丰富绿化方式和手段,形成‘桥柱挂绿、屋顶铺绿、墙面覆绿、窗台布绿’的多样化立体绿化发展格局”。下图示意杭州主城区东西向地形剖面。
(1)指出杭州主城区西侧的白天与夜晚的风向差异,并分析原因。(6分)
(2)说明夏季西部山区对杭州主城区大气环境的改善作用。(2分)
(3)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杭州市立体绿化地带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意义。(6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人们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厚10-15厘米的砂石覆盖层,发展农作物种植,这就是砂田。下面图1示意砂田与裸田的蒸发量,图2示意4月末种植农作物前砂田和裸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
(1)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水循环过程。(6分)
(2)据图分析砂田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5分)
(3)实践证明,种植在砂田的瓜果比种植在裸田的瓜果更加香甜,请说明原因。(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