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张PPT)
《连加连减》 说课稿
年 级:一年级 学 科:数学
主讲人: 学 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一年级第五单元《6-10的认识》中的一课,是在教学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学习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连加连减是本单元的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因此在教学中应利用情境图中的前后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运算顺序的算理。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基本步骤。
课标解读及核心素养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逐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学生能:
(1)获得适应未来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连加、连减法,会读写算式。
2.鼓励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运算顺序,并正确地进行口算。
3.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并初步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自己的话表达图意,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
难点:掌握连加、连减运算顺序。
教材例题解析
1.观察情境图,理解图意。
地上原来有5只小鸡,先跑来2只,又跑来1只,一共有几只小鸡?
2.借助示意图探究解题思路 列式解题
求一共有几只小鸡,就是把原来的5只小鸡,先跑来的2只小鸡和又跑来的1只小鸡这三部分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
列式: 5+2+1=
教材例题解析
1.观察情境图,理解图意。
原来有8只小鸡,先走了2只,又走了2只,
还剩几只小鸡没走?
2.借助示意图探究解题思路 列式解题
求还剩几只小鸡没走,就是从小鸡的总数里去掉先走的2只,再去掉又走的2只, 用减法计算。
列式:8-2-2=
说教法、学法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刚上一年级的学生,他们还未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是他们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情境多观察、多讨论、多表述,在多样的活动中深入领会并掌握知识。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建构知识。
说教学过程
学生已经对看主题图列算式有了一定的经验,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看图描绘信息提出问题并解答的过程,理解主题图的先后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基本步骤,会连加连减的运算。
对此,在教学上我准备这样安排教学活动: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通过探索每组两题有什么关系?下题中的第一个数都是上题的得数,然后再接着加或者接着减,为新知做了铺垫。
第二环节:尝试、建立连加模型
教学连加时,引导学生根据画面上的动态过程理解“5+2+1”的意义和计算顺序。引导学生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算出第一步5+2的得数“7”。提问:第二步是哪两个数相加 以此提醒学生第二步应是第一步计算的得数“7”和第三个数“1”相加,从而加深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第三环节:迁移、建立连减模型
连减计算,可仿照连加的教学程序进行教学。教学时着重突出三点:一是引导学生根据小鸡先离去 2只,后又离去2只的动态过程理解连减的意义,让学生知道连减就是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再去掉一部分;二是根据动态的画面理解连减的计算顺序,让学生知道应先算出前面两个数相减的得数后才能再减第三个数;三是要特别突出第二步是哪两个数相减,切实解决学生计算第二步时不知道被减数的问题。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集体汇报。汇报时,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出现错例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找出错误的原因。
练习有梯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一定的提高。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知识: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