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东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皖东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6 15:41:47

文档简介

安徽省皖东名校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A B B C D B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A D D C B D B B
非选择题:共3题,共40分。
21.【答案】(14分)
(1)商王朝动用广泛的社会资源从东部沿海地区开采、保卫和运输食盐;食盐主要沿河流运输到王朝统治的核心地区。(4分)
(2)措施:西汉政府在产盐区设置盐官,盐由政府统一收购销售;宋代采取因地制宜的盐业政策,禁榷与通商相结合。(4分)
影响:西汉时期中央集权加强,政府财政收入增加,抑制私营盐业;宋代降低盐业管理成本的方式,保障了国家税收,提高了物资流通的效率。(6分)
22.【答案】(14分)
(1)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和经济纠纷日益频繁;民众“重义轻利”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每点2分,满分6分)
(2)①宋代诉讼制度的弊端是把民间的诉讼认为是扰乱社会,破坏社会稳定。(2分)
影响: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法治化进程。(2分)明代诉讼制度的弊端是风宪官参与地
方诉讼和司法,打乱了正常的司法程序。(2分)影响了社会地方治理的效能。 (2分)
23.【答案】(14分)
(1)原因: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仁人志士接受民主共和观念,并为其实现而斗争;革命党人和立宪派势力合作;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清政府的腐败统治。(6分,任答三点即可)
(2)贡献: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序幕;推动了现代意义的“中华民族”概念的产生和传播;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了基础;为中华民族思想自觉提供了动力;为此后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8分,任答四点即可)安徽省皖东名校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
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龙山文化初期,陶寺早期聚落兴起,最重要的发现是一处达四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墓地。墓地以宗族为单位排列布局,其中包含高等级家族的大墓,这些大墓同普通小墓共同混在同一墓区。这说明,陶寺早期聚落(  )
A.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B.父系氏族社会已趋向瓦解
C.血缘族群关系较为牢固 D.最高权力继承实行世袭制
2.西周初年,实行五服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形成了以周天子直接控制的邦内甸服为中心的国家结构形态。这一制度(  )
图1
A.冲击了宗法分封秩序 B.初步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C.扩大了西周统治疆域 D.推动了华夏认同观念产生
3.东汉时期,弘农杨氏世传欧阳《尚书》学,其家族“四世三公”(四代人中均有人官至三公);世传孟氏《易》学的汝南袁氏,也在四代人出了五位三公级别的重臣。这可印证东汉时期(  )
A.儒家思想受到重视 B.选官标准发生异变
C.世家大族垄断官场 D.豪强地主开始崛起
4.《晋书》记载鲜卑族曾居“洛阳四市”,“改务农业”;同一时期的位于东北集安地区的高句丽墓葬出土了种类较多的铁制农具、工具、车具、锅形生活用具;十六国时期的北燕冯素弗墓出土了文房四宝;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革中有死后不得归葬平城之法。这反映出当时(  )
A.南北方文化的交流和交融 B.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
C.农耕文化已取得主导地位 D.吸取了汉族先进生产方式
5.唐朝节度使在京之日,须参与朝廷举行的各种朝会。《通典—宾礼二》记载了唐德宗时规定的文武百官朝谒班序:“节度使、观察使、都团练、都防御使,并大都督大都护持节兼者,即入班,在正官之次。”这反映唐朝(  )
A.统治策略礼法结合 B.中央利用礼仪显示权威
C.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D.地方藩镇权力日趋膨胀
6.隋朝对均田制做了一定调整,不再给女性和未成年男性分配土地,一夫一妻的家庭成为均田制的基本财政单位,家中的男性主人承担起相应的赋税和劳役职责。这一调整(  )
A.加重了农户的负担 B.推动小农经济形成
C.强化了父权的权威 D.导致土地兼并严重
7.北宋湖州乌程县浔溪村民徐三,“至秀州魏塘,为方氏佣耕”。安阳人制飞“尝为人佣耕”。南宋时尚属边疆之地的四川茂州,当地之丁“半市人无月给,半有为夷人佣耕者”。据此可知,宋代(  )
A.生产关系发生质变 B.雇佣关系已经普遍
C.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D.社会分工日趋深化
8.下表反映了唐代敦煌地区不同时期家庭结构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期 比例(%) 类型 核心家庭(2~3人) 主干家庭(6~8人) 联合家庭(10人以上) 其他 家庭 总计
710—769年 户数(户) 47 13 9 14 83
百分比 56.6 15.7 10.4 17.3 100
820—879年 户数(户) 3 6 12 2 23
百分比 13 26 51.2 9.8 100
A.经济重心南移 B.统治政策调整 C.小农经济衰退 D.北方战乱频繁
9.宋朝时,曲辕犁、踏犟、水力简车、脚踏内翻车、秧马等适宜水田劳作的生产工具被大量使用。占城稻被引进、改良和推广,双季稻、稻麦连作制也得到推广。这些做法(  )
A.增强了南方经济的优势地位 B.促进了农业劳作方式转变
C.加快了南北方农业经济交流 D.推动了南稻北粟格局出现
10.下表为明清时期江浙部分地区市镇数量变化情况表。据此推知,这一时期江浙地区(  )
市镇数(个) 苏州府 松江府 杭州府 嘉兴府
嘉靖—万历 44 44 44 28
乾隆—嘉庆 90 107 104 40
A.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D.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11.明朝一学者认为“真心”就是“最初一念之本心”;他将未被伦理道德、社会关系所污染的人的原初状态视为人的“真实状态”。他极力追求未被知识和见闻所污染的“赤子之心”,强调“人皆有私”,人人生而平等。由此可知,该学者(  )
A.深受道教的影响 B.践行了经世致用 C.发展了阳明心学 D.传播了西学理论
12.在知行关系上,程颐认为:知之深,则行之必至,无有知而不能行者;王阳明“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王夫之则认为,知与行是“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的关系。他们对知行关系的探讨(  )
A.回应了佛教道教冲击 B.推动了儒学的新发展
C.深受商品经济的影响 D.意在强调人的主观性
13.晚清徐继畲认识到欧洲的扩张打破了世界各地原来隔离状态,这是一个人们无法控制的必然趋势。他用“天地之气”的生息演化解释道:“天地之气,忽而旁推交通,混为一体,倘亦运会使然耶?然天下从此多事矣。”这表明他(  )
A.尚未脱离传统观念的影响 B.赞同西方流行的“进化论”
C.主张摒弃传统的华夷观念 D.抨击中国传统的对外政策
14.国势愈危,时人发出慨叹:“乃如此之国势,如此之政体,如此之人心风俗,犹嚣嚣然自居于中国而夷狄人,无怪乎西人以我为三等野蛮之国,谓天地闻不容有此等人也”,同时又认为西方大国固强,东方“小国得其道也,亦足以自立”,“西政之明验大效,何其盛欤”。这一言论(  )
A.促使民众的思想开始觉醒 B.动摇了儒学的主流思想地位
C.有效缓和了中外间的矛盾 D.有利于营造政治革新的氛围
15.针对洋务运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严复认为:“牛有牛之体,有牛之用;马有马之体,有马之用……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这一主张意在(  )
A.解释“实业救国”的合理性 B.为民主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为洋务运动指出新的方向 D.宣传改良路径以挽救危机
16.下图是“1840—1920年国内市场商品量各时间段年均增长率表”。据此可知(  )
A.①阶段因外国侵略从而导致了国内市场萎缩
B.②阶段因自然经济解体带来了进口商品增长
C.③阶段因资本输出带来进口商品增长率下降
D.④阶段因外国商品退出导致了中国经济增长
17.新文化运动对孝德批判源于一篇文章《非孝》,该文作者原本是一个坚定的儒学卫道者。但经历了母亲患病后,父亲认为母亲已是必死之人,不必再花钱去治疗,父亲的冷漠让他万分失望,他一方面想帮助母亲治病,又不想违逆他的父亲,他整个人发生了转变,他在文章中指出,传统的“孝”是一种不自然的、单方面的、不平等的道德。由此可见,该文章的主旨是(  )
A.反对奉养父母和养育之人 B.否定儒学倡导的伦理道德
C.猛烈抨击尊孔复古的逆流 D.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成败
18.图1是晚清时期《两日画报》上的漫画《有点不文明》,编者加了按语:“巡警任意打人,亦实不合警章,但能开明劝导,也不致现像当街。”此报道最有可能出现于(  )
图1
A.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维新变法时期 D.清末新政时期
19.清末十年,新政、立宪与革命三种社会运动,分别体现出“变事”、“变法”和“旧邦新造”的三级定位层次。终清之际革命运动的最后收功,对于新政和立宪运动来说,是“三国归晋”;对于清末所有社会政治运动来说,是“万流归宗”。该“革命运动”(  )
A.使清末社会政治运动主张趋同 B.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
C.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社会性质 D.引领了清末中国的政治民主化潮流
20.图3为近代中国某一历史现象的变化轨迹(图中“数目”为社会关注度)下列描述符合这一现象的是(  )
图3
A.洋务运动出现创办军民工业热潮 B.晚清政府通过自救应对社会冲击
C.列强侵华主要方式转为资本输出 D.民族工业因政府政策而迅速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40分。
21.【中国古代的盐业政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晚商时期食盐等内运示意图
围绕着制盐作坊,在靠近内陆的滨海平原上发现了数量相当的商王朝晚期聚落群。这些聚落居民种植粮食为盐工提供生活和生产物资,并承担盐制品向内陆运输的任务。来自殷都及周边地区的王室成员和官员、军队首领,居住和驻扎在高等级聚落和交通枢纽,保卫和控制、管理着盐业生产和食盐外运。
——摘录自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编《从考古看中国》(2022年中华书局出版)
材料二
西汉时期,政府在产盐区设置盐官,备置煮盐用的“牢盆”,募人煮盐,产品由政府统一收购发卖。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时期,盐官分布于二十八郡国达三十五处。盐官统属于中央的大农令。诸侯国原来自置的盐铁官,也由大司农所设盐官取代。宋代,根据盐的生产环节和产地不同,大体上将全国食盐消费区分为官府直接运输销售的禁榷区和允许商人自由贩卖的通商区。商人通过各种途径,或到京师榷货务缴纳现钱,或到边地入中粮草,然后获准取得食盐,到指定通商地区贩卖。
——摘编自游彪著《宋史》等
(1)根据材料一、简述商代盐业开发和利用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西汉和宋代盐业管理措施及其影响。(8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两宋时期,民间诉讼空前增多,显现“尚讼”风气。江南东路的歌州(今安徽敏县),“民习律令,性喜讼,家家自为簿书,凡闻人之阴私……皆记之,有讼则取以证。其视入独牢、就桎梧犹冠带偃簧,恬如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随之改变,“义利双行”甚至“重利轻义”的财富观取代了传统的“重义轻利”观念,面对日益复杂和频繁的经济纠纷,人们更注重维护、争取自己的利益。但宋代政府却认为诉讼行为是刁民所为。
——摘编自游彪《宋史》
材料二
明代地方官必须受理词状,哪怕是户婚田土钱债等“细事”,不受理也要承担刑事责任。所以,地方官都按一定的时间,定期接受和审理词讼,以“牌”的方式向属民公开揭示,还允许民众前来观审。这就能够接受民众的监督,即便是这种监督在地方官强势的情况下形同虚设,但民众不服,声言上控,竞相传言,还是能够使地方官不敢过分地妄作非为。风宪官(监察执行法纪的官吏)们承接词讼也能够纠正不少冤假错案。但此后的风宪官们往往亲自审录罪囚,其监察职能与司法职能的重叠,不但导致司法程序发生变化,而且使地方官在办理词讼时平添了许多顾虑。
——摘编自余同怀李子煊《明代“诉讼”律例与地方治理》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两宋时期诉讼之风盛行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分别概述宋代与明代诉讼制度的主要弊端并说明其影响。(8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清中叶以来,中国士人与传教士开始引介西方共和体制,这些观念通过书籍、报刊的传播,发挥了思想动员的力量,使晚清时人们敢于去构想一个崭新的未来……辛亥革命实由各种思想、势力共同促成。革命党人多受理想激发,揭竿起义,立宪派人士亦认同共和体制,同时也为了自保与维系秩序,起而响应。辛亥革命就在新、旧势力既合作又妥协之下获得了成功。
——摘编自黄克武《从晚清看辛亥革命:百年之反思》
材料二
辛亥革命之前,梁启超、杨度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过“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但是“中华民族”多意指“大汉族”。辛亥革命之后,“中华”与“民国”旨趣之自觉组合的词语形态,增强了国人对于“中华”一词的认同感。民国初年,各种以“中华”命名的组织和事物蓬勃兴起,如“中华书局”“中华银行”“中华革命党”等。此种用语习惯及运思导向,使得现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概念应运而生,并且逐渐流行传播。《临时约法》中进一步阐明,“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为现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概念的生成奠定了稳固的法理基础。1919年,孙中山提出,“我的意见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合成一介中华民族”。
——摘编自康沛竹 尚娜娜《辛亥革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里程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获得“成功”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贡献。(8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