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5 17:5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
【教学目标】  
1. 能交流、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 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出词语形容的人物。
3. 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
4. 朗读、背诵古诗《别董大》。
【教学重点、难点】
1.能交流、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堂学习任务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第四单元神话单元,还记得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什么吗?七单元我们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方面学习了新的方法。(出示四单元和七单元篇章页)
2.通过两个单元的学习,我们能发现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任务一:制作把握主要内容的阅读小锦囊
1.(出示交流平台部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对文章形成一个初步而全面的认知,能够快速理解文章。回忆一下课堂所学,怎么做才能快速而准确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呢?
预设1:我发现题目有时能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如《观潮》,我通过题目就能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观看钱塘江大潮的事情,《盘古开天地》也可以用这个方法,他们的标题都是文中的事情。
预设2: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就能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普罗米修斯》,讲述了普罗米修斯因为不忍看到人类没有火的悲惨生活,将火带到人间,结果接受了严厉的惩罚,但是他不服输,绝不屈服,最后被大力神赫拉克勒斯解救,终获自由。
预设3:有的文章写了不止一件事,可以先弄清楚每件事讲了什么,然后把几件事连起来。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共写三件事情,第一件事修身课上,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回答让魏校长震撼和赞赏。第二件事,初到奉天,伯父告诫周恩来由于中华不振,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不能随便去,他对此不解。第三件事,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洋人欺侮而没处说理。我们先概括出每件事再根据合理的顺序进行串联,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你们说得很好,请同学们借助“交流平台”的内容,制作一张把握主要内容的阅读小锦囊卡片。
3.请你分享一下自己的阅读小锦囊卡片。(题目拓展法、要素归纳法、事件串联法)
4.善于总结,就有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阅读小锦囊,在遇到新的阅读材料时,你就能借助小锦囊快速概括出主要内容,一起来试试吧。
5.(出示阅读材料《XX》)同学们,请你快速阅读材料,在阅读小锦囊中选择合适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6.请你分享你的学习成果。
预设:学生分享自己选择的方法,选择的原因(事件串联法)和概括的主要内容。
7.教师小结:学习讲究策略和方法,既要善于总结,又要学会运用,这样无论怎样变换阅读材料,我们都可以快速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大致了解文本内容,提升自己的阅读素养。
任务二:制作人物形象卡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阅读材料,周恩来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结合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还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3.(出示词句段运用第二部分描写周恩来的句子)我们一起读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的句子,请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
4.读完这组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我发现第一个句子是反问句,第二个句子是陈述句,虽然两个句子说法不同,但都表示相同的意思。
5.教师追问:两句话意思相同,那课文中为什么要选用反问句的表达方式呢?它们两个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预设1:我感觉反问句的语气更强烈一些。
预设2:我感觉更能体现周恩来当时的愤恨,为他后来立下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注入了坚定的力量。
6.老师同意你们的看法,请同学们看一看,在这两个情境中你要怎么说,写下来读一读。想一想,哪种语气更恰当?
情境一:小明在公共场合乱丢垃圾,还说反正有清洁工打扫,你提醒他说……
情境二:过生日,你受到了梦寐以求的礼物,你有点儿不敢相信的说……
预设1:我认为情境一用反问的语气会比较好,因为小明犯了错误,我是需要提醒他,用反问的语气更能表达我的心情。
预设2:我认为情境二用反问的语气比较好,能体现出收到礼物的那种强烈惊喜感。
预设3:我认为情境一用陈述句的语气更好,用反问句的语气,小明听到可能会生气,会制造一场矛盾冲突。
7.同学们的思考有理有据,反问句的语气更强烈,用于需要强调情感的时候,比如情境二。而情境一中,用反问句能提示错误行为,但也可能因为情感太过强烈,伤害听者的情感。所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表达,一定要根据具体的情境、对象来使用。平常和同学、朋友相处,要慎用反问句。
8.让我们回到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句子中,一起读出反问句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当时的情感。
9.此时此刻,周恩来的形象更加立体,如果让我们用四字词语来形容他,你觉得哪些词语比较合适?(出示“词句段运用”中的词语)一起读读这些词语。
预设:我认为志存高远形容的就是周恩来,他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个立志高远,有雄心壮志的人。
10.同学们,在看看这组词语,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这些都是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
11.当你读到这些词语的时候,还想到了哪些人物呢?
预设1:视死如归让我想到了“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戍边战士。
预设2:刚正不阿让我想到了宁可留胡须,大病一场也不为日本人演出的梅兰芳。
14.(出示教师制作的周恩来、梅兰芳人物形象卡。照片+词语)这是老师制作的人物形象卡,请同学们根据你喜欢的人物制作人物形象卡,凸显人物的高尚品质。
15.让我们跟随同学制作的人物形象卡,来了解优秀的人物吧。
预设:大义凛然的李大钊,精忠报国的岳飞,英勇无畏的邓世昌,铁面无私、秉公执法的包青天。
16.同学们的对人物的形象把握的很准确,有时候还可以用多个词语形容一个人。形容人物品质的词语还有很多,我们一起读一读。(课件出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流芳百世、永垂不巧”)
17.教师小结:读懂一个人物,我们不仅要概括出他经历的事情,还可以通过深度挖掘阅读材料,去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联系积累的词语去准确形容他,让他的特质凸显,这样人物的形象就更加鲜明。
任务三:讲述人物故事,传承中华品质
1.一部电影《长安三万里》带领我们跟随高适认识了盛唐的绚烂诗篇,今天我们跟着高适的《别董大》再探当时的风貌。(出示《别董大》)
2.教师讲解:高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传世。早年仕途失意,后历任淮南、剑南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
3.请你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请同学们看到这个字,我们一起认识它,曛,表示昏暗的意思。
5.(出示学习资料)这里还有一些关于《别董大》的学习资料,请你借助学习资料,和同桌交流诗中主要写了什么。
预设1:我从题目知道,这首诗写了高适送别古琴师董庭兰的事,大家叫他董大是因为在家里的兄弟中排名老大。
预设2:我借助注释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千里的黄云翻滚着,遮盖了太阳,狂劲的北风夹着雪花呼呼地吹,大雁在艰难地向南飞去。高适劝慰董大:不要担心以后遇不到新朋友,你的琴艺精湛,这天下还有谁不认识你呢?
6.书中为这首古诗配有插图,结合插图和古诗,请你找一找古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预设:有黄云、北风、雪……
7.景物中,常常蕴含了作者的心情,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诗的前两句,看看你能从景物中体会到作者哪些心情。
预设:作者描写的这些景物让我感觉到这里非常凄凉,低沉的黄云,太阳也是昏暗的,刺骨的北风呼呼的吹着,大雪纷纷扬扬的下。
8.诗的后两句运用了反问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预设1:我体会到高适一直在鼓励、劝慰他的朋友董大,话说得响亮而有力,劝慰中充满了信心和力量,激励着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预设2:我体会到高适和董大是知音,情感深厚,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告诉董大坚持自己的热爱和专长,鼓励他在正确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坚持下去终会发光发热。字字句句中都透露出高适的豪迈豁达和豪情壮志。
9.教师小结:“前路”在何方?“前路”又该怎么走?中国的深厚文化底蕴就是明亮的指路灯,像戍边战士一样视死如归,像周恩来一样志存高远,像梅兰芳一样刚正不阿,像延安精神一样落地生根、代代相传,像高适一样坚守初心!这些故事和人物值得我们歌颂!课后,请你选择一位具有高尚品质的人物,给身边的人讲讲他的故事。用故事感染身边人,用精神点亮人生之路,让我们心中的家国情怀扎根,热烈拥抱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