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能量的获得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4.4能量的获得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1-26 21:1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4 能量的获得 同步练习
一 、选择题
1.人体呼吸得到的氧的最终去向是 ( )
A.用来构成组织 B.用来与血红蛋白结合
C.用来分解有机物 D.用来交换二氧化碳
2.冬天, 青蛙进入冬眠,其体内酶的活性与耗氧量与冬眠前相比,变化是( )
A.酶活性减弱,耗氧量减少 B.酶活性减弱,耗氧量增加
C.酶活性增强,耗氧量增加 D.酶活性增强,耗氧量减少
3.利用发酵技术生产下列食品时, 都是利用酵母菌发酵作用的是( )
A.啤酒、面包、馒头 B.白酒、白糖、味精
C.酸菜、酸奶、醋 D.米酒、馒头、酱油
4.如图是酵母菌呼吸作用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酵母菌在条件 Y 下进行的呼吸可进行酿酒
B.酵母菌在条件 X 下进行的呼吸被称为发酵
C.物质 a 是水,物质 b 是二氧化碳
D.等量葡萄糖在条件 X 下比在条件 Y 下产生的能量多
5.龟、鳖都是爬行动物,且都能在水中生活,它们的呼吸器官是( )
A.鳃 B.皮肤 C.鳔 D.肺
6.夏季大雨过后, 常常看到田地里的蚯蚓爬到地面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土壤中蚯蚓多而且食物缺乏
B.蚯蚓雨后喜欢晒太阳
C.土壤浸水后缺乏空气,蚯蚓得不到足够的氧气
D.蚯蚓承受不了湿土的压力
第 1 页(共 10 页)
7.如图中长方形高度表示甲、乙、丙、丁四种组织处血红蛋白与氧气的结合情况,试推测甲、乙、丙、
丁四种组织中呼吸作用最旺盛的是( )
A . 甲 B . 乙 C .丙 D .丁
8.人体吸入氧的最终去向是( )
A.构成细胞 B.分解有机物
C.交换二氧化碳 D.与血红蛋白结合
9.如图是酵母菌呼吸作用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酵母菌在条件 Y 下进行的呼吸可进行酿酒
B.酵母菌在条件 X 下进行的呼吸被称为发酵
C.物质 a 是水,物质 b 是二氧化碳
D.等量葡萄糖在条件 X 下比在条件 Y 下产生的能量多
10.同学们在长跑测试后会感到全身肌肉酸痛,对此现象的解释: 剧烈运动时, ①氧供应不足, 肌肉处 于暂时相对缺氧的状态,细胞进行无氧呼吸释放能量; ②能量消耗增加,心跳加速,血流量增加,体
内呼吸作用加强;③乳酸刺激肌肉, 大脑产生酸痛的感觉,其合理的顺序是( )
A. ①②③ B. ③②① C. ②①③ D. ②③①
二 、填空题
11.如图是一个人体气体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
第 2 页(共 10 页)
(


)
(1)图甲中的 B 表示的过程为 。
(2)肺泡和毛细血管的壁都很薄,仅由一层 细胞构成,这种结构特点与肺泡与毛细血管间
进行气体交换这一功能相适应。
(3)甲乙两处的气体交换主要通过 。
A.呼吸作用 B.渗透作用 C.扩散作用 D.交换作用
(4)在下列各项中二氧化碳含量最高的是 。
A.肺泡 B.组织细胞 C.血液 D.组织液
12.近年来骑行成为越来越多人锻炼身体的一种时尚, 这种积极的户外健身方式,体现了一种乐观向上
的人生态度。请根据所学回答问题:
(1)骑行运动需要氧气。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红细胞内的 相结合,
被运输到各组织细胞。
(2)骑行运动需要能量。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其内表面有皱襞和小 肠绒毛, 大大
增加了与食物的接触面积,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这体现了 的生物学观点。
(3)如果骑自行车运动过量,大部分人有肌肉酸痛的现象,请解释原
因:

13.如上右图所示是水螅和乳酸菌的呼吸情况与氧浓度的关系,其中表示水螅的曲线
第 3 页(共 10 页)
,它所进行的呼吸方式为
,它所进行的呼吸方式为
; 表示乳酸菌的曲线
, 判定依据
是 。
三 、实验题
14.如图表示环境中氧的浓度对植物细胞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
(1)A 点表示植物组织释放 CO2 较多, 这些 CO2 是 的产物。
(2)由 A 到 B,CO2 的释放量急剧减少,其原因是 。
(3)由B 到C,CO2 的释放量又不断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 (4)为了有利于贮藏蔬菜或水果,贮藏室内的氧气应调节到图中的哪一点所对应的浓度? 。
采取这一措施的理由


四 、解答题
15.2017 年 5 月,我国首次实现可燃冰试采成功。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化合物,其化学式为 CH4 8H2O.是 埋于海底地层深处的大量有机质经过细菌的分解作用,在低温和高压环境下,最终形成的类冰状结晶
物质,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天然气水化合物(化学式为 CH4 8H2O),是属于 。(选填“混合物 ”或“纯净物”)
(2)海底底层深处,细菌分解有机质主要进行的呼吸方式是 。
(3)可燃冰燃烧时把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内能散失在空气中, 无法再转化为化学能,说明能量转化具
有 。
(4)开采出的可燃冰可以直接在管口点燃,请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


(5)可燃冰被认为是 21 世纪的洁净能源,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你是否支持大规模开采可燃冰,并阐述
理由。 。
第 4 页(共 10 页)
4.4 能量的获得 同步练习答案解析
一 、选择题
1.C
【解析】生物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消耗氧,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据此答题。
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基本特征, 其表达式: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所以人体通过呼吸从外界获 得的氧,进入人体之后, 随着血液循环运输, 最终进入组织细胞, 参与分解体内的有机物, 产生二氧
化碳和水, 释放出能量, 满足组织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需求。同时一部分能量以热的形式散失出来。
故答案为: C
2.A
【解析】有氧呼吸的表达式: 葡萄糖+氧气+(水)=(酶)=二氧化碳+水+能量; 无氧呼吸的表达式: 葡萄
糖=(酶)=乙醇+二氧化碳;
生物进行呼吸作用需要酶的参与,温度越低, 酶的活性也相应的降低, 呼吸作用减弱, 减少有机物的
消耗, 所以青蛙进入冬眠状态时,其酶活性减弱, 耗氧量减少;
故答案为: A.
3.A
【解析】根据酵母菌的呼吸作用解题即可。
解: A、啤酒、面包、馒头都利用了酵母菌的发酵作用, 故 A 正确;
B、白酒利用了酵母菌的发酵作用,味精利用的是棒状杆菌,白糖不需要发酵,故 B 错误;
C、酸菜、酸奶利用的是乳酸杆菌,醋利用的是醋酸菌, 故 C 错误;
D、米酒、馒头利用了酵母菌的发酵作用, 酱油利用的是曲霉, 故 D 错误;
故答案为: A。
4.
A、利用酵母菌在条件 X(无氧) 下进行的呼吸可进行酿酒,A 不符合题意;
B、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 酵母菌能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因此酵母菌发酵
时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即酵母菌在条件 X(无氧)下进行的呼吸被称为发酵, B 符合题意;
C、在有氧存在时, 葡萄糖被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释放出大量能量,因此物质 a 是二氧化碳,物
质 b 是水, C 不符合题意;
第 5 页(共 10 页)
D、与有氧呼吸相比较,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呼吸时,其产物所不同的是有酒精的产生, 其释放的能量
也较少,因此等量葡萄糖在条件 X(无氧)下比在条件 Y(有氧) 下产生的能量少,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5.D
【解析】根据爬行动物的呼吸器官解题即可。
解:龟、鳖是爬行动物, 虽在水中生活, 但呼吸器官是肺;
故答案为: D。
6.C
【解析】根据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知识解题。
解:夏季大雨过后, 土壤浸水后缺乏空气,蚯蚓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常常爬到地面上以获取氧气;
故答案为: C。
7.A
【解析】根据呼吸作用的原理解题即可。
解: 呼吸作用的原料是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越旺盛的组织中, 氧气浓度越低, 二氧化碳浓度越高;
故答案为: A。
8.B
【解析】生物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消耗氧,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 呼吸作用的部位是组
织细胞内的线粒体, 据此答题。
呼吸经过呼吸道首先是把氧气吸入肺部, 和肺部的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 氧气进入血液中与血红蛋 白结合,随着血液循环, 运到需要氧气的细胞,就会与二氧化碳交换物质, 细胞中二氧化碳出来,氧 气进去,最终把有机物(如葡萄糖) 分解,为身体提供能量, 我们的体温都是因为氧气把有机物氧化 分解产生能量, 能量主要以热能的形式传播, 使我们时刻保持恒定体温。因此呼吸时吸入的氧的最终
去向是到组织细胞处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故答案为: B
9.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产生的物质相关知识。
A、利用酵母菌在条件 X(无氧) 下进行的呼吸可进行酿酒,A 不符合题意;
第 6 页(共 10 页)
B、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 酵母菌能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因此酵母菌发酵
时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即酵母菌在条件 X(无氧)下进行的呼吸被称为发酵, B 符合题意;
C、在有氧存在时, 葡萄糖被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释放出大量能量,因此物质 a 是二氧化碳,物
质 b 是水, C 不符合题意;
D、与有氧呼吸相比较,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呼吸时,其产物所不同的是有酒精的产生, 其释放的能量
也较少,因此等量葡萄糖在条件 X(无氧)下比在条件 Y(有氧) 下产生的能量少,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10.C
【解析】 人在消耗能量, 比如大量运动时身体提供能量是靠代谢葡萄糖,这时需要有充足的氧气与葡 萄糖结合来释放能量。如果到达一定的程度, 像运动心肺功能时通过检测, 到了一定程度, 氧气不够 就出现了无氧阈的状态。代谢过程中就不能完全形成水和二氧化碳,而是生成一部分乳酸, 无氧呼吸
和有氧呼吸可能就是在无氧阈的分界线。
正确的顺序是 ②能量消耗增加, 心跳加速,血流量增加, 体内呼吸作用加强 ; ①氧供应不足, 肌肉
处于暂时相对缺氧的状态,细胞进行无氧呼吸释放能量; ③乳酸刺激肌肉, 大脑产生酸痛的感觉;
故答案为: C.
二 、填空题
11.(1)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2)上皮
(3)C
(4)B
【解析】当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肺时, 肺泡内的氧气比血液中的多, 故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 而血液中 的二氧化碳比肺泡中的多,故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后, 肺泡中的二氧
化碳通过呼气排到体外, 进入血液的氧气随着血液循环不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被利用。
(1)图甲中的 B 表示的过程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因为当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肺泡时,肺泡内的氧气 比血液中的多, 故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 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比肺泡中的多,故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 肺泡。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后, 肺泡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呼气排到体外, 进入血液的氧气随着血液
循环不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被利用。
(2)肺泡和毛细血管的壁都很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特点与肺泡与毛细血管间进行气 第 7 页(共 10 页)
体交换这一功能相适应。
(3)甲乙两处的气体交换主要通过扩散作用。因为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即总是由浓 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气体的浓度与压强有关, 浓度高,压强就大; 浓度 低,压强就小。因此也可以说, 气体是由压强高的地方向压强低的地方扩散的。气体在肺泡和组织内
的交换,都是通过这种扩散作用实现的。
(4)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通过气体扩散完成的,是指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即血液中的氧 气扩散到组织细胞中,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血液中.二氧化碳是由组织细胞氧化分解有机物 产生的,气体扩散的原理是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 从组织细胞经过血液进入肺泡的是
二氧化碳, 所以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是组织细胞中即细胞内液。
故答案为:(1)肺泡内的气体交换(2)上皮(3)C(4)B
12.(1)血红蛋白
(2)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3)运动过量, 肌肉细胞耗氧量增加,导致人体供氧不足,肌肉细胞被迫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较多的
乳酸积累在肌肉,造成肌肉酸痛的现象
【解析】血液中的红细胞具有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的功能,氧气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相结合; 从生 物学的观点上有结构与功能相适的说法; 人体细胞供氧不足的情况下, 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并
释放出能量。
(1) 骑行运动需要氧气。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相结合, 被运
输到各组织细胞。
(2) 骑行运动需要能量。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其内表面有皱襞和小 肠绒毛,大
大增加了与食物的接触面积,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这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3)如果骑自行车运动过量, 大部分人有肌肉酸痛的现象,请解释原因:运动过量,肌肉细胞耗氧量 增加, 导致人体供氧不足,肌肉细胞被迫进行无氧呼吸, 产生较多的乳酸积累在肌肉, 造成肌肉酸痛
的现象。
故答案为:(1) 血红蛋白 (2)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3) 运动过量,肌肉细胞耗氧量增加,导致
人体供氧不足, 肌肉细胞被迫进行无氧呼吸, 产生较多的乳酸积累在肌肉, 造成肌肉酸痛的现象;
13.乙;有氧呼吸; 甲; 无氧呼吸; 氧浓度越高, 呼吸效率反而越低
第 8 页(共 10 页)
【解析】水螅, 腔肠动物,多细胞无脊椎动物,进行有氧呼吸,水螅喜欢在清洁而含氧多的淡水中生
活。乳酸菌指发酵糖类主要产物为乳酸的一类细菌的总称,为原核生物,进行无氧呼吸。
由甲曲线分析可知, 该生物的呼吸情况随着 O2 浓度的升高而减弱, 说明该生物进行的是无氧呼吸,符
合题目中的乳酸菌这种生物的特点;
由乙曲线分析可知, 该生物的呼吸情况随着 O2 浓度的升高而增强, 说明该生物进行的是有氧呼吸,符
合题目中的水螅这种生物的特点;
故答案为: 乙; 有氧呼吸;甲; 无氧呼吸;氧浓度越高, 呼吸情况反而减弱
三 、实验题
14.(1)无氧呼吸
(2)氧气增加,无氧呼吸受到抑制
(3)氧气充足时有氧呼吸加强, CO2 释放量增多
(4)B 点;这时有氧呼吸已明显降低,同时又抑制了无氧呼吸,水果和蔬菜组织内糖类等有机物分解
得最慢
【解析】根据生物的呼吸作用相关知识解题。据图可知, 氧气浓度低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少,表示主
要进行无氧呼吸,氧气浓度高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多,表示主要进行有氧呼吸;
解: (1) A 点氧气浓度非常低, 植物组织主要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
(2)由 A 到 B,氧气含量增加,但依然较低,导致无氧呼吸受到抑制,所以 CO2 的释放量急剧减少;
(3)由 B 到 C,氧气含量增加较多,氧气充足时有氧呼吸加强, CO2 释放量增多;
(4)贮藏蔬菜或水果是为了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抑制呼吸作用, 据图可知,B 点呼吸作用最弱,产生的
二氧化碳最少;
故答案为:(1)无氧呼吸;(2)氧气增加, 无氧呼吸受到抑制;(3)氧气充足时有氧呼吸加强,CO2 释 放量增多;(4)B 点、这时有氧呼吸已明显降低,同时又抑制了无氧呼吸,水果和蔬菜组织内糖类等有
机物分解得最慢。
四 、解答题
15.(1)纯净物
(2)无氧呼吸
(3)方向性
第 9 页(共 10 页)
(4)可燃冰在高压低温的环境中处于固态,当把可燃冰开采出来后, 它受到的压强减小, 温度升高,
会变为气态
(5)支持
(1)天然气水化合物(化学式为 CH4 8H2O),有唯一的化学式, 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因此为纯净物。
(2)海底底层深处,极度缺氧, 因此细菌分解有机质主要进行的呼吸方式是无氧呼吸;
(3)可燃冰燃烧时把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内能散失在空气中, 无法再转化为化学能,说明能量转化具
有方向性。
(4)开采出的可燃冰可以直接在管口点燃,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可燃冰在高压低温的环境中处于固
态,当把可燃冰开采出来后,它受到的压强减小, 温度升高, 会变为气态。
(5)从环境保护的角度, 我支持大规模开采可燃冰,理由是: 可燃冰的储量巨大, 且燃烧产物不污染
环境。
第 10 页(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