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5张PPT。
湖心亭看雪
张 岱
执教者 赵谦翔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
家、史学家。号陶庵,
山阴(绍兴)人,寓居杭
州。出身仕宦兼书香世
家,明亡后不仕,入山
著书以终。
正音诵读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
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
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
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
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
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
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
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解词释句 更定: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
五更,每更两小时。更定指晚
上七点至九点。
雾凇:寒冷天雾冻结在树木的
枝叶上而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又称树挂。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
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
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
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
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
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
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
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熟读成诵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
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
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
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
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
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
两三粒而已。 崇……大……
是……拥……
雾……天……
湖……惟……
与……舟……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
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
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
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
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到……有……
一……见……
拉……余……
问……及……
莫……更…… ①崇……
②是……
③雾……
④到……
⑤及……
湖心亭看雪 张岱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
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③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
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④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
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
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
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
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请用四言短语
给本文的五个层次
概括大意。
①西湖大雪。
②独往看雪。
③湖上白雪。
④喜遇痴雪。
⑤舟子评痴。
核心内容?
雪白;
人痴。
湖雪之“白”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
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
痕,湖心亭一点,与余
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而已。 雾凇沆砀;
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一
痕…一点…一芥…
两三粒而已。
雪白
雾凇沆砀,
上下一白。
写景视角?
从上到下,
自远及近,
由己及人。
含英咀华 湖上影子,惟长堤
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
两三粒而已。 古人云:
文章做到极处,没
有他奇,只是恰好。
赏者之“痴” 痴:
①呆傻,贬义;
②迷恋,褒义。
寓褒于贬
相公之“痴”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
声俱绝。是日更定矣,
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
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相公之“痴”
雪大湖空;
更定夜深;
冒寒独赏。
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
痴似相公者。”
二客之“痴”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
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
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
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
人,客此。 痴似相公
早到一步;
远道而来;
饮酒助兴。
“痴雪”的本质
是什么?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
雪满山中高士卧,
月明林下美人来。
——明·高启
痴于洁白的
雪景,就是迷恋
高洁的人格。
“崇祯”
年号的奥秘?
崇祯:明朝最末
一个皇帝思宗朱
由检的年号。
痴于洁白的雪
景,也是逃避污浊
的现世,迷恋清明
的盛世。
湖心亭白雪,
寄托着张岱对高洁
人格的追求和对清
明盛世向往。
对比鉴赏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江雪》与《湖雪》
同为写雪,
角度不同;
同为写人,
态度各异。 《江雪》
钓:勇抗雪之寒;
《湖雪》
痴:欣赏雪之白。
《江雪》与《湖雪》
相同之处?
借雪言志
《湖心亭看雪》
写景重白,
叙事寓痴,
诗意盎然。
结语
知文论人 自题小像 张岱
功名耶落空,富贵耶
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
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
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
用? 改《自题小像》
功名耶落空,富贵
耶如梦,忠臣耶怕痛,
锄头耶怕重。《湖心亭
看雪》耶而千秋感动,
之人于文学耶大有其用! 诵读《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
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
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
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
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
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
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
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2012年10月6日
10时于海口红泥月
亮湾。
悟《湖心亭看雪》(一)
洁白无瑕水墨画,
静谧沆砀朦胧诗。
西湖痴者独夜赏,
雪骨冰肌几人知? 悟《湖心亭看雪》(二)
舟子何必笑相公,
人生痴情各有钟。
纵览古今多少事,
爱不成痴不成功。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十二
月(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
中人鸟声俱绝(从听觉角度写大雪封湖之状)。是
日更定(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矣,余挐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以御寒之物反衬寒气砭骨),独(何
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往湖心亭看雪(独抱冰
雪之怀的情操和孤高自赏的情调溢于言表。夜深独
往,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此种孤寂的
情怀中不也蕴含着避世的忧愤吗?)。 雾凇沆砀(形容雪光水气,混濛不分),天与
云与山与水(叠用三个“与”字,似乎多了一点动
感),上下一白(“一”不是最小的正整数,而是
“全”的意思,形容混茫难辨,使人唯觉其大)。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
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
“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唯
觉其小“痕”、“点”、“芥”、“粒”等量
词,一个比一个小,写出视线的移动,小船的荡
漾,景物的变化,着笔空灵,使人浑然不觉。正写
雪白,侧写雪白,同时写出雪的朦胧)。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
炉正沸。见余,大喜(背面傅粉,反客为
主,足见其用笔之夭矫善变),曰:“湖中焉
得更有此人(惊叹发之二客,实为作者心
声)!”拉余同饮(鼎足而三,颇有幸逢知
己之乐,给冷寂的湖山增添了一份暖色)。
余强饮三大白(本不能饮,但对此景,当此
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而别。问其姓
氏,是金陵人,客此(他乡游子,萍水相
逢,后约难期,无限怅惘)。 及下船,舟子喃喃(大惑不
解,自言自语,如闻其声,如见
其人)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
似相公者(借舟子之口,点出一
个“痴”字;又以相公之“痴”
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相浸
染,把一个“痴”字写透)。”
张岱品诗评文,以冰雪为喻,崇尚生气和真
气:“盖文之冰雪,在骨,在神。”“若夫诗,
则筋节脉络,四肢百骸,非以冰雪之气沐浴
其外,灌溉其中,则其诗必不佳。”“作文做
诗……皆藉此一口生气。得此生气者,自致
清虚;失此生气者,终成渣秽。”他还说“诗
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
凡夫俗子,便成臭腐。” 他又主张:“天下坚
实者,空灵之祖。故木坚,则焰透;铁实,
则声宏。”此种美学追求,使其小品臻于既世
俗又儒雅、既真切又空灵的境界。
张岱生活于明清鼎革之际。明中叶以后,宦
官擅权,奸臣当道,内忧外患,愈演愈烈。贤能
忠直,或被贬逐,或遭刑戮。同时,思想界涌现
了一股反理学、叛礼教的思潮,公开标榜利欲为
人之本性,主张童心本真,率性而行。这无疑是
对程朱“存天理,灭人欲”理学的挑战。文人士子
在对社会黑暗绝望之余,纷纷追求个性解放:纵
欲于声色山水,最大程度地追求物质和精神的满
足。他们一方面标榜高雅清逸,在风花雪月、山
水园林、花鸟鱼虫、书画丝竹、饮食茶道、古玩
珍异、戏曲杂耍之中,着意营造休闲遣兴的艺术
品位;另一方面在反叛名教礼法的旗号下,放浪
形骸,穷奢极欲。前者主要表现了他们的避世玩
世,后者主要发泄了他们的傲世愤世。 湖心亭看雪 张岱
西湖雪后风景,三笔两笔,略略点
染,已是意境全出。“长堤一痕”,“湖心
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
粒”,区区几个数量词一组合,竟将天长
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
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一芥”、“两三
粒”,其量词尤其用得生新可喜,却又自
然妥帖,无可替代。古人笔墨功夫,岂
可易到!
又写亭上对酌,却于一片冷寂之
中,添得几许生动活跃之气。唐人柳宗
元诗云:“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
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亦是佳作,而
一味冷寂,情韵境界,有所不同。晋人
王徽之雪夜梦回,四望皎然,便酌酒吟
诗;忽然想起友人,便乘兴驾舟前往。
不期千载而下,西湖上却有这几位知
己。舟子喃喃,以相公为痴,不知相公
正以痴而沾沾自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