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1张PPT。《音乐巨人贝多芬》生平:8岁开个人音乐会;
12岁就担负起家庭的重担;
22岁来到维也纳学习深造,师从海顿等伟大音乐家;
16岁患耳病;
46岁失聪;
1827年3月26日在极其痛苦中病逝于维也纳。 青年贝多芬(1770—1827)贝多芬音乐成就:
《悲怆》钢琴奏鸣曲;
《月光》钢琴奏鸣曲[1801年];
《英雄》第三交响曲[1804年];
《热情》钢琴奏鸣曲[1804年];
《命运》第五交响曲[1805-1808年];
《艾格蒙特》序曲 [1810年];
《欢乐颂》第九交响曲[1819-1824年]。
中年贝多芬 不幸遭遇:
耳疾日益加剧,1802年,当他意识到耳聋已无法医治时,写了衰感动人的“海利根斯塔特遗嘱”,打算自杀;后终于醒悟:“假使我什么都没有创作就离开这世界,这是不可想象的……”他战胜了命运,给世界留下了大量的不朽作品。
老年贝多芬门槛 捏弄
女佣 惹人注目
杂乱无章 重荷
含蓄 深邃
下颏 踌躇
磐石 头颅
不见天日 喧嚣 kǎn niē yōng hèsuìkēchóu chúpán lúxiāo1、全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2、理清客人拜访贝多芬的全过程,期间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客人拜访贝多芬的过程。 我读贝多芬(1)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
(2)贝多芬与客人会面;
(3)贝多芬回忆往事。重点精读:
读课文6-9段,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这部分对贝多芬进行哪方面的描写?
(2)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我读贝多芬脚步声——沉重
身高、两肩——极宽
衣着——陈旧、不整洁
手——有力
脸——含蓄了愁苦和力量
头发——火一样蓬勃
眼睛——深邃、凝重不可逼视
鼻子——长而笨重
嘴——禁闭
下颏——略带方形
我读贝多芬贝多芬的形象刚毅坚强,
不拘小节,
独立孤傲,
献身音乐,
内心愁苦但
坚忍无比。
我读贝多芬找出文中有关贝多芬的语言描写,并谈谈理解。“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如何理解?运用比喻(本体:贝多芬,喻体:老狮子)
一般人都以为他很可怕,很难接近。而“客人”竟然来拜访他,女佣也未经允许就让客人进门,他对他们的做法感到吃惊。
为什么贝多芬说“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联系贝多芬耳聋后的心理分析。
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
“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如何理解? 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作是“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
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遭到耳聋的打击,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巴望”表现了他与不幸命运作斗争的决心。
“他诚然孤独,可是有 ‘永恒’为伴”。这里的“永恒”指的是什么?“永恒”指的是作为心灵载体的音乐艺术。
贝多芬虽然因为耳聋,与人的交流和沟通发生困难,但是这种局限又使他超越形体和言辞,直接感知人的心灵世界,进而领悟音乐的真谛。音乐成为他忠实的朋友,抚慰他的心灵,并传达他的心灵,朋友会离去,会误解他,但是音乐不会,音乐永远陪伴他。
“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受!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这句话什么意思? 贝多芬以他整个的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贝多芬的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完美传达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即贝多芬“心里的音乐”。
贝多芬有着和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他也会像常人一样孤独、苦闷、烦躁、甚至绝望。当有人来拜访他,并希望了解他时,他会感动得流泪;当无端被打扰时,他一样会表现出不耐烦。面对耳聋的打击,他也不免叹息,感到软弱。 走近大师: 谈谈为什么文章的标题是“音乐巨人贝多芬”而不是“贝多芬”?
(提示:可以从贝多芬与一般人不同之处以及与其他音乐家不同之处思考。)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在那本大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并且加以引申开的。罗曼·罗兰受贝多芬精神的感召,刻画了一
位与贝多芬经历相似的文学人物,成就了一
部著作。我要紧紧地扼住命运的咽喉,
它决不能让我屈服。——贝多芬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痛苦来铸成欢乐。
——罗曼·罗兰贝多芬的伟大,决不仅在于一个音乐家,他的音乐是他的伟大灵魂的表征,他的音乐是灵魂的声响。
——丰子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