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经历为线索,描绘了一幅男耕女织、老幼皆安、邻里欢愉、待客如家人的“世外桃源”图景,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现实生活的不满。
文章故事性强,下文注解也比较详尽,学生借助这些助读材料,基本可以把握文本内容,结合这样的学情,可以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感知内容,体会桃源之美。
3.探究主旨,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
感知内容,体会桃源之美。
教学难点:
探究主旨,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创意:
本课教学把握“随文学言、言文合一”的原则,以朗读为主,设计精巧的主问题,在问题探究中,品析语言,积累文言词语,探究文章主旨,领悟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猜猜他是谁
他从乱世红尘走来,
追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
他向桃源深处走去,
将青山绿水、男耕女织化作一首诗;
千年已过,桃花依旧,
他,留给世人一个温暖的梦……
他是谁?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但任性不羁。做过小官,却不满官场丑恶,弃官回乡,这时的他四十一岁,此后便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疾病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所作诗文,多写农村生活,是“田园诗人”的代表作家。
二、课前准备
1.读准字音
屋舍俨然( )( ) 便舍船( ) 阡陌交通( )
黄发垂髫( ) 便要还家( ) 邑人( )
诣太守( ) 刘子骥( ) 豁然开朗( )、
间隔( ) 问津( )
2.了解文体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主要通过写人记事、描景状物来表现作者的感情或志向。著名的记体文章有《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登泰山记》《病梅馆记》等。
三、朗读课文
1.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情感。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节奏,揣摩情感。
3.学生演读
4.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预设:文章讲述了一个渔人发现桃花林、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后再次寻访而不得的故事。
四、研读课文
1.渔人如何发现桃花源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这样写有何用意?
【预设】
缘溪行——忽逢桃花林——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得一山——舍船——从口入——复行
从以上语句可以看出桃花源的曲折、隐蔽、幽深、与世隔绝、难以被发现。
【积累】
古今异义词:鲜美、仿佛
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才通人
2.桃花源是个怎样的地方?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尝试归纳。
【预设】
美丽的地方:桃林美 土地美 屋舍美
田池美 桑竹美 阡陌美
神秘的地方:桃林神秘 山洞神秘
林中人神秘 结局神秘
幸福的地方: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积累】
古今异义词:交通 妻子 间隔 无论 不足
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邀,邀请)
3.指导学生读出桃林之美和渔人之惊喜。
“忽逢”要读出惊喜,速度稍快;
“数百步”三字要强调着读,以体现桃林的范围之广;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二二节奏,前后之间语气要贯连,读得似断实连,语速稍慢,将一幅幅画面呈现出来,犹如放电影一般,以体现渔人的痴迷沉醉之情;
“大惊”重读,读出村人的吃惊;
“咸来”语速稍快,应读出村人的热情;
“皆叹惋”语速稍慢,读出桃源人的感叹与惋惜。
4.这样美好的桃花源在当时社会是否存在呢?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的桃花源呢?
【链接背景】
本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当时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生活荒淫,互相倾轧,赋税徭役繁重,战争频发,短短21年,就爆发了大小战争60场,真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呀!。
预设:
作者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的世界,表达了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实世外桃源的生活,不仅是陶渊明的追求,更是当时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种世外桃源的美好生活,也只能是一种空想罢了。
五、比较阅读
阅读本文及《桃花源诗》,比较两文的异同之处。
桃花源诗
魏晋:陶渊明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荣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预设:
《桃花源诗》与《桃花源记》相互独立又有所关联,二者联合体现了陶渊明心中的理想社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作、人人平等、生活安定、民风淳朴。但在具体的写作手法上,两文又各有侧重,《桃花源记》主要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以及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则主要介绍桃源社会的特点和性质。
六、对联小结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补足下联。
赞桃源和平宁静 ( )
世外桃源终难寻 ( )
七、教后反思
教学《桃花源记》一课,最大的特点是将文言字词教学语文本理解合而为一,真正做到了“言文合一,随文学言”。以前教学文言文,总是先给学生画出要掌握的文言字词,让他们提前预习,上课时再让他们逐段翻译,字词教学与文本理解完全割裂,学生还不一定能记住。这次教学是一次较好的尝试。另外,对文本的解读围绕几个问题进行,着重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努力将提升学生素养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