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朗读品析《关雎》《蒹葭》,体会诗歌表达的美好感情。
3.感受《诗经》起兴及重章叠句的语言特色,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引进《秦风 无衣》和歌曲《我的祖国》,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重章叠句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美好感情。
2.感受《诗经》起兴及重章叠句的语言特色,课内外勾连,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重章叠句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经》是一条河,
一条时光的河,
一条血缘的河,
一条音画的河,
一条美丽的河,
它是一条母亲河!
河两岸风光旖旎,绿树常青。虽然那源头已渐行渐远,但我们从来也没有离开过这条河流,它是那样斑驳迷离,又是那样风华绝代!今天,我们就来走近这条河流,感受其芬芳。
设计意图:
《诗经》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作家王安忆说:“《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之河。读着《诗经》,体会着风雅颂、赋比兴,你就会像被领进一个河汊密布的地带,弥漫的水雾扑面而来,模糊了你的玻璃镜片。”以上文字导入,旨在引起学生对《诗经》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时称《 》或者《 》,到了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尊称为《 》。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 )篇,也称《 》。
《诗经》中的诗,按照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 )、( )、( )三个部分,基本表现手法为( )、( )、( ),它们合起来就是人们所说的《诗经》“六义”。
设计意图:
王荣生教授说:“老师要教的,是学生不懂的地方。”由于本文文末对《诗经》做了一定的介绍,所以我将这一部分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处理成填空形式,让学生抢答,既巩固了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感知内容。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强调字音:
(叠韵) 窈窕(yǎo tiǎo)
(双声) 参差(cēncī)
辗转(zhǎnzhuǎn)
蒹葭(jiān jiā)
2.随文学言,读懂诗意。
强调词语:
溯洄:逆流而上。
溯游:顺流而下。
钟鼓乐之(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乐)
左右流之(古义:捞取;今义:流出)
道阻且右(古义:弯曲;今义:右边,表方位)
白露为已(古义:干; 今义:已经)
诗意预设:
《关雎》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洲上。
姑娘善良又美丽,是我理想的伴侣。
长短不齐鲜荇菜,顺流两边去收采。
姑娘善良又美丽,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心头日夜在挂牵。
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复去难入眠。
长短不齐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
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宠爱。
长短不齐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
善良美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蒹葭》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
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
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
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
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3.情真意切,读出语气。
设计意图:
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可见朗读对于诗歌之重要性。朗读的三大要求,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是逐层实现的。先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节奏,特别提出双声叠韵词,这也是《诗经》语言的一大特色。译读之后,再带着感情去读,更容易进入诗歌创设的意境之中。
四.体会情感。
1.你觉得《关雎》一诗中,哪些词语或者句子表现了君子对淑女的爱慕之情?
2.你认为《蒹葭》一诗中的“伊人”指什么?
“恋人说”“理想说”……
“伊人”或许是诗人思念追寻的恋人,或许是苦苦寻觅的知音,或许是矢志追求的理想,或许是心向往之的高洁志向。
五.探究写法。
1.起兴手法,引发情感。
起兴,是《诗经》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就是触景生情,因事寄兴。一般在一首诗或一个章节的开头处,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的事物做铺垫。
《关雎》一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间和谐恩爱,由此引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一诗,每章以蒹葭起兴,借景生情,渲染了悲凉落寞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寂寥的心境。
链接:
《氓》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回延安》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2. 重章叠句,韵味绵长。
所谓重章叠句,即上下句或者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有几个字不同,以此达到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
清代方润玉说:“三章只一意,特换韵耳,其实首章已成绝唱。古人作诗,多一意化为三叠,所谓一唱三叹,佳者多有余音。”
如《关雎》中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种回环咏唱的章法,将君子对淑女的爱慕、思念、渴望与她共结百年之好的热切情感,一步步推向高潮。
《蒹葭》的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仅仅在押韵处换了几个字,表示层层递进。每一章,先写芦苇,营造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氛围,再写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痛苦心情。在不断重复的旋律中,更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对“伊人”的执着追求。
链接:
《秦风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我的祖国》
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这是强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
设计意图:
本课课后一二题,直指《诗经》重章叠句的语言形式及起兴的表现手法,由此可见,它们应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对学生而言,也是一个难点,因此,链接了四则材料,旨在帮助学生理解重章叠句以及起兴手法。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关雎》《蒹葭》。
2.尝试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某种感受。